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无涯“己”作舟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ma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采用“质疑问难”式的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给我们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老师的教学行为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更要求老师常常“换位体验”,成为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真正的参与者。本文就该学习方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质疑问难 教学模式 探究
  
   一、教法陈述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的做法,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享有绝对的权威,学生主观能动性被忽视,主动求知的精神和创造的欲望也受到严重的压抑,因此,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效果低劣。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就摸索着采用“质疑问难”式的教学模式,其操作如下:
  第一步,准备问题。要求每位学生在预习新课时都要设计出一至二个有价值的问题。
  第二步,展示问题。其目的就是要把预习时准备好的问题展示出来,之前,由小组长搜集整理该组同学的不同问题,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对相关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并快速板书在黑板上,看看某一问题的学生占有数,以便把握设问的质量和设问的进程。另外,对典型性问题的首提者板书其姓名,以资鼓励。(此步骤可与第三步骤同时进行)。
  第三步,讨论问题。其目的就是逐一讨论课堂上经过展示归类整理的问题,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此时老师学生融为一体。这一环节,又分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老师在课堂上用几分钟时间提纲挈领地进行点拔,也可相机叫一位能力强、水平高的学生作“领入性”发言,其目的就是复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补充介绍与课文有关的知识背景,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情感,营造课堂讨论的气氛。
  第二层面:师生共同逐一解决归类整理后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之后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提问,具体操作是:某学生摆出问题后,由该生点名请另一同学回答,或者直接请老师回答(重心是请学生回答)。此时,老师也是学生集体讨论中的一员,不过,老师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监控作用,当课堂出现提问的“空白”或回答的“空白”时,老师就要适时介入,充分发挥自己的“导演”角色,此时,老师的介入又能激起课堂讨论的新高潮。
  第三层面:课堂讨论不能支离破碎,要紧扣与该课文有关的话题展开,不能平庸化、简单化。解决了上述问题之后,老师还要留给学生一个查漏补缺的机动时间,此时,老师再次鼓励学生提出有一定难度,有一些新意的问题,即使该生已经明白该问题的答案,但如果他觉得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他也可以提出来。最后老师进行小结,或请能力强的学生总结。另外,老师要特别嘉奖那些发现教材有问题的同学。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驾轻就熟后,可以把第二步骤和第三步骤交融起来完成,以便节省时间。
  二、思考
  1.如何真正地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兴趣?
  2.“质疑问难”式教学应如何围绕单元重点和课文难点进行“巧提”与“妙答”?
  3.如何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演员”与“导演”的双重角色?
  三、分析
  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其实是一种情感介入问题。过去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又只能等老师去评判。加上老师发问之前,心中已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学生的回答只是尽量去扣合老师心中的标准答案,这样,整个课堂上,学生还是处于被动状态。而“质疑问难”法是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去解读课文,自主设计出一个个与课文有关的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又会集中精力去思考其他同学或老师提出的问题,以便使自己在这种激烈的竞争氛围里保持一种高昂的情感态势。其实,这里就有一种进取心、好胜心、自尊心、自信心等心理内驱力驱动着他们去解读教材、思考教材,充满情感进入课堂,学生何乐而不为呢?
  这里的“质疑”和“问难”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它不是漫无目的,不着边际的提问,或者是简单粗糙、不得要领的回答;它是有一定的玄妙,有一定的用意,有一定的新颖度的。设问者必须围绕单元重点解读教材,才可设计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设问的用意玄妙、角度新颖,正是设问者灵感火花的闪现,思维才智的展示;而回答问题时,学生旁征博引,应对自如,也可体现该生处变不惊、临危受命的风度和才干,因为他们都懂得,在今天的生活中,“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于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去表现自己。”一个高质量的问题的提出或对一个高质量的问题的巧妙回答,都可表现相关同学在精神上的最大的自我认定,使该生拥有成功感和满足感。他们何乐而不为呢?
  以往的教学,教师始终居高临下,唯“我”独尊,学生被动接受,唯命是从,即使是启发式教学,学生也被简单地定位于被启发的层面上,也就是单一的提问式,在这种提问方式下,老师还是有绝对的权威,学生们会想,这个问题我不说,老师一会儿也会告诉给我们的。这种启发式的教学,其实还是变相的灌输式。而“质疑问难”式的教学模式,则要老师既充当导演(监控讨论),又充当演员(参与讨论)的双重角色。
  先谈导演,课前老师要提出预习的准备方向,告诉学生单元教学的重点、课文的难点以及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背景资料,给学生自主设置问题提供知识参照,以便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以期打开学生提问的思维的闸门,并告诉他们,“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时,在课堂讨论中还要把握进程,掌握方向。
  再谈演员,设置问题后,解答者不仅是学生,同时老师也要积极参与(即学生设置的问题,老师也要解答),因此老师也是“学海拾贝”者中的一个真正的拾贝者。记得别林斯基说过:“学生如果把老师当作一个范本,而不是一个敌手,他就永远不能青出于蓝。”这里的“教师是演员”的意义,就是告诉学生,他们一定要把老师当作一个对手,一个真正的对手。由于学生的问题可能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备课时要精心准备,全面思考,或在平时博览群书,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教学监控作用和扮演好教学演员的角色,用自己的才情和人格去影响学生,否则,将会给情绪高昂的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或者被我们的学生瞧不起。当然,老师也不是完人和神人,面对学生的各种问题或请求,如果老师一时难以解答,就要直言相告,并把这个问题留给全班学生,让自己与全体学生在课后去思考、去探究。作为一名热爱教育的语文工作者,我们的老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保护差生参与的积极性,否则课堂教学就会被部分优生所控制,差生就只有消极对待或茫然不知所从。具体办法,除了激发他们的进取心,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外,老师还要对差生进行课前的个别辅导,告诉他们一些提问的技巧。同时在班上要暗示优生提问时要多请差生回答,这不是让差生“难为情”,而是关心差生的进步,这样,就可以避免优生、差生“各自为阵”的“小回旋”局面的形式,从而形成一种以优助差,优差互动的新型的课堂教学讨论的局面。在这种局面中,在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后进生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采用“质疑问难”式的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给我们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老师的教学行为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更要求老师常常“换位体验”,成为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真正的参与者。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种教学模式看作是“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前期训练。在这种学习模式中,探究的主体不是单一的(仅指学生方面),而是多向的(师生共同探究)。在这一“探究式”过程中,我们给了学生一个空间,创设了一个条件,发现了一堆问题,挖出了一片火花。
  从课堂教学的结构来说,“质疑问难式”教学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加强了学生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质疑问难”是学生潜能的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与主体性的弘扬;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说,“质疑问难”是经验的共享,视野的融合和灵魂的感召。
  让师生共同吟唱——“学海无涯‘己’作舟”吧!
