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让学生共同参与、交流信息、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主动求知、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 小组合作 运用 反思
建构的意义在于使学生在学习共同体——小组合作的自主交互活动中主动进行认知的改组、综合、充实、完善,从而获得知识经验、情感、智慧、能力和个性等素质以及创造性等潜能的发掘和发展。
一、小組合作的内涵及作用
合作教学法主要利用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共同利用资源、互相支援的方式进行学习。小组合作一方面使学习机会更为平等,另一方面使学习动机更为强烈。
合作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习者活动成为共同合作的活动,其成败关系团队的荣辱。
二、小组合作在小学数学课堂的运用
近年来,数学教学也开始注重建构认知的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交流。
自去年小学数学教育专家许德凯入我校以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校教师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把这种学生主体的教学形式引入课堂。但是在实践的初期,小组合作学习常常会沦为一种课堂结构的形式,缺乏有效的合作。
【案例】
在课堂中的新知认知部分中,教师打开课件,让学生翻开书本观察主题图:“现在,请所有的小朋友观察这幅图,你看见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下面的学生“咿咿呀呀”说成一片,有脸上充满了笑容的,还有前后左右转来转去的,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
可见在学生自由思考和讨论的时间里,教师的引导不够,学生没明白教师的用意和目标,在课堂上各说各话。教师提出问题后,便再也没有管学生,在看似热闹的课堂中,又有几个学生真正达到了教师心中的目标?
在课堂上,学生不能围绕中心问题展开有效的讨论,你讲你的,我讲我的,表面上看很热闹,实际上并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小组中,只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间彼此不友好合作或合作程度不够,彼此不注重倾听对方意见,小组间的交流很少,没有真正的讨论与合作,基本停留在个体独立学习的层次上;等等。这样的合作学习有名无实,只流于形式,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笔者在上课过程中,也希望能够改变课堂结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课堂轻松、有趣、高效,然而也经常出现上述情况,无功而返。
自从上了《认识钟表》这堂课后,笔者得到专家的指导,就放开手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取得了不一样的效果。
《认识钟表》的教学目标是:认识钟面特征,如认识钟面上的数字以及它们的位置、钟面上的两根表针以及它们运动的方向;学会认识整时,会看、会说、会写整时。
下面就将这堂课中的合作分成几个片段案例说一说。
【片段案例】
钟面上的数字是怎么摆放的?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
先出示问题:钟面上有什么?
学生举手回答,答案很具体,很丰富。有人说指针,有人说数字,还有人说格子……根据学生的众多回答,教师提取“数字”进行反馈,将学生引入第一个问题的探究中。
根据教师提供的反馈信息,同桌之间合作完成钟面数字的摆放,并仔细观察,说出这12个数字的位置特点。
(活动时间3分钟)
反馈1:钟面上12个数字的粘贴成果展示。
反馈2:12个数字在钟面上的位置特点。
生1:3,6,9,12,这4个红色的数字不一样……
生2:我们发现3在最右边。
生3:我们发现6在最下面。
生4:我们发现9在最左边。
生5:我们发现12在最上面。
再根据4个特殊数字的位置说出其他数字的位置。例如:3的上面是2,下面是4。
三、小学数学课堂运用小组合作的反思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仅仅获得了知识,更多的是享受到了合作学习带来的快乐。下面笔者对小学数学课堂运用小组合作进行反思,总结几点不太成熟的体会。
(一)优劣搭配,明确分工,培养合作意识
将表达能力较强、合作意识较强的学生和较弱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选出组长。组长根据教师的要求,安排组织学习活动,用简短的语言告诉组员应该做什么。
(二)习惯培养,思维训练,奠定合作基础
良好的个体学习习惯的养成,直接为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有会说、会听、会思考、会评价,学生间才能开展有效的合作交流活动,也才能使合作交流活动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建构“课堂互动合作学习方式”并非一日之功,也并非一师之力,需要师生共同努力。现如今,即使教师将小组规划好,任务分配好,但是仍有学生不知道做什么。这也是合作学习的瓶颈——学生还不能接受合作学习的状态和形式。
要拓宽合作学习的面,使它从课内发展到课外,从教师对学生认识水平和人文素质的影响发展到学生自身人格的完善和知识水平的提高。要在教育的整个动态发展过程中,通过人与人之间强有力的合作,让教师和学生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相信不久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定会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生动,更加有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 小组合作 运用 反思
