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Chino来访的喜讯
我被一辆摩托车驮着拐进暮色无比浓重的街道时,心里面充满惶惑且无人诉说。十多天来的语言隔阂已经教会了我问不明白的别问,表达不清的麻溜儿自个儿闷着。街两边相对的房檐和房檐之间别无他物,惟有萨尔萨舞曲的喧腾震荡波,接力一样伴送我们的摩托车通过。满街幸福,人们乱窜。谁跟这儿能写出小说来,还称“百年孤独”,必是旷世奇才。
Aracataca,阿拉卡塔卡,按西班牙语发音规则把ra念做“拉”,再让舌尖打上俩嘟噜,这个地名就挺好听的。墙上以亲切俯角安装的电风扇直对床铺,摇着头,将我如一碗粥似的来回吹了一整夜。我干挺着不敢入眠,知道要睡着了非得病不可,不吹,也得病。这个自称旅馆的平顶小房里,直到清早还没散掉昨天的暑气。马尔克斯同学的家乡位于哥伦比亚北部靠近加勒比海但还没到海岸的平坦低地,闷热得如此之邪乎。
早上我凭一张纸片(上面用英文写“小说家”,再写上“马尔克斯”),被全村群众,我是说全村人里被我问到路的那六七个人——爱戴着找到了他的旧居。旧居是个清静的小纪念馆,并没任何展品,只有个签到簿表示它确实接待外人。没到开放时间,也或许压根并没有开放时间。保安开门放我进去,我们各说各话,聊得不亦乐乎。他拿出一本《百年孤独》来,扉页上有作者题字手迹。他又应我请求打开马尔克斯的房间,里面四白落地,也惟有四白落地,既没一件桌椅,也没一张图片。
一个Chino(中国人)来访的喜讯显然传遍了全镇,因为我浮现的每处,都预先已被眼角跟踪着。不过比我更重要的事情正在发生——这是周日的早上,人们汇拢到镇子中心广场的白色小教堂。在这天主教传统深厚的国家,这个有的长途车公司售票员在窗口里摇头不知的村子,一个女声沙哑地唱了起来。事实上我不肯定她是唱呢还是说呢。透过大门,我看见几个装扮起来的儿童走过布道坛前。某个仪式进行着。忽然我想,在大多数国家、大多数文化里,都还保留着某些被普遍遵循的日常仪式。
马尔克斯就像发福版的肯德基老头那样,在家乡公路边的大牌子上微笑。我离开时,小小车站的女工作人员细心把我交待给车上的司乘,告诉他们这位senor(先生)不说西班牙语,他要去卡塔赫纳,他已经付了哪段车费,下面将在哪转车…… 我觉得自己就如昨夜那碗稀饭,被人摁住喽再次仔细吹了个遍。
你的眼睛是空的
圣阿古斯丁,藏在安第斯山的深处,它在外部世界眼中的标志是些古老的大石头人面雕刻。行前查的资料说不安全,我几乎放弃。
从优雅若镶有白色方框的梦景的波帕扬出发,经历了视觉极度荒美而土路颠断肠子的六小时,路过一个坦克部队临时驻地之后,我来到大石面们中间。河谷深切,山原刻意与之对比,挺身而起,上面分布着这些老的有2000年,近的也有1300年历史的石头。简单地说,他们是守墓人。就如中国西北草原有乌孙石人,内地的古墓前讲究放置石人石马,西洋国家亦有此传统,所以圣阿古斯丁这些石雕不是多稀罕的事,它们有些现已成了哥伦比亚文化、考古和旅游的招牌图案,印在地图和书的封面上。
真让我惊异的是这些墓,和大凉山地区德昌县的大石墓何其相似乃尔!它们是由大石片排成两列,上面搭石板,覆盖墓冢。2005年凉山日报一位记者带我去看的德昌大石墓就是这样。访问圣阿古斯丁的隔一天,我和冈萨雷斯博士说及此事,他说他知道有这种墓,是在……朝鲜南部。我说不不,我说的这些在中国内地的四川省,回去后发照片供你参考。我们互留了邮件地址。
冈萨雷斯是一经典的中南美洲人的姓氏,就如张王李赵。我问博士,以前的人用这种石墓,是因为没木头可用吗?还是说墓主是上层人物?他说是部落的很高层的人物,木头棺材也有发现,那是属于一般人的。圣阿古斯丁考古公园的尽头有个圆圆山包,顶上有一组石墓和石像,那份高敞真是好风水,近瞰谷中葱翠绿野,远眺群山风云激荡。下山的时候已日头西沉,我想,石人千千百百年地守着,它们守什么呢?是看护过去还是当下进行的种种?它们对来往的农夫、牛仔、摩托车骑手、游客、摄影者、考古学家,有任何的感觉吗?如果没有,那它们的职责终结于哪年的太阳落下时?
