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香成:“中国梦”三十年前已经开始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tie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25日,“中国梦,三十年”刘香成大型摄影展在中华艺术宫开幕。
  作为摄影界的行尊前辈,刘香成头上顶着许多光环:《时代》周刊首位驻华记者、美联社首席记者、唯一获得普利策现场新闻摄影奖的华人、1983年的摄影集《毛澤东以后的中国》一版再版影响至今……
  光环的亮度,视乎每个人体内的能量。外交部新闻司做过统计,1970到1981年间,所有在西方发表的关于中国的照片中,有65%署名刘香成。官员甚至提醒他:刘先生,以后请不要那么努力工作。
  然而近距离接触刘香成,你会发现,比能量更持久的,是他一以贯之的独特性:从身世,到思考方式。
  “中国不是你说的这样”
  刘香成说:“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脑袋里有过许多个版本的中国。”
  刘父也是一位报人,曾任香港《大公报》国际新闻编辑。在他的影响下,刘香成开始对新闻产生兴趣,直到今天,他还觉得“自己身上有很多印报纸的油墨味道”。对中国的眷恋,对中国“想要了解更多”的愿望,也因此萦绕他一生。
  刘香成出生在香港,幼时被送回老家福建上小学。“那时我在福建得到一个版本的中国:当时是政治挂帅、阶级斗争为纲。”1961年,10岁的他回到香港,在那里接受英式教育,“又得到一个版本的中国”。1970年,他去纽约上大学,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读了大量“美国左派右派对中国的看法”,关于中国的版本,于是再多一个。
  24岁时,时代集团总裁凯尔索·苏顿(Kelso Sutton)开门见山问他:“年轻人,你这辈子想要做什么?”他立即回答:“想到中国去。”1978年,他成为首位驻华记者,被《时代》周刊派往北京。
  但“回到中国”,和“能够恰如其分地描述中国现实”之间,仍然横亘着千山万水。回忆当年,刘香成自己也感到不容易:“有人说,来中国3个月,可以写一篇文章;3年,可以写一本书;30年,你也许就不出声了,因为情况太复杂。”
  刘香成回来的1978年,正是全中国“从一种声音,裂变成无数个故事”的年代。陈述那么大的中国,从哪里切入?他寻找的是有代表性的“人”:“人往上走,水往下流。从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我寻找的是全世界华人多元化的声音。”
  在用照片向世人展示现实中国的同时,刘香成还需要经常向人解释:中国不是你说的这样。让他感到痛苦的是,这句话不仅要对外国人说,也要跟中国人说。
  “并非不礼貌地去反驳什么。”刘香成说,“而是他们的陈述让我感觉不对。美国媒体形容中国,可能会见木不见林;而有时候我拿起一本国内的画册翻看,也会觉得:中国是这样子的吗?”2010年编《上海:1842-2010,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时,他向有关部门要了很多图片资料来看,越看越奇怪:“怎么上海都没有人的?全是高楼大厦。”
  他庆幸自己做过18年的美联社记者,经历过“全球性、365天、24小时待命的新闻环境”锻炼,并作为“最后一代的幸运记者”,被派驻过中国、苏联、印度等多个国家,一呆就是四五年。曾经的历练让他有机会也有能力“离远一点,站高一点,去看时代发生变化的过程”。
  他照片里的中国不说谎
  在那个受前苏联国家通讯社影响,“新华体”图片盛行、摄影被视为思想教育工具的年代,刘香成的拍摄显得尤为特别。
