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与一位刚刚认识的客户交流时,谈到了当前的市场情况,这位客户表示,他再也不做与资本市场有关的投资了。对此他的解释是,几年前市场火爆时,周围的人都从中赚了不少钱,于是从未接触过资本市场的他,也开始大仓位进入市场,购买股票和基金。一开始确实尝到了些甜头,但很快就“噩梦”传来,市场的急剧下跌,让他措手不及。先前赚的钱不但一分不剩,而且还亏损了很多。最终,他像许多人一样,股票和基金都深套其中,几年来无时无刻都备受煎熬。
听后,我询问他这几年来是否想过要补仓,他说:“我哪敢补啊,想到这几年的投资亏损我就心颤,不敢再投一分钱,只等着哪一天能解套,拿回本金,我就再也不炒股、不买基金了,还是把钱安安稳稳地放在银行里最放心”,听他的意思,是要永远离开这个让他“伤心欲绝”的市场。
平时理财的过程中,经常能碰到与这位客户类似的情况。大家也能发现,近几年来,在网络、电视、报纸,或者是日常交流中,都不乏人们对于资本和金融市场的讨论,当然其中最多的还是失望与无奈。市场环境不景气,股票下跌,基金亏损,黄金白银市场低靡,能赚到钱的人几没有几个,于是许多人开始“逃离”市场,股票销户,基金不买,甚至连风险较低的银行理财产品也不敢接触。
自2005年以来,国内资本市场的确经历了一段“过山车”般的走势,致使投资者对资本市场逐渐丧失信心,对股票和基金等投资工具甚至产生了惧怕心理。也有人认为市场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火爆,严重的“熊市思维”扎根在他们心中,“市场会继续下跌”已经成为投资者的思维定式。但对这种想法,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月盈则亏,水满则溢,股票市场千变万化,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也没有只跌不涨的行情。
纵观世界各国股市的发展史,基本呈现波浪型上升,许多股市都经历过大幅下跌,但最终绝大部分都重拾升势,按照惯有规律继续运行。中国股市的历史虽然不长,期间也经历过几次大幅涨跌,但每一次跌下去再涨上来后都超过了前期高点。以2001年以来的市场为例,2001年6月,上证指数上涨到当时的历史最高点2245点后,便一路下行,开始了长达4年的漫漫“熊途”,截至2005年6月跌至最低点998点。这4年时间里,无数股民被深度套劳,心灰意冷,“珍爱生命、远离股市”一度成为流行语。但在之后一系列积极因素的影响下,市场很快开始了一轮超级反转行情,至2007年10月,上证综指突破6100点,短短2年多的时间里,股指涨了6倍,但此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调整。
可以发现,市场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大幅调整后,在各种利好因素的影响下,已基本呈现出“大底部”形态,现在进行投资,机会远远大于风险,此时应该逐步进入市场,而不要和市场保持太大的距离,更不能轻言离市或是与市场“决绝”。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适应市场周期变化的需要
市场通常呈现周期性变化,上证指数在经历了2001~2005年的熊市、2005~2007年的牛市和2007年以来的熊市后,目前已经进入“大底部”,随着国内外经济的逐步复苏,市场随时可能重新进入上升期,如果此时不适时进入市场,可能错失新一轮的市场上涨机会。
2014年,美国、欧元区等世界主要经济区域的经济都将逐步开启或延续复苏态势,尽管目前仍然处于长周期的底部和弱复苏态势,但众多的改革和推动措施将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从国内来看,2014年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预计经济情况总体上将平稳运行,加之国外主要经济体的良好变化,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将是积极的。因此,预计中国经济将在以GDP增长为下限、通胀目标为上限的合理区间内运行,新一轮经济周期即将开启,市场机会将呼之欲出。
家庭资产配置的需要
从资产配置的角度出发,每个家庭及个人都应该做好理财规划,其资产组合中都应该配置一部分中高风险的资产,在承受较高风险的同时博取较高的收益。在国内理财工具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包括基金在内的股票类产品是实现此过程和目标的主要工具之一。美国学者Gibson于1986年发表的《组合绩效的决定》一文指出:投资收益的91.5%由资产配置决定。也就是说,剔除资产配置所产生的收益,具体证券品种的选择、择时操作以及其他因素所带来的投资收益所占比重不足10%。简单来讲,从长期来看,做出进入或退出股票市场的决定,能够影响投资收益的90%以上。由于国内市场的有效性不及美国市场,目前我国相关研究的结论大多支持70%左右的投资收益来自于资产配置。
