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水利水电工程竣工验收前实行质量抽检,是为了消除工程隐患、确保工程安全和对工程质量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评价。本文阐述了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看法及对策。
[关键词] 水利水电工程 问题 对策
1、存在的问题
1.1合同管理有所欠缺
笔者在我区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抽检过程中发现一些工地技术管理人员较少,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和控制不是很到位。如一些工地的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只有劳务工队伍在自由操作,而作为应对工程质量起现场监控作用的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技术人员较少在现场自始至终指导作业。由于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投入的技术人员偏少,这些技术人员只能进行测量放线和整理工程资料等工作,无法分身从事现场管理和旁站监理。
1.2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些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现场施工人员对混凝土的性能不是很熟悉,对影响混凝土质量的要素不是十分了解,现场就难以控制工程质量;二是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不多,我区水利水电行业的混凝土施工基本上还停留在相对比较低的技术水平上,尤其是在中小型工程施工中。一些对提高混凝土质量比较有效且相对成熟的技术,比如掺加外加剂、掺合料等,在工程中应用也不是很普遍。如何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骨料、
水泥、外加剂、掺合料以及恰当的施工工艺,以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
1.3施工工艺水平不高
我区小型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施工大体上还是小作坊式作业,投料、运输多为人工操作,机械化及电子化水平较低,专业化程度不高,除了大城市周围,商品混凝土应用较少。人为因素造成混凝土质量波动较大。
1.4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偏低
目前,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主要将是否满足构件的安全作为混凝土设计强度的依据,有的虽然考虑了混凝土构件的耐久性要求,但也不是很充分。为了满足混凝土设计强度、耐久性、抗渗性等要求和施工和易性的需要,有关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不仅规定了胶凝材料和水泥熟料的最低用量,还对混凝土的水胶比(水灰比)作了规定。
2、施工质量管理相关对策
2.1全面质量管理
在全面质量管理中,质量这个概念和全部管理目标的实现有关,它的特点是:把过去的以事后检验和把关为主转变为以预防为主,即从管结果转变为管因素:从过去的就事论事、分散管理,转变为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进行全面的综合治理:突出以质量为中心,围绕质量开展全员的工作;由单纯符合标准转变为满足顾客需要,并强调不断改进过程质量,从而不断改进产品质量。
2.2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是企业建立质量体系、开展质量管理活动的立足点和依据,也是质量管理活动取得成效和质量体系有效运转的前提和保證。基础工作的好坏,决定了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水平,也决定了企业能否面向市场长期地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基础工作包括标准化工作、计量工作、质量信息工作、质量责任制和质量教育工作:
(1)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是以提供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为内容来制定标准和贯彻标准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做好标准化工作,必须以“顾客第一”的思想为指导,必须坚持“系统化”原则,应符合权威性、科学性、群众性、连贯性和明确性的要求。
(2)计量是关于测量和保证量值统一和准确的一项重要的技术基础工作,它的重要任务是以统一计量单位制度,组织量值正确传递,保证量值统一为目的的工作。搞好计量工作,必须按照生产设计保证产品质量的要求,配备计量检测设备;合理地确定计量检测设备的确认周期,坚持间隔校准制度;加强计量检测设备的日常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及时、正确处理不合格计量设备;保证计量检测设备使用的环境条件;健全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记录人员。
(3)质量信息是进行质量方面决策的依据,是改进产品质量、改善各环节工作质量的最直接的原始资料和依据,是正确认识各种因素变化和产品质量波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从而进行质量控制的基本依据。要使质量信息在企业的管理活动中发挥作用,就应使质量信息满足及时、准确、全面、系统的要求;要做好建立企业的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和质量信息中心工作:整理信息要实行分级管理;加强生产班组的质量信息管理。
