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评价从“心”开始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qianji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价学生是教育的手段和方法,评价过程体现着教育者的机智和理念,评价结果更是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那么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评价?什么样的评价最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呢?本人认为应是少些粉饰,少些做作,让评价从“心”开始。
  
  老师,给我一个good吧!
  
  下课了,我正准备离开教室,一个同学闪到我面前说:“老师,给我一个good吧!”我一愣,他红着脸跑开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他是我们班上的小张。数学课上,他不是插嘴就是捣乱。因此,我从没给过他一丝笑容,一句好话,多数采用的都是打压政策。 “老师,给我一个good吧!”我反复细想,原来他是渴望得到老师课堂上的激励评价。自那以后,“你听课好认真”“你会倾听别人发言,自己变的有礼貌了”“你发言真积极”“你的方法真是太妙了”“你的思维真灵活” 等激励评价,我都毫不吝啬地用在他的身上。一段时间下来,他还真变了,完全改掉了乱说、乱动的坏毛病。
  
  请不要拿我和弟弟比,好吗?
  
  阿帆和阿杰是姐弟,都在我们班。每次考试、作业评讲时,我不知不觉地喜欢把他们放在一起,想通过姐弟的比较来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你看姐姐这次考试比你强”“哎,弟弟的解题方法比你好”等。刚开始还挺有效的,可过了一个月,姐姐就噘着嘴巴找我来了:“老师,请你不要老拿我和弟弟比。我就是我,是独特的一个。” 她的话让我沉思。是啊,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十个手指有长短,他们的智力、品德、个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怎么能要求他们千人一面呢?明白了这个道理,在教学中,我经常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尽量揣摩学生的认识过程,顾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基础,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给予不同的评价:赞誉鞭策优秀生,肯定激励中等生,宽容呵护后进生。让宽容成为信任和激励,激励学生自省、自律、自强,从而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和不断自我完善的心理品质。
  
  作业本里的真心留言!
  
  一节数学课40分钟,不可能对全班每个学生一一评价。怎么办呢?就让我们每天见面的作业本成为传递师生评价的载体,成为课堂评价的延续。于是我在班上发布,除了在课堂作业本上完成作业外,对数学课堂上的一切疑问、想法、要求等等,都可以写在数学作业本上,以便老师掌握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于是作业后面,一般都附有一段学生的留言。“老师,我这次测验没有考好。我看了试卷主要是我太马虎,把题目看错了,还有两处计算错误。你不怪我吧!”“老师,这段时间我感冒了,身体不舒服,可能会影响学习,我好担心!”“老师,五乘二分之一和二分之一乘五的意义怎么就不一样?我还没弄懂,有时间再给我讲一次,好吗?”等等。学生有的对当天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有的像和老师谈心一样,把心里话释放出来。留言,不但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畅谈学习收获和感受的机会,折射出孩子们的学习轨迹,还让教师从中了解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调节并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评价从“心”开始,才能把准脉搏,恰到好处;才能不伤害学生,得到每一名学生的接纳和喜欢,最终取得评价的积极功效。
  
   (作者单位: 湖北钟祥市承天路小学)
  责任编辑谢光灵
其他文献
当前新课改和新教材都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要倡导资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中都在为贯彻这一原则而努力革新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评价,在师生双方平等的互动中,让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但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无论怎样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必要时也需要恰当的“讲”。因为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欣赏水平总是有限的,在师生对话交流中,他们对问
“你怎么考了这么点分数,平时怎么学的?”每当考试过后,教师训斥学生考分低的场景司空见惯。从考试入手诊断学生学习偏差和不足,引导学生查漏补缺,看似正常的逻辑,却违背学生
为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铜鼓县教委对农村小学教师(45周岁以下)进行全员培训。从2009年上半年启动,计划用两年时间使全县农村教师普遍接受一轮专业培训。  为使参加培训的学员从“适应性学习”向“创造性学习”的转变,该县不断创新培训方法。培训的老师主要由本县获得省、市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称号的一线教师和校长担任,也聘请省、市教研室的专家来进行专题讲座。主讲内容是根据每一期学员的需求,分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