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教学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师应该是语言大师。”这话并不为过。因为教学是通过语言作为媒介来进行的,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功力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因此,研究课堂教学语言设计,提高教师说话本领,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极大。
就课堂教学语言分类来说,大体可分为六种,即导入语言、描述语言、提问语言、过渡语言、体态语言、收束语言。下面就这六种教学语言的设计谈谈看法。
一、导入语言要新奇
课伊始,趣亦生,这是导入语的要求。要想讲课之始就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必须新奇。只有新奇,才能引人入胜,调动情趣,诱发思维,强化求知欲。一位教师教《爬山虎的脚》时,她首先板书课题,然后用这样的导语来设置悬念:“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有脚,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它怎么会有脚呢?它的脚是怎样的?你们想知道吗?请大家打开书,看看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此刻,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探求的欲望便油然而生,迫不及待地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二、描述语言要生动
课堂教学的描述语言要有文采,要有情趣。讲究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时而渲染诗情画意,拨动学生心弦;时而出语惊警,引起心灵震颤;时而慷慨激昂,使人振奋;时而低沉悲怆,催人泪下。凭借这些富有感情的语言,引起学生内心世界强烈的反响和共鸣。
三、提问语言要简洁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输入信息、传递信息,达到师生交往、和谐共振的一条主要渠道。好的提问首先在于语言简洁,问点准确,富有启发性。因为课堂教学既要力求透彻,又要讲究效率,能提一个问题解决的就不提两个问题,能直插主旨的就不要绕弯子。如果话语一多,反而会淹没问点,显现不出重点来。有经验的教师,在提问时总是要言不烦、语速平缓、吐字清晰、重音突出。
四、过渡语言要自然
课堂教学离不开过渡语言,它犹如桥梁,能使教学环节前后贯通、新旧知识巧妙衔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过渡语言贵在自然、恰切。使整个教学浑然一体,让学生思路能够顺利地由前者转入后者,而不致感到突兀、费解。
五、体态语言要适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说话时,只有35%左右的内容是单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而另外65%左右的内容要通过目光、表情、手势、体位这些体态语言来伴随的。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在向学生传递信息,因此,教师要讲究体态语言的艺术,以姿势助说话。一位教师教“眺望”这个词时。她踮起脚跟,手搭前额,向前俯视,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眺望”是从高处往远处看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体态语言的运用一定适度.切忌故意做作,哗众取宠。否则,课堂教学会被难看的动作庸俗化,严肃的气氛将被哈哈的笑声所冲淡。所以,说话助以姿势必须符合教学要求。不能随心所欲,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六、收束语言要热烈
如果说,一堂语文课开讲的艺术在于“课伊始,趣亦生”的话,那么结尾的技巧则在于“课已尽,趣不尽”。要想取得如此的教学效果,必须精心设计收束语。好的收束语言,对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起着强化作用,对学生的思维起着整理作用,对整堂课的教学起着升华作用。热烈是收束语的基本要求。一位教师讲《少年闰土》时,她是这样结尾的:“少年闰土是多么活泼可爱啊.然而作者30年后回到故乡时,闰土却变成了一个‘木偶人’,闰土成了怎样的‘木偶人’?他为什么会变成一个‘木偶人’呢?小说《故乡》中有答案,同学们一定要找来读一读。”虽然课文教完了,但“木偶人”的形象却在学生脑海里萦绕,强烈的探索心理驱使他们在课外找《故乡》来阅读。这样的结尾,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遨游于知识的海洋里,驰骋在信息的世界中。
“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这是人民群众对语言神奇力量的赞美。愿我们的语文教师能成为语言大师。用自己的独特教学语言“粘”住学生。
就课堂教学语言分类来说,大体可分为六种,即导入语言、描述语言、提问语言、过渡语言、体态语言、收束语言。下面就这六种教学语言的设计谈谈看法。
一、导入语言要新奇
课伊始,趣亦生,这是导入语的要求。要想讲课之始就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必须新奇。只有新奇,才能引人入胜,调动情趣,诱发思维,强化求知欲。一位教师教《爬山虎的脚》时,她首先板书课题,然后用这样的导语来设置悬念:“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有脚,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它怎么会有脚呢?它的脚是怎样的?你们想知道吗?请大家打开书,看看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此刻,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探求的欲望便油然而生,迫不及待地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二、描述语言要生动
课堂教学的描述语言要有文采,要有情趣。讲究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时而渲染诗情画意,拨动学生心弦;时而出语惊警,引起心灵震颤;时而慷慨激昂,使人振奋;时而低沉悲怆,催人泪下。凭借这些富有感情的语言,引起学生内心世界强烈的反响和共鸣。
三、提问语言要简洁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输入信息、传递信息,达到师生交往、和谐共振的一条主要渠道。好的提问首先在于语言简洁,问点准确,富有启发性。因为课堂教学既要力求透彻,又要讲究效率,能提一个问题解决的就不提两个问题,能直插主旨的就不要绕弯子。如果话语一多,反而会淹没问点,显现不出重点来。有经验的教师,在提问时总是要言不烦、语速平缓、吐字清晰、重音突出。
四、过渡语言要自然
课堂教学离不开过渡语言,它犹如桥梁,能使教学环节前后贯通、新旧知识巧妙衔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过渡语言贵在自然、恰切。使整个教学浑然一体,让学生思路能够顺利地由前者转入后者,而不致感到突兀、费解。
五、体态语言要适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说话时,只有35%左右的内容是单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而另外65%左右的内容要通过目光、表情、手势、体位这些体态语言来伴随的。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在向学生传递信息,因此,教师要讲究体态语言的艺术,以姿势助说话。一位教师教“眺望”这个词时。她踮起脚跟,手搭前额,向前俯视,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眺望”是从高处往远处看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体态语言的运用一定适度.切忌故意做作,哗众取宠。否则,课堂教学会被难看的动作庸俗化,严肃的气氛将被哈哈的笑声所冲淡。所以,说话助以姿势必须符合教学要求。不能随心所欲,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六、收束语言要热烈
如果说,一堂语文课开讲的艺术在于“课伊始,趣亦生”的话,那么结尾的技巧则在于“课已尽,趣不尽”。要想取得如此的教学效果,必须精心设计收束语。好的收束语言,对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起着强化作用,对学生的思维起着整理作用,对整堂课的教学起着升华作用。热烈是收束语的基本要求。一位教师讲《少年闰土》时,她是这样结尾的:“少年闰土是多么活泼可爱啊.然而作者30年后回到故乡时,闰土却变成了一个‘木偶人’,闰土成了怎样的‘木偶人’?他为什么会变成一个‘木偶人’呢?小说《故乡》中有答案,同学们一定要找来读一读。”虽然课文教完了,但“木偶人”的形象却在学生脑海里萦绕,强烈的探索心理驱使他们在课外找《故乡》来阅读。这样的结尾,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遨游于知识的海洋里,驰骋在信息的世界中。
“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这是人民群众对语言神奇力量的赞美。愿我们的语文教师能成为语言大师。用自己的独特教学语言“粘”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