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11月,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访华。彼时,中共十七大落幕不到一个月,习近平刚刚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两人的会面给李光耀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我与他会面的一个小时中,我发现他是一个有想法的人,生命中经历了很多考验和磨难。你知道他有7年的时间下放到农村,在福建18年后才到浙江,然后去上海。所以我会把他归类在曼德拉这一级的人物——有强大的感情自制力,不会让个人的不幸和苦难影响其判断。换句话说,他让人印象深刻。”
5年后的中共十八大上,不到60岁的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挑起了治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重担。从那以后,习近平人气爆棚,不仅“红”遍了国内,还“火”遍了世界。时事观察家们为习近平的大受欢迎找出了许多原因,其中一点,恰是李光耀当年提及的——习近平把个人的苦难和不幸沉淀为另一种深厚的感情,恤人之情、恤民之情。这使得他脱离了政治家的冰冷感与距离感,以有情、有义、有温度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于国
“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不变初心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过年意味着回到家乡和亲人团圆。但对于中国的领导人来说,过年往往是他们离开家人出远门的时候——春节到基层慰问民众、考察民情已是最高层的惯例。今年,习近平这趟远门有点特殊,因为他是“回家”了。
2015年2月13日,农历腊月二十五,平日宁静的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突然炸了锅:“近平回来了——”乡亲拉着长长的尾音,在村里奔走相告。这里是习近平下乡插队待了7年的地方,从少年到成人,他视之为第二故乡。也只有在这里,官方语境里的“总书记来了”会被置换成毫无矫饰的陕北乡音“近平回来了”。
按照中国人的习俗,成家立业的游子回乡,自然不能两手空空,也不好孤身一人。习近平不但自己掏钱给全村置办了年货,还带来了夫人彭丽媛。他一口陕北方言向大家介绍:“这是我的婆姨。”
大家笑了,谁也没跟谁客套,石玉兴对习近平说:“咱俩一起入的党。”习近平连连点头:“知道,知道。”入党介绍人、老支书梁玉明说:“你先活动下,我回去准备饭。”口气还跟招呼当年的知青一样。这顿饭也简单,饭前,习近平尝了一块当地的苹果,又给彭丽媛拿了一块,说很好吃,水分大。菜上齐后,习近平和当年的“小伙伴们”围坐在一起,吃起油糕、羊肉、鸡肉、酸菜、饸饹、南瓜……都是地道的陕北农家饭。梁玉明说:“他爱吃酸菜,一筷子就夹了小半碗,说味道比以前还好,他经常想念。其他菜每样也都吃了。他个子高,饭量大。”一边吃,习近平一边向彭丽媛介绍当地特产油糕、米酒,还告诉她豆钱钱饭营养丰富。梁玉明本来准备了小米、红枣、苹果等特产,打算送给习近平,但习近平没收。“他说这不能要,我一听就明白了,中央有规定。”还有村民向习近平赠送土特产,习近平说,不用了,有严格的要求,大家的心意领了。

土特产不能要,但习近平也没有空手而归。高彩梅送给他自己做的礼物——三双绣花鞋垫。“他最喜欢我家的鞋垫了,一有机会我就让人给他捎几双,这次给他的鞋垫里专门绣了‘常回家看看’,希望他常回来。还送给彭丽媛一双‘幸福好运’。”这份礼物彭丽媛收下了,但给了高彩梅200块钱。
习近平上次回来是22年前。1993年,正在福建工作的习近平回到阔别18年的梁家河村,跟乡亲们合影留念,还写了一篇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文中,他回忆了自己在梁家河时的情况。起初,他干活老想偷懒,工分比妇女还少;后来,他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和思想关,成了种地的好把式、“吃苦耐劳的好后生”;4年后,还当上了大队支部书记。
