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中的“心”意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hao0714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言志。”李白的诗歌既有抒发感慨,寄托深远,对封建秩序和豪权贵戚不满的佳作,又有善于描写山河的壮丽,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的文字。大量的诗歌在读者的面前呈现出了诗人不同的心态,表达出诗人的不同的“心”意。
  
  一、慈父心
  
  作为一名诗人,李白有浪漫洒脱的一面;作为一名父亲,李白更有一颗慈父的心肠。天宝三年,李白因在朝廷中受权贵的排挤,怀着抑郁不平之心,离开了长安,开始了一生中的第二次漫游,历时十一年,《寄东鲁二稚子》就是诗人漫游金陵时候写的诗歌。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抒写了一个父亲思念儿女的骨肉深情。诗歌以写景开头,展示江南的春色,即景生情,想到东鲁家中的农事、酒楼、桃树,“南风吹我心,飞坠酒楼前”,诗人托春风带去自己对家的思念,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真情让人唏嘘,尤其是对自己的一双儿女充满了人世间共同的慈父之情,“娇女字平阳,折花依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诗人流浪于江南,想象着儿女在桃树下玩耍。在玩耍中张望着父亲的情景。他们失去了母亲,谁来摩挲其背,爱怜他们呢?即使在漂泊流浪的行程中,诗人李白仍不失一个父亲的慈爱之心。
  
  二、忧愁心
  
  李白的忧愁之心,有时源于对权贵的愤恨,有时缘于自己的壮志未酬,更有的是对朋友的牵挂。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到:“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是诗人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之后写下的诗作,尤其是后两句的抒情,诗人将自己的“愁心”托付给明月,让多情的月亮把自己的心愿带给远方的朋友。托明月而捎愁心,不仅说明忧愁无处可诉,也说明了明月分照两地,而朋友却不能相见。彼此都能看到的那一轮明月,该寄托了诗人多少的情肠?诗人依靠丰富的想象,把无情的月亮写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把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个不幸的迁谪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表达的却是诗人对权贵的憎恨。
  
  三、苦心
  
  759年,李白在江夏逗留的时候,遇到了长安故人——时任南陵县令的韦冰。异地重逢,使流浪中的李白欣喜异常,他想到自己坎坷的命运、漂泊的身世、难酬的壮志、炎凉的世态……不禁百感交集,奋笔写下了《江下赠韦南陵冰》的诗歌。诗歌以倒叙的形式追忆“安史之乱”后诗人与韦冰的遭遇,“君为张掖近酒泉,我窜三巴九千里”。李白是遇赦的罪人,韦冰是被贬的官员,在相逢的宴会上,彼此的遭遇又怎能说得清呢?“玉箫金管喧四筵,苦心不得申长句”,这恍如梦境的惊喜,蕴涵着痛心的自白。爱国的壮志,济世的宏图,都在“不得申长句”中被痛苦地压抑了。也由于“不得申长句”,内心的痛苦也就可想而知了。
  
  四、清心
  
  一生寄情山水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诗心浸泡在明月山泉之中,细心地感受着大自然的月华雨露。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李白游览池州时,写下了《清溪行》的诗歌,首句“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作为一生游览过千山万水的李白,在面对清溪水的时候,却一下子情有独钟。诗人首先创造了一个宁静又清寂的情调,让水清如镜的清溪,洗濯心灵的尘埃。“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着力描绘的清新优美宁静的自然环境,不正折射出诗人心灵不沾尘埃的那种空灵吗?
  
