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作者辨

来源 :时代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o4zhg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胡适的考证,《红楼梦》的著作者是曹雪芹,曹雪芹是曹寅的孙子。但近年来,有不少红学研究者和红学爱好者都对《红楼梦》作者问题提出了质疑,其中学术价值较高的当数土默热红学,土红明确提出洪昇说,并给予了有理有据的论证。
  曹寅有没有一个叫曹雪芹的孙子
   王正康:本人以为曹寅之孙曹雪芹系子虚乌有,理由有五:
   (一)众所周知,曹寅有个别号叫“雪樵”。如果曹雪芹是曹寅之孙,明知其祖父有带“雪”的别号,为什么自己还与其祖父排比取带有“雪”字之号呢?号称以诗礼传家的曹家怎会有这样不知避家讳的后人呢?这只有曹雪芹不是曹寅之孙才可合理解释。
   (二)与曹氏家族有关的三个宗谱、通谱中均有曹寅过继儿子曹頫之名,但下面空空如也。曹頫有子女吗?有儿子还是女儿?若有儿子,必定是原创《石头记》的作者曹雪芹吗?均没有证据。曹雪芹是曹寅亲生儿子曹颙的遗腹子吗?据《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载:“天佑(颙子,官州同)。”如果曹雪芹即曹天佑,能够 “官州同”,那“半生潦倒”又如何谈起,又如何穷到“举家食粥”的境地?如何诠释《红楼梦》反仕途经济思想?有的主流红学家认为说曹天佑“官州同”是虚衔,如小说中贾蓉捐的“龙禁尉”。可蔡义江先生考证出:“州同,为知州(州的行政长官)的佐官,分掌粮务、水利、海防、管河诸职。”笔者以为蔡说可信。“州同”是实职而非虚衔。即使是虚衔,也要花钱买。贾蓉捐“龙禁尉”,花了一千二百两银子,抄家后的曹家还有钱买虚衔吗?
   (三)曹寅过继儿子曹頫获罪,刑部公文中明明写着“京城崇文门外蒜市口地方房十七间半、家仆三对,给予曹寅之妻孀妇度命”。有没有“曹頫家属”或“曹頫之子”随往,公文中没有提及。如何证明曹雪芹也到了北京呢?主流红学家有个先入为主的观念,以为曹寅有个孙子曹雪芹,既然“曹寅之妻孀妇”到“京城崇文门外蒜市口地方房十七间半”居住,那么作为曹寅之孙的曹雪芹必然随往。然而事实上“曹寅有个孙子曹雪芹”的前提是不存在的。因此曹雪芹上北京之事只能视作无证枉说。这个所谓“曹寅之孙”曹雪芹,不过是主流红学家心中的一个挥之不去的“幻影”而已。
   (四)追索这个“幻影”的来龙去脉,就势必涉及新红学派的奠基者胡适的《红楼梦考证(改定稿)》。胡适的主要根据是杨钟羲先生《雪桥诗话》中“雪芹为楝亭通政孙”一句话,就把曹雪芹定为曹寅之孙。那么杨钟羲先生《雪桥诗话》这句话的根据又是什么呢?是根据敦诚《四松堂集》的一个贴笺,贴笺云:“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四松堂集》原抄本中,就没见这么一句贴笺。“贴笺”不同于原稿纸上的“注”,是后来用另纸补上去的“补文”。贴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曹雪芹是曹寅之孙,对后人的影响可大了。其实按主流红学家们的推算,曹雪芹出生在曹寅死后,如何能“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十二字毫无真实性可言,就连胡适自己都认为是“错误”之说。可胡适却凭这条来历不明的谎言贴笺,相信了杨钟羲“雪芹为楝亭通政孙”这句话,得出了“曹雪芹是曹寅之孙”的虚假结论,进而将其误判为《红楼梦》的作者。把子虚乌有的曹寅之孙曹雪芹的“幻影”,装进了稀里糊涂追随者的脑子里,成了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成了无数人约定俗成的共识,这“共识”至今已有九十多年。
   (五)《红楼梦学刊》1994年第2期刊登了车锡伦、赵桂芝的《介绍曹寅(楝亭)藏明刊〈书史纪原〉上的“雪芹校字”题记墨迹》,表明曹寅有“雪芹”这样一个字或号。俞樾在《小浮梅闲话》里说:“纳兰容若《饮水词集》有《满江红》词,为曹子清题其先人所构楝亭,即雪芹也。” 曹子清就是曹寅,俞樾说他“即雪芹也”,说明曹寅有“雪芹”这样一个别号。试问:曹寅作为祖父有“雪芹”的字或号,作为其孙子还可能再以“雪芹”为字或号吗?这是绝不可能发生的事。