我的影子长长的。我身后,它们的眼睛是空的。
月明星稀,绕树三匝
波哥大有个夸耀于世界的黄金博物馆,顶层大厅的地面有幅全国地图,上面摆放着些一人多高的牌子,每面牌子上,是当地主要种族的人物照片,或男人,或女人,或儿童,让参观者一目了然可知这个国家的人种地理分布。简单地说,拉美的人种主要有美洲土著人、白人、黑人三大来源,几百年的混血史早已产生了更多人种。比如,白人和美洲土著人的混血后代叫梅斯蒂索人,白人和黑人混血产生穆拉托人,土著美洲人和黑人混血而生萨姆波人,梅斯蒂索人和土著人的再混血后代叫高乔人,而纯种的本地白人叫克里奥尔人…… 这些人种的社会地位和美洲殖民地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密切相关,虽说今天大家名义上平等了,不过,口号和现实情况是两码子事。
哥伦比亚的城际大巴,几乎每站都有人上来兜售小商品,站在前头先口若悬河宣讲一番,然后把商品发到各位乘客手里,接着又宣讲,然后收钱,不买的此时退回商品即可。几乎没人在第二步时拒接东西,而多数人都会在第四步退回东西。大家耐心一遍遍玩着一个熟稔的游戏。我前往阿拉卡塔卡的半途,上来个纯种白人少年小贩,所有人都安之若素,唯有我心里一咯噔。多年来我关注人类族群关系及其在社会演变中的动力作用,在哥伦比亚,别有感触地看见人们自然而然地和睦共处。我没看见哪怕一条强调民族团结、大家同属哥伦比亚这么个意思的标语口号。各族群各安其道,各谋其生,不见有把自己族属身份刻意地标示出来并与地位挂钩。可能这才是团结的要诀?
西北部有个省,因为那里原来土著人口就稀少,所以纯白人占大多数。而二十年前的著名毒都麦德林距离那里不远。有天我在山区的村里遇见个来自麦德林的白人志愿者姑娘。前头很多天已看惯了粗壮黝黑的混血人,冷丁见着这么一枚婀娜秀雅的美女,惊为天人,魂飞魄散,月明星稀,绕树三匝。
还有次一个黑姑娘上大巴来兜售小食品,她黑得那叫一彻底,皮肤看上去光滑如丝缎,闪着细腻的反光,身材修长,凹凸有致,举止敏捷,几乎是舞蹈动作。我再次呆如木神。哥伦比亚的黑人大多是当年奴隶船在沿海失事逃上岸来的,今天仍主要居住在沿岸,他们过得十分贫穷。 现在我们所见的拉美文化,是混血文化,在政经、文化中心,比如大中城市,是主体文化。可是偏僻山林里,还有亚马逊低地,土著传统就保留得较多。一旦有的地方被石油公司或橡胶公司看中,就会改变,土著文化就走向衰亡了。
有的被西班牙人征服较早的地方,土著民族文化貌似仍然活跃,其实也是混血文化。比如著名的西尔维亚集市,山民身穿鲜明“民族特色”的服装:圆裙、窄边帽、高腰皮鞋、大色块的围巾和披毯之类,到日子集体出现在大教堂俯瞰的广场上,像一汪临时积聚的湖水,招得外来游客兴奋不已,然而这服饰很可能也是混血儿。有资料说,现在安第斯山民的民族服装,是16世纪西班牙卡斯蒂利亚高原的服装,最早一批西班牙征服者大多来自那里。在原产地,当年的服装已经罕见了。
我不会被这种资料弄得兴趣索然,上哥伦比亚瞧瞧西班牙古装也不赖。
这是来路,也是去路
山路转着弯朝天上去,车后,河流陷入深谷的地缝。波帕扬的旅游办公室唯一工作人员卡门介绍铁拉丹特罗时说的“那像是另一个星球”,途中就得到了证明。我一霎那想,这会儿要是抛锚了可怎办?暮色里就浮现了一辆抛锚的卡车,几个汉子无所事事或立或卧在路边草地上。天黑透了很久,皮卡停在一幢影影绰绰的房子前,司机示意这就是我要找的旅馆。 因为卡门的话,我把此地称作“铁星”。我用脚探着走向旅馆,像走入大荒神殿,里面光明安静,非常舒适,外头黑暗和尘土重压。早上我急于看这另类星球的真面目,拉开窗帘,阳光哗啦一声抛射满地,透过画框,但见青山繁花,一如桃源。
