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识 新思想 新理念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oy0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师应当是睿智的思想者,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更应当是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唯有思想者才能在“传播学识、信仰、道德和人生理想追求”中立言育人,否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则误人子弟矣。
  因为热爱,所以选择了语文。行走在语文教学的路上,已经走过了二十几年。但是缺少深度的语文课堂,常常让自己觉得对不起学生。“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做独特的探索和领悟”,这是一位专家做讲座时说的一句话。所以,通过这几天的理解,我越来越深地感受到思考的力量。
  著名特级教师吴非先生在《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一文中写道:语文老师应当是思想者。语文课应当担负起思想启蒙的任务。思考,是教与学的桥梁。课堂教学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在教师,在于教师是否善于思考。注入活水的语文课堂才是学生所喜爱的。要创造这样的课堂,首先应该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老师,学会博览群书,理性思考。
  “有思想”,应该是以广泛的终身的阅读为基础的,这是对语文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最重要的要求。教师应该具备积极进取、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的素养。学生都喜欢那些知识渊博、幽默风趣、思维独特的教师,因为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给他们带来身体力行的示范,逸趣横生的课堂,独特新颖的观点。学生都喜欢那些积极进取、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的教师,因为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给他们带来活力四射的感召,发人深省的启发,日新月异的知识。
  “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做一个不断阅读和思考的语文教师,我们责无旁贷。作为新时期的一名教师,不但是一位知识的传递者,更应该是一个思想者。只有当教师思想的枝头花团锦簇时,才会有学生精神的累累硕果。而写作是提炼和升华思想的重要途径。写作,能使教师这一职业伟大起来,能使教师的生活质量提高起来。
  我常常羡慕这样一幕:学生在写作时,老师也能坐下来和学生一起书写这篇作文,真切地体验其中的酸甜苦辣。我也会在思考:为什么今天的学生有很多的阅历,却写不出像样的作文?我想,其中一点,除了是学生阅读量少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没有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单单是只能教生字生词,而是能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融入写作教学。如果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能写出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给学生们一个很好的示范,那还愁学生写不出优秀的习作吗?因为,教师的示范就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教学方法。
  前不久举行语文组业务活动,我们举行了考试。这份试卷是2012年全市语文教师基本功竞赛的内容,很多知识对一名中学教师来说,都有很大的引导和启发作用。但就交上来的试卷来看,是参差不齐的。不少老师完成得很好,展示自己丰厚的文化底蕴。他们基础知识掌握牢固,而且文笔优美,文章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也有老师没有完成,作文没有写。可能要是质疑他们为什么没有写作的话,他们定有太多的原因和借口。我想这不应该成为不写作文的理由。因为,教师不写,何以教学生写?!
  写是自我心灵的对话。虽然写的过程是痛楚的,但写完后的快乐却是最美的。
  首先,我认为教师应该具备自己的独立思想与人格魅力。这种独立思想可以体现在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中;可以展现在他对国家甚至世界大事的评判上,也可以表现在对教育教学的解读与践行上。一位具有独立思想、视野开阔、博学多识、爱憎分明、敢爱敢恨的教师其本身就是一本活教材。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就会感召着他的学生们积极进取、勇往直前。
  其次,我认为教师应该具备积极进取、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的素养。学生都喜欢那些知识渊博、幽默风趣、思维独特的教师,因为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给他们带来身体力行的示范,逸趣横生的课堂,独特新颖的观点。学生都喜欢那些积极进取、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的教师,因为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给他们带来活力四射的感召,发人深省的启发,日新月异的知识。
  最后,我认为教师应该具备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的意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优秀都会有其缺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告诫我们: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才能让自己更加杰出更加优秀。我们教师应该以一种俯瞰世界的角度,以一种放眼世界的视野,以一种统揽全局的态势去学习、去思考、去研究教育,因为“坐井”只能“观天”,“画地”只会“为牢”。视野狭窄、目光短浅的教师其前行必然是举步维艰的。
  新的时代需要的是新型语文教师,而不是教书匠。面对新世纪的创新教育,面对课程标准中的人本主义思想,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把民主引进课堂,这样我们才能在课改的大潮中自由游弋。
