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音乐教学中主题音乐的设计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p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怎样更好的设计中学音乐教学中的主题音乐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何为“主题”,所谓主题即为“内核”,而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内核”就是完成教育教学目标,这也就是课程活动的焦点。
  〓〓(一)认识“主题”
  〓〓“主题”即为“内核”,也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如何完成应该达到的教育教学目标,这不仅是确立教学主题的关键性,更是确立教学主题的重要意义所在,其次,这个“内核”总有扩展性,所谓扩展性即是主题的展开线索,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确定一个主题,而后根据某个线索来更好的进行教学,让学生们可以根据线索来进行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分析主题结构,遵循主题线索
  〓〓现阶段我们在教授中学音乐时,大多会按照教科书的编排来一一进行,这样做有一个明显的缺点,那就是“显得”不够明确,看似我们教了许多东西给学生,学生们也似乎学到了不少有关于音乐方面的知识,但所谓“贪多嚼不烂”,对许多作品或者音乐体式的介绍讲解都需要有针对性。
  〓〓笔者认为,即使是根据教科书的编排来一一教授,也应该遵循一定的主题规律。现在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教科书的结构编排算是较为新颖的了,第一单元讲述的是“音乐的情感表达”,这一单元则是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们在音乐情感表现上的基础;第二单元着重是体现出“音乐的风格”,大致有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和个人风格,很显然的是,教师在教授这些知识时是需要将这三种风格很好的融合之后再讲解给学生们的,千万不能将他们肢解之后再讲解给学生。因为内容太多,在这里不能一一列举,但是无论怎样,确立主题结构,遵循主题线索是相当有必要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在第四课,也就是“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这一课里,教师们在教授时可以充分安排时间来选取本地区的民歌的欣赏,这样的方式选择就更会使得学生们乐于接受,善于理解。
  〓〓(三)善于组织主题,开发主题
  〓〓这个工作显然是对于我们的教师提出来的,原因又要归结到我们的教科书编写体例上面了,虽然现在的教科书无论是涵盖面或者是知识容量等方面都较比先前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仍然存在只有教学材料、编者提示、教学目标非常明显而单一的现状。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教师在工作中承担的责任就要更多更大,善于寻找和研究教学主题是我们应该做好的任务。
  〓〓二、中学音乐教学中主题音乐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一)人文性与学科性的统一
  〓〓音乐教育总归是情感教育,这是长期以来人们都愿意达成的共识,但是这只是一个对于教育“结果”的考虑,如果从长远来看,从教育的过程来看,音乐教育则更多的是一种感官教育,尤其是现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音乐课堂,我们关注的不仅是学生们是否能够在课堂上学到知识,更多的是他们如何获得知识,而对于教材的编写者和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方法来看,教材内容和主题确认往往会出现冲突,既要尊重教材内容,按照教辅大纲来上课,又要有鲜明的主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件困难的事情。比如有些曲目的设计完全是为了教师可以在一两个课时完成任务来安排的,这难免体现出不科学的一面。人文性和学科性这二者如何达到和谐统一,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课题。
  〓〓(二)开放性与集中性的统一
  〓〓一个开放的兼容的教学模式体现出的必然是具有整合性,而整合性是现代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它要求的是学科领域想学习领域的扩展,也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集中性则是表现出不能确认一个极为简单或者简短的主题,需要有时间和空间感,需要在宏观上给予学生们以深刻的印象,而绝不是一个课时、两个课时就可以确定或者完成的,这样的所谓“主题”,不要也罢。
  〓〓(三)情趣性与连贯性的统一
  〓〓这个问题在上文中已经有所阐述,即是我们在确立主题时,需要考量一下学生们的兴趣专注度,这点在我们教科书上的体现是比较良好的,比如语文教材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许多描写音乐的句子,而作家张晓峰据此创作了同名《琵琶协奏曲》,就收录在了我们的音乐教科书中,这是将音乐学科和其他学科相联系而增加学生们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表现。其次,则是关于有连贯性的问题,现在的教科书编写的内容虽然看似主题明确,但是明显的缺点是学期与学期之间的联系几乎没有,使得学生们在学习时缺乏连贯的思考,对于知识的巩固也没有丝毫的益处。
   责任编辑〓龙建刚
  
其他文献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在当下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仍然存在着一个通病,只是一味按自己的主观思路把自己认为要讲的内容讲完或展示完,极少关注学生阅读提出的疑难问题并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的教学就往往变成一厢情愿的教学,一厢情愿的教学不管怎么说都是低效的教学。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毫无自主性,
很多老师认为,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威严,要“无情”,不然课堂定会乱哄哄的,没办法施教。其实,做个“多情”的老师,效果可能更加好。  一、学会观情——做矛盾的制造者  小学生好胜心强,为此,教师可察言观色,为学生寻找“对手”,让他们比学赶超。如钟楠和志毅是一对“死对头”,因为他们的爸爸是同事,经常在一起玩,所以他们自己也总以对方为“靶子”,老和对方比,结果他们谁都不服谁。看出这点后,我“挑拨离间”地对
黄冈中学广州学校,是由百年名校湖北省黄冈中学总校全面管理的学校。学校校长、副校长以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由黄冈中学委派,实现资源共享。学校秉承黄冈中学教育文化,并在其文化引领下创建智慧特色课程,目前智慧特色已初步形成,教学效果已逐步显现。  一、黄冈中学教育文化引领下的办学理念与特色定位  1. 办学理念  黄冈中学广州学校传承总校勤学、乐思、致用、创新的优良学风,实施“宽而有度、和而不同”的办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中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并明确要求教师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想像,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丰富经验,积累幼儿的感性认识  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素材。”幼儿的知识和经验,大量来自日常生活和游戏,因此,老师要经常有
问题导学法是落实课程目标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是指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指导下,把教学内容转化为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有多种解决方法的生命科学问题,在教师的引导、疏导、辅导下,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我认为在利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教学中,关键在“导”,核心是“问题”。问题生成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问题导学法在课堂中应用效果的好坏。  一、通过古诗词创设问题情境  在
作业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发展各种能力的必要训练。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作业批改的评语,应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的优缺点,激发学习欲望。  一、评语要灵活多样,侧重激励要素  通过批阅作业,不仅能及时反馈出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效果,反映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能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修改、完善并作出第二次教案。学生还能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评价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矫正知识失误,弥补缺陷,巩固
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在“教学建议”部分就提出了“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近年来提出的语文教学应进行主体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等,都是这一先进的教学观念的体现。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发现了一种令人吃惊的现象。笔者在高中任教语文,学生的自主学习状况实在让人无法乐观。经过对自己任教的两个班(共128人)的调查后发现,有92人未曾进行过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