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与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可以说,没有生活就没有语文。那么,学生语文学得怎么样,直接取决于学生的人生阅历怎样,生活积累怎样。学生的语文学习方面的生活积累现状怎样,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现代学生的生活积累已经严重影响到他们的语文学习。原因是什么?
首先因为这是个视频、音频充斥我们生活的时代。我们满耳听的都是好听的音乐,满眼都是好看的图片,学生再也没有时间、没有心思去读那些冰冷的文字。所以,在他们的生活中,哈姆雷特只有一个,林妹妹只有一个,因此,他们缺乏合理的丰富的想象能力。
其次,受学校、家长价值一元化观念的影响,学生到学校的唯一目的就是考大学,学校重要的使命就是培养出更多的大学生。所以,学生的使命就是学习,在理科题海中遨游。与考试无关的不学,与考试无关的不看,与考试无关的不谈。长期以来,学生不阅读、不交谈也丧失了这种能力和欲望,整个变成学习的机器。即使为缓解压力而读的书也是不用思考,热热闹闹的网络文学或武侠小说,学生与经典阅读无缘。
另外,学生的周末生活也非常单调。回到家除了吃饭就是睡觉。家长的关心也只是吃得饱不饱、学得好不好,哪科考试有进步。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状态,价值观念,就更不会谈学习以外的其他事情(励志教育除外)。学生缺少了解生活,了解社会的机会,导致他们孤陋寡闻,对生活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都很少。久而久之,失去了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一旦在语文教学中涉及到生活阅历、情感体验的,老师的如簧巧舌也显得无能为力了。
面对生活积累不足而带给学生语文学习的困难,我尝试下面的做法做一些微薄的挽救。
1.利用网络、媒体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学生积累间接经验。
巴金的《小狗包弟》,背景材料就是“文化大革命”,这一事件离学生太远,学生理解很困难。我就从网络上下载那个时代的图片、文字等资源制成课件,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那个时代,从而了解作者对包弟的内疚、自责之情。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化解了教学中的难点,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课前、课堂的契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课前开展5分钟即兴演讲,让学生轮流来做。他们或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娓娓而谈,要求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或以身说法,激励同学惜时、拼搏;或旁征博引,用名人、伟人的事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又培养他们关注生活、关注人生的好习惯。在课堂中我也会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学习陆蠡的《囚绿记》时,我依据作者的资料引导学生认识爱国、骨气对一个人的意义。在讲到“绿”被囚后的生命力时,我将网上流行的河南一名高三学生自杀的遗书与学生交流,让他们谈自己对此事件的认识。有的同学认为:这名学生以自己的生命抗议学校的不正之风,引起人们的关注,值得!有人认为,生命是可贵的,一个人的死带给家人的痛苦是最大的,对于不正之风固然要斗争,但正如鲁迅所言要注意斗争的方式,不要做无谓的牺牲。学生讨论后,我谈了自己的看法:生命是可贵的,这个孩子是不负责任的,他哪里想到他死后年迈的父母该怎么生活,斗争是要注意方式的,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要轻视、贱视生命。经过这样的辩驳后,学生既了结了身边事,又增强了思维能力,同时又认识到了生命的意义。
3.引导学生阅读经典,重温伟人的教诲。
《论语》是必修一的名著必读书目。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望之生畏,难以理解其内涵。我利用课余时间播放于丹的《论语心得》,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了解其精髓,实质,然后再读《论语》,体会品悟其中的内涵,积累名言,力争应用在写作中,学为我用。
4.抓住节假日,让学生增加间接阅历。
一部电影、电视剧就是一个小社会,能尽现人生百态。引导学生在节假日有计划地看有影响的电影、电视和专题片,让学生了解过去、了解现在。另外,还可以与长辈交谈,听他们讲述过去。这样既充实了生活,交流了情感,又增加了自己的阅历。
如何用学生的生活积累装扮他们的语文空间
学生有了广泛、丰富的积累后,就有了展现自己才华的欲望,教师一定要搭建好这个平台,让学生绽放自己的美丽、精彩。
给他们创造说、写的空间,可在课堂上创设情景让他们畅谈,又在课后设计话题与他们交谈,也可在作文的设计上让他们有话可说,让他们在随笔、日记中一吐为快。