铁星的扬名是因为有几组古老的地下墓穴,里面有谜妙的彩绘,据称是美洲的唯一,还有些坟茔石人。但墓穴和石雕的制造者不是同一批人,也不是现今的本地土著Paez部族。Paez人是在西班牙人入侵前300年才迁来的。那更早的居民究竟是谁,去哪了,有没有后裔,学者们尚无定论。我出去找这些墓地,途中遇上了Paez男人,肩搭麻袋,身高不足一米五,张开超乎比例的大嘴朝着我乐。一团浓尘淹没我们,一辆大卡车鼓鼓地塞满了无数本地人,开了过去。
地下墓穴就好像我们挖的菜窖,从地面朝下挖五六米,然后横着掏洞,大洞二十多平米,小的只有几平米,洞壁、洞顶和柱子都画满了菱、方和圆形图案,颜料以红黑白色为主。有的洞里有陶瓮,是盛放遗骨的。这是一种二次葬,死者肉身化解后,收拾遗骨再次装殓下葬。二次葬在世界上相当普遍,我国海南岛至今仍存。这些墓穴都选址在山包的顶部,从高处俯瞰一组墓穴的绿色保护棚,似一群盛夏荷叶。远处大山前,Paez人的村子被云影阵阵飞渡。资料说,Paez人不喜欢这些古墓穴和石人,认为不吉利,避之唯恐不及。
离开铁星,继续验证卡门的描述,不光有海拔4000米的颠簸土路,还有外观粗犷、涂彩蛮横的大巴,它有广阔无垠的皮座位,这都不是我的平常世界的内容。海拔使我头重气短,半途吃饭才意识到小雨冷飕飕的。跑进饭铺,黑灯瞎火看不清是什么,指着大碗里有亮光反射的认定是汤点了再说,味道甚佳,而且出奇便宜,一顿饭才3000比索,等于1.7美元。再上路,雨就又急又重了起来,冰凉雾气一块块边缘不清地贴在窗上,外面的山与路都模糊缥缈,变得既通连又隔离。吃饱了的人们嗡嗡聊天,车尾有人嘶哑着嗓子唱起歌。我忽然心里软化下来,安第斯山的路真是深远的一条忧伤。忧伤为何,却说不清楚。前排一男人扭着头热烈地企图和我用英语聊天,指着山,用英语和西语说有5000米,又兴奋喊look,look,让我看天与山之间垂挂的雨幕。高度渐渐降低,牧场和房屋出现了,上方跨过去半圈彩虹,下面牛群优悠。高寒让位给了有温情的地方。
我在安第斯山里高高低低地运行。这个以欧印混血为人口主体的国家,由天主教构成文化的基调,走着走着迎来一片房屋,其间必有塔楼高耸,那是教堂,提神醒脑地一掠而过。掠过的不是塔楼,是我这匆匆过客。一个旅者极之宝贵的收获是有机会发现自己的微末与短暂。居者的眼里每天都有过客,大多数永远不再回来,他们有时问过客的名字,可是他们不能都记住。如果你碰巧说了做了什么,或许留下一个趣谈,比如,今天有个人刚尿过尿就把手指塞进嘴里打唿哨叫大门。这是旅者和居者的两相观照。
然而大地和天空才是居者,所有人,所有族群,都是匆匆过客。安第斯山雨幕垂落,彩虹一耀而逝。但凡有人就有路,安第斯山的路,回头看看,好如一部低成本制作的短片,摇摇晃晃,不稳的焦距,嘶哑的歌声,一节节充满了迢遥的莫以名之的怅惘。
这是一条来的路,这是一条去的路,不论你是谁。
祝福你,哥伦比亚
地球像一块搁在微波炉里的多汁的糖饼,总有这儿或那儿冒着泡泡,这些是火山喷发。有的泡泡被新闻渲染得尽人皆知,有的默默向隅。加莱拉斯火山在2009年喷了10次,唯有转年元旦过后的新一次喷发才登上了世界新闻,那时我已坐在家里,遥想火山灰咕咚掉落街面的样子。
