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前面走,不妨跟在他身后

来源 :现代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bqn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读一本书,看到这样一段话:
  “如果你种了一棵树,它长得不好,你不会责备它。你会观察它长得不好的原因。它可能需要肥料,或多些水,或少些阳光。你永远不会责备树,然而你却责备你的孩子。如果我们知道怎么去照顾他,他就会像一棵树一样长得很好。责备没有用,只须努力去理解。如果你理解了,而且能够爱,情形就会改观。”
  让孩子在前面走,不妨在后面跟随他。如果他实在需要,走过去帮他一把。大部分时间,让他过他的日子,你过你的生活。
  但大人们通常无法抑制“我知道”“我懂”“我经验过”“我知道什么对你最好”的想法。自我强盛,无法给予孩子安静和独立的空间。人们应该懂得停止制造噪音和干扰。孩子不是用来玩耍的玩具,也不是用以控制的物体。从他们出生开始,即便幼小需要有人照看,也应被当作独立的生命平等对待。

  跟在一个小孩子的后面,观察他、放开他;不是放弃他、无视他。这种分寸的把握能力,需要内心沉静且有觉悟的成人能够具备。自身没有好好成长,不可能真正了解和支持孩子。在沉静而有觉悟的家人身边,孩子自然会学得如何沉静而有觉悟地去感受世界。必要的放手和冷淡绝对是一种高明。
  如果父母不懂得如何处理情绪,就不会妥善处理孩子的情绪。如果父母不知道该如何真实地与自己相处,就不会懂得如何真实地与孩子相处。所以,也无法教会孩子如何真实地与自己相处。
  2
  对啼哭的孩子是有疑问的,为什么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一些大人习惯置之不理。事实上他们可能只是需要睡觉、水、奶或者一个拥抱。那些父母宁可斥责、不理睬,或者瞎哄,也不给予如实的观察并进行满足。
  她小时候从不无故啼哭。我敏感,随时观察她的基本要求。一次,燕莎索要昂贵的玩具,我不允许,她哭闹着试探我。把她拉到边上无人的楼梯,让她哭个够,然后告诉她,我决定什么是她需要的,我才会买。确立这个原则后,她后来再也没有过任意索要。
  一次在意大利餐厅吃午餐,3位外国人带着一个五六岁的男童进来用餐。中途,男童不知为何发起脾气,不听劝,在地板上剧烈翻滚,发出哭叫,声音十分刺耳。周围还有旁人,成人们坐在各自的位置上,看着菜单,保持沉默,没有人去搭理男童,由他翻滚哭叫,听而不闻,视而无睹。这需要一定的勇气,在这种时候保持镇定不容易。但他们做到了。
  孩子终于疲惫不堪,坐起来,哭声也转小。这时一个妈妈模样的人走过去,把他拉起来,轻声说了几句话。孩子回到座位,擦干眼泪,抹干净手。自此孩子吃这顿饭老实得很,再没有吵闹。
  比起那种干扰、操纵孩子并认为理所当然的做法,西方的父母更懂得尊重孩子的情绪,让他们学习自我管理。这种能力,比他们多学会几个故事、多做几道数学题重要得多。独立性是稳定心态的基础。
  3
  90多岁的家守拙堂,开办教室,写了一本教育生涯回忆录。在文中提到一句日本谚语:“孩子是看着父亲的背影长大的。”
  大人们是孩子的榜样,一言一行的作用很重要,如同在透明的心底上折射出来的第一抹光影。那光是红的,孩子便认为世界是红的;那光是蓝的,孩子便认为世界是蓝的。这些感知如果出了差错,他们就需要经历很长时间去改变自己的认知,会很辛苦。
  给他们温柔和清净的光,以背影带领他们,是有效的模式。不展示过于功利的价值观,单以生命本身来说,展示真实、不拘泥、独立自在的状态,是重要的。
  孩子是上天寄存在我们身边的宝物。养育孩子是上天和我们共同的行为。家长们可以感觉在育儿的过程中,有很多人力所不能把握的事情。如果我们换这样一种方式思考——且不说孩子是上天所赐予的,就當孩子是老天爷和我们的共有物,那么,家长的心态是否会变得更宽容、更柔和、更自然呢?