建构的意义在于使学生在学习共同体——小组合作的自主交互活动中主动进行认知的改组、综合、充实、完善,从而获得知识经验、情感、智慧、能力和个性等素质以及创造性等潜能的发掘和发展。
一、小組合作的内涵及作用
合作教学法主要利用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共同利用资源、互相支援的方式进行学习。小组合作一方面使学习机会更为平等,另一方面使学习动机更为强烈。
合作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习者活动成为共同合作的活动,其成败关系团队的荣辱。
二、小组合作在小学数学课堂的运用
近年来,数学教学也开始注重建构认知的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交流。
自去年小学数学教育专家许德凯入我校以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校教师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把这种学生主体的教学形式引入课堂。但是在实践的初期,小组合作学习常常会沦为一种课堂结构的形式,缺乏有效的合作。
【案例】
在课堂中的新知认知部分中,教师打开课件,让学生翻开书本观察主题图:“现在,请所有的小朋友观察这幅图,你看见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下面的学生“咿咿呀呀”说成一片,有脸上充满了笑容的,还有前后左右转来转去的,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
可见在学生自由思考和讨论的时间里,教师的引导不够,学生没明白教师的用意和目标,在课堂上各说各话。教师提出问题后,便再也没有管学生,在看似热闹的课堂中,又有几个学生真正达到了教师心中的目标?
在课堂上,学生不能围绕中心问题展开有效的讨论,你讲你的,我讲我的,表面上看很热闹,实际上并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小组中,只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间彼此不友好合作或合作程度不够,彼此不注重倾听对方意见,小组间的交流很少,没有真正的讨论与合作,基本停留在个体独立学习的层次上;等等。这样的合作学习有名无实,只流于形式,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笔者在上课过程中,也希望能够改变课堂结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课堂轻松、有趣、高效,然而也经常出现上述情况,无功而返。
自从上了《认识钟表》这堂课后,笔者得到专家的指导,就放开手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取得了不一样的效果。
《认识钟表》的教学目标是:认识钟面特征,如认识钟面上的数字以及它们的位置、钟面上的两根表针以及它们运动的方向;学会认识整时,会看、会说、会写整时。
下面就将这堂课中的合作分成几个片段案例说一说。
【片段案例】
钟面上的数字是怎么摆放的?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
先出示问题:钟面上有什么?
学生举手回答,答案很具体,很丰富。有人说指针,有人说数字,还有人说格子……根据学生的众多回答,教师提取“数字”进行反馈,将学生引入第一个问题的探究中。
根据教师提供的反馈信息,同桌之间合作完成钟面数字的摆放,并仔细观察,说出这12个数字的位置特点。
(活动时间3分钟)
反馈1:钟面上12个数字的粘贴成果展示。
反馈2:12个数字在钟面上的位置特点。
生1:3,6,9,12,这4个红色的数字不一样……
生2:我们发现3在最右边。
生3:我们发现6在最下面。
生4:我们发现9在最左边。
生5:我们发现12在最上面。
再根据4个特殊数字的位置说出其他数字的位置。例如:3的上面是2,下面是4。
三、小学数学课堂运用小组合作的反思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仅仅获得了知识,更多的是享受到了合作学习带来的快乐。下面笔者对小学数学课堂运用小组合作进行反思,总结几点不太成熟的体会。
(一)优劣搭配,明确分工,培养合作意识
将表达能力较强、合作意识较强的学生和较弱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选出组长。组长根据教师的要求,安排组织学习活动,用简短的语言告诉组员应该做什么。
(二)习惯培养,思维训练,奠定合作基础
良好的个体学习习惯的养成,直接为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有会说、会听、会思考、会评价,学生间才能开展有效的合作交流活动,也才能使合作交流活动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建构“课堂互动合作学习方式”并非一日之功,也并非一师之力,需要师生共同努力。现如今,即使教师将小组规划好,任务分配好,但是仍有学生不知道做什么。这也是合作学习的瓶颈——学生还不能接受合作学习的状态和形式。
要拓宽合作学习的面,使它从课内发展到课外,从教师对学生认识水平和人文素质的影响发展到学生自身人格的完善和知识水平的提高。要在教育的整个动态发展过程中,通过人与人之间强有力的合作,让教师和学生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相信不久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定会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生动,更加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