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民营企业发展的思考

来源 :企业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bin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要使民营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在重新定位政府职能工作的同时,着力提升民营企业的综合素质。政府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强化对民营企业的服务功能,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资金“瓶颈”问题,大力营造全社会重视民营企业发展的舆论氛围。民营企业应通过提升产业升级能力、抓好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工作、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建立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家自身素质等多种途径,提高竞争能力。
  【关键词】 民营企业 政府职能 竞争能力
  目前,学术界许多学者将民营企业平均寿命短、难以做大做强的原因,主要归结于民营企业经营者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家族化管理严重、人才匮乏、资金短缺、产业层次低,品牌意识弱、诚信度低等方面,并没有着重从政府方面考察导致民营企业成长缓慢的深层次原因。笔者认为,要使民营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在重新定位政府部门职能工作的同时,着力提高民营企业的综合素质。只有抓好两方面的工作,才能使民营企业的数量、提供的就业岗位和生产总值大幅增长,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实现劳动力战略转移的主要渠道,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一、政府职能工作的定位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服务功能。政府部门既是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者、管理者和监督者,又代表国家掌握着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的控制权,政府发展经济的主导思想,政策导向,服务功能定位,营造的投资环境,以及对民营企业的监管行为,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民营企业的发展。政府部门应处理好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关系,积极推进政企、政事、政社分开,把政府的主要工作转向研究发展战略、制定发展规划、实施宏观调控、加强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减少行政干预,切实把生产经营权交给企业,资源配置权交给市场。充分发挥工商联、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和中介机构的作用,赋与商会一定的行政职能,为政府和民营企业搭建桥梁。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信用体系,为民营企业提供创业指导、企业诊断、信息咨询、投资融资、贷款担保、产权交易、技术支持、人才引进、人员培训、对外合作、展览展销和法律咨询服务。要从根本上扭转“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局面,为民营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办事效率。
  (2)放开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应采取“先放后收”的策略,不限比例、不限速度、不限规模、不限经营方式,先放开后疏导、先发展后规范、先繁荣后管理,加快发展民营企业总量。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应允许民营企业经营。要鼓励民营企业向新兴的第三产业,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邮电通讯、信息、中介、金融、旅游等产业投资,有序实现“国退民进”。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中小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改变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的局面,应制訂更加优惠、更加实用的政策,允许民营企业兼并、控股竞争性产业的国有企业。与此同时,要通过政策导向促进民营企业发展与推进再就业工程相结合。对吸纳被兼并或被控股国有企业下岗人员较多的民营企业,在社会保障、工商管理、税收减免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应把发展民营企业与控制失业率、增加就业岗位、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和增加促进再就业的财政投入,作为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并相应建立考核制度加以落实。
  (3)切实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各级政府应设立以面向民营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为民营企业提供财政支持。各级政府设立的各类面向企业的基金等财政性投资,应向民营经济倾斜。各部门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性补助扶持资金,应把民营企业纳入规划,与国有企业同等对待。应引导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把民营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新增贷款主要用于民营企业。鼓励多元化筹集资金,允许依法建立互助风险金和不发生存贷业务的民间投资公司。鼓励民营企业以行业协会,同业商会为依托,以一些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为核心出资组建担保公司来争取银行贷款;引导推广以互保,联保为基本形式的担保贷款模式。
  (4)营造全社会重视民营企业发展的舆论氛围。政府部门应通过广泛宣传报道民营企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及对社会贡献,引导人们转变观念,消除偏见。通过宣传优秀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中涌现出来的模范先进人物、先进事迹,为民营企业正名,为他们撑腰、壮胆,树立民营企业的良好形象。通过舆论宣传,扩充民营企业获取信息的渠道,充分反映民营企业和职工的呼声和意见。对那些依法经营、照章纳税、有空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及其业主,各级政府每年都应大张旗鼓地给予表彰奖励,并纳入中央、省、市劳动模范等先进人物表彰范围,评先表彰一视同仁。
  二、提高民营企业竞争能力的途径