  他否定对孩子过于苛责和给予压力的教育方式,也提出绝不可娇生惯养的原则。对孩子要有更为长远的考虑,适当让他们吃些苦是必要的。
  带心爱的孩子去旅行。这里所指的旅行并非是舒适或奢华的观光,这里建议的是学校和家庭应该有意识地组织孩子在寒冷和盛夏的季节,进行长途行军、爬山、露宿等活动。孩子应该像野外的植物一样经历与病虫害的殊死争斗,经历严寒酷暑的考验。我们大人不需要用过多的规则去束缚他,只需要默默地守望,适时地给予鼓励。
  对幼小的孩子来说,如果还没有到这样的年龄,也应该经常被带出去跟父母一起旅行。经历交通工具的奔波,旅馆的辗转,看一路变化的风景,亲身经历这段路途的种种展开。当他看见父母与外界和他人的接触对应时,会学现实中的交往。此时,父母更应该注意言行举止,对待服务人员有礼,处理问题干脆认真,对他人有同情心和同理心。孩子也会默默吸收这一切。同时,对景物如何审美,对文化的传统如何讲解,都是给予孩子的学习。
  4
  同时,为他们创造阅读环境。在优秀的绘本作品中,孩子可以学会许多,在故事中找到榜样和共鸣。也必须让孩子学会和周围的人和谐交流,共同生活。培养孩子有一个宽容、平和、坦率的胸襟……在这个善恶交集、鱼龙混杂的世界里,从小就培养孩子原谅他人缺点的宽容气量。
  现在的孩子由于考虑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痛痒不甚关心,因此,更有必要在少年时代给予宽容的教育。家长可以用身边的小事来逐步培养孩子的宽容心,比如在公共交通、公共场所里主动照顾弱者等行动。总之,不挑剔他人的缺点,原谅他人的过失,信任他人的自觉性,在培养这种宽容心态的过程中,不光大人和孩子会从中感到乐趣,而且这也一定会使我们孩子的未来人生更加开阔。
  父母应该把孩子视为天赐的恩惠……随着孩子的成长要让其接受做人的最朴素的道理,特别是要培养孩子对事物彻底理解的能力,要求孩子对任何事都应有明确的态度。这样,孩子对任何事都会认认真真去做,即使再辛苦也不会想到中途逃避,而是克服困难向前看,意志也更加坚强。
  家守拙堂老人的观点,即便就目前来看,也没有丝毫落伍或脱节之感。这是朴实而开阔的智慧之道。
其他文献
谁都有几样爱的食物,年轻时可口就行,到年纪大了还要可胃可肠可养生。常吃吃不腻,吃不到想吃。在我的食谱里头,这就是豆腐。  豆腐既家常,又便宜。我在宣化长了30年,打小就跟豆腐有缘。年纪稍大,娘给我五毛钱,我颠颠地去小推车那儿排队买豆腐。那时候个儿矮,胆儿又小,还不敢大声嚷嚷。有几次等排到我时,豆腐卖光了。再后来有了连锁超市,那里卖的豆腐贵点儿不要紧,可总有一股子煙熏味儿。  豆腐是食物中的小家碧玉
通过对10万个家庭的入户调查及互联网大数据分析,“2015年度最具幸福感的省会城市”排名前10位的城市是:长沙、武汉、合肥、郑州、兰州、呼和浩特、乌鲁木齐、石家庄、南宁、南京。  “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活动组委会通过大数据分析认为:通过对这些城市人民所关注的资讯画像、并对比全国人民的特征,我们发现这些城市的人爱美、爱美食、爱时尚,重视家庭,注重健康养生,关心国家大事,爱聊民生,颇具娱乐精神。  生
早年,我的一个男性朋友特别看不上我的一个女性朋友,导致我在攒局的时候要费心思地安排两场,还不能让我的女性朋友看出端倪。  我私下问过男人:“你为什么那么避之唯恐不及?你人老色衰,人家不会揩你的油;你也就是小康偏上的生活水准,人家不会骗你的钱。难道你是看上人家了,怕自己情不自禁?”  他给我翻了一个白眼:“看上个啥?我就是看不惯她的强势,吃个饭都是她在碾压话题,我都没心情吃饭了。”  同为话痨的我从
