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腹部皮肤横纹切口在腹腔镜下肾切除术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13813568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9月至2006年7月,我们采用下腹部皮肤横纹切口腹腔镜下肾切除取肾2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本组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42~68 岁,平均54例.左侧12例,右侧16例.28例均行CT、IVU、逆行尿路造影或输尿管镜等检查,6例行肾脏CT血管造影检查.肾萎缩3例及严重感染粘连性无功能肾患者2例,经放射性核素成像、肾血管造影等检查确诊患侧肾功能完全丧失;肾肿瘤17例、肾盂癌4例;原发性输尿管癌2例.肾肿瘤直径4~8 cm,平均5 cm.临床TNM分期(1997年UICC):T1N0M0 13例、T2N0M0 3例、T3N0M0 1例.按Skinner病理分级标准:G1 1例、G3 16例.肾盂输尿管癌6例:T1N0M0 4例、T2N0M0 2例,G2 5例、G31例.B超、CT和胸部X线检查未发现肾及下腔静脉癌栓和远处转移灶。

其他文献
肾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移植肾供体缺乏是移植的主要障碍,很多等待移植的患者因无法找到合适的供体而不得不维持透析治疗.打破传统的配型原则进行ABO血型不相容肾移植,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这一问题。
期刊
患者,男,58岁.因左腰部阵发性绞痛3 d,排酱油色尿、意识障碍4 h于2004年3月10日急诊入院治疗.查体:T 38.8℃,P 92次/min,R 20次/min,BP 110/75 mm Hg(1 mm Hg=0.133 kPa),嗜睡状,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各0.3 cm,光反射存在,压眶反射存在,全身皮肤散在淤斑淤点,心肺无明显异常,腹软,肝脾肋下未扪及。
期刊
目的 提高临床肾结核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 总结1980年至2005年540例肾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男 303例,女237例.发病年龄10~69岁,其中20~40岁364例(67.4%).病程6周~18年.主要症状为尿频、尿急、尿痛、脓尿和血尿,男性患者中症状不典型12例.尿抗酸杆菌检查276例、尿TB-PCR检查56例、IVU检查384例、B超检查379例、CT检查389例、膀胱镜检查158例.
1998年9月至2006年4月,我们收治了妊娠期上尿路结石患者23例,现报告如下.
期刊
2004年1月至2006年4月我院运用无气腹腹腔镜技术对肾良性肿瘤和孤立肾小肾癌行无气腹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10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期刊
PSA是预测前列腺癌疗效的有用指标,但考虑到前列腺癌的自然病程,需要找到最佳的应用方法。作者评价了术前PSA倍增时间(PSADT)和PSA速度(PSAV)对耻骨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RP)疗效的预测情况。1990年至1999年,2290例患者接受了RRP手术,且术前有多次PSA测定结果。
期刊
原发于肾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罕见,多为良性,恶性极罕见.我们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发现1例肾恶性SFT,现报告如下。
期刊
全球膀胱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7位,每年新增患者约27万.男性多于女性(3.5∶1.0).目前为了与临床称谓一致而倡导应用"尿路上皮癌"代替以往膀胱癌组织病理学诊断中普遍采用的"移行细胞癌".由于90%以上的膀胱癌为尿路上皮来源,故一般临床上泛称"膀胱癌"即指尿路上皮癌.WHO对膀胱癌组织学分类的进展,充分反映了30余年来对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认识过程。
期刊
目的 探讨肾脏癌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方法,提高对肾脏癌肉瘤的认识.方法 肾脏癌肉瘤患者3例,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65、65、58岁.肿瘤均位于左肾,临床表现主要为腰部疼痛伴肉眼血尿或腰腹部包块.B超及CT示左肾实质性占位,分别为30 mm×28 mm,115mm×100 mm,81 mm× 62 mm;KUB+IVU示左肾影增大,左肾集合系统受压变形、积水或不显影,术前诊断为左肾实质性肿
多次输精管吻合术主要困难是医原性输精管严重缺失.1998年至2003年,我们采用一侧切口提取对侧远睾端输精管至切口侧与近睾端输精管对合延长输精管长度的方法施行显微外科输精管交叉吻合术6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