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故事中反思影响创新教育的因素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jdddl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教育还存在许多误区和障碍,中国文化传统影响创新教育的意识,盲从权威影响创新教育的氛围,保守的教师角色影响创新教育的培养,知识难以运用影响创新教育的目标。这些因素影响了学生创新的灵性,剪断了想象思维的翅膀。
  关键词:小故事 创新教育 反思 因素
  
  创新教育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进行创新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创新教育其内容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等。在现阶段,创新教育还存在许多误区和障碍。笔者结合一些实际情况,对影响创新教育的因素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中国文化传统影响创新教育的意识
  
  中国的传统的文化与创新教育密切相关。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来自中国、法国、俄罗斯、德国、意大利、美国的贵宾聚集一堂,各国来宾纷纷夸耀自己国家的文化。他们争着用本国的国粹——酒来彼此相敬。中国人拿出古香古色的茅台,瓶盖一开,沁人心脾,举座皆惊;俄罗斯人拿出伏特加,法国人拿出大香槟,意大利人拿出葡萄酒,德国人拿出威士忌。这时,惟有美国人两手空空。但是,他不慌不忙地走上前来,把各国的名酒兑在一起举杯相敬,说:“这就是我们美国的酒——鸡尾酒,它代表着美国的文化精神。”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优势,美国文化能容纳各种文化也值得我们借鉴。创新教育的新思想和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冲突,比如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国民心理特点等对创新教育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传统文化中的“共性至上”、师道尊严、崇尚权威、封闭保守、“中庸之道”等思想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学生,缺乏自信心、主动性,不愿与他人交往,独立性与进取精神差;缺少追本溯源的批判态度,缺少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视野的透彻分析,这不利于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特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中国文化传统认为错的就是错的,如果强烈地认同犯错误是一件坏事,那么思维就会产生局限,受到束缚的限制。创新教育要使受教育者能以宽大的胸怀接受错误和失败,教师不能用不合逻辑,要符合一定的法则等条条框框来限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失去创新的灵性,剪断想象思维的翅膀。
  
  二、盲从权威影响创新教育的氛围
  
  某中学在上《一件衬衫》这篇课文时,老师在分析完课文后总结说,从周总理给一位普通工人赔一件衬衫这件小事中,说明了周总理高大的光辉形象。一学生马上提出质疑,他认为把别人的衬衫刮破了赔偿是应该的,不论地位高低贵贱都应该这样做,难道周总理这样做与平常人这样做有伟大和平凡之分吗?如果有,伟大和平凡的区别是什么?如果没有,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又是什么?结果,教师不知如何来回答这位学生的这个问题。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方法太单一了。本来一个问题有许多答案,但教师却以一个答案来结束。教师一旦碰到不同的答案,便不知如何回答。在大多数学生看来,教师的答案具有权威性,学生只能在老师的提示或暗示下回答与教师相同或相近的答案,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接近标准答案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就成为知识的接受器,就会失去对其它答案探索或想象的兴趣,养成懒于思考的惰性,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新应从质疑开始,培养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爱提问的习惯,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发表不同的观点。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力才更有可能迸发出来。创新教育特别强调为学生的怀疑、提问、发言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倡导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对师道尊严的旧传统将产生极大的冲击,从而开创教育民主化的新课堂观。
  鼓励学生质疑其实是把学生个体的地位、潜能及发展置于核心地位,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是对学生主体性的高扬,这种主体性体现的是学生的独立人格,标新立异的批判精神,不拘成见的灵活态度等,这也是创新教育最重要的本质特征。
  
