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先生制”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江西教育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ftao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指求学的人,“先生”常用来指代教师。“学生”和“先生”是两种不同的角色,但可以是同一人,即某一个人可以兼具两种角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小先生制”,他认为儿童可以一边当“学生”,一边当“先生”。“小先生制”可以转变学生的角色,让学生变为“先生”,让学生教别人的同时教自己。“小先生制”变革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笔者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践行“小先生制”思想,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小先生制”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应用。
  一、 用“小先生制”激发学习动力
  身体训练的过程是枯燥的、艰辛的,因此许多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低、动力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是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关键,若学生没有学习动力,教学活动将无法有效开展。
  笔者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催生他们自主学习的动机。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笔者除了采用游戏、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外,还经常采用“小先生制”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当“小先生”,以此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动力。“小先生”是一种荣誉称号,是能者的象征,在学生眼中,能当“小先生”是一种荣誉,当“小先生”是学生的理想追求。在每个学期的第一节体育课上,笔者都会启动“小先生制”,通过学生自我推荐、同学投票等方式选出“小先生”。同时,笔者还会采用“小先生”轮换制,给每个学生提供当“小先生”的机会,以增强他们的自信,促进他们努力学习。在笔者的体育课上,“小先生”成为学生的追求目标,班级里形成了争当“小先生”的氛围,全体学生的体育学习动力不断增强,体育课堂上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 用“小先生制”激励特长发挥
  传统体育课堂采用的是集体授课的方式,一位教师给几十名学生讲解示范,教给他们知识和方法,然后组织全体学生开展集体性练习,通过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质。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小先生制”可以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给学生搭建施展特长的舞台,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小先生制”能唤醒学生的学习自覺性,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小先生制”能让学生在教中练,在教中学,既能帮助他人,又能提升自己。例如,在教学“小足球——脚内侧传球”一课时,笔者在示范讲解后,没有让学生自由练习,而是让学生在“小先生”的带领下分组训练,有的“小先生”会发挥自己的足球特长,为小组成员演示动作;有的“小先生”还会挖掘组内足球特长生,请他们当“足球教练”,教给组员传球技能。
  三、 用“小先生制”树立合作精神
  “小先生制”是学生教学生,实际上是一种合作学习方式,把若干学生组合成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互助完成学习任务。笔者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会请优秀学生担任“小先生”,借助“小先生”的力量,把学困生与优秀学生组合成学习小组,发挥“小先生”传帮带的作用,以少数带动多数,引领小组成员共同进步。
  “小先生制”能帮助学生树立合作精神,“小先生”为了个人和小组的荣誉,不仅会努力学习,而且会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督促和引导组员共同进步。“小先生制”能促进组内的合作和组间的竞争。例如,在教学“原地投掷垒球”一课时,笔者在初步讲解演示了投掷垒球的方法后,让“小先生”带领组员练习,为了激发各组的练习动力,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笔者设置了团体竞赛活动,让每个小组进行一对一比赛,并根据每个组的成绩,评选出“优秀团队”。“小先生”逐渐成为教师的左膀右臂,不但能为教师减轻教学负担,而且能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运动水平的提高。
  “小先生制”表面上是学生角色的转换,实则是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体育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小先生”,借助“小先生”的力量,提高体育教学效率,提升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三附属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以数学课程标准和学情为依据,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对“植树问题”进行再设计,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模型的建构和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植树问题;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0-0058-04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四年级上册“智慧广场”(第106页~第107页)。  【教材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教师要了解和掌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即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与改进,优化活动方案,再次进行探究实践,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反复进行反思性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让学生的实践能力越来越强。教师应了解设计制作活动的特征,充分理解和掌握设计活动的学习性和批判性,促使学生进行总结反思;改进设计方案,通过新的制作实践,获得更好的作品,以激发学生主动实践的强烈欲望;引导学生学会反复反思设计制作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反复思考,在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