(4)建立质量责任制是企业建立经济责任制的首要环节,要求明确规定企业每个职工在质量工作中的具体任务、职责和权限,以便做到质量工作人人有专责、事事有人管、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考核有奖罚。为了使企业的质量责任制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应明确质量责任制的实质是责、权、利三者的统一;要按照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业务来制定各部门和各级各类人员的质量责任制;规定的任务与责任要尽可能的做到具体化,以便于进行考核;要由粗到细,逐步完善;必须制定相应的质量奖惩措施。国内许多大型工程中都采用了“三检制”,实践证明,质量控制的“三检制”是质量过程控制的有效手段。
3、个人意见
(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不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一个现象,就是水利工程在招投标中基本上是实行低价中标,有的还在概算定额单价基础上优惠10%左右再签订施工合同。这样就严重压缩了施工企业(监理单位)的正常利润。而有的工程还存在转包现象,加之,人工费的不断上涨(极个别的工程甚至连材料价差都不补),这样,真正做工程的利润就非常薄,有关单位投入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就严重不足了。笔者认为,应该支持和鼓励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获取合法的利润,这样企业才能留住和引进人才,更新设备,更好地服务于业主并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整个水利行业才能得到良性发展。
(2)目前,水利水电行业的施工和监理单位优秀的技术人员相对缺乏,这是一个值得有关部门注意的问题。关于培养监理工程师,国外曾有“三三年”的说法,即成为监理工程师,要经过3年的工程设计,3年的试验检测,3年的施工,有这样的经历才可能作为一个合格的监理工程师。如今,活跃在现场的监理人员多为老少结合,即已退休的年长的技术人员带领刚毕业的年轻技术员,年长的技术人员有经验有技术有责任心,但很多不懂电脑,无法独立完成技术资料的整理,有时工地施工紧张身体也吃不消,年轻的技术人员在经验、技术和责任心方面均有所欠缺,整体缺乏40岁左右年富力强又有经验的技术人员。
(3)针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人为因素造成混凝土质量波动较大的现象,现场应尽可能使用商品混凝土。自制混凝土时,则应加强对施工过程的控制。如施工方对一些工程关键部位混凝土施工没有把握时,不妨适当加大混凝土配合比的配制系数或减小0.05水灰比再配制混凝土。
(4)应在混凝土施工前1~2个月将水泥、掺合料、外加剂和骨料等原材料送检,杜绝不合格的原材料进入施工现场。现场应尽可能使用产量高、生产工艺为旋窑的大企业的水泥产品。同一料场的骨料要有稳定供应和稳定的品质,并分级组合使用,如使用混合料时,则应加强对混凝土施工过程的控制,切实按配合比投料并保证混凝土搅拌时间。
(5)在混凝土工程中尽可能应用掺加外加剂和掺合料等比较成熟的技术。
(6)由于股份制合营小水电站报建手续不全,设计比较粗糙,施工不规范,监管不到位,因此,工程质量相对比较差,去年以来我区多座“四无”电站发生坍塌并造成人员伤残事故,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股份制合营小水电站工程监管和质量抽检的力度。■
[关键词] 水利水电工程 问题 对策
1、存在的问题
1.1合同管理有所欠缺
笔者在我区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抽检过程中发现一些工地技术管理人员较少,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和控制不是很到位。如一些工地的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只有劳务工队伍在自由操作,而作为应对工程质量起现场监控作用的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技术人员较少在现场自始至终指导作业。由于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投入的技术人员偏少,这些技术人员只能进行测量放线和整理工程资料等工作,无法分身从事现场管理和旁站监理。
1.2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些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现场施工人员对混凝土的性能不是很熟悉,对影响混凝土质量的要素不是十分了解,现场就难以控制工程质量;二是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不多,我区水利水电行业的混凝土施工基本上还停留在相对比较低的技术水平上,尤其是在中小型工程施工中。一些对提高混凝土质量比较有效且相对成熟的技术,比如掺加外加剂、掺合料等,在工程中应用也不是很普遍。如何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骨料、
水泥、外加剂、掺合料以及恰当的施工工艺,以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
1.3施工工艺水平不高
我区小型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施工大体上还是小作坊式作业,投料、运输多为人工操作,机械化及电子化水平较低,专业化程度不高,除了大城市周围,商品混凝土应用较少。人为因素造成混凝土质量波动较大。
1.4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偏低
目前,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主要将是否满足构件的安全作为混凝土设计强度的依据,有的虽然考虑了混凝土构件的耐久性要求,但也不是很充分。为了满足混凝土设计强度、耐久性、抗渗性等要求和施工和易性的需要,有关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不仅规定了胶凝材料和水泥熟料的最低用量,还对混凝土的水胶比(水灰比)作了规定。
2、施工质量管理相关对策
2.1全面质量管理