  (1)努力提升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民营企业大多数是从对劳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要求相对较低,或以资源型开发为主的竞争性产业领域中生存和发展起来的,其形成的低成本性、低技术性、轻战略化设计的发展过程,决定了民营企业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必然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和相对的竞争劣势。因此,要逐步实现产权结构由单一的业主制和“家族经营”向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对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经营领域由过度集中传统第三产业向现代工业、现代农业、新兴第三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由小型分散为主向集约经营转变;规模扩张由过去主要靠自身积累向利用现代分工进行联合扩张和实施资本运营的方向转变;产品研发由过去经验型和模仿型向依靠高新技术手段,特别是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转变。
  (2)着力抓好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工作。产品是企业的根基,技术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必须瞄准市场,并针对市场发展趋势,善于发现和引导消费需求,创造与众不同或新奇独特的产品。产品开发在心态上切忌急功近利;在技术上要精益求精;在思路上要在明确产品研发的方向、目标、重点和内容的基础上,着重在改变产品结构、增加新用途、节约成本方面做文章,处理好产品价值、功能和成本的关系,并积极开展产品质量认证、产品商标注册和争创省、国家级名优品牌等增强企业整体素质的工作。与此同时,要在企业内部创造一种鼓励职工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和激励机制,将全体职工所具有的创造性思维全部释放出来,促使企业能在良性的创新循环中研发出市场需要的新产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只有不断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企业品牌才能扎根于广大消费者的心坎里,企业经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本,公司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成为公司能否在竞争中获胜的决定性因素。在我国,民营企业基本上实行的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控制,管理模式尚未摆脱传统式的家长制管理,决策权力基本掌握在企业所有者手中,重要岗位由近亲所占据,“任人唯亲”现象较为严重。造成的后果是:既吸引不来人才,又使现有的人才流失,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要在深刻认识人才是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的同时,在企业内部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的潜能和价值充分发挥和健康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在引进人才方面,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在人才使用方面,要打破家族管理模式,充分尊重人才的特殊秉赋和个性,注重发挥其特点和特长,不求全责备,鼓励他们开拓创新,大胆探索,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事业发展有空间。在留住人才方面,要给人才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平台,营造一个“拴心留人”的宽松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比较舒适的生活环境、尊重理解的社会环境。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用事业凝聚人才,用真挚的感情关心人才,用适当的物质待遇吸引人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4)建立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导和约束企业整体行为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一个企业的凝聚力往往来自于企业的文化,没有一套成功的企业文化,企业的生命力是有限的。良好的企业文化,既有助于使企业全体职工形成共同价值观,共同遵守职业道德准则,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又有利于管理制度的有效贯彻执行和经营目标的实现,促进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企业文化可分为四个层面:首先是物质文化建设;其次是行为文化建设;第三是制度文化建设;最后是深层文化,即精神文化建设,这是精髓部分。企业文化建设,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先易后难,“深入浅出”、由表及里的原则,要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做起,从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方面开始启动,用实际的进展来赢得广大员工的支持和理解,以免让广大员工产生空洞说教、形式主义等印象。要以精神文化为核心,有针对性地加强企业精神、价值观、组织信念、目标和理想等方面的凝练和总结,通过制度、行为、形象等形式深入浅出地反映出来,并将先进的观念贯穿到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之中。
  (5)努力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综合素质。我国民营企业家的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差异较大。早期下海创业的企业家,一般文化层次较低,大多数缺乏系统的经营管理专业和知识的培训,比较重视经验和个人能力,缺乏理论修炼的动力与时间。由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不太长,市场经济本身还不太成熟,导致民营企业家所接触到的方面,范围、所处理的市场关系等,总体上看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市场运作经验积累还有限,特别是对资本经营运作、国际市场经营运作还有相当多的人不是内行。此外,有些民营企业家仍然存在小生产观念残余,尚未跳出家庭式管理等樊篱,其管理方式和手段,逐渐与大企业、大经济运作不相适应。民营企业这些年来出问题的不少,有些是由于环境不公造成的,有些则是因为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的。因此,要采取自学、参与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研修班等形式,努力提高民营企业家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用,在实践中提高,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才能审时度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适应瞬息萬变的市场环境,确保企业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1]李晶晶,柴俊武,井润田.我国民营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内聚力之案例研究[J].管理学报.2007(2)
  [2]余晖.政府与企业:从宏观管理到微观规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3]邓波.民营企业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