   所以,后来以为曹雪芹是曹寅之孙的所谓依据虽然不少,但多系不明就里的猜測之词。从曹家内部来看,说乾隆时期的曹雪芹是曹寅之孙,论据不足。
   顾跃忠:对王老师这五方面的理由,我表示赞同,这实际上是从三个角度否定了曹寅之孙曹雪芹的存在。
   其一,从避讳的角度来看,这个曹雪芹不避曹寅的名讳——包括“寅”字、“雪”字等——就说明他不大可能是曹家的后人,更不可能是曹寅之孙。根据陈垣先生《史讳举例》的论述,有“已祧不讳例”,说:“大抵七世以内则讳之,七世以上则亲尽,迁其主于祧,而致新主于庙,其已祧者则不讳也。”那么,如果一定要说曹雪芹是曹家后人的话,那也已经是曹寅的七世孙了,而不可能是三世孙。
   其二,从史籍记载的角度来看,曹氏宗谱和刑部公文中均无曹雪芹的记载,说明曹家根本就没有曹雪芹这个后人。特别是刑部公文中提到了“曹寅之妻孀妇”,却只字未提“曹寅之孙雪芹”。要知道中国古代社会是宗法社会,在家族中,儿子或孙子的地位是远高于母亲或祖母的。既然刑部公文中没有提到孙子雪芹随其祖母前往北京,那只能说明曹家根本就不存在曹雪芹这么一个后人。
   其三,从造成这一错误的源头来看,是源于《四松堂集》“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的一个贴笺。贴笺不同于原文和自注,它往往是后人在阅读时想把与作品有关的一些话记下来,而在原作上又没有地方可记了,于是另纸记下,并将它贴在原作相应的地方。明白了这一点,就可知“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这句话不是敦诚写的,而是后来的某位读者贴上去的。结果这一贴可能就把我们的胡适博士弄蒙了,他一方面指出曹雪芹不可能跟随曹寅在织造之任上,另一方面又肯定雪芹为曹寅之孙,结果导致了后来的以谬传谬。
   姬健康:从官方档案记载及曹氏家谱来看,曹寅确实有个孙子,档案上只说曹颙去世后留有遗腹子,家谱上记载叫曹天佑,颙妻马氏肚子里有的就是他也顺理成章;但同时记载这位曹天佑官至州同,相当于州长的副手。从种种迹象表明,这位“禄蠹”官迷是既无条件也无思想来创作这么一部含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和出世思想的巨著的,也与所谓的“自叙说”对不上号,因为他出生时祖父、父亲皆已离世,孤儿寡母,家道中落,有何繁华可言?更无一丁点的文字留下可以证明他有《红楼梦》如此博大精深的学问。你可以说“曹雪芹”是曹天佑的笔名,却无任何证据证明他有条件撰写《红楼梦》。所以说曹寅有个写《红楼梦》的孙子叫曹雪芹,这完全是臆测。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有关介绍曹雪芹的正式、正规“官宣”里,从不提及曹天佑及其名号,不知忌讳什么。这是与强调注重史料记载的曹学体系背道而驰、有悖常理的,且至今无人说得清,皆避而不谈。    单不广先生送来《雪桥诗话续集》卷六,内页二三有一条使我狂喜:敬亭家有西堂园,起四松草堂,筑梦陶轩,拙鹊亭,五笏庵……甫得太庙授爵官,即投闲色养,日引文士,分韵擘笺,不问晨夕。尝为《琵琶亭传奇》一折,曹雪芹霑题句有云“白傅诗灵应喜甚,定叫蛮素鬼排场”。雪芹为楝亭通政孙,平生为诗,大概如此,竟坎坷以终。敬亭挽雪芹诗有“牛鬼遗文悲李贺,陆川荷鍤葬刘伶”之句。
   这条使我们知道:(1)曹雪芹名霑。(2)他是曹寅之孙。(3)《四松堂诗文集》与《鹪鹩庵笔廛》与《懋斋诗钞》必有关于他的材料。我们有许多假设,都经不起这一条的推翻!但我更高兴。
   我们都知道《四松堂集诗文集》中的“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是一个贴笺,不是敦诚写的,是后人贴上去的,不可作为证据的,但《雪桥诗话》里做“雪芹为楝亭通政孙”描述,胡适就全信了。其实从日记中知道胡适也没有真的看到《四松堂集》,仅作“必有”推论,以此作了一扭就断的证据链。呜呼!