泛美公路上的帕斯托是哥伦比亚最靠南的一个主要城市,紧傍海拔4200多米的加莱拉斯火山。这座时时刻刻袅袅冒着烟的活火山,被夕光弄成一巨大黑影罩在城市头上。我试图理解这城里40万人口有怎么样的一个关于大自然的心态,因为眼见的分明是庞贝被维苏威火山埋掉之前的昔日情景。火山时不常咳出一团物质,由风向来决定是落在帕斯托的街上,还是另外某方向的青青牧场里。1993年1月份那次咳嗽,6位正在山上搞调查的科学家和3位游客殒命。另一次喷发时当局下达了疏散令,城中人却置若罔闻,戴着面罩走路。他们习惯了山体某个裂缝冒出灰烟,听着沉闷的隆隆声,感受着脚下的颤抖程度,来决定是否落荒逃走。
哥伦比亚人友善和乐于助人,政治冲突和战争另当别论,小商人的小奸小滑也不在此话题内。尽管国家动荡于各种势力的矛盾交织中,但民间公序良俗是存在的,即使上长途车有点争先恐后,也限于一定尺度,而这就是我所见的最不文明行为了。他们注重礼节,“先生”“女士”不离口,自敬,敬人,是基本的人际关系;帮助人,愿意为别人做出通融,这些不是职业岗位要求,而是出自本性善良。
前一天吃午饭我和卡门说,来了三个星期,只遇到一个司机粗鲁,她就拉下脸来了,追问哪里?为什么?弄得我自觉失言冒犯了哥伦比亚人民,可见得他们对外人观感很在意,认为失礼是耻辱的事。
火山的巨影下,广场聚着一群人正搞政治活动,好像是请愿,几个白衫红短裤美少女忙着拉人签名。广场边的门柱上密密雕刻着民族文化的野性元素。我顺着老城街边走,对面人影长长的被街灯和车灯投过来,西饼屋香气飘溢。走了不到3公里,遇上三伙聚众抗议、对着某办公室激动叫喊的场面,这边城还真有地底下岩浆运行、闷闷作响的意思。
大清早,一组组士兵们举着长枪,随机指住路口一辆车就开始搜查,后备箱掀开,乘客都站在路边。士兵往出租车里看了我一眼,摆摆头。
别了,哥伦比亚。祝福你们,哥伦比亚人。
TIPS
安全:哥伦比亚仍处于低强度内战中,但日常生活的主体正常运行,绝大多数交通干线、城镇和旅游地不受影响,不过,请随时注意新闻动向。防范偷抢则与在世界各地旅行一样。
防毒:毒品活动严重存在,应小心防范。
热带病防疫:波哥大的机场、长途车站都有为外国人免费接种黄热病等热带病疫苗的医务室,凭护照即可。这个措施说明了疫情不容漠视。若前往低地,尤应注意。
信用卡和货币:信用卡(尤其是外国信用卡)使用不便,多数商家不接受,或者要加收高达百分之十几的税。高档旅馆、航空公司还是接受信用卡而且不加税的。日常花费使用哥伦比亚比索,街上有兑换处,多数银行亦可兑换。在银行兑换需填表和呈交护照、入境章的复印件。
城际交通:长途公交系统和中国的很像。长途车站不叫station,叫terminal。极少有(倘若有的话)专门的城际旅游大巴。交通干线路况很好,高速公路鲜见。
国内航空:由Avianca公司包办,机票可网购但不接受外国信用卡,所以实际上你须亲赴售票处。
旅游服务:旅游业不发达,城市里很难找到旅行社。波哥大老城的玻利瓦尔广场有个旅游信息中心,讲解耐心,提供多种免费地图,同等的服务在哥国别处没有。
语言:通行西班牙语,英语不普及,最佳问路方法是把地名写在纸条上给人看,因为那个词的发音可能与你猜想的相差万里。
吃饭:大多数地方天黑半小时后就很难找到还营业的饭馆,吃饭要赶早。其他各类商铺亦然。
我被一辆摩托车驮着拐进暮色无比浓重的街道时,心里面充满惶惑且无人诉说。十多天来的语言隔阂已经教会了我问不明白的别问,表达不清的麻溜儿自个儿闷着。街两边相对的房檐和房檐之间别无他物,惟有萨尔萨舞曲的喧腾震荡波,接力一样伴送我们的摩托车通过。满街幸福,人们乱窜。谁跟这儿能写出小说来,还称“百年孤独”,必是旷世奇才。
