小学生习作起步之我见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hi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科苑小学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从2004年起,我先后经过两轮的教学循环实践和创新求索。我认为小学生的习作起步可以提前到一年级下学期。习作起步课既要从兴趣入手,从生活入手,注重学生习作兴趣的激发,更要运用评价手段,保护学生习作的热情。
  一、小学生习作起步的时间基础
  一年级下学期的小学生,经过了一个学期汉语拼音的学习和巩固,大量汉字的认识和积累,奠定了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知识基础。再加上深圳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家庭和园方都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增强了学生愿意表达的实践基础。这些因素都为小学生习作起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生习作起步的创新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我在小学生习作起步方面的主要环节和创新活动如下:
  (一)标点符号的指导。我借助信息媒体先出示几种常用标点符号,并亲自在黑板上逐一示范书写,然后让学生在本子上逐一练习书写。在此基础上,出示不同的句子,让学生试点标点,并对书写规范的给予表扬,纠正书写中的错误。我还编写了标点符号规范书写歌:
  标点符号很重要,组成文章不可少。
  该用哪种小符号,都要认真来思考。
  意思未完用逗号,逗号点在左下角;
  一句完了用句号,句号也点左下角;
  喜怒哀乐感叹号,叹号点在格中央;
  提出问题用问号,问号也点格中央;
  并列词语用顿号,顿号点在格下方;
  并列分句用分号,分好也点格下方;
  提示下文用冒号,冒号点在左下角;
  (略)
  (二)习作兴趣的激发
  学生习作兴趣的激发,是习作起步课的关键。无论是习作内容的选择,还是习作氛围的营造,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从生活导入,从兴趣入手,做到了以下几点:
  1. 观一观。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观察力是很敏锐的。我在习作课上牢牢抓住这一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比如:课上,我拿来两枚鸡蛋,让学生来分辨生熟,學生拿在手里看看、闻闻、摇摇、掂掂,从颜色、重量、形状来做出初步判断,我在每枚鸡蛋上做好标记。然后我采用在桌面上转动鸡蛋的方法,教给学生辨别的最快方法。学生看着都惊呆了,纷纷表示要回家做做这个实验。
  2. 编一编。看小人书是孩童的一大特点,因此我在习作课上,会出示一组连环图画,让学生观察、说话、习作。比如:《蘑菇伞》的两幅图,可以创设以下几个问题:小白兔在哪里干什么?这时天空发生了什么变化?天下起了雨,小白兔没有带雨伞,他会怎么想?通过这些问题的启发,学生编故事的兴趣高涨。
  3. 拼一拼。在课上,我会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或者是喜欢的数字,然后让学生挑选出几种图形或者几个数字,进行组合。有的用图形拼成了交通标志、房屋、桌子等,也有的用不同的数字拼成了“61”儿童节、“38”妇女节、自己的生日等,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培养。
  4. 想一想。在一次习作课上,我出示了一张中国地图,学生虽不以为然,觉得太熟悉了,但是经过我的一系列提问,学生渐渐进入了想象的世界。这些问题是:从整体上看,中国地图像什么?找找我们的出生地广东省,像什么?再找找自己的老家在哪里,像什么……观察水果、观察花卉、画图形、画事物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想象力,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
  5. 比一比。一次课上,我拿来了两种水果:桔子和广柑。学生对食物是很敏感的,但是当我提出这是什么水果时,能回答的孩子很少。于是进行了如下环节,引导他们观察,提高他们留心观察生活的能力。先让他们回忆吃桔子、吃广柑的经历,然后观察水果的表皮,紧接着让他们观察果肉、品尝果肉,说说感受。学生很快就记住了桔子的皮红一些,果肉甜一些。此外,也可以比较图画、比较事物、比较音乐等,提高学生的鉴别鉴赏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习作能力。
  这些年的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到学生习作早起步的好处,学生不仅增强了学习语言、表达思想的兴趣,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打开了学生认识世界的窗户。
  责任编辑 韦英哲
其他文献
研究了一种新型近α钛合金CT20在两种不同热处理制度下的组织结构及低温拉伸性能.结果表明:合金经热处理后,在具有足够的室温拉伸塑性的同时,低温(20 K)下拉伸塑性较高(δ=14
课堂教学的“绿色教育”观念是一种赋予课堂教育以生命本质的教育理念,它应当是从学生的心灵出发,以教师的高尚人格为动力,以自然性、和谐性、人性化为主要内涵,以尊重学生自然本原的认知规律和教师驾驭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善于引导学生健康发展为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索和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正是以“绿色教育”为核心理念,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师生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一、“自主探究、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