  五、壮心
  
  清代刘熙载论李白的诗歌说:“太白诗歌虽若升天乘云,无所不之,然自不离本位,故放言实是法言。”(《艺概》卷二)诗歌《玉壶吟》就体现了这一风范。744年,在供奉翰林的后期,李白写下了该首诗歌。“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首句即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他壮怀激烈,孤愤难平,敲击着玉壶,吟唱着曹操的《步出夏门行》的诗句,想着曹操一生取得的成就,而自己却壮志未酬,不觉悲从中来。先是对着秋月舞剑,接着是高声吟咏,最后是跟泪夺眶而出,但是,那气干云霄的壮心,通过引用曹操诗歌中的词语表现出来,“烈士”、“壮心”、“暮年”等词语含蓄地表明了李白内心渴望建立功业的心情。
  李白诗歌中流露出的各种“心”意,正是帮助我们了解形成诗人性格的多种因素,让我们认识到一生浪漫飘逸的李白不是神,而是生活在历史岁月中的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我们读他的诗歌,感受着他的爱憎分明,体味到他的仁慈,也分享着他对友谊的真诚,于是,诗人就有了“高山仰止”的形象。使我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惊叹他的心灵的宽广与才情的丰富,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折服于他那崇高的人格魅力。
其他文献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讲的就是对自己一日之内的所作所为进行回顾、反省,检查有无不足之处,以便改正自己的行为。《学记》中也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教育学家波斯纳就教师成长提出一个公式,即“经验十反思=成长”,强调反思的作用。  教师教完一堂课后,如果把教学中的感受感悟、感想感叹、灵感和成败好好思考一下,做个简要的归纳整理,撰
素质教育的发展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作为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思维方式,活教活学方可使教学成绩不断提高,培养出更多的创造型人才,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尝试,以期和广大同仁商榷。  一、妙设导语,酝酿情绪。好的导语,能够在上课开始即抓住学生的心。把他们引人教师要求指向的目标,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例如上《促织》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在黑板上写上一幅对联:“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
在新课改精神的感召下,现行的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给人总的印象是:多了一些课外链接,少了一些文本探究;多了一些多媒体课件,少了一些朗朗书声,总给人一种“搭花架”的感觉。学生在一节课中,看到的内容是很多,可以说是跟花缭乱,但学生真正能得到什么?而在一些随堂课中,老师上课的标准更是围绕“中考”“高考”指挥棒打转,抓字词、抓默写,对提升成绩有实效便紧抓不放;练阅读方法,练阅读技巧,对增加分数有实用,便勤练不
“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马克思)鲁迅小说中的色彩描写,或绘景状物,或渲染气氛,或刻画人物,色彩斑斓,从多角度彰显了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以最朴实的形式给读者留下了享受不尽的美感。    一、用色彩渲染环境,烘托人物的复杂心境。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极其俭省,几个甚至一个色彩鲜明的词语就能抓住环境的特点,将读者置身于人物所处的环境中,从而准确的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作者的情感。
我长期从事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工作,经常浏览有关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研究文章,对农村中小学教学中大量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成果感到由衷的欣喜。但也揪心的发现,在热热闹闹的表面繁荣之下,大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的中小学的作文现状不容乐观,并引发社会、学校种种担扰。这些来自农村的中小学生厌倦作文,害怕作文,其作文能力和水平之低令人汗颜,实在不敢恭维。有调查显示,90%以上的中小学生很
作文是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是衡量学生语文程度的主要根据。因此,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研究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就初中作文教学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学者和一线语文老师。    一.关于命题    作文的题型有命题、半命题、话题、材料作文等,其中命题作文占相当比例。话题作文因范围过于宽泛,最近比例有所下降,因此命题作文仍是初中作文教学的一个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写”应该包括学生的写字教学及书写能力的提高。“字如其人”,字写得好坏常常反映一个人的素质,这样说也未必过分。那么,到底怎么提高学生的书  写水平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认识重要性。写字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训练,要把字写好不是一件容易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首先我们要提高写字教学的认识。  一是要从爱国主义的角度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生活、网络、图书馆与文本充分对话。  1.观察生活中的“斑纹”并用文字记录  2.利用网络和图书馆查阅并下载自然界各类奇妙的斑纹图片,制作成幻灯片。  3.搜寻作者周晓枫的相关资料(个人资料和作品资料),重点阅读其散文作品《魔镜》。    教学过程    一.初读知大意   (一)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学生与学生充分对话)  1.文字记录下的生活中的斑纹  2.学
孙宁,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湖北省安陆市第一高级中学副校长,长期主持教学教研工作。为安陆市十佳教育工作者、安陆市政协委员、孝感市劳动模范、湖北省中小学校长协会会员。参与编写《语文·双精学典》,并担任副主编。有10余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期刊上发表。  1942年创立的湖北省安陆一中,是湖北省首批确定的重点中学之一。其前身为安陆县初级中学。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逐步发展壮大,校址
语文课程改革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话题之一。对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与思考,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可以为提高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效性,为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参考。    一、教师培训的思考    1、课例研究应该成为教师培训的常用形式  事实已经证明,教师们对占据了培训大部分时间的讲座不感兴趣,认为讲座只能帮助了解课标精神,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帮助不大,使得老师接受了培训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