有一天,习支书翻着《人民日报》,一条消息吸引了他:四川不少地方实现了沼气化。想想村里人冬天要拉煤的辛苦,他动了心思。几天后,他请了假,自费跑去四川绵阳考察沼气池建造。那时延安没通火车,习近平坐了两天汽车到西安,然后又坐火车辗转到四川。回村后,习近平给乡亲们讲沼气的好处,然而乡亲们听得云山雾绕。他决定先建好第一口沼气池,让事实来说服村民。几个月后,村民们用第一口沼气池的沼气烧饭照明时,都夸这个后生“有知识、点子多”。梁家河的这口沼气池成了陕西省有史以来的第一口沼气池。到1975年,习近平领着村民建起了几十口沼气池,基本上解决了村民烧饭、照明的问题。
整整30年后,2005年3月,已是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淳安县考察时,参观了当地的农村沼气池。他说:“我曾经是建沼气的‘专业户’。”
现在,40年过去了。习近平回到梁家河拜年,特地去看了那口沼气池。沼气池旁的窑洞外墙上,是一幅褪色的宣传画,上面写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习近平招呼大家在这里合影,他说:“这画也40年了。”
40年很漫长,有的人变了很多,有的人不变初心。习近平是后者。陕北始终是他的根。“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用习近平自己的话说,这种“黄土情结”在他心里,让他遇到困难时,就会坚信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铭记苦难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的这句诗,几十年来被无数中国人引用,以表达对民族和国家深厚的情感。作为“黄土地的儿子”,习近平深知这片土地、这个民族曾经承受的苦难,他选择了铭记这份苦难。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第二年,中国落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自此两国国运殊途,中华民族跌至历史曲线的谷底。120年后的2014年,又逢甲午,中国早已走出了屈辱的困境,但民族复兴仍在路上,仍是进行时。在这一年的公开讲话里,习近平两次提到“甲午”。
2014年2月,习近平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说:“今年是甲午年。120年前的甲午,中华民族国力孱弱,导致台湾被外族侵占。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极为惨痛的一页,给两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4个月后,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说:“今年是甲午年。甲午,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具有特殊的含义,在我国近代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含义。回首我国近代史,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没有人可以选择历史,但每个人都可以把握今天。2014年7月7日,习近平在北京参加了卢沟桥事变77周年纪念仪式;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在南京出席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往前回溯10年,2005年,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时,习近平在浙江省委书记的任上,参观了大型纪念图片展;再往前10年,1995年,习近平在福州市委书记任上,出席了纪念林则徐诞辰120周年大会。
“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这是习近平在1991年说过的话。那一年,福州一家房产公司准备拆掉林觉民故居的部分建筑,建商品房。一名市政协委员给刚到任的市委书记习近平写信,并在《福建日报》发表了《林觉民、谢冰心故居不容再拆》的文章。习近平看到来信后马上要求暂缓拆迁,核实情况。1991年3月,习近平来到林觉民故居,问身边的福州市博物馆馆长黄启权:“老黄,这里是不是林觉民故居?”在得到肯定答复后,习近平言辞简洁:“好,我们就决定把它保护下来,进行修缮。”一处铭记了为救国难、与妻诀别、慷慨赴死的历史见证物,从此得以保留。