  “刘香成的中国照片的突出方面是,强烈的现场感以及对于事实的平静的呈现。”多年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顾铮这样评价道,“刘香成的这些照片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的存在,就在一定程度上警告我们,不要放肆地篡改历史,也不要把历史作为滥情的对象。”
  当时有很多摄影师拍下了大量“历史的素材”,唯有刘香成,拍到了“正在创造日常的历史的主体”。
  和摄影记者相比,刘香成更像一个文字记者。在拍摄之前,他会阅读相关资料,会作研究,也会先和对方聊天。“可能我的同事里文字记者比较多,在我看来摄影和文字没有什么区别。”刘香成说,“文字的人和图片的人都不是喇叭筒,不是录音机。如果是的话,明天我就会被轻易取代了。”
  他大学期间曾师从美国《生活》杂志著名摄影师基恩·米利(Gjon Mili)。据说,米利没有教过他们关于相机的任何技术。但他总会询问学生的意图,为什么你会拍下这张或那张照片。“他看一张图片的时候,是在阅读……阅读图片而不是看图片,这就是导师对我最大的影响。”
  刘香成知道“一张照片能告诉我们的可能非常少”,所以他很在意照片里的信息量。无论大故事还是小故事,经他之手,总会与众不同——邓小平迎接美国企业家阿默德·哈默,他拍下邓斜睨哈默的一瞬间。“很多人说这就是个签字仪式嘛,啪嗒一下就走掉了。但你要盯着一直观察,才能从他的眼神里抓到性格。”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他拍的是上海小学生正在演出打倒“四人帮”的场面。毛泽东赐语华国锋“你办事我放心”,他拍的是反映此事的巨幅宣传画,张贴在上海外滩墙面,底下就有行人匆匆路过,渺小的身形与宣传画形成强烈对比。与此相应,还有拳王阿里和故宫门前的金狮子比拳头;正在练习打靶的民兵身边,有妇人正在做着女红;时髦机车青年摆出《地狱天使》的造型;天安门广场上女青年为高考恢复而彻夜复习……
  至今,碰到摄影爱好者问他曝光时间长短这种技术问题,刘香成仍然不喜欢回答。他的名言是“摄影器材就像记者的录音笔,用坏了换一支”。很多场合他都直言:“我不喜欢跟人聊摄影”,“不能只把眼睛和镜头对准中国,思想更加重要”。
  现在出门旅行,他都不带相机。“一看到就累。当记者的时候出差,一背就是100公斤的器材:卫星电话、暗房、传真机……无数酒店的马桶上我都在洗胶卷,那时彩色胶卷(显影温度)38度4,还要烧开水……”
  117幅照片里的“中国梦”
  “中国梦”三个字,俨然已成为一个热词。刘香成对“中国梦”成为热词的理解是:“每个国家都有梦,中国在经济发展上达到了一定的基础,开始感觉到软实力的欠缺。在这个时候提出中国梦,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其他文献
政治家和演员的专业技能有很相似的地方,他们都需要摆平下属,需要对付媒体。  1.俄罗斯总统普京当选美国《时代》周刊2007年“年度人物”。《时代》周刊执行主编在谈到普京当选的理由时说:“普京领导俄罗斯从混乱进入稳定,显示了其非凡的领导成就。”最近,这位柔道高手还与日本同行合作录制了柔道教学光盘。  2.2007年9月12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首相官邸提出辞职。从2006年9月安倍当选日本自民党总裁
高考试卷散文阅读题的解答往往是考生最感头痛的,它的得分率也常常是最低的。怎么办?考生都很努力,但似乎总是答题字数多,实际拿分少。笔者通过几年的实践发现,解答散文阅读题时把握住“应题”这个关键至关重要。  何谓“应题”?简而言之,组织答案时回应题目要求。亦即题目问什么就要对应答什么,怎么问就要怎么答,不能仅凭自己的理解答个大概。否则,可能会因为答不到“关键点”上而失分。  概括地讲,就是答题前仔细审
