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生命致敬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inzeng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生命是什么?谁也不知道真正的生命是什么,当然谁也不可能了解真正的生命,即使一个长期研究生命的科学家也不会知道真正的生命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就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生命就是“小树的成长”,请欣赏冰心先生的《谈生命》。
  谈生命
  文/冰心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
  有时候他遇到巉岩险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呵!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相信来生!
  生命又像一颗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阳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地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将他的叶子,由浓绿吹到绯红,秋阳下他再有一番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宇宙是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它说“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赏析]
  这是一篇谈生命的美文,赞扬了生命的美好,夸赞了生命的历程。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而一路上经历的坎坷风雨,就是生命道路上的阻碍,看似巨大可怕,却可以用不懈的努力,换来久违的成功。在困难之后,便是一段浪漫的行程,风平浪静,可以欣赏两岸美丽的桃花,可以慢慢地流淌过细细的平沙。但即使在这时也不能松懈,这只是一时的甜果,它的背后是更大的难关……经过千锤万打,终于来到了它最终的归宿——辽阔的大海。一切都结束了,江水慢慢地融合进大海……可是还有可能,随着再来的清风,再次去欣赏着、接受着一切,但再也不是原来的它了,因为已经结束过一次了。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需要自己努力吸收足够的养分,才能茁壮生长。春天,它在年轻的时段,辛勤开出的花朵发出芳香,为他带来了快乐;夏天,它在中年的时段,努力伸开的枝叶带来阴凉,为它带来了欢乐;秋天,它在黄金的时段,奋力结出的果实展现甜美,为它带来了喜悦……它走到了路程的末端,无力地飘落,终于来到了归宿——辽阔的大地。结束了,落叶慢慢地融合进大地……可是还有可能,随着再来的春天,再次去经历着、享受着一切,但再也不是原来的它了,因为已经结束过一次了。
  在宇宙中,我们没有努力,一切都没有可能。经历的苦痛永远比幸福更好,因为他们能让我们成长,能让我们迎接更大的困难!
  二
  生命就是生命,其实并没有什么所谓的高低贵贱。给生命划分等级,只是我们人类的自私行为。对于生命,我们应该向张强先生学习——《向生命鞠躬》。
  向生命鞠躬
  文/张强
  早就想带儿子爬一次山。这和锻炼身体无关,而是想让他尽早知道世界并不仅仅是由电视、高楼以及汽车这些人工的东西构成的。只是这一想法的实现已是儿子两岁半的初冬。
  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瑟。刈剩的麦茬已经黄中带黑,本就稀拉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孤单,黄土地少了绿色的润泽而了无生气。置身在这空旷寂寥的山上,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原始的静谧和苍凉。
  因此,当儿子发现了一只蚂蚱并惊恐地指给我看时,我也感到十分惊讶。我想这绝对是这山上唯一至今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我蹑手蹑脚地靠近去。它发现有人,蹦了一下,但显然已很衰老或孱弱,才蹦出去不到一米。我张开双手,迅疾扑过去将它罩住,然后将手指裂开一条缝,捏着它的翅膀将它活捉了。这只周身呈土褐色的蚂蚱因惊惧和愤怒而拼命挣扎,两条后腿有力地蹬着。我觉得就这样交给儿子,担心被它挣脱,于是拔了一根干草,将细而光的草秆从它身体的末端捅入,再从它的嘴里捅出——小时候我们抓蚂蚱,为防止其逃跑,都是这样做的,有时一根草秆上要穿六七只蚂蚱。蚂蚱的嘴里滴出淡绿的液体,它用前腿摸刮着,那是它的血。   我将蚂蚱交给儿子,告诉他:“这叫蚂蚱,专吃庄稼的,是害虫。”
  儿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握住草秆,将蚂蚱盯视了半天,然后又继续低头用树枝专心致志地刨土。儿子还没有益虫、害虫的概念,在他眼里一切都是新鲜,或许他在指望从土里刨出点什么东西来。
  我点着烟,眺望远景。
  “跑了!跑了!”儿子忽然急切地叫起来。
  我扭头看见儿子只握着一根光秃秃的草秆。上面的蚂蚱已不翼而飞。我连忙跟儿子四处找。其实蚂蚱并未逃出多远,它已受到重创只是在地上艰难地爬,间或无力地跳一下,因此我未找几步就轻易地发现了它,再一次将它生擒。我将蚂蚱重又穿回草秆,所不同的是,当儿子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刨土时,我并没有离开,而是蹲在儿子旁边注视着蚂蚱。我要看看这五脏六腑都被穿的小玩意儿究竟用何种方法能逃跑!