铭记苦难,不是为了过去,而是为了未来。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落幕半个月后,习近平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用“中国梦”一词描述了他心中的未来。“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此后,习近平多次阐述了“中国梦”的不同含义。据不完全统计,到2015年初,他的讲话里出现了300余次“中国梦”,其中的亮点包括,“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他已经把那份“黄土情结”,放在了自己的“中国梦”里。正如那首歌所写,“看这锦绣河山,给我已经太多,让我全心全意,把这土地建成理想国”。
于民
大锅饭里的平民情怀“我们工作不仅需要对上面负责,更要对群众负责”
2014年1月2日,《河北日报》整版刊登了《习近平同志在正定》的长篇通讯,再现了30多年前习近平在正定的日子。
1982年4月,一辆绿色吉普车开到了正定县委大院。一个身穿褪色军服,背着简单行李的高个年轻人跳下车来,他就是28岁的习近平。起初,人们对这个从中央军委来的年轻人不以为然:无非是下来镀镀金,做做样子。
习近平就住在办公室里,白天办公,晚上休息。老房子有些潮湿,习近平常把褥子拿出来晒晒。他的褥子打着各色各样的补丁,那叫一个五颜六色。副县长何玉说:“机关干部都好奇地数,据说有100多块补丁,但谁也没有肯定答案。”最后,县委办的一名干部揭开了谜底。他的爱人曾帮习近平拆洗过一次褥子,知道那不是补丁,褥子本身就是用旧衣服的布料拼接成的。他想买一块布,让爱人做条新的,习近平说不用:“这褥子挺好的。”
习近平住得将就,吃得也将就,机关食堂的“大锅饭”是他的最爱。用他自己的话说,“吃大锅饭”好。一是可以边吃边聊,相互交流;二是可以相互监督,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三是可以边吃边谈工作。可谓一举三得。招待上级来人时,习近平也不摆阔,总是拿出扒糕、猪头肉、荞麦面饸饹待客,也就是他常说的“正定宴”。客人要是喝酒,那就上当地产的醉八仙、常山香。平日出门,只要不出城关,他就骑自行车。他说骑车也有3个好处:锻炼身体,接近群众,还节约汽油。
1985年,习近平从正定调任福建厦门。在省会福州停留期间,习近平在住宿、伙食方面没提过任何要求,接待部门仅仅做了一些北方口味的馒头、面条,算是他受到的照顾。去厦门报到时,本来有专车送,但他自己搭便车走了。
后来,习近平从厦门调任宁德地委书记。在宁德,他当了一次“击鼓升堂”的“县太爷”。1988年12月20日,宁德地区领导第一个下访接待日在霞浦县委党校举行,习近平和霞浦县的领导一起在此接待来访群众。习近平的第一个接待对象是县公交公司的职工舒穗英。她说霞浦县对台部在她屋子旁的河边建房,导致河道淤积。9月间,一场洪水冲进她家里,带来不小损失。她要求县对台部负责清理河道,赔偿自己的经济损失。习近平听后,就和县领导到舒穗英家里察看,提出了处理意见。那次接待日,地、县两级领导,受理各种问题86件,其中12件当面作出答复,其余的限定一个月内处理完毕。
在当天的总结会上,习近平说,我们工作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不仅要对上面负责,而且要对群众负责,为人民做主。古时候的县官尚且还有击鼓升堂,为民申冤,而我们却整天忙于开会,很少主动去抓这种事,这是不应该的。
在闽、浙、沪保持“平民书记”作风
离开宁德后,习近平调往福州工作,2000年成为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两年后,他离开福建,前往浙江,后来出任浙江省委书记。 2005年1月26日,临近春节,习近平去了长广煤矿浙江矿区。他换上矿工服,戴上安全帽,下到离地面920多米深的井底。井洞里巷道高低不平,习近平的身材又高大,他只能弓背弯腰走了1500多米。见到正在采煤的工人,他也没什么官话、套话,就问工人们:“你们这么辛苦在井下工作,有没有什么想法?”工人们答得也实在:“没其他想法,就是想收入高一点。”习近平顺着话头问下去:“去年的收入比往年高一点吗?”工人说比往年高多了。习近平说:“这就好。只要生产经营搞好了,收入就会提高。我祝愿大家收入年年有增长。”中午,他和工人们吃了“大锅饭”。毕竟是和省委书记吃饭,工人们有些拘谨,吃得很秀气。习近平就边吃边劝菜:“大家在井下挖煤,劳动强度大,得多吃一点,补充营养,保重身体。”