在全面质量管理中,质量这个概念和全部管理目标的实现有关,它的特点是:把过去的以事后检验和把关为主转变为以预防为主,即从管结果转变为管因素:从过去的就事论事、分散管理,转变为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进行全面的综合治理:突出以质量为中心,围绕质量开展全员的工作;由单纯符合标准转变为满足顾客需要,并强调不断改进过程质量,从而不断改进产品质量。
2.2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是企业建立质量体系、开展质量管理活动的立足点和依据,也是质量管理活动取得成效和质量体系有效运转的前提和保證。基础工作的好坏,决定了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水平,也决定了企业能否面向市场长期地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基础工作包括标准化工作、计量工作、质量信息工作、质量责任制和质量教育工作:
(1)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是以提供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为内容来制定标准和贯彻标准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做好标准化工作,必须以“顾客第一”的思想为指导,必须坚持“系统化”原则,应符合权威性、科学性、群众性、连贯性和明确性的要求。
(2)计量是关于测量和保证量值统一和准确的一项重要的技术基础工作,它的重要任务是以统一计量单位制度,组织量值正确传递,保证量值统一为目的的工作。搞好计量工作,必须按照生产设计保证产品质量的要求,配备计量检测设备;合理地确定计量检测设备的确认周期,坚持间隔校准制度;加强计量检测设备的日常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及时、正确处理不合格计量设备;保证计量检测设备使用的环境条件;健全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记录人员。
(3)质量信息是进行质量方面决策的依据,是改进产品质量、改善各环节工作质量的最直接的原始资料和依据,是正确认识各种因素变化和产品质量波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从而进行质量控制的基本依据。要使质量信息在企业的管理活动中发挥作用,就应使质量信息满足及时、准确、全面、系统的要求;要做好建立企业的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和质量信息中心工作:整理信息要实行分级管理;加强生产班组的质量信息管理。
(4)建立质量责任制是企业建立经济责任制的首要环节,要求明确规定企业每个职工在质量工作中的具体任务、职责和权限,以便做到质量工作人人有专责、事事有人管、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考核有奖罚。为了使企业的质量责任制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应明确质量责任制的实质是责、权、利三者的统一;要按照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业务来制定各部门和各级各类人员的质量责任制;规定的任务与责任要尽可能的做到具体化,以便于进行考核;要由粗到细,逐步完善;必须制定相应的质量奖惩措施。国内许多大型工程中都采用了“三检制”,实践证明,质量控制的“三检制”是质量过程控制的有效手段。
3、个人意见
(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不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一个现象,就是水利工程在招投标中基本上是实行低价中标,有的还在概算定额单价基础上优惠10%左右再签订施工合同。这样就严重压缩了施工企业(监理单位)的正常利润。而有的工程还存在转包现象,加之,人工费的不断上涨(极个别的工程甚至连材料价差都不补),这样,真正做工程的利润就非常薄,有关单位投入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就严重不足了。笔者认为,应该支持和鼓励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获取合法的利润,这样企业才能留住和引进人才,更新设备,更好地服务于业主并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整个水利行业才能得到良性发展。
(2)目前,水利水电行业的施工和监理单位优秀的技术人员相对缺乏,这是一个值得有关部门注意的问题。关于培养监理工程师,国外曾有“三三年”的说法,即成为监理工程师,要经过3年的工程设计,3年的试验检测,3年的施工,有这样的经历才可能作为一个合格的监理工程师。如今,活跃在现场的监理人员多为老少结合,即已退休的年长的技术人员带领刚毕业的年轻技术员,年长的技术人员有经验有技术有责任心,但很多不懂电脑,无法独立完成技术资料的整理,有时工地施工紧张身体也吃不消,年轻的技术人员在经验、技术和责任心方面均有所欠缺,整体缺乏40岁左右年富力强又有经验的技术人员。
(3)针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人为因素造成混凝土质量波动较大的现象,现场应尽可能使用商品混凝土。自制混凝土时,则应加强对施工过程的控制。如施工方对一些工程关键部位混凝土施工没有把握时,不妨适当加大混凝土配合比的配制系数或减小0.05水灰比再配制混凝土。
(4)应在混凝土施工前1~2个月将水泥、掺合料、外加剂和骨料等原材料送检,杜绝不合格的原材料进入施工现场。现场应尽可能使用产量高、生产工艺为旋窑的大企业的水泥产品。同一料场的骨料要有稳定供应和稳定的品质,并分级组合使用,如使用混合料时,则应加强对混凝土施工过程的控制,切实按配合比投料并保证混凝土搅拌时间。
(5)在混凝土工程中尽可能应用掺加外加剂和掺合料等比较成熟的技术。
(6)由于股份制合营小水电站报建手续不全,设计比较粗糙,施工不规范,监管不到位,因此,工程质量相对比较差,去年以来我区多座“四无”电站发生坍塌并造成人员伤残事故,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股份制合营小水电站工程监管和质量抽检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