  作者单位:贵州省金沙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朗读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示范性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使朗读成为一种习惯;在文章中读准音、读出意;读出情;读出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诵读 意义 情感 审美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千古名篇,成就才子之名、高阁之誉!每每诵
【摘 要】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与生理成熟发展相一致的理论是能够被“证伪”的;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的发展从表面上看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一脉相承的;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只是促进了儿童“智力认知结构”的发展,而由于“社会性思维认知结构”只能依赖于生理的成熟和社会化的程度,是不能被超越的,所以反而可能导致儿童“整体心理认知结构”的失衡。皮亚杰既不是“成熟优势论”者,也不是“学习优势论”者,他
【摘 要】多媒体技术广泛进入了中学课堂,但一些教师缺乏对这一新事物的认识,缺乏对其运用规律的研究,以致于出现了种种误用,严重的影响了教学效果。只有走出这些误区,才能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真正地发挥其作用和优势。  【关键词】计算机 多媒体 运用 误区    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与普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应用到了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介入,改变了我们以往那种“一支粉笔一张嘴
【摘 要】根据“新课程”理念,笔者以为可以从刺激创作欲望、搭建阅读平台、培养创新精神三方面激发写作的热情;可以从加深同学间沟通、师生间交流两方面架起沟通的桥梁。  【关键词】写作 培养 促进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和人们对多年来语文教学失误的反思,写作教学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学界的关注。作文教学怎样才能还给学生自由写作的空间?怎样才能既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又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笔者做过许多尝
【摘 要】高中语文课堂的沉闷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种现状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也有着密切联系。我们不解放自己的思想,不更新自己的观念,就不能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解决难题的方法就是改变自己,调动学生,让课堂变成一个每个人都可以绽放光彩的舞台。  【关键词】学生 舞台 素质 角色 模式  老师常常抱怨语文课堂气氛不活跃,提出任何问题后,不论难易,不论深浅,学生都沉默不语。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
【摘 要】对于《祝福》的反封建礼教主题,已早有定论。本文从爱情婚姻角度,及其与鲁迅个人爱情生活的角度,对小说文本作了一种全新的解读。  【关键词】鲁迅 《祝福》 主题 爱情婚姻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很少,最为典型的是1925创作的爱情伤感小说《伤逝》,因此也颇为研究者重视。然而,鲁迅先生在1924年创作的《祝福》长期以来被人们冠以反封建、反礼教的主题加以探究,而其在鲁迅先生
【摘 要】日记写作是引导学生个性化作文的一个有效方法。只要坚持写日记,就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就有可能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学生自己的独特的作文路子。  【关键词】日记 个性化写作 作用 方法    许多学生在写作文时,总感到无从下手或者写不下去,又有不少学生总感觉写出作文来经常是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缺乏个性,很难写出自己的特色。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广泛涉猎、开阔眼界、阅读名篇佳作、学习写作技巧外,
【摘要】粤教版《语文·传记选读·古风余韵》单元中选取我国古代人物传记,传主时间跨度长、身份多样。教师若能引导学生体味传主的人格魅力,理解传主身上焕发出的厚重的人文精神之光,学生精神定能受其熏陶,并对学生写作材料的充实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粤教版;传记;古风余韵;人文精神    粤教版《语文·传记选读·古风余韵》单元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些著名人物的传记,传主的时间跨度从秦末汉初直到清朝末年,约
一、诗歌内容简介  海子的这首诗,语言清新明朗,意象单纯明净,诗情温暖美好,脍炙人口,备受人们喜爱。但对其诗歌情感的把握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因为在其独特的简洁形式中充分体现了中国诗歌虚与实高度统一的特色,堪称矛盾与暗示的天然之作。很适合从诵读、想象、炼字等方面来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定  诗歌的理解与赏鉴必须借助诵读与联想,对高一刚入校的学生更要强化“读”与“
摘要 《将时酒》是李白的一首代表作品,前人的解读、评析已经很多了,笔者以戏谑的手法时作品作了个性化的解读,并论析了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  关键词 李白 《将进酒》 艺术风格    岁在乙酉,时序初秋,浅薄小生于陋室初读太白之《将进酒》。认识“酒中仙”有些时日了,虽未曾以酒相邀把酒共欢,但对其才情,早已有所耳闻。没想多日不见,太白竟越发狂放不羁了。  李、岑、元三人相聚饮酒之事,在《酬从其自白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