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偏僻乡村起步,中国小伙登上哈佛演讲台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alee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5月26日上午10点,美国哈佛大学,户外演讲台上一个阳光帅气的中国小伙儿正发表演讲:“在我读初中的时候,有一次,一只毒蜘蛛咬伤了我的右手。我问我妈妈该怎么办……”这个小伙名叫何江,来自中国湖南一个偏僻乡村。作为哈佛大学历史上首位登上毕业典礼演讲台的中国学子,何江无疑是千千万万莘莘学子中的佼佼者。他是如何从一个偏僻山村走向哈佛的?他的成功能否复制呢?日前,笔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农村老爸新观念:
  让打工挣钱不如陪孩成长重要
  1988年3月,何江出生在湖南省宁乡县南田坪乡。他家所在的村子特别小,而且道路崎岖,交通不便。两年后,何江的弟弟降生。父亲何必成和母亲曾献华以务农为生,家里种了十几亩水田,还喂了几十头猪。
  因为经济欠发达,当地村民大多外出打工,留下孩子在家里由老人照顾,“留守儿童”很普遍。何江兄弟俩却很幸运,因为父母一直都在他们身边。看到别人纷纷外出打工挣钱,何必成对妻子说:“父母年事已高,需要我们照顾,孩子的教育更不能荒废,因此我们得留在家里。”何必成是村里青壮年男子中唯一没出去打工的人。接受采访时曾献华还对丈夫的这一决定满怀敬意,说:“必成家庭观念重,认为不能为了打工挣钱就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如果上不能养老,下不能顾小,即使赚到钱也得不偿失。”如此一来,夫妻俩只能靠十几亩水田和养猪支撑一家人的生活。
  虽然生活不富裕,但何江和弟弟过得却很快乐。那时,每晚临睡前是兄弟俩最幸福的时光。一家人挤在一张床上,在外忙碌一天的爸爸会给哥儿俩讲故事,几乎一天不落。就着昏暗的油灯,父亲讲得抑扬顿挫:“西汉啊,有个读书人叫匡衡……”父亲的肚子里似乎有讲不完的故事,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有一个相同的主题——好好学习。它们像暗夜中的萤火虫照亮了两个孩子的天空。小何江曾天真地问父亲:“爸爸,你怎么知道这么多故事啊?”何必成告诉儿子,那些故事都是他通过看书学习才知道的。接受采访时他对记者说:“我每天给孩子们讲故事,讲了好几年,其实好多故事是我现编的,我是希望兄弟俩能好好读书,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曾献华为孩子做得最多的是陪伴。何必成白天出门干活,晚上才会回来,照顾兄弟俩的任务就落在了曾献华的肩上。曾献华文化不高,但心灵手巧,缝补衣服针脚匀实,兄弟俩虽然没多少新衣,但总是穿戴整齐。而且,她性情温婉,说话轻声细语,从不打骂孩子。所以,直到现在何江有什么心事还总是第一时间跟妈妈说。
  何江就读的村小学很简陋,名叫烛山小学。儿子放学了,曾献华准时守在书桌前做针线、织毛衣、剥豆子,同时陪儿子做功课。她对何江说:“江伢,你读我听。”何江就把课本里的故事念给妈妈听。遇到听不懂的地方,她还会跟两个儿子讨论。破旧的土坯房里,读书声琅琅。曾献华说:“我看不懂的就问江伢,江伢每次都能给我讲得头头是道。那时候我就觉得儿子不一般。”
  何江在班上是年龄最小的,比很多同学要小两岁,但他学习成绩优异,每个学期都能获得“三好学生”奖状,把家里的一面墙都贴满了。
  外出打工挣钱的人家,孩子常有新衣穿,过年了父母还从外地带回来礼物,后来很多人家建起了楼房。何江很是羡慕,问父亲:“爸,他们的新房子真好看,我们家什么时候也盖楼房呢?”何必成说:“房子破旧不要紧,等你走出去了,会看到比他们的房子更好看的楼房!”何江便对山外的世界充满好奇与向往。直到1995年,何江家才拆掉土坯房建了砖瓦房,但也只是建了个主体结构,没有像大多数人家那样里里外外贴瓷片搞装修,而是用白灰把外墙粉刷一下就停工了。何必成告诉何江,要省钱供他兄弟俩读书。曾献华也说:“房子简陋一点没关系,以后有钱了可以再修,但孩子的读书期如果错过了,纵然有再多的钱也买不来。”
  农家汉子的理想:
  让儿子到更远的地方上大学
  上初中后,学校离家十几里地,何江骑自行车翻山越岭要花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他那个学校很简陋,曾经因暴雨垮塌过,甚至连那里的数学老师都是一个屠夫兼职的。但何江对这一切都不在意,一心都在学习上。读初一初二时,班主任唐剑老师很喜欢他,对他特别好。
  3年初中,何江没迟到过一次。2002年初中毕业时,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湖南省重点高中——宁乡一中。
  2002年8月底,爸爸送何江入学时,看了他的新学校,激动地对他说:“江伢,你这个学校真大、真好,在这里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到更远的地方上大学!”
  刚入校的何江学习成绩并不突出,在1000多名新生中排180多名,被分到了普通班。第一个周末回家,何江对父亲说:“我在初中的时候总是考第一,现在进了一中,排名落到了180名之外,而且我英语不好……”何必成开导他:“江伢,你以前是在一个小水塘里,你稍微努力一些就能比别人更优秀;但上了一中,就像进了一个很大的水塘,而且是一个集中了很多优秀孩子的大水塘,你不出色也很正常。但读书从来没有捷径可走,你要想出色,就得更加勤奋地学习。”听了父亲的话,何江暗下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再次成为出类拔萃的人。为此,他总是第一个进教室早读,晚自习最后一个离开。他知道自己的英语水平与城里孩子差距巨大,主动向英语老师谢芳请教。谢老师给他支招:“去买一本你喜欢的英文大部头小说,反复读反复背,英语一定能学好!”
  何江第二天便去书店买了一本英文版的《飘》。同学们看他读那么厚的英文原著,都很吃惊,问他:“你什么时候能读完?”何江笑笑:“我们打赌,我一个学期一定读完。”果然,他做到了,一个学期不但把《飘》读完了,还能背诵很多段落。了解何江的同学都这样评价他:“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儿,又有足够的毅力去弥补,所以他的进步非常快。”
  第一个寒假,何江回家后向父亲报喜:“爸,调班考试我考了年级第一,被调到了重点班。我还用英语组织了几次班会,班主任龙老师还让我们成立了一个英语小组,我当组长。”何必成听了,欣慰地笑了。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