也就是说,如果将绝大部分甚至全部资金都存在银行或购买国债等固定收益产品,虽然能够保证资金的安全,不会出现像购买股票、基金的亏损情况,但总体收益无疑是非常低的。所以,适当配置一部分中高风险的产品,是有效提高资产总体收益率的需要,有利于帮助自己的家庭实现购房、子女教育、退休等理财目标,进而提高生活水平。特别是在当前市场随时可能起步的情况下,如果能够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切实做好资产配置,投资理财成功的概率无疑会大大提高。
战胜通胀的需要
长期来看,物价总体将呈现上涨的趋势,从而导致银行存款利率实际为负,即所谓的“负利率”。由于负利率的存在,将钱存入银行所获的利息收入远远不足以抵御通胀的“侵蚀”,也就是说,存钱的同时正在亏钱,所获得的实际收益是负的。即使在有的时期,不至于出现负利率,但由于风险与收益成正比,风险越高,收益越高,风险越低,收益越低。
2014年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5%,这与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3%已经相差很少了,而通常情况下,经济的增长将伴随通胀水平的上涨。前些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曾超过10%,这使得老百姓的资金受到了严重侵蚀,因此只有做好理财规划,才能降低这一影响,保证自身的资产保值增值。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许多人还在纠结是否应该买点基金的时候,482只可比主动管理偏股型基金全年平均收益率已经达到了16.31%,而同期大盘却下跌6.75%。因为一时的亏损就谈市色变、远离市场无疑是错误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盲目离开市场。当然,在形势发生严重变化的情况下,可以暂时离开,但仍然要关注市场,并在合适的时候重新进入。
就目前的市场情况,我们或许可以这样想:冬天已经持续了这么长时间,春天也许已经不远。在这时逐步进入市场,主动咨询专业理财人士的建议,制定好理财目标,做好资产配置,或许是投资者做好投资理财的最佳选择之一。
听后,我询问他这几年来是否想过要补仓,他说:“我哪敢补啊,想到这几年的投资亏损我就心颤,不敢再投一分钱,只等着哪一天能解套,拿回本金,我就再也不炒股、不买基金了,还是把钱安安稳稳地放在银行里最放心”,听他的意思,是要永远离开这个让他“伤心欲绝”的市场。
平时理财的过程中,经常能碰到与这位客户类似的情况。大家也能发现,近几年来,在网络、电视、报纸,或者是日常交流中,都不乏人们对于资本和金融市场的讨论,当然其中最多的还是失望与无奈。市场环境不景气,股票下跌,基金亏损,黄金白银市场低靡,能赚到钱的人几没有几个,于是许多人开始“逃离”市场,股票销户,基金不买,甚至连风险较低的银行理财产品也不敢接触。
自2005年以来,国内资本市场的确经历了一段“过山车”般的走势,致使投资者对资本市场逐渐丧失信心,对股票和基金等投资工具甚至产生了惧怕心理。也有人认为市场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火爆,严重的“熊市思维”扎根在他们心中,“市场会继续下跌”已经成为投资者的思维定式。但对这种想法,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月盈则亏,水满则溢,股票市场千变万化,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也没有只跌不涨的行情。
纵观世界各国股市的发展史,基本呈现波浪型上升,许多股市都经历过大幅下跌,但最终绝大部分都重拾升势,按照惯有规律继续运行。中国股市的历史虽然不长,期间也经历过几次大幅涨跌,但每一次跌下去再涨上来后都超过了前期高点。以2001年以来的市场为例,2001年6月,上证指数上涨到当时的历史最高点2245点后,便一路下行,开始了长达4年的漫漫“熊途”,截至2005年6月跌至最低点998点。这4年时间里,无数股民被深度套劳,心灰意冷,“珍爱生命、远离股市”一度成为流行语。但在之后一系列积极因素的影响下,市场很快开始了一轮超级反转行情,至2007年10月,上证综指突破6100点,短短2年多的时间里,股指涨了6倍,但此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调整。
