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莲花落子”引起对传统音乐的思考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_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对传统音乐的意识源于“莲花落子”,那是一次文艺汇演节目的筛选,我们近六十的老馆长执意到最偏远的农村邀请近八十岁的老人,为我们这次汇报演出排练“莲花落子”这一节目,据说这位八十岁的老人及其同村的几个老人以前跳过莲花落子。节目成型后,我们再次返村观看了这一令我们年轻人都引以为奇的节目,但令我失望的是,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并不能称之为艺术节目,几个穿着破衣烂裤的小伙子,拿着未经任何装饰的村头木棍边唱边跳,据说这种歌舞又称为“瞎子戏”是当时乞丐行乞时的一种民间歌舞,难怪有这般气场,但我还是从心底里排斥这样的节目被选入汇演之列,因为在我眼里它根本称不上是艺术、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审美,但我们的老馆长执意选编,他的理由是这是民间传统特色。几天后,大型的广场艺术展演活动如期举行,而“莲花落子”也被原封不动地搬上了灯火辉煌的现代舞台,群众对这个节目的反映并不像老馆长那样乐观,那极不相称的舞台气氛,令所有在场的观众目瞪口呆,那时的我并不能完全理解老馆长的良苦用心,直到这期的民族文化传统课的学习,我才明白老馆长的出发点是为传承和推广民间的传统特色文化而努力,但这样的传承、推广给我们带来诸多的思考,传统的音乐文化要不要传承?怎样传承?这是我们现代的教育工作者面临选择和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音乐要不要传承?答案无疑是肯定的。而怎样传承却有待于我们不断地研究、探讨。
  一、普及教育 养育市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同样对于一种文化的沿袭和传承,同样也应该从教育抓起,教育不但是把文化的理念及文化本身传递,更重要的是它培育了合格的听众,培育了市场,从而隐性的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一)幼儿时期
  从娃娃抓起,把传统的音乐编成儿歌,声情并茂地口传心授。人的审美情节源于幼儿时期,所以这时期的文化食粮最重要,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播撒丰富的音乐种子,以后肯定会有可观的收获。
  (二) 小学阶段
  从传统音乐来讲,我们应该结合故事情节教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欣赏和表演,如:校本课程(根据地方特色老师自己选编的教程)《打夯歌》的教学,老师可以先讲一下打夯产生的背景,最好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放一下打夯的全过程,这样孩子不但了解了历史,同时又提高了审美的多元化教育,最主要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何乐而不为。
  (三)中学阶段
  这个时期学生一般都有了个人的思想,在音乐文化的接收上有了自己的偏爱,大多数学生喜欢流行音乐,而对于传统的民歌、小调比较排斥,所以这一时期的传统音乐的推广稍有受限,这期间最考验教师的就是,对传统音乐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如:在江苏省初中课本上《茉莉花》这一章节的教学,老师如果只是教唱此曲,恐怕收效甚微,但换种方式,首先放映一下《图兰朵》中的茉莉花选段,继而讲解“这么伟大的世界经典名作还选用了我们国家的民歌”,以期引起学生骄傲的共鸣,继而展示一下宋祖英把我们江苏民歌带到卡纳基音乐厅的盛况,最后老师在学生们期待的心里下再进一步介绍民间传统音乐文化为什么如此受众,它的审美根源在哪,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一直以《茉莉花》为背景音乐,这一系列工作完成后,我相信再来学唱《茉莉花.》就轻松多了。第二课时,可以从世界多元文化入手再一次欣赏《茉莉花》,同时结合地域性的特点,听赏不同地区的《茉莉花》(河北的、山东的、东北的)。这样的课进行下来,学生不但会唱而且会听,同时还接收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知识性的渗透及联想,我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和方法更有力于传统文化的扎根传承。
  (四)大学阶段
  这阶段的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对比欣赏的方法更容易开展,相反这阶段他们反倒会自动的探索、欣赏民族的内容,因为这阶段他们已经非常理性,知道了世界的多元化的魅力,更了解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个道理。
  二、找准定位 推广特色
  每一种文化的传承都要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传统文化也不例外,各地都会有各地域的文化背景及文化特色,比如北方的京剧,北京人听起来就比较顺耳,而我们南方人听起来就显得费劲;同样的《茉莉花》,我们江苏的当然更偏喜江苏版的,我感觉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及推广上,也要结合地域性的特点,每个地域都大力推广每个地域的特色文化,这才叫文化的多元化,让江苏人学习属于北方特色的文化,显然是得不赏识的事情,那样会四不像,所以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及推广上,各地域都应该找准各自的定位。正因为不同的民族才有不同的民族特色文化进而产生了多元化现象,那么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及推广上这依然应该是一条不变的原则。
  三、精品打造 引领审美
  文化要想传承和推广,必须具备审美标准,而不同时代的人也都会有不同的审美倾向,这也是传统文化推广受阻的原因。回想一下我们开始讲的《莲花落子》,在对比一下杨丽萍的《云南印象》,同样是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为什么前者受众如此的狭小,而后者的人气关注指数那么的庞大,其中的答案不言而喻。文化传承要不要?要!而怎样去传承却反映了各文化艺术人才的品味。《茉莉花》这首民歌,在宋祖英未唱响维也纳之前,也只是一小部分的爱乐人士在传唱,而在唱响维也纳之后,可能没几个不知道这首歌的,基本上大家都会哼两句,还有桂林的《印象?刘三姐》等。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传统文化的形式都能和都要达到上面所说的包装及打造,但至少说有一点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发扬,那便是创新。文化的传承千万不能守旧,想保护一份文化,想传承一份文明,我们必须有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必须使这种文化在带有传统观念和思维的前提下再富予时代的气息,否则,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难以走远。
其他文献
金融作为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核心,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我国的经济体系是由众多区域经济体组合而成的。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施行的区域差异化的经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许多国有矿山正在经历着由高速度向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转型过程.为了确保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能够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必须加强党
艺术歌曲作为一门将音乐与诗歌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上百年来受到了人们的不断追捧。如今的音乐已不同于传统时期,人们更加追求音乐的变化与个性,艺术歌曲也从最初的单音发展
体育是在和平年代激发国人爱国热情最直接而有效的途径。在当代竞技体育的运动场上,我国健儿在展现自己运动技能与才华的同时,所体现出的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中华体
新课标的实施,为我们一线音乐教师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参与和实践的重要性。音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性课程。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音乐表演、音乐欣赏,它们都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  一、学习新课标,分析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不参与的四种表现类型  1.学生躲避参与教学实践活动:  日常音乐教学中,往往小组合作活动比较多,很多学生都会依赖同组同学,总认为提出问题总
摘要:音乐在人们的观念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娱乐和消遣课程,是德育教育的辅助手段,这些纯属认识上的误区。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审美能力等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  关键词:能力 德育教育 音乐 教学情景 艺术和文化 意境 熏陶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与相关艺术和文化的融合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正确认识音乐课在基础
音乐其实就是生活的风景,生活中的人,生活中的事,生活中的种种,搭配上旋律,音乐的画面和质感便油然而生。而词作者就像是焦距不一的镜头,对着同一个拍摄对象——生活,选择着各自所需要的清楚和模糊。生活本身确实有着层次丰富的景深,让不同的听者摄取自己所需的部分,听故事,谈感情,寻文化,都未尝不可。当然,最重要的前提是词作者本身要有一颗博大、宽广的心胸,将生活的种种提炼出美好,让听者去遐想,去展望,去触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