   敦敏、敦诚笔下的曹雪芹是曹寅之孙吗?是《红楼梦》的作者吗
   王正康:敦诚、敦敏诗中的这个名“霑”,号雪芹、芹圃的曹雪芹是曹寅之孙吗?没有可靠的证据链接。在敦诚《寄怀曹雪芹》一诗中有一贴笺“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已如上述,又被证明是谎言贴笺,绝不能作有效证据。如果敦诚、敦敏如明义那样读过曹雪芹花十年时间创作的《紅楼梦》,为何敦诚、敦敏诗中一点也没有透露出来,直至《挽曹雪芹》的诗中也只从写诗的角度写上“牛鬼遗文悲李贺”,而李贺诗歌风格与《红楼梦》诗词韵语的风格又大相径庭。敦诚《挽曹雪芹》诗中“四十年华付杳冥”,与曹寅之孙曹雪芹的生卒年月有何干系?敦诚在《四松堂集》中还记下了他所认识的曹雪芹两句诗:“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这又与曹寅之孙曹雪芹有何干系?这个曹雪芹不过是与胡适“大胆假设”的《红楼梦》作者——曹寅之孙曹雪芹同名同姓而已,其实与《红楼梦》及曹寅家族一点关系也没有。
   顾跃忠:敦诚《寄怀曹雪芹》中有“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之句,据吴恩裕、周汝昌诸先生考证,所指应是位于石虎胡同的右翼宗学。敦诚、敦敏和曹雪芹应是在右翼宗学里密切交往的。据史籍记载,敦诚、敦敏是右翼宗学里的学生,这是确凿无疑的;但曹雪芹在右翼宗学里干什么,却颇有争议。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是老师,一种认为是学生,还有一种认为是杂役。其实宗学里就只有这三种角色,要么是老师,要么是学生,要么是打杂的。从争论中三种角色均有涉及这种情况来看,人们根本不知道曹雪芹在右翼宗学里是干什么的。
   清代宗学之设,始于顺治九年(1652年),雍正二年(1724年)宗学分为左右两翼。左翼为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之学,右翼为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之学。宗学里的学生都是宗室,所谓“同学皆同姓”是也。所以如果这个曹雪芹是曹寅之孙的话,那他根本没有资格成为宗学里的学生;即便皇上格外开恩,准许他入宗学学习,那从他的旗籍来看,也只能入左翼宗学学习,不可能成为右翼宗学的学生。
   那么,他有没有可能是右翼宗学里的老师呢?也不可能。据《中国教育制度通史》“清代卷”记载,宗学“每学以王公1人总其事,设总管2人,副管8人,选宗室中分尊年长者,拟定正陪,引见补授。”“每学设清书教习2人,选罢闲满洲官及进士、举贡、生员善翻译者充补;骑射教习2人,选护军校、护军善射者充补;汉书每学生10人设一教习,由礼部考取举人、贡生者充补”。对照宗学教师的这些任职资格,作为罪人之子的曹寅之孙曹雪芹,是无论如何没有资格担任宗学老师的。
   既然不可能是学生,也不可能是老师,那他只能是杂役了。但这也是不可能的。理由有二:其一,在宗法社会,等级制度是相当严格的。作为宗室贵族的敦诚、敦敏,不可能与充任杂役的、而且是罪人之子的曹寅之孙曹雪芹有如此密切的诗酒往来。即便他们自己少不更事,愿意与曹雪芹交往,但宗学中尚有总管2人,副管8人,是由宗室中分尊年长者担任的,他们的职责就是每天轮流在宗学值日,“不时劝勉,教习礼仪,每月考试一次,将学业、骑射优者、平常者、不及者分别等第,申报注册。”这些总管、副管是绝对不能允许敦诚、敦敏与曹雪芹这样的人密切交往的。其二,从敦诚、敦敏笔下的曹雪芹的性格来看,他是一个具有魏晋风度的人。如敦诚《寄怀曹雪芹》“接篱倒著容君傲,高谈雄辩虱手扪”、《赠曹雪芹》“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司业青钱留客醉,步兵白眼向人斜”、《佩刀质酒歌》“曹子大笑称快哉!击石作歌声琅琅。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敦敏《芹圃曹君别来已一载余矣。偶过明君琳养石轩,隔院闻高谈声,疑是曹君,急就相访,惊喜意外,因呼酒话旧事,感成长句》“雅识我惭褚太傅,高谈君是孟参军”、《题芹圃画石》“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磈礧时”、《赠芹圃》“寻诗人去留僧舍,卖画钱来付酒家”。这样一个深具魏晋风度、把阮籍作为自己偶像的人,怎么可能到右翼宗学里去充任杂役呢?