Aracataca,阿拉卡塔卡,按西班牙语发音规则把ra念做“拉”,再让舌尖打上俩嘟噜,这个地名就挺好听的。墙上以亲切俯角安装的电风扇直对床铺,摇着头,将我如一碗粥似的来回吹了一整夜。我干挺着不敢入眠,知道要睡着了非得病不可,不吹,也得病。这个自称旅馆的平顶小房里,直到清早还没散掉昨天的暑气。马尔克斯同学的家乡位于哥伦比亚北部靠近加勒比海但还没到海岸的平坦低地,闷热得如此之邪乎。
早上我凭一张纸片(上面用英文写“小说家”,再写上“马尔克斯”),被全村群众,我是说全村人里被我问到路的那六七个人——爱戴着找到了他的旧居。旧居是个清静的小纪念馆,并没任何展品,只有个签到簿表示它确实接待外人。没到开放时间,也或许压根并没有开放时间。保安开门放我进去,我们各说各话,聊得不亦乐乎。他拿出一本《百年孤独》来,扉页上有作者题字手迹。他又应我请求打开马尔克斯的房间,里面四白落地,也惟有四白落地,既没一件桌椅,也没一张图片。
一个Chino(中国人)来访的喜讯显然传遍了全镇,因为我浮现的每处,都预先已被眼角跟踪着。不过比我更重要的事情正在发生——这是周日的早上,人们汇拢到镇子中心广场的白色小教堂。在这天主教传统深厚的国家,这个有的长途车公司售票员在窗口里摇头不知的村子,一个女声沙哑地唱了起来。事实上我不肯定她是唱呢还是说呢。透过大门,我看见几个装扮起来的儿童走过布道坛前。某个仪式进行着。忽然我想,在大多数国家、大多数文化里,都还保留着某些被普遍遵循的日常仪式。
马尔克斯就像发福版的肯德基老头那样,在家乡公路边的大牌子上微笑。我离开时,小小车站的女工作人员细心把我交待给车上的司乘,告诉他们这位senor(先生)不说西班牙语,他要去卡塔赫纳,他已经付了哪段车费,下面将在哪转车…… 我觉得自己就如昨夜那碗稀饭,被人摁住喽再次仔细吹了个遍。
你的眼睛是空的
圣阿古斯丁,藏在安第斯山的深处,它在外部世界眼中的标志是些古老的大石头人面雕刻。行前查的资料说不安全,我几乎放弃。
从优雅若镶有白色方框的梦景的波帕扬出发,经历了视觉极度荒美而土路颠断肠子的六小时,路过一个坦克部队临时驻地之后,我来到大石面们中间。河谷深切,山原刻意与之对比,挺身而起,上面分布着这些老的有2000年,近的也有1300年历史的石头。简单地说,他们是守墓人。就如中国西北草原有乌孙石人,内地的古墓前讲究放置石人石马,西洋国家亦有此传统,所以圣阿古斯丁这些石雕不是多稀罕的事,它们有些现已成了哥伦比亚文化、考古和旅游的招牌图案,印在地图和书的封面上。
真让我惊异的是这些墓,和大凉山地区德昌县的大石墓何其相似乃尔!它们是由大石片排成两列,上面搭石板,覆盖墓冢。2005年凉山日报一位记者带我去看的德昌大石墓就是这样。访问圣阿古斯丁的隔一天,我和冈萨雷斯博士说及此事,他说他知道有这种墓,是在……朝鲜南部。我说不不,我说的这些在中国内地的四川省,回去后发照片供你参考。我们互留了邮件地址。
冈萨雷斯是一经典的中南美洲人的姓氏,就如张王李赵。我问博士,以前的人用这种石墓,是因为没木头可用吗?还是说墓主是上层人物?他说是部落的很高层的人物,木头棺材也有发现,那是属于一般人的。圣阿古斯丁考古公园的尽头有个圆圆山包,顶上有一组石墓和石像,那份高敞真是好风水,近瞰谷中葱翠绿野,远眺群山风云激荡。下山的时候已日头西沉,我想,石人千千百百年地守着,它们守什么呢?是看护过去还是当下进行的种种?它们对来往的农夫、牛仔、摩托车骑手、游客、摄影者、考古学家,有任何的感觉吗?如果没有,那它们的职责终结于哪年的太阳落下时?