  三、保守的教师角色影响创新教育的培养
  
  创新教育不仅是学生的事,与教师也是密切相关的。创新教育是师生双向提高的过程,如果教师素质差,或停留在原来水平上,甚至年年下降,我想这样的教师要想培养出好学生也是不大可能的。要搞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抓好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我们应该为教师进修提供方便,鼓励教师“充电”。没有教师水平的提高,谈创新教育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这等于无源之水。
  古希腊时,有位学生向自己的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你掌握的知识数倍于我们,你回答问题十分正确。可是,你为什么对自己的解答又常常怀疑呢?”这是一个很唐突的问题,也是一个很不好回答的问题。这位哲学家用手杖在沙地上画了一个圈,又画了一个小圈。他说:“大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显然,我的知识比你们的知识多。但是我两个圈的外面就是你我无知的部分,大圈的周长比小圈大,当然我的无知的范围也比你们大。这就是我要多怀疑的原因。”这一解答令学生信服得五体投地,连声称赞:“妙!妙!”不知道自己无知的人,往往是最无知的人。创新教育不但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更要有创造型的教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以教师的创新意识及其能力为前提条件。我国传统教育的特点是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在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价值观支配下,忽视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思维的发展,教师和学生很难形成创新的意识。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创新者、参与者、交往者,是全面发展的楷模。教师不能满足现状,要不断接受再教育,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培养他人创新能力。通过自我教育提升自我境界和专业水平;教师不仅仅是专业性很强的职业,而且是一门科学和艺术的事业。谈创新教育首先必须实现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体系等方面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既传授知识,又传授方法,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之成效。
  