  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抬高,那穿着蚂蚱的草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难以想象这如此孱弱的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的力量!儿子的手稍一松懈,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它每爬行一毫米,都要停下来歇一歇,或许是缓解一下身体里的巨大疼痛。穿出它嘴的草秆在一点儿一点儿缩短,退出它身体的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
  我大张着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这悲壮的蚂蚱强烈震撼。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它的壮举在人世间也不可能发生。我相信我正在目睹一个奇迹,我想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目睹生命的奇迹。等蚂蚱终于将草秆从身体里完全退出后,反而腿一松,从所抱的草茎上滚落到地上。它一定是精疲力竭了。生命所赋予它的最后一点儿力量,就是让它挣脱束缚,获得自由,然后无疑地,它将慢慢死去。
  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再没有动。我抬眼一看,原来他早已如我一样,呆呆地盯着蚂蚱的一举一动,并为之震惊。
  我慢慢站起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
  儿子以为我又要抓蚂蚱连忙喊:“别,别,别动它!它太厉害!”
  我明白儿子的意思。他其实是在说:“它太顽强了!”
  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赏析]
  《向生命鞠躬》记写了生活中一件平常却又震撼人心的小事。在人们眼里,蚂蚱是害虫,是一种再平常不过的小动物,但它悲壮逃生的一幕却足以震撼每个人,它让我和儿子“呆呆地盯着”,“并为之震惊”,它让我“下意识地鞠躬”,它的顽强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其实,害虫害鸟或益虫益鸟,是人类根据对自己的利害关系划分的,动物自身只是遵循着它的本能而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每一种动物包括高级动物的人类只有一次生命。从这意义上说,生命无所谓高贵与卑微,死了一只白天鹅和死了一只麻雀,其本质意义没什么不同。每个生命的个体都是千万年物种进化的产物。蚂蚱历来背着害虫的恶谥,但它对人类也许并没有天生的恶意。生命尊严的本质在于自由,在于自然而然地活着,正是基于这一点,作为读者的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向这只倍受摧残而顽强挣扎的小动物投去充满敬意的一瞥。
  三
  生命是很短促的,我们之所以这样说,不是由于它经历的时间少,而是由于在这很少的时间当中,我们几乎没有功夫去领略它。死亡的时刻固然同生的时刻相距得很远,但如果当中的时间不是很好地度过的话,也可以说人生是极其短促的。对于个体生命,飘舞一次,美丽一次就足够了——请欣赏何敏宏先生的《飘舞一次,美丽一次》。
  飘舞一次,美丽一次
  文/何敏宏
  在所有飞翔的昆虫里,我一直对蝴蝶抱有某种好感,原因也许是蝴蝶与生俱来的美丽。
  确切地说,蝴蝶的美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在成为一只美丽的蝴蝶之前,它必须经过怎样艰难和痛苦的蜕变,并不是我所能够想象的。自然,教科书上有着更为细致的说明,但是,一些更为真实的痛苦历程却常常被我漫不经心地忽略了。人总是习惯于注意那些美丽的结果,却常常忽略了形成这样一种结果的过程。
  比如一只蝴蝶,在我的印象里,当它映入我眼睛的那个时刻,它已然是风姿绰约了。
  在我看来,蝴蝶的每一次飞翔都是一次舞蹈。在自然界中,从来没有一种生物可以飞得如同蝴蝶一样忽隐忽现飘然不定却又姿态万千。
  看到蝴蝶,我常常会想起“翩翩起舞”这个词。我想,这个词的来历必定和蝴蝶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我曾经在一个红霞掩映下的黄昏,于河岸注视着一只蝴蝶自由地在花草之间,以舞者的姿态穿越着,飘舞着。我想象着,在古时候的某个傍晚,也应该有一个人,他置身于花丛中,目睹着蝴蝶如同仙子一样飘舞着,他从心底惊讶地叹息着,然后才流传出了那样一句诗意的言词。