我的影子长长的。我身后,它们的眼睛是空的。
月明星稀,绕树三匝
波哥大有个夸耀于世界的黄金博物馆,顶层大厅的地面有幅全国地图,上面摆放着些一人多高的牌子,每面牌子上,是当地主要种族的人物照片,或男人,或女人,或儿童,让参观者一目了然可知这个国家的人种地理分布。简单地说,拉美的人种主要有美洲土著人、白人、黑人三大来源,几百年的混血史早已产生了更多人种。比如,白人和美洲土著人的混血后代叫梅斯蒂索人,白人和黑人混血产生穆拉托人,土著美洲人和黑人混血而生萨姆波人,梅斯蒂索人和土著人的再混血后代叫高乔人,而纯种的本地白人叫克里奥尔人…… 这些人种的社会地位和美洲殖民地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密切相关,虽说今天大家名义上平等了,不过,口号和现实情况是两码子事。
哥伦比亚的城际大巴,几乎每站都有人上来兜售小商品,站在前头先口若悬河宣讲一番,然后把商品发到各位乘客手里,接着又宣讲,然后收钱,不买的此时退回商品即可。几乎没人在第二步时拒接东西,而多数人都会在第四步退回东西。大家耐心一遍遍玩着一个熟稔的游戏。我前往阿拉卡塔卡的半途,上来个纯种白人少年小贩,所有人都安之若素,唯有我心里一咯噔。多年来我关注人类族群关系及其在社会演变中的动力作用,在哥伦比亚,别有感触地看见人们自然而然地和睦共处。我没看见哪怕一条强调民族团结、大家同属哥伦比亚这么个意思的标语口号。各族群各安其道,各谋其生,不见有把自己族属身份刻意地标示出来并与地位挂钩。可能这才是团结的要诀?
西北部有个省,因为那里原来土著人口就稀少,所以纯白人占大多数。而二十年前的著名毒都麦德林距离那里不远。有天我在山区的村里遇见个来自麦德林的白人志愿者姑娘。前头很多天已看惯了粗壮黝黑的混血人,冷丁见着这么一枚婀娜秀雅的美女,惊为天人,魂飞魄散,月明星稀,绕树三匝。
还有次一个黑姑娘上大巴来兜售小食品,她黑得那叫一彻底,皮肤看上去光滑如丝缎,闪着细腻的反光,身材修长,凹凸有致,举止敏捷,几乎是舞蹈动作。我再次呆如木神。哥伦比亚的黑人大多是当年奴隶船在沿海失事逃上岸来的,今天仍主要居住在沿岸,他们过得十分贫穷。 现在我们所见的拉美文化,是混血文化,在政经、文化中心,比如大中城市,是主体文化。可是偏僻山林里,还有亚马逊低地,土著传统就保留得较多。一旦有的地方被石油公司或橡胶公司看中,就会改变,土著文化就走向衰亡了。
有的被西班牙人征服较早的地方,土著民族文化貌似仍然活跃,其实也是混血文化。比如著名的西尔维亚集市,山民身穿鲜明“民族特色”的服装:圆裙、窄边帽、高腰皮鞋、大色块的围巾和披毯之类,到日子集体出现在大教堂俯瞰的广场上,像一汪临时积聚的湖水,招得外来游客兴奋不已,然而这服饰很可能也是混血儿。有资料说,现在安第斯山民的民族服装,是16世纪西班牙卡斯蒂利亚高原的服装,最早一批西班牙征服者大多来自那里。在原产地,当年的服装已经罕见了。
我不会被这种资料弄得兴趣索然,上哥伦比亚瞧瞧西班牙古装也不赖。
这是来路,也是去路
山路转着弯朝天上去,车后,河流陷入深谷的地缝。波帕扬的旅游办公室唯一工作人员卡门介绍铁拉丹特罗时说的“那像是另一个星球”,途中就得到了证明。我一霎那想,这会儿要是抛锚了可怎办?暮色里就浮现了一辆抛锚的卡车,几个汉子无所事事或立或卧在路边草地上。天黑透了很久,皮卡停在一幢影影绰绰的房子前,司机示意这就是我要找的旅馆。 因为卡门的话,我把此地称作“铁星”。我用脚探着走向旅馆,像走入大荒神殿,里面光明安静,非常舒适,外头黑暗和尘土重压。早上我急于看这另类星球的真面目,拉开窗帘,阳光哗啦一声抛射满地,透过画框,但见青山繁花,一如桃源。