  四、知识难以运用影响创新教育的目标
  
  创新教育不等同于应试教育,我们既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手脑并用,使学生全面发展。有一个笑话是这样的:一个船夫在湍急的河水中驾驶小船,船上坐着一位哲学家。当船划动后,哲学家问船夫:“你懂得历史吗?”船夫回答说:“不懂。”哲学家说:“那你失去了一半生命。”过了一会儿,哲学家又问:“你研究过数学吗?”船夫回答说:“没有。”哲学家说:“那你失去一半以上的生命。”恰在此时,一阵巨风将船刮翻了,哲学家与船夫都落入水中。船夫喊:“你会游泳吗?”哲学家说:“不会。”船夫说:“那你失去了整个生命。”我们的教育往往教给学生理论知识,缺乏实际操作应用能力。不善于把书本的知识与掌握实际生活本领联系起来,对开展形式多样的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科技活动几乎是一片空白。也就是说应试能力强、创新能力差。理论上无所不知、不会游泳而丧失生命的哲学家,不正是我们还在努力培养的人才吗?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呢?
  有人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花瓶,但他没有一味的悲伤惋惜,而是俯身精心收集了起来。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和0.1克以下的最多。同时,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表现统一的倍数关系,即较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重量的16倍,次大块的重量是小块重量的16倍,小块重量是小碎片重量的16倍……于是,他开始利用这个“碎花瓶理论”来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率——這个人就是丹麦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
  在这个世界上,许多高深的理论来源于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里。创新教育也不是抽象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的能力。正如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应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创新教学过程。正如打碎了的花瓶一样,如果你换个角度去思考它,也许就会有新的发展。
  有人是这样讲述他如何培养女儿的创造性能力的:有一次,我家里养的十几条鱼都快死了,孩子就用书中读到的知识,用拿食盐塞进鱼鳃的办法救活了鱼。事后又写成了一篇《救鱼》的作文,文章写得生动真切,投寄报社当即发表;又有一次,女儿要把袋装黄酒灌进瓶子里去。我知道她尚未具备干这种事的能力,或许会打破酒瓶,或许会黄酒外溢,但我支持她。在灌酒的过程中,我惊奇地发现她做的一个创造性的动作。当酒袋倒挂酒开始注入瓶子的时候,她操起剪刀在袋底的一个角上也剪了一个口子。我问她为什么这样做,她说让空气钻进袋子加快酒的流速。太棒了!我兴奋得叫好!
  看来光死读书是不行的。创新意识来源于平时的积累,能够活学活用。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思维)习惯,强化基础,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潜能差异,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和结果,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的情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积极鼓励创新的同时,为学生创设各种解决问题的环境条件,指导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创造性地、多思路地解决问题,大胆地实践,探索有自己个性的新道路。还要指导学生会系统地、独立地评价和加工信息,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实验与操作能力,注重生动活泼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生活和当代世界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实际,引导学生运用知识于实际,去说明、理解或解决各种具体问题,使学生从中获得丰富而实用的新知。有些是课堂教学尚未涉及且有相当难度的实际问题,但经过观察、讨论分析、反复试验,问题得到了解决,达到了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肖川.论创新教育[J].教育研究,1999,(11).
  [2]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J].教育研究,1999,(8).
  [3]张文修.谈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4,(3).
  [4]张献.创新教育论[J].教育探索,2004,(11).
  [5]张传燧.教育创新三问[J].现代大学教育,2004,(4).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作者以一堂作文公开课为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作文教学 案例 问题 对策    在新课程改革中,一些教师热衷于追求时尚,既没有把握新教法的实质,又丢掉了传统教法的可贵之处,只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达不到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素质的目的。下面就以一节作文公开课为例,谈谈自己对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看法。  教学案例  课题:中考满分作文是这样“炼”成的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居民的生活得以改善的同时,婚姻消费也不断上涨,而结婚花费中伴随着家庭财富由父代向子代的转移。本文立足于结婚这一事件,分析农村家庭中财富是如何实现转移的及转移对代际关系的影响。本文以S村为调研地点,利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对该村十年内结婚的对象进行了调查,具体呈现了农村结婚消费中家庭财富代际转移的机制以及转移对家庭养老的影响。  [关键词]结婚消费;家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对课堂氛围的调控,采取“读中凝思、思中质疑、以疑促读,读中比较、体味、积累”等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增强阅读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语言训练 创新思维 材料积累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对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增强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对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形式,优化语文教学有着深刻的意义。因此,我们沿着“
摘 要:当前乡村社会基础发生剧烈变化,如何在这种变化中探寻乡村治理的有效途径,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各地正在实践和探索的新型社会组织开辟了乡村治理的新途径。这种新型社会组织一方面关注于公共事务,活动于基层社会的公共领域,与基层社会具有天然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又与政府保持或合作或依附的关系,并在政府主导的地方治理结构中生存发展。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新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可能性 ,并以乡贤参事会
摘 要:认清国情,乃是认清和解决一切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的基本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近年来国际上唱空或“唱多”中国之声不绝于耳,让人目不暇接。如何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本文观点,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依然是中国的最大国情。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既非否认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亦非妄自菲薄,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战略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知行合一;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4 — 0056 — 03   “知行合一”教学模式,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代化,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
摘 要: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本科毕业生,优秀的课堂教学非常重要,合理的实践教学更是必不可少,尤其像市场营销这类与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专业,实践教学如何安排,更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本文总结了石河子大学实践教学的特点,并且提出了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实践教学 高校 实践能力    一、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1. 通过实践教学,增强高校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环
摘 要:1936年在父亲李辅仁先生80岁寿诞之际,李达为父亲代笔所撰写的《自序》寿屏,悬挂于位于湖南永州的故居中堂。本文分5段对寿屏内容进行解读,阐释了李达追求学术的志趣,挖掘其对家人亲友的严格要求和影响,以及寿屏背后的往事。对今天干部廉政文化教育和家学家风教育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李达;寿屏;解读;廉政文化  中图分类号:G41H1K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
浅谈中考作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中考作文讲究不落窠臼,最忌人云亦云。它要求考生能以新的视角、新的见解、新的笔触写一篇富有个性的好文章。换句话说,就是要求考生能创新。那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去尝试:     一、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   大千世界,五光十色;社会生活,千姿百态。能触动我们的情思、引起我们共鸣的事物层出不穷、数不胜数。然而,有些学生却在写作时苦思冥想
摘 要:“走向校本”,日益重视学校层面的变革和改造,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学校教育决策的科学与否关系到学校的生存,而多元智能理论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在此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和环境资源,激发学生潜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多元智能 潜能 全面发展 人本思想 校本开发    一、理论与背景    美国的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