总之,只要搭建起说、写的平台,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他们会用自己的积累将自己的语文空间装扮得更美、更有个性。
(作者单位:陕西省眉县中学)
首先因为这是个视频、音频充斥我们生活的时代。我们满耳听的都是好听的音乐,满眼都是好看的图片,学生再也没有时间、没有心思去读那些冰冷的文字。所以,在他们的生活中,哈姆雷特只有一个,林妹妹只有一个,因此,他们缺乏合理的丰富的想象能力。
其次,受学校、家长价值一元化观念的影响,学生到学校的唯一目的就是考大学,学校重要的使命就是培养出更多的大学生。所以,学生的使命就是学习,在理科题海中遨游。与考试无关的不学,与考试无关的不看,与考试无关的不谈。长期以来,学生不阅读、不交谈也丧失了这种能力和欲望,整个变成学习的机器。即使为缓解压力而读的书也是不用思考,热热闹闹的网络文学或武侠小说,学生与经典阅读无缘。
另外,学生的周末生活也非常单调。回到家除了吃饭就是睡觉。家长的关心也只是吃得饱不饱、学得好不好,哪科考试有进步。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状态,价值观念,就更不会谈学习以外的其他事情(励志教育除外)。学生缺少了解生活,了解社会的机会,导致他们孤陋寡闻,对生活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都很少。久而久之,失去了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一旦在语文教学中涉及到生活阅历、情感体验的,老师的如簧巧舌也显得无能为力了。
面对生活积累不足而带给学生语文学习的困难,我尝试下面的做法做一些微薄的挽救。
1.利用网络、媒体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学生积累间接经验。
巴金的《小狗包弟》,背景材料就是“文化大革命”,这一事件离学生太远,学生理解很困难。我就从网络上下载那个时代的图片、文字等资源制成课件,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那个时代,从而了解作者对包弟的内疚、自责之情。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化解了教学中的难点,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课前、课堂的契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课前开展5分钟即兴演讲,让学生轮流来做。他们或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娓娓而谈,要求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或以身说法,激励同学惜时、拼搏;或旁征博引,用名人、伟人的事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又培养他们关注生活、关注人生的好习惯。在课堂中我也会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学习陆蠡的《囚绿记》时,我依据作者的资料引导学生认识爱国、骨气对一个人的意义。在讲到“绿”被囚后的生命力时,我将网上流行的河南一名高三学生自杀的遗书与学生交流,让他们谈自己对此事件的认识。有的同学认为:这名学生以自己的生命抗议学校的不正之风,引起人们的关注,值得!有人认为,生命是可贵的,一个人的死带给家人的痛苦是最大的,对于不正之风固然要斗争,但正如鲁迅所言要注意斗争的方式,不要做无谓的牺牲。学生讨论后,我谈了自己的看法:生命是可贵的,这个孩子是不负责任的,他哪里想到他死后年迈的父母该怎么生活,斗争是要注意方式的,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要轻视、贱视生命。经过这样的辩驳后,学生既了结了身边事,又增强了思维能力,同时又认识到了生命的意义。
3.引导学生阅读经典,重温伟人的教诲。
《论语》是必修一的名著必读书目。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望之生畏,难以理解其内涵。我利用课余时间播放于丹的《论语心得》,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了解其精髓,实质,然后再读《论语》,体会品悟其中的内涵,积累名言,力争应用在写作中,学为我用。
4.抓住节假日,让学生增加间接阅历。
一部电影、电视剧就是一个小社会,能尽现人生百态。引导学生在节假日有计划地看有影响的电影、电视和专题片,让学生了解过去、了解现在。另外,还可以与长辈交谈,听他们讲述过去。这样既充实了生活,交流了情感,又增加了自己的阅历。
如何用学生的生活积累装扮他们的语文空间
学生有了广泛、丰富的积累后,就有了展现自己才华的欲望,教师一定要搭建好这个平台,让学生绽放自己的美丽、精彩。
给他们创造说、写的空间,可在课堂上创设情景让他们畅谈,又在课后设计话题与他们交谈,也可在作文的设计上让他们有话可说,让他们在随笔、日记中一吐为快。
总之,只要搭建起说、写的平台,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他们会用自己的积累将自己的语文空间装扮得更美、更有个性。
(作者单位:陕西省眉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