可以发现,市场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大幅调整后,在各种利好因素的影响下,已基本呈现出“大底部”形态,现在进行投资,机会远远大于风险,此时应该逐步进入市场,而不要和市场保持太大的距离,更不能轻言离市或是与市场“决绝”。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适应市场周期变化的需要
市场通常呈现周期性变化,上证指数在经历了2001~2005年的熊市、2005~2007年的牛市和2007年以来的熊市后,目前已经进入“大底部”,随着国内外经济的逐步复苏,市场随时可能重新进入上升期,如果此时不适时进入市场,可能错失新一轮的市场上涨机会。
2014年,美国、欧元区等世界主要经济区域的经济都将逐步开启或延续复苏态势,尽管目前仍然处于长周期的底部和弱复苏态势,但众多的改革和推动措施将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从国内来看,2014年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预计经济情况总体上将平稳运行,加之国外主要经济体的良好变化,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将是积极的。因此,预计中国经济将在以GDP增长为下限、通胀目标为上限的合理区间内运行,新一轮经济周期即将开启,市场机会将呼之欲出。
家庭资产配置的需要
从资产配置的角度出发,每个家庭及个人都应该做好理财规划,其资产组合中都应该配置一部分中高风险的资产,在承受较高风险的同时博取较高的收益。在国内理财工具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包括基金在内的股票类产品是实现此过程和目标的主要工具之一。美国学者Gibson于1986年发表的《组合绩效的决定》一文指出:投资收益的91.5%由资产配置决定。也就是说,剔除资产配置所产生的收益,具体证券品种的选择、择时操作以及其他因素所带来的投资收益所占比重不足10%。简单来讲,从长期来看,做出进入或退出股票市场的决定,能够影响投资收益的90%以上。由于国内市场的有效性不及美国市场,目前我国相关研究的结论大多支持70%左右的投资收益来自于资产配置。
也就是说,如果将绝大部分甚至全部资金都存在银行或购买国债等固定收益产品,虽然能够保证资金的安全,不会出现像购买股票、基金的亏损情况,但总体收益无疑是非常低的。所以,适当配置一部分中高风险的产品,是有效提高资产总体收益率的需要,有利于帮助自己的家庭实现购房、子女教育、退休等理财目标,进而提高生活水平。特别是在当前市场随时可能起步的情况下,如果能够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切实做好资产配置,投资理财成功的概率无疑会大大提高。
战胜通胀的需要
长期来看,物价总体将呈现上涨的趋势,从而导致银行存款利率实际为负,即所谓的“负利率”。由于负利率的存在,将钱存入银行所获的利息收入远远不足以抵御通胀的“侵蚀”,也就是说,存钱的同时正在亏钱,所获得的实际收益是负的。即使在有的时期,不至于出现负利率,但由于风险与收益成正比,风险越高,收益越高,风险越低,收益越低。
2014年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5%,这与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3%已经相差很少了,而通常情况下,经济的增长将伴随通胀水平的上涨。前些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曾超过10%,这使得老百姓的资金受到了严重侵蚀,因此只有做好理财规划,才能降低这一影响,保证自身的资产保值增值。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许多人还在纠结是否应该买点基金的时候,482只可比主动管理偏股型基金全年平均收益率已经达到了16.31%,而同期大盘却下跌6.75%。因为一时的亏损就谈市色变、远离市场无疑是错误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盲目离开市场。当然,在形势发生严重变化的情况下,可以暂时离开,但仍然要关注市场,并在合适的时候重新进入。
就目前的市场情况,我们或许可以这样想:冬天已经持续了这么长时间,春天也许已经不远。在这时逐步进入市场,主动咨询专业理财人士的建议,制定好理财目标,做好资产配置,或许是投资者做好投资理财的最佳选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