  左关军,教师,现居山东茌平。
其他文献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唐诗宋词是最璀璨的文化瑰宝之一。唐诗宋词大致可以归纳为六类:一类是怀古诗词,积淀着厚重的历史感,有沉郁的美;二类是咏物诗词。托物言志,有隐喻的美;三类是写景诗词,借景抒情,有自然的美;四类是战争诗词,戍边征战,有悲壮的美;五类是行旅闺怨诗词,旅途艰辛,有凄楚的美;六类是送别诗词,折柳相送,有深沉的美。一首首诗词充满美感,给人以美的启迪。具有丰富多彩的美感的唐诗宋词是
要提高教学质量,与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是分不开的。课堂是关键,应该让40分钟落到实处,如果你的课堂学生易于接受,那么学生学习起来也就轻松,他们所学的知识就能很快得到消化和巩固,因此,我认为创新思维在提升教学质量中有着很大的重要性。  第一.换一种上课的方法。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树立学生为本的观念,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悦纳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就会由爱老师到爱上语文学科,使学生从喜
《太史公自序》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课本译文为“司马谈去世后三年,司马迁做了太史令”。这作为解释可以,但作为译文欠妥,因为本文是司马迁的自序,而非他人所作,所以翻译时要注意用第一人称。这句话可译为:“先父去世后三年,我做了太史令。”  《夏本纪》  “乃殛鲧于羽山”的“殛”,文注和课本译文都当“流放,放逐”理解的,而几乎所有古汉语字典都解释为“诛杀”,基本也都以这句为例。  “声为律,身为度
毫无疑问,“作文之源在生活”,而现实中,学生囿于学校小圈子,功课繁多,浸泡于题海,向生活直接索求写作素材的时机甚少,也无太多时间阅读课外书,就忽视了“作文之源在阅读”的道理。其实,教材是一重要素材来源。那么对于教材,我们该如何发掘并有效地加以提炼储备再运用呢?  一.挖掘积累课文精妙写作素材,丰富写作资源  (一)确立主题,分门别类进行梳理或直接收集  我们应该有强烈的教材意识,引导学生做写作的有
近几年来,江苏高考中语文试题中名句的背诵、诗歌赏析每年都有,而且分值逐年增加。赏析题的形式由以前的单纯的选择题变为了近几年的简答题,如诗歌赏析《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可以出这样两个题目是:(1)品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简述你对其中蕴含哲理的理解。(2)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里是别具一格的。其难度比以前单纯的选择题要大得多,而且从长远来看,现在的高考中的诗歌赏析题都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涉及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结果,那么如何深化教学改革,如何成功地运用评价机制的对教学反馈功能,就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一.语文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领域,教学评价环节长期以来概念混淆不清,很多人认为教学评价就等同于纸笔方式的考试,普遍存在着只重视学习结果,片面强调教学评价的选拔和甄别功能,只重视以纸笔测验形式的考试成绩为主要
当前语文课堂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当老师问及“这个词语用得好吗”之类简单的问题时,学生会异口同声“好”;老师继续追问“好在哪里”,学生开始沉默;老师点兵点将“你能说说理由吗”,学生或幽默或纯真回答“书本上的”。  这种积极听课、被动学习、消极思考的现象,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迷信课本,不敢思考;担心说错,不愿思考;习惯传教,不能思考。教一个没有求知欲的人很困难的,教好一个没有求知欲的人“难于上青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很早就阐明了“愉快教育”的优越性。“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现代教学论也公认: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条主线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下完成的。情感这条主线在小学教学中尤其重要,因为儿童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消除紧张的情绪,抑制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
卡尔·罗杰斯提出了在课堂背景中的师生关系构成三要素:真实、接受和理解。真实,是指学生是在尽情地表露他瞬间的感情和体悟、认知和思考;接受,是指只有当老师对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无条件积极尊重”,学生才会真实地表露他自己;理解,是要求教师要移情地即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表达你对他的内心世界的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由衷地表达出他自己的看法。三个要素相互促成,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动力作用。  因此,我们在课堂上
文言文尤其是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录的文言作品都是经过历史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古代书面语言典范,它们拥有无法估量的教育功能和审美潜能,其中所蕴藏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思想和意趣,是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和思想源泉。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当前的文言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弱化、忽视审美教育的现象。  一是教学模式陈旧,以串讲为主,强调重点字词句的积累。整堂课以串讲式教学模式为主,以教师为中心,“字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