铁星的扬名是因为有几组古老的地下墓穴,里面有谜妙的彩绘,据称是美洲的唯一,还有些坟茔石人。但墓穴和石雕的制造者不是同一批人,也不是现今的本地土著Paez部族。Paez人是在西班牙人入侵前300年才迁来的。那更早的居民究竟是谁,去哪了,有没有后裔,学者们尚无定论。我出去找这些墓地,途中遇上了Paez男人,肩搭麻袋,身高不足一米五,张开超乎比例的大嘴朝着我乐。一团浓尘淹没我们,一辆大卡车鼓鼓地塞满了无数本地人,开了过去。
地下墓穴就好像我们挖的菜窖,从地面朝下挖五六米,然后横着掏洞,大洞二十多平米,小的只有几平米,洞壁、洞顶和柱子都画满了菱、方和圆形图案,颜料以红黑白色为主。有的洞里有陶瓮,是盛放遗骨的。这是一种二次葬,死者肉身化解后,收拾遗骨再次装殓下葬。二次葬在世界上相当普遍,我国海南岛至今仍存。这些墓穴都选址在山包的顶部,从高处俯瞰一组墓穴的绿色保护棚,似一群盛夏荷叶。远处大山前,Paez人的村子被云影阵阵飞渡。资料说,Paez人不喜欢这些古墓穴和石人,认为不吉利,避之唯恐不及。
离开铁星,继续验证卡门的描述,不光有海拔4000米的颠簸土路,还有外观粗犷、涂彩蛮横的大巴,它有广阔无垠的皮座位,这都不是我的平常世界的内容。海拔使我头重气短,半途吃饭才意识到小雨冷飕飕的。跑进饭铺,黑灯瞎火看不清是什么,指着大碗里有亮光反射的认定是汤点了再说,味道甚佳,而且出奇便宜,一顿饭才3000比索,等于1.7美元。再上路,雨就又急又重了起来,冰凉雾气一块块边缘不清地贴在窗上,外面的山与路都模糊缥缈,变得既通连又隔离。吃饱了的人们嗡嗡聊天,车尾有人嘶哑着嗓子唱起歌。我忽然心里软化下来,安第斯山的路真是深远的一条忧伤。忧伤为何,却说不清楚。前排一男人扭着头热烈地企图和我用英语聊天,指着山,用英语和西语说有5000米,又兴奋喊look,look,让我看天与山之间垂挂的雨幕。高度渐渐降低,牧场和房屋出现了,上方跨过去半圈彩虹,下面牛群优悠。高寒让位给了有温情的地方。
我在安第斯山里高高低低地运行。这个以欧印混血为人口主体的国家,由天主教构成文化的基调,走着走着迎来一片房屋,其间必有塔楼高耸,那是教堂,提神醒脑地一掠而过。掠过的不是塔楼,是我这匆匆过客。一个旅者极之宝贵的收获是有机会发现自己的微末与短暂。居者的眼里每天都有过客,大多数永远不再回来,他们有时问过客的名字,可是他们不能都记住。如果你碰巧说了做了什么,或许留下一个趣谈,比如,今天有个人刚尿过尿就把手指塞进嘴里打唿哨叫大门。这是旅者和居者的两相观照。
然而大地和天空才是居者,所有人,所有族群,都是匆匆过客。安第斯山雨幕垂落,彩虹一耀而逝。但凡有人就有路,安第斯山的路,回头看看,好如一部低成本制作的短片,摇摇晃晃,不稳的焦距,嘶哑的歌声,一节节充满了迢遥的莫以名之的怅惘。
这是一条来的路,这是一条去的路,不论你是谁。
祝福你,哥伦比亚
地球像一块搁在微波炉里的多汁的糖饼,总有这儿或那儿冒着泡泡,这些是火山喷发。有的泡泡被新闻渲染得尽人皆知,有的默默向隅。加莱拉斯火山在2009年喷了10次,唯有转年元旦过后的新一次喷发才登上了世界新闻,那时我已坐在家里,遥想火山灰咕咚掉落街面的样子。