   我们再从敦诚、敦敏诗作中的语气来看,他们与曹雪芹之间是平辈关系、是同学关系,而不是后辈对长辈的口气。如敦诚《寄怀曹雪芹》“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敦敏《芹圃曹君别来已一载余矣。偶过明君琳养石轩,隔院闻高谈声,疑是曹君,急就相访,惊喜意外,因呼酒话旧事,感成长句》“雅识我惭褚太傅,高谈君是孟参军”、《闭门闷坐感怀》“故交一别经年阔,往事重提如梦惊”、《小诗代简寄曹雪芹》“好枉故人驾,来看小院春”等诗句,均是同辈口吻,而非晚辈对长辈的口气。另外敦诚有《荇庄过草堂命酒联句,即检案头〈闻笛集〉为题,是集乃余追念故人录辑其遗笔而作也》一诗,谈到了许多朋友,除曹芹圃外,还有秀崖、龚紫树、周立崖、璞翁、罗介昌、复斋、寅圃、明益庵、贻谋等,用的也都是平辈的口气。由此可见,在右翼宗学里,敦诚、敦敏与曹雪芹之间应当是平辈关系、同学关系,故曹雪芹应当是右翼宗学里的学生。    如果这个推断正确,那么这个曹雪芹就必定不是曹寅之孙,“曹雪芹”也必定不是他的真名。他应当是宗室,姓“爱新觉罗”,“曹雪芹”三字应当是他的化名。就像在诗社里,林黛玉化名潇湘妃子、贾宝玉化名怡红公子一样。
   由于青少年在青春期自我独立意识的不断加强,以及叛逆心理的作用,决定了他们往往不喜欢父母给自己取的名字,而试图自己给自己取名字,青春期的化名或别号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又由于相近的年龄特点,决定了青少年相互之间喜欢称呼各自的化名或别号,而原名反而常常弃而不用。我们现在回忆自己中小学时代的同学,好多只能叫出化名、别号甚至绰号,却叫不出原名了。同样的道理,在敦诚、敦敏的时代,也应当有这样的情况。
   姬健康:同样道理,如果与敦氏兄弟交往的曹雪芹是曹寅的孙子,只有这个曹天佑,不可能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有另一个曹寅孙子从天而降。根据曹天佑(也就是曹雪芹)1715年出生的年代推算,他要比1734年出生的敦诚大近二十岁,估计作同窗可能性不大,作教习或差役的可能性就高了。但从敦诚写给雪芹诗里的口气完全不是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如“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等,与其诗词唱酬恐怕有失皇家宗室弟子的身份,更是疑云重重的。要命的是,谢志明先生最近出版的新著《红楼梦作者新考》,从敦诚的一篇文章《寄大兄》里考证出了此雪芹时乃八岁,如何有能耐写出如此厚重的世界名著?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谢志明的书或我博客里的文章《新拍案惊奇……曹雪芹八岁撰书》,这也从根本上否定了这个与敦氏兄弟交往的曹雪芹撰写《红楼梦》的可能性,这个雪芹只能是另有所指。
   聂桥:胡适在《红楼梦考证(改定稿)》里根本没有任何考证,就直接把袁枚笔下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过渡到敦诚诗中的曹雪芹,显得非常生硬。我仔细研究了敦诚和敦敏兄弟俩关于曹雪芹的全部诗文,看不到曹雪芹身上有一点点《红楼梦》的影子,即便是惧怕文字狱,也会有一些线索留下,况且明义题红诗,永忠三首诗及袁枚《随园诗话》和敦诚的《四松堂集》的发表时期基本都在乾隆三十年后,相差时间也不远,即公认的曹雪芹死后的数年后。别人都不怕文字狱,怎么唯独敦诚怕,这说不通。
   另外,从年龄考证上,曹学同样是采取了极不严肃的态度。胡适先生不顾中国的传统习惯,硬生把“四十年华”解释成四十五岁,实际上就是为了把曹雪芹的年龄加大,好让他赶上曹家抄家前的风花雪月。就这么加,抄家那年曹雪芹也仅仅十岁而已,及至后来發现张宜泉的年未五旬的说法,曹学又上演了一场年龄从四十五到四十八的闹剧。结果,土默热老师关于五旬乃从四十一到五十,年未五旬仍然是不到四十这一论断,把这一无稽之谈击得粉碎。
   很同意顾跃忠先生的观点,敦诚的诗中看不出任何晚辈对长辈的说话口气,可按照曹学考证出来的曹雪芹年龄看,敦诚至少小曹雪芹十五岁,一个小辈在他叔叔面前怎么能用教训的口气呢?非常不合常理。而且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在敦诚两兄弟的前期诗中,主要称其为曹芹圃,而后期才称其为曹雪芹,而芹圃也就基本不见了。这和顾先生的关于别名的推断是一致的。我也有这种感觉,这个芹圃变为雪芹可能与《红楼梦》有着一定的关系,因为那个时代正是《红楼梦》开始流传的时代,作为八旗子弟他们会有渠道优势的。改名为雪芹也算是一种依附风雅吧。
   总之,敦诚笔下的这个北京西山曹雪芹绝对不会是《红楼梦》的作者。
   殷建中:我们还是从5月20日《胡适日记》中看:
   单不广先生送来《雪桥诗话续集》卷六,内页二三有一条使我狂喜:敬亭家有西堂园,起四松草堂……尝为《琵琶亭传奇》一折,曹雪芹霑题句有云“白傅诗灵应喜甚,定叫蛮素鬼排场”。雪芹为楝亭通政孙,平生为诗,大概如此,竟坎坷以终。敬亭挽雪芹诗有“牛鬼遗文悲李贺,陆川荷鍤葬刘伶”之句。