双语教育减缓脑力衰退   ——儿时学习老来受益   一项新研究发现,若儿童在10岁左右开始学习英语,会促进脑白质的结构化,而这些高级的完整结构正是控制语言学习和语义加工的区域。研究者对20名在英国至少居住了13个月的30岁左右被调查者的大脑进行了扫描,这些被调查者均是在10岁左右开始将英语作为第二外语来学习的。之后研究者将他们的图象分析能力与只说英语的人进行了对比,发现这些进行外语学习的人,通
眼睛查出螨蟲是不是特别紧张呢?莫慌!其实这是每个人眼睛上都可能会发现到的“生物”。随着近年来螨虫检测手段和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人对螨虫感染类疾病逐步认识。来自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角膜科的袁进教授指出,人们大可不必“闻虫色变”,以免过度治疗。  袁进表示,一般来说,螨虫常蜗居在眼睫毛和睑板腺位置,主要以皮肤碎屑和腺体分泌物作为食物来源,它的习性是“昼伏夜出”,白天待在潜伏场所,晚上就跑出来觅
翻开2013年第3期《现代妇女》,读着那散发墨香的文字,被一篇篇打动内心的文字洗礼。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罗伟写的《嘘,别惊动了天使》。5岁的熊嘉琪是不幸的,先天胆道闭锁——真正的绝症,不仅仅是孩子受到了病痛的折磨,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受到的打击也是难以想象的。然而,熊嘉琪又是幸福的。她在《中国梦想秀》、《回声嘹亮》、《向幸福出发》等栏目里亮相,每一个观众都用他们的爱心包围着她,那些善意的谎言温暖了这
《家有儿女》中饰演小雪的杨紫,曾经讲过一个关于她的“习惯”:每次她一个人外出乘坐出租车,就会下意识地把车牌号码给记下来,然后打开手机上的GPS定位,把车牌号码发给爸妈。杨紫说她之所以这样做,是从小爸妈要求的。  看了之后,我一点没有觉得这是小题大做,而是有些心酸。作为一个孩子的父亲,我能感受杨紫父母的那种担心。  我有一个孩子,自从他出生后,对他安全的担心这条弦一直绷得紧紧的。现在孩子11岁了,他
圆子:  你好!最近我發现一个问题:我跟老公和朋友们一起出去玩,老公总是会说起他高中谈了恋爱,炫耀他的初恋多好、多有魅力。我有时候听烦了,就感到很生气。  我记得我们谈恋爱那会儿,他去前女友住的城市出差,后来我发现他手机里有他前女友的照片。还有一次他偷偷申请了另一个qq,加了他的前女友。到后来他的手机里也有前女友的联系方式,只是名字少写了一个字,微信不知道加没加。这些事都是两年前了吧。  最近我没
现在社会上“熊孩子”为啥越来越多?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过于包容和迁就。虽然现代教育不再提倡中国古代的那种“父为子纲”观念,也反对体罚,但并不意味着只要孩子快乐,就什么都是好的。  让我们看看,你是否也曾走入下面这些误区——  翻翻你的朋友圈,《最好的教育就是爱》、《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是自由》《只要努力,每个孩子都会成功》这样的鸡汤文章,很大程度上在阻碍父母理解真实的教育世界,采取真正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