人生该低调,低调美人生。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轮回,万物滋生,其乐融融。低调者,成功之时,不为居庙堂之高而喜;失败之时,不为处江湖之远而悲。  低调者的人生,没有沉沦,没有畏缩。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一个低调的人,不可能没有痛苦,只不过他善于把痛苦锤炼成诗行;一个低调的人,不可能没有挫折,只不过在坦然的面对中,让危机变成了人生征途的跳板;
一天,妈妈对儿子说:“儿子,你今年6岁了,活泼好动,就像一只小老虎。”  儿子笑了笑,说:“嘿嘿,我是小老虎,那你是什么?”  妈妈答道:“我是你妈呀!”  儿子却说:“你是母老虎!”  放学后,小丽和小青聊天,小丽说:“我姐姐学钢琴,我妹妹学小提琴,我们家很有艺术气息吧?”  小青问:“那你学什么呢?”  小丽答:“我学习忍耐!”  晚饭后,爸爸见儿子小明在数硬币,便考他一道算术题:“8加16等
父亲一向“讷于言而敏于行”,尤其在儿女面前,在我的记忆里,父亲脾气不好,但很少在儿女面前爆发,除了那一次。  那一年,我21岁,大学毕业,尚无工作,每天疯狂地游荡于酒吧与招聘市场之间,对于“啃老”,父亲毫无怨言,但令父亲欣喜的是,我恋爱了。  父亲少有的兴奋,每天把大把大把的钱塞到我的口袋里,他认为爱情是一种必须的投资。  但半年时间,我却失恋了,那个女孩子,不是过日子的料,只是想方设法地从我身上
赵永君6年前来到荷兰,目前在一家科技公司任职,他申请了加入荷兰国籍。他的基本条件完全符合要求,但即将到来的入籍考试却让他非常头疼,据说那些刁钻古怪的问题连研究荷兰语言文学的教授都不一定答得上来。这还不算什么,去年他的朋友碰到了更意想不到的情况:考官要求他观看一盘充满同性恋和裸女镜头的DVD光碟,并描述感想,如果表示不能接受,就会被认为不能理解荷兰的文化,不适宜这个开放的社会。  每年像赵先生这样受
男人对老婆或女友撒谎,最常用的谎言:我这儿没手机信号。这是英国调查公司OnePoll就说谎问题的调查结果。男性平均一年说谎1092次,每天3次。女性平均一年说谎728次,每天2次。男性最常使用谎言有:“我这儿没手机信号”、“马上就到”、“我没喝那么多酒”、“堵车呢”、“你瘦了”等。女性最常使用的谎言是“没事儿,我很好”,其余多与购物有关:“这也不是很貴”、“我一直都想要这个”、“我头疼”等。  有
不久前,媒体报道了一则新闻:两名陌生男子在火车上闲聊时,为谁更了解东北大米一事展开了争论。二人先是争得面红耳赤、唾沫横飞,继而拳脚相加、大打出手,在狭窄的车厢里演出了一场“全武行”。结果,先动手者被行政拘留。像这样为了一点小事争吵不休以至大打出手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争斗的结果,常常是两败俱伤。更有甚者,因争结怨,反目成仇,以至于酿成惨祸,闹出人命……无数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多些包容谦让,不该争的
伦敦火车站是世界上特别繁忙的交通枢纽之一,每天要接待两三百万人。刚建成时,因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语言交流上有一定的障碍,加上火车站的结构复杂,每天坐错车要求退票、改签的旅客达上千人。有时,一天有上万人赶不上车或者坐错车。  车站领导发动大家想办法改变这种状况。有人建议,增加人手,在每个候车室、月台进行引导。但是,这种方案被否定了。  有一个年轻人想出一个办法,即把出售的车票的颜色、候车室的颜色、月
跛脚少女的修行  靠近秋,敞口的金锦香  结出罐子,封口童年的隐秘  决裂,瘫痪时的长楼梯  梦中的匕首和毒药  跛脚少女和藏在深巷的偏方  与暗红  原来都是一场荒唐  时间,清理壅滞的叙事  剥离隐喻,也练习飞翔  童年的蛇纹,随夏夜消隐  秋日的鸡冠花,是少女  翻飞的裙裾  晚 安 宝 贝  夜晚催促怪物出没,觅食  悬空的玻璃房,不被看见的  滴水声  谁又躲着,暗中窥伺  不隔音的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