  在很长的时间里,我愿意将蝴蝶想象成动物界里的花朵,因为它总是极尽美丽地开放着,以一种独特的眩丽妆点着这个自然界。
  如同一株花一样,蝴蝶的美丽似乎也很短暂。每到冬季来临,看着美丽的蝴蝶迎着渐冷的北风做最后的舞蹈,真有一种令人扼腕的忧伤,如同英雄末路或美人迟暮一样,总有些无可奈何的意味。
  我曾经在空旷的原野上追逐一只碗大的蝴蝶,它的双翼如同菊花一样金黄夺目,中间点缀着点点黑像是很多明媚动人而又含情脉脉的眼睛一样。我拼命追赶着,但是终于没能追上。我无限怅惘地目送着它消失在原野里。但是,第二年,同样在这个原野里,我却看到了一只一模一样的蝴蝶掠过我的眼前,那一刻,我的心仿佛被一股巨大的惊喜所填满。我狂奔在原野上,依然拼命追逐着,尽管最后,它依然是轻巧地逃离了我的目光,但在很长时间里我依然沉浸在一种难以言说的愉悦之中。
  过后,我自然知道,如同花开花谢一样,蝴蝶的美丽总是长不过冬天。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实花不同,蝶自然也不同了。我们看到的花不是往年的花,我们看到的蝶也不再是去年的蝶。但我仍然不由自主地缅想着,也许,会有那么一只蝴蝶,它可以熬过严冬,可以在来年继续美丽一次,飘舞一次。
  我固执地认为,凡是喜欢蝴蝶的人,内心深处对美丽的渴盼总是特别强烈。蝴蝶不仅是在我的世界里飞翔,它同时也飞翔在每一个爱美的人心里。
  蝴蝶大概就是一个天生的舞者,我常常会这样想。也许,舞蹈便是蝴蝶的生命,美丽便是蝴蝶的一生。即使短暂,也无法掩盖它洋溢的眩丽。
  不是这样吗?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一个舞者,面对生活,也许我们也应该像一只蝴蝶一样飘舞一次,美丽一次。
  [赏析]
  《飘舞一次,美丽一次》唱响了对蝴蝶飘舞而美丽的一生的颂歌,并由物及人,表达自己的生命感悟。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毫不掩饰地娓娓叙说对蝴蝶的喜爱之情。如:“从来没有一种生物可以飞得如同蝴蝶一样忽隐忽现飘然不定却又姿态万千”,“它总是极尽美丽地开放着,以一种独特的眩丽妆点着整个世界”,“蝴蝶大概是一个天生的舞者,我常常会这样想。也许,舞蹈便是蝴蝶的生命,美丽便是蝴蝶的一生。”虽然作者也有着对蝴蝶生命短暂的忧伤和怅惘,但难掩内心深处对美丽的渴盼。
  本文不只是停留在表达自己对蝴蝶的喜爱之情,作者把对蝴蝶的喜爱扩展到每一个爱美的人,因为,蝴蝶在中国人的审美心理中是美的象征。“蝴蝶不仅是在我的世界里飞翔,它同时也飞翔在每一个爱美的人心里。”本文更由蝴蝶想到了人,“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一个舞者,面对生活,也许我们也应该像一只蝴蝶一样,飘舞一次,美丽一次。”这一画龙点睛的语句使文章意义更深广了。这也是本文成功之所在。
  (作者:陈玉驹,张家港市沙洲中学)
其他文献
一、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结合“三大改造”的史实,学生通过活动明确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必然性,感悟党领导人民群众完成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的历程,增强政治认同素养和公共参与素养。  2.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以及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史实,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研读经典,进一步明确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懂得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
摘 要:北京高考政治主观题对哲学知识的考查采用了评论文类试题的考法,体现出新课程改革的思路,同时也给教师教学和学生答题带来了挑战。探讨这种类型试题特点、解题思路和方法、作答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这类题目给教学带来的启示,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考政治;评论文;试题特点;解题思路;教学启示  一、真题再呈现,初识新题型  (2016年北京卷第38题)科技与人的关系是一个历久弥新,引人深思的话