   《雪桥诗话续集》记载曹雪芹仅有的两句诗:“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从这两句诗的风格来看,敦诚说曹雪芹的诗风与李贺相似是可信的。在敦诚的《寄怀曹雪芹沾》中有诗句:“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挽曹雪芹》中有诗句:“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李贺诗风以空灵、诡异见长。胡适也认为“平生为诗,大概如此”。但是,《红楼梦》中很多诗词的诗风是梅村体、香奁体,大有唐人高标之风,与李贺诗歌奇诡冷艳、幽冥凄凉的风格相去甚远,这个顾老师已经做过细致的比较,可以很明确地告知大家敦诚笔下的曹雪芹和创作《红楼梦》的曹雪芹根本是两个人。
   杨钟羲后来还确认《四松堂集》已经遗失,但胡适却神奇地得到了两本《四松堂集》。他在1922年4月19日的日记中写道:
   今天松筠阁送来《四松堂集》一部。此书我寻了多少时候,竟于无意中得之!此本系最初的稿本,上有付刻时的校记,删节的记号,改动的添注。刻本所收,皆打一个“刻”字的戳子。此本真不易得,此刻本还更可贵。(刻本未收的,上贴红纸,或白纸。)首页有“南皮张氏所藏”之印。
   1922年4月21日的日记中写道:……今天蔡先生送来他从晚晴簃(徐世昌的诗社)借来的《四松堂集》五册,系刻本,分五卷。
   这也太神奇了,就不多说了。
   张宜泉笔下的曹雪芹是曹寅之孙吗?是《红楼梦》的作者吗
   王正康:孤鸿道人在《艺苑论坛》发表的《自编自导自演的春柳堂》一文,披露了在2008年12月31日,有位江海红狐,把隐瞒了53年(1955年至2008年)的秘密也给揭开了。这个秘密就是光绪年间刻本《春柳堂诗稿》的属性:本宅藏版,即是张家的“家刻本”。刻印者是“张子介卿”。这使得除了从学术意义上找到张宜泉生活于嘉庆、道光(成年)时代的这一条路径以外,更从证据意义上给现存的《春柳堂诗稿》定了性,直接否定了张宜泉的“曹雪芹证人”身份。胡适先生考证出来的那个曹雪芹从此失去了“梦阮”之字、“芹溪”之号。《春柳堂诗稿》作假案真相大白后,可知张宜泉《伤芹溪居士》诗中“年未五旬而卒”,与曹寅之孙曹雪芹的生卒年月也没有半点关系。关于曹雪芹“其人素性放达,好饮,又善诗画”“工诗善画”及“庐结西郊”的种种附会,均可以休矣!    顾跃忠:《春柳堂诗稿》作假案,王利器先生是第一个受害者。现在终于真相大白了。《春柳堂诗稿》涉及曹雪芹的年龄问题。
   关于曹雪芹的年龄问题,目前红学界大致有三种说法:四十岁,四十多岁,五十一歲。其中“四十多岁”又含有三种说法:四十二岁、四十五岁、四十八岁。“四十二岁”是对四十岁的靠近,“四十五岁”是对四十岁与五十岁的折中,“四十八岁”是对五十岁的靠近。
   “四十岁”、“四十二岁”的依据是敦诚的诗句“四十萧然太瘦生”“四十年华付杳冥”。
   “四十八岁”的依据是张宜泉的诗序“年未五旬而卒”。
   “四十五岁”的依据是将“四十萧然太瘦生”“四十年华付杳冥”与“年未五旬而卒”折中。
   “五十一岁”的依据是敦诚的诗注“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
   现在既然知道张宜泉的《春柳堂诗稿》是造假的,那么曹雪芹享年“四十五岁”、“四十八岁”这两个说法就可以否定;又知“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这句话是后人贴笺,并非敦诚原话,那么“五十一岁”这一说法也可以否定。
   现在只剩下“四十岁”、“四十二岁”两种说法,而这两种说法的依据均是敦诚的诗句“四十萧然太瘦生”“四十年华付杳冥”。从上面的论述可知,敦诚笔下的这个只活了四十来岁的曹雪芹,并非曹寅之孙,而极有可能是他右翼宗学里的某位同学的化名。
   所以,这么多年来红学界对曹雪芹年龄问题的争论,实际上是毫无意义的,它依据的是一些虚假的史料,把几个不同的人的年龄杂合在了一起,并嫁接到曹寅之孙的名下,还要想方设法让他赶上曹家的繁荣时代。红学家们真是煞费苦心,殊不知争论的却是水中月、镜中花。
   姬健康:张宜泉的《春柳堂诗稿》已有人出来揭幕,是个彻头彻尾的造假案,至今没有人出来澄清、批驳,那这件事已经尘埃落定。所以这个命题也不存在。红学界对此已集体沉默。
   聂桥:这个张宜泉我关注的不多,他生活的年代与那个西山曹雪芹生活的年代相差太远,根本不能作为有效证据。曹学就是这样,只要是有一条写有曹雪芹的文字就一定要视为珍宝,采取的完全是一种囫囵吞枣的方式。先接受,看不行了再否定,什么曹雪芹折扇、曹雪芹书箱等闹剧轮番上演,贻笑大方。
   殷建中:《春柳堂诗稿》作假案,王利器先生确是受害者。王利器先生《耐雪堂集》介绍,光绪刊本张宜泉之《春柳堂诗稿》原藏者为杨钟羲,后归王利器先生的“四川大学同学石晓晖”收藏;五十年代初,石晓晖想把包括《春柳堂诗稿》在内的一批书卖给王利器先生,最后由“文化艺术局”全部买下,交与北京图书馆收藏。王利器先生在杨家清点这批书时,就发现了《春柳堂诗稿》上有四首和曹雪芹有关的诗,“是从未为人所知道的”,其《题芹溪居士》原注写道:“姓曹,名霑,字梦阮,号芹溪居士。其人工诗善画。”