在浙江,习近平以“哲欣”为笔名,在《浙江日报》专栏上发表了232篇短论,以平等交流的语气,及时回答现实生活中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浅显易懂,很受欢迎。
2007年,习近平调任上海市委书记。中新社曾在习近平到上海履新“满月”时发表一篇报道称:“此间人士感到,虽出身高官家庭,但15岁就下乡的经历却让习近平与百姓走得很近。上任伊始,他就到基层社区去了解上海普通百姓的生活:向正在就医的居民询问‘药费贵不贵’;走进智障人士工作的‘阳光工厂’;来到偏远的崇明县与三峡移民交谈;在视察上海世博会园区时,他表示,要关注民生,让广大民众感受到世博带来的实惠。这些言行,让申城民众感到实在、贴心和放心。”
在闽、浙、沪三地,习近平都保持了深耕基层、踏实亲民的作风,说他是“平民书记”毫不为过。

一粥一饭最关情
“大锅饭”里吃出来的平民情怀,直到习近平成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也没有改变:在太行山深处,他与贫困村的村民坐炕头聊家常;在甘肃兰州,他给养老餐厅里一位七旬老人端饭;在海南,他戴上黎族群众递上的斗笠;在四川芦山,他亲吻地震安置帐篷里一个一岁半的小男孩;在湖南湘西,他称呼年长的老人说“你是大姐”……
民以食为天,一粥一饭最关情。翻检习近平这几年的食谱,在河南兰考那两天,吃的是烩面、胡辣汤、大烩菜、烧双菇、清炒西兰花、萝卜烧牛肉,每天自己交80块钱;在河北,吃的素包子、乱炖、缸炉烧饼,一顿饭20来块钱;在北京,去了趟庆丰包子铺,吃的是包子、炒肝、芥菜,总共21块钱。
习近平体察百姓的疾苦,也是奔厨房、掀锅盖、开冰箱,看盘中冷暖。2014年12月13日,出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后,他去了永茂圩自然村村民洪家勇的家里,掀开锅盖,是土豆烧肉,“真香”;打开冰箱,有冷藏菱角,“希望大家日子都过得殷实”;看看院子,种着萝卜、白菜、菠菜,“秋天的菠菜就是‘秋波’吧”。此前,在北京的胡同里,他一进门,问的也是居民的生活情况,在哪做饭,上厕所方不方便,有多少退休金……离开胡同,他去了自来水厂,问完南水北调水质、地下水超采、再生水成本等问题,最后说到了生活垃圾处理情况,他追问的是:“地沟油哪儿去了?没有去搞麻辣烫吧?”
于官
“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百姓谁不爱好官”
2015年元旦前夕,习近平发表了新年贺词。贺词中,他称赞干部们“也是蛮拼的”,并为各级干部“点赞”。两个网络流行词进入了最高领导人的语言中,赢得了年轻人的叫好,也赢得了各级干部的感动。
近两年来,人们关注习近平领导下的反腐工作,却多少忽略了他从政以来常为官员“点赞”的习惯。习近平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曾为永嘉县后九降村党支部书记郑九万“点过赞”。郑九万从1986年开始担任村支部书记。2005年10月5日凌晨,他因劳累过度,突然昏迷,被送往医院救治。30多位村民赶了3个多小时山路来到温州市区,在郑九万的手术室外守候了9个多小时。后九降村是个小山村,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但全村人一夜之间竟然筹集了6万元的手术费。当时,习近平提笔给这位基层干部写信,关心他的身体状况。一个月后,习近平在反映郑九万先进事迹的材料上批示:“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郑九万同志的先进事迹正是这句话的生动写照。他以共产党员的实际行动赢得了老百姓对他的尊重和关爱。”
什么样的官员才能得到习近平的“点赞”?或者说,习近平到底欣赏什么样的官员?这可以从他对焦裕禄的感情中找到答案。
1966年,正上初中一年级的习近平第一次知道焦裕禄,听了其事迹后,“深感震撼”。正如他所说,“我们这一代人都深受焦裕禄精神的影响,是在焦裕禄事迹教育下成长的。我后来无论是上山下乡、上大学、参军入伍,还是做领导工作,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1990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填词一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发表在《福州晚报》上。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