数学归纳法是高中数学的基本方法之一,“考纲”不仅要求我们掌握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及其步骤,还要求我们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和综合性问题.尤其对于江苏高考(理科)附加题中的最后一小题往往离不开数学归纳法.  那么,什么是数学归纳法?  一般地,证明一个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归纳奠基)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n0∈N*)时命题成立;  (2)(归纳递推)假设n=
摘 要:设置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通过设置游戏活动、讨论活动、讲述活动、表演活动和展示活动,让整节课构成一条活动彩线,就能绘出一节色彩斑斓、美不胜收、妙不可言的美妙课堂。  关键词:教学设计;课堂活动线;美妙课堂  美妙课堂是能够给学生带来美好体验、奇妙感受的课堂,是师生共同享受课堂乐趣、感受知识奥妙、体验教学过程美好的课堂。怎样才能打造出这样的美妙课堂?设置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整节课构成一条活
摘 要:传统的听评课教学研讨活动,往往是在共同听课基础上专家评、参会教师听,教师参与度不高,收获不大;即便是教师自由发言的评课,也常由于缺乏主题而出现评价内容空洞无物,观点大众化,缺乏个人的真知灼见。我们借鉴近年来兴起的参与式培训,开展确定主题的参与式听评课研讨活动,扩大了参与面,让评课教师围绕既定的主题,谈对课堂的真实感受、深层次认识,学到真优点,发现真问题,提出真建议,实现深度参与,共同提升
自2004年江苏高考语文独立命题以来,至今已经有14个年头。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写人叙事类文言文是命题者考查的重点题材。我们不妨以表格形式梳理一下文类文言文阅读的考情,以便探究发现出选文的基本规律。  年份取材范围人物主要事迹人物精神品质文本特色  2004《宋史·徐勣传》修筑海堤;力陈茶盐法的弊端;建议合理生财、理财、用财;为逃避服役的人免遭杖责而据理力争;针对《神宗正史》久未编成的状况,明辨是
初见吴又存老师,是在一个非正式的场合,第一眼也没看出他有什么特异之处。在诸多的盛赞声中,我甚至还有点儿小“逆反”,他有你们说的那么好吗?  坐在吴老师的正对面,我不禁细细打量起来:白皙的皮肤、天庭饱满、笑容不假、眼神不躲……我兀自“相”起了面来。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我的脑子在嗖嗖地“走神”。吴又存,很有文化的名字,“无为有处
摘 要:高品质教学才能让课堂深度变革,才能让学生深度思考。所以,高品质教学应是每位教师的终身追求。锻造高品质教学,需要提高课堂的知识颜值、问题颜值、实践颜值、政治颜值。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程;课堂颜值;教学品质  新时代呼唤高品质教学,高品质教学需要提升课堂颜值。我们的教师应与时代对接,行动起来,在提升课堂颜值上下功夫,改变那种沉闷枯燥毫无观赏性的课堂,那种教师“一言堂”毫无思维性的课堂,那
摘 要:教材是落实国家课程要求、影响教学实施的重要媒介。当前对教学模式的功利化趋向使很多教师弱化了对教材的研究,如何与教材对话应成为教师思考的重要话题。针对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从走向教材、走近教材、走入教材、走出教材四个层面谈教师与教材对话的一些策略,以更好地使用新教材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材;对话;策略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學习的
图形的对称关系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数学之美.函数的对称关系广泛存在于各种数学问题之中,函数的对称性是函数的一个基本性质,利用函数对称性可以简化数学运算,函数的对称关系主要有中心对称和轴对称,函数的奇偶性就是函数的对称性的特例.本文从函数的中心对称和轴对称等方面来探讨函数的对称性及相关的应用问题.  一、求函数值   例1已知函数f(x)=(x-1)3 1,  则f(-5) f(-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