   现在大家知道《春柳堂诗稿》作假案了。王利器先生的重大失误,应该是处在当时的那样一个环境中(批驳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又被这样几个好朋友欺骗,他没有设防吧。王利器先生也是一个心高气傲落拓不羁的才子。
   明义笔下的曹雪芹是曹寅之孙吗?是《红楼梦》的作者吗
   王正康:明义《题〈红楼梦〉七绝二十首》,是现存最早记载概括《红楼梦》内容的文献,诗题下有注“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云云,拿明义的二十首《题红楼梦》诗与今本《红楼梦》回目对比之后,发现明义见到的《红楼梦》抄本,有“石归山下无灵气”等结尾的情节,还有“错认猧儿唤玉狸”这样今本《红楼梦》所没有的情节。这样一部《红楼梦》,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一部首尾完整的、与今本《红楼梦》不同的《红楼梦》,笔者简称其为“明本《红楼梦》”。“明本《红楼梦》”因“惜其书未传”, 所以其功过是非也无从评论。进一步分析表明,“明本《红楼梦》”的作者是在“有碍语”的《红楼梦》120回底本基础上增删改编而成的,“后因曹雪芹”云云,不过是见到末回“曹雪芹”具名顺水推舟的借托而已。《红楼梦》120回抄本是本源的,“明本《红楼梦》”则是派生的;这样一部《红楼梦》与今本《红楼梦》开头一段话可以联系起来看:“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篡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均是合榫的。这句话应是“明本《红楼梦》”的批语误抄到甲戌本去的,后又遗存在今本《红楼梦》中。
   明义所谓 “曹子雪芹”指何人? “曹子”其实是明义对曹雪芹的尊称,并非是如袁枚那样理解为曹寅之子。但这个曹雪芹是“明本《红楼梦》”的作者,并不是今本《红楼梦》作者,而“明本《红楼梦》”已失传。这个曹雪芹是曹寅之子或之孙吗?没有证据链接。
   顾跃忠:明义说“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这里的“出”显然是“拿出”的意思,而不是“出版”;“所撰”就是他所写的。那么,这部《红楼梦》就是曹雪芹写的。
   王老师对“曹子雪芹”的理解是正确的。“子”最早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后来演变成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称“先生”,所谓“孔子”就是孔先生的意思。把“曹子雪芹”看成是曹寅的儿子曹雪芹,那是不可思议的。蒋伯潜先生在《诸子通论》中对“子”的含义有精辟的论述,可以参看。
   “子”却不一定是对前辈的尊称,同辈之间也可以称“子”。从“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这一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明义是见到了曹雪芹的,而且明义用以题七绝二十首的《红楼梦》,正是曹雪芹交给他的。只不过这本《红楼梦》不同于今本《红楼梦》,王老师称之为“明本《红楼梦》”,以示与今本的区别,这是有道理的。
   那么,这个拿出“明本《红楼梦》”的曹雪芹到底是谁呢?就现有资料来说,我们不能确定。
   姬健康:这个问题我没做深入研究,但我同意土默热先生和王正康老师的分析,这不是盲从,是根据两位老师摆出的证据加以判断的。    王正康:笔者看过一些主流红学有关曹雪芹的“小传”“传记”及简介之类的文字,几乎都是一个套路,把上述几个互不相关的“曹雪芹”糅合在一起。最常见的就是把子虚乌有的曹寅之孙曹雪芹(搞不清是曹顒之子还是曹頫之子),明义、永忠笔下的要打一问号的“曹雪芹”,敦诚、敦敏笔下的“名霑,号雪芹、芹圃”的那个曹雪芹与张宜泉笔下的“字梦阮,号芹溪居士,其人工诗善画”的那个曹雪芹都糅合在一起,把他们的经历也串联在一起,用他们的生卒年月来推断子虚乌有的曹寅之孙曹雪芹的生卒年月,所以主流红学家们笔下的曹雪芹其实是一个虚幻形象,而非历史的真实。这样捆绑糅合有意无意地掩盖了曹寅之孙曹雪芹子虚乌有的真相。目的何在,很明显,只是为了维护曹寅之孙曹雪芹的《红楼梦》著作权。