泛美公路上的帕斯托是哥伦比亚最靠南的一个主要城市,紧傍海拔4200多米的加莱拉斯火山。这座时时刻刻袅袅冒着烟的活火山,被夕光弄成一巨大黑影罩在城市头上。我试图理解这城里40万人口有怎么样的一个关于大自然的心态,因为眼见的分明是庞贝被维苏威火山埋掉之前的昔日情景。火山时不常咳出一团物质,由风向来决定是落在帕斯托的街上,还是另外某方向的青青牧场里。1993年1月份那次咳嗽,6位正在山上搞调查的科学家和3位游客殒命。另一次喷发时当局下达了疏散令,城中人却置若罔闻,戴着面罩走路。他们习惯了山体某个裂缝冒出灰烟,听着沉闷的隆隆声,感受着脚下的颤抖程度,来决定是否落荒逃走。
哥伦比亚人友善和乐于助人,政治冲突和战争另当别论,小商人的小奸小滑也不在此话题内。尽管国家动荡于各种势力的矛盾交织中,但民间公序良俗是存在的,即使上长途车有点争先恐后,也限于一定尺度,而这就是我所见的最不文明行为了。他们注重礼节,“先生”“女士”不离口,自敬,敬人,是基本的人际关系;帮助人,愿意为别人做出通融,这些不是职业岗位要求,而是出自本性善良。
前一天吃午饭我和卡门说,来了三个星期,只遇到一个司机粗鲁,她就拉下脸来了,追问哪里?为什么?弄得我自觉失言冒犯了哥伦比亚人民,可见得他们对外人观感很在意,认为失礼是耻辱的事。
火山的巨影下,广场聚着一群人正搞政治活动,好像是请愿,几个白衫红短裤美少女忙着拉人签名。广场边的门柱上密密雕刻着民族文化的野性元素。我顺着老城街边走,对面人影长长的被街灯和车灯投过来,西饼屋香气飘溢。走了不到3公里,遇上三伙聚众抗议、对着某办公室激动叫喊的场面,这边城还真有地底下岩浆运行、闷闷作响的意思。
大清早,一组组士兵们举着长枪,随机指住路口一辆车就开始搜查,后备箱掀开,乘客都站在路边。士兵往出租车里看了我一眼,摆摆头。
别了,哥伦比亚。祝福你们,哥伦比亚人。
TIPS
安全:哥伦比亚仍处于低强度内战中,但日常生活的主体正常运行,绝大多数交通干线、城镇和旅游地不受影响,不过,请随时注意新闻动向。防范偷抢则与在世界各地旅行一样。
防毒:毒品活动严重存在,应小心防范。
热带病防疫:波哥大的机场、长途车站都有为外国人免费接种黄热病等热带病疫苗的医务室,凭护照即可。这个措施说明了疫情不容漠视。若前往低地,尤应注意。
信用卡和货币:信用卡(尤其是外国信用卡)使用不便,多数商家不接受,或者要加收高达百分之十几的税。高档旅馆、航空公司还是接受信用卡而且不加税的。日常花费使用哥伦比亚比索,街上有兑换处,多数银行亦可兑换。在银行兑换需填表和呈交护照、入境章的复印件。
城际交通:长途公交系统和中国的很像。长途车站不叫station,叫terminal。极少有(倘若有的话)专门的城际旅游大巴。交通干线路况很好,高速公路鲜见。
国内航空:由Avianca公司包办,机票可网购但不接受外国信用卡,所以实际上你须亲赴售票处。
旅游服务:旅游业不发达,城市里很难找到旅行社。波哥大老城的玻利瓦尔广场有个旅游信息中心,讲解耐心,提供多种免费地图,同等的服务在哥国别处没有。
语言:通行西班牙语,英语不普及,最佳问路方法是把地名写在纸条上给人看,因为那个词的发音可能与你猜想的相差万里。
吃饭:大多数地方天黑半小时后就很难找到还营业的饭馆,吃饭要赶早。其他各类商铺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