   顾跃忠: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有一个代表性的学说叫“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在他的《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他说:第一,可以说明“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有三皇,到汉以后就有盘古了;第二,可以说明“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如舜,在孔子时只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圣君,到《尧典》就成了一个“家齐而后国治”的圣人,到孟子时就成了一个孝子的模范了。我看主流红学家笔下的曹雪芹也是这样层累地造成的。今天我们都知道盘古也好、三皇五帝也好,都只是个传说。同样的道理,无所不能的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也只是个传说而已。
   姬健康:主流红学家笔下的曹雪芹已被铁的事实一一驳倒,这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共识,包括俞平伯先生生前都已醒悟,无须赘述。事实上,当今红学从宏观来看,已分裂成两大阵营,一个就是占据主流平台或称制高点的曹学,一个就是非曹学,这包括了所有不认可曹寅孙子著书的主张。这两大阵营将会有长期的拉锯战,因为曹学占据有利地位,官方平台几乎都掌握在他们手中,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其中原因错综复杂。非曹学(或称民间红学、草根红学)都认为自己掌握了解开红学之谜的钥匙,是最正宗的红学,但至今为止所袒露出来的解谜器件,没有一样能像土默热红学那样从文本出发,以文化解析为武器,建立起一套相互依存、相互支撑、自我解锁、自圆其说的科学体系,去厘清、解析红学中的大部分疑难问题,做到令人信服,无以反驳。这一体系虽暂不被大众所理解,但事实总是事实,真理永远是真理,不会以暂时不认同而有所改变。我坚信,假以时日,土学总有被广泛认同的那一天。
   殷建中:胡适先生根据一个有争议的脂评就提出了作者的卒年:壬午除夕,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3年2月12日,即“壬午说”。其后周汝昌先生提出:癸未除夕,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2月1日,简称“癸未说”;还有梅挺秀先生提出,徐恭时先生跟进力挺:甲申春,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春,简称 “甲申说”。
   如果上面几位红学大家的观点成立,推断的曹雪芹的出生年月就带来了问题,并且连《红楼梦》能否成书都成问题了。红楼梦研究所所长、《红楼梦学刊》副主编、常务编委孙玉明先生记录蔡义江老师的一段话:
   “如果曹雪芹早出生十年,也就是说,在曹頫获罪被抄家时,他已经十三四岁了,那情况会是怎么样?想的结果让自己吓了一跳:那就是也许这么一来,世上就没有一部《红楼梦》了,或者说谁也不知道这世上曾经有个人的名字叫曹雪芹。
   李国文先生在《曹雪芹写吃》一文中写道:“说实在的,我非常佩服曹雪芹,其中有一点尤其令我惭愧的,假如我又穷又饿,在只有食粥的情况下,绝对写不来《红楼梦》中的吃,因为我没有那份经受得住自虐的定力……一个饥饿的作家,要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写一桌珍馐佳肴,他的嘴里,会是什么滋味?他的肚中,会是什么动静?他那脑下丘部的饥饿反射神经,会是什么反应……一个作家,穷,而且饿,还要在作品里一字一句写这些勾起馋虫的美味,这种在重新回味中的精神会餐,是对自己加倍痛苦的折磨。”
   这样变成曹寅之孙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后来蔡义江老师在南开大学《文学与文化》2013年第2期发表了《
其他文献
时间之船载着历史的辉煌  在那面火红的旗帜上烈烈燃烧  我心中的镰刀斧头走过九十个  风霜雪雨 那铿锵有力的脚步声  敲响了一个民族的最强音  我赤诚的心早已沐雨而醉  这季节的时空中无限的花香与歌声  盈满了因感激而泪光莹莹的眸子  那些深层的喜悦和自豪挂在脸上  漂白了所有的笑靥和祝愿  心灵像一扇扇窗户洞开无遗  一簇簇含苞欲放的花树在身旁摇曳  闪烁的信念离真理很近很近  像那星星之火 燎
21世纪以来,以阿来《大地的阶梯》、蒋蓝“天府三部曲”(《蜀地笔记》《成都笔记》《锦官城笔记》)、周闻道“在场写作”系列、彭家河《瓦下听风》为代表的四川散文,以地方书写为载体,对人类命运、文体革新、文化认同,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的复杂关系,做出了极为有益的探索。   作为新散文的杰出代表之一,蒋蓝耗了近10年工夫,从自己交往或采访过的几百位蜀地人物中反复甄别,精选了13位能够代表自己
【摘 要】 近期,线上教学陆续展开,大部分学校也已经开设了相应的线上课程。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线上教学的有效性展开了探讨,希望能给各位教育同仁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小学数学;线上教学;策略  对于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来说,网络教学是从未接触过的新鲜事物,尤其是对于教师来说,在线直播教学是一个未知的领域,一切教学工作都要在实践中探索。如何做好在线数学教学,保证直播课程的有效性,是现阶段小学数
霉绿斑驳的青苔上印刻着檐雨滴答下落的声响,对他来说,隐藏在枕边信封内的记忆也随着欲言又止的风吝啬地逃走了。   他的故事我是枕着姥姥胳膊入眠时听说的,那个故事很长,像是一根盘虬缠绕着数百年的老宅子般悠长。他清瘦的脸庞上印着一双望穿秋水的双眸,悄然而过时,总会留下淡淡的金针花香,原来他偏爱金针花。   那会子,一椽破房子,一头老牛,一条黄狗,便是踉跄一生。   村子里家家早已娶媳妇的娶媳妇,生
由中国园艺学会西瓜甜瓜专业委员会主办, 海南省园艺学会、海南省西瓜专业技术协会、三亚市科技局、新疆哈密瓜研究中心等协办, 三亚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承办的“首届中国西瓜甜瓜产业发展论坛”于2006 年12月21- 23 日在海南三亚举办。论坛由吴明珠院士任主席, 召集人为中国园艺学会副秘书长、西瓜甜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马跃。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河南、黑龙江、新疆等23 个省市自治区逾60 个单位的专家
【摘 要】 近些年,“核心素养”逐渐成为教育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成为英语教师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为了构建更具实效的英语课堂,教师需要立足核心素养展开教学。  【关键词】 小学英语;核心素养;阅读教学  英语教学改革起初如星星之火,现在却成燎原之势。为了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当将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重点方向,并以此设计教学环节。尤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更需要重点关注核心
【摘 要】 思维导图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明确教学方向,让学生一目了然地认识到每节课的学习重难点,更有目的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教师要合理地利用思维导图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学生在课堂上高度集中注意力,探索优化小学英语教学的具体策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动学生英语学习技能的全面提升。基于此,本文就从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小组学习、阅读学习、写作学习三个方面论述
在临沂市义堂镇党委411办公室里,他从任职到殉职,在这里工作了820多天。只要他身在办公室,这扇门就没有关上过。有人汇报完工作,走时要给他关上,他都是说:“开着吧,群众找我办事方便。”  他叫许步忠。  第一章 骑大轮车的十三岁少年  1988年,十三岁的许步忠考上了马厂湖中学,从此踏上了通往外部世界的求学之路。  从皇庄村到马厂湖足有二十里路,武德村恰好处在中间位置,向北十里到黄庄村是幽静的乡间
重逢之年  二十年前,我们初恋的时候  我们沿着这条乡村公路散过步  二十年后,我们重逢  我们沿着初恋的乡村公路散步  都是春天的黄昏,只是隔了二十年  啊,春天  肩负着灵魂的手术与背叛的药棉  其实,时间已撤下它的叶子  大海撤下了它的泪水  我已无限——  无限地捕捉到你  又放弃  像一个光滑的茄子,身上生了刺  被意外的长势所苦  落日,在辉煌地停顿  山川、河流、住屋、飞鸟、早月  
一张网 网住了多少眼睛  网住八方的情趣和欲望  无边的海 汹涌澎湃  海纳百川 包罗万象  衣食住行 柴米油盐  职场 舞场 商场 沙场  天南海北 地下天上  还有所有的灵魂思想  一张网 缀满文明的宝石  绚丽多彩 灿烂辉煌  要知道角落也有鬼魅游荡  潜滋暗长一些肮脏  在网络间徜徉  有春风暖阳 也有雨雪风霜  要有火眼金睛  更需要盾牌长缨金箍棒  然而谁若固守网外  也许会像雪地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