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驻马店市汝南县人民医院内科,河南 驻马店,463300)
【摘要】 随着当今社会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绞痛患者日益增多,并且发病逐渐年轻化,复杂化。但是,临床上,心绞痛的表现却不是那么明显,许多其他的疾病都可以产生类似的疼痛。而心电图改变也不明显,就很容易误诊,并延误治疗[2],这种误诊对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还好,但是一旦患者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则是致命的。与此同时,某些心绞痛并不是以胸痛为症状,而是表现为其他部位的疼痛,如头痛,牙痛,肩痛等。因此,要减少临床上误诊,掌握心绞痛的临床症状虽然十分必要,但掌握和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更为重要。本文,从临床上收集到的89例病例,分析心绞痛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目的:阐述心绞痛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本院近几年收集的8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收集的89例病例中,因胸痛就诊的有76例占85.39%,因牙痛就诊的有7例占7.87%,因头痛就诊的有3例占3.37%,因肩背就诊的有2例占2.25%,其它原因1例占1.12%。结论:以牙痛就诊的误诊3例,头痛就诊误诊2例,其它误诊1例,以胸痛就诊误诊8例,总的来说,心绞痛的误诊率除与临床表现不明显有关外,还和医生和医院水平有一定的关系。
【关键词】 心绞痛;诊断;鉴别诊断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分析对象是我院从2008年1月到2011年3月近三年来的89例病例进行研究,其中这前来就诊的89例患者中确诊为心绞痛的有70例占78.65%(稳定心绞痛/不稳定心绞痛=7:3),误诊14例占15.73%,其余5例为非心绞痛患者,其中,因误诊死亡2例均为不稳定性心绞痛。这些89例病例中,年龄在38岁-87岁,平均年龄50.4岁,住院治疗62例,出院54例,出院率87.10%。介入和手术治疗23例,内科保守药物治疗39例。1.2 临床诊断
首先根据临床表现,对于胸痛患者,根据疼痛的部位、性质、诱因、持续时间和缓解方式,其次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可以做静息心电图,必要时做心电图负荷试验,注意此实验只适用于稳定型心绞痛。也可以做动态心电图,根据心电图的特殊临床表现可以初步诊断。还可以用放射性核素检查,了解心肌的缺血情况。但是,确诊的金标准则是冠状动脉造影,对于非胸痛患者,要在排除其他非心脏病变的前提下,根据必要的检查如心电图,冠脉造影等可以做出诊断。稳定心绞痛发作时的心电图改变绝大多数患者出现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ST段移位,常出现ST段压低(>=0.1mV),发作缓解后逐渐恢复,有时出现T波倒置。冠脉造影的直接显示狭窄的血管。不稳定心绞痛则临床表现更为严重。心绞痛一般含用硝酸甘油后缓解,在常规心电图无法确诊时可以根据动态心电图或者心电图负荷试验进行诊断,有必要时可冠脉造影。在诊断心绞痛时一定要和牙痛,肩痛,头痛,以及其它原因引起的胸痛进行鉴别诊断,做到全面考虑,多方检查,综合分析。一般的非心绞痛症状均可以与心绞痛进行鉴别。2 临床治疗
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根据分类其治疗有所不同,对于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期的治疗,关键在于休息和药物缓解,可舌下含服0.3-0.6mg硝酸甘油,数分钟即可起效,但是注意其副作用,第一次用药时,患者要平卧。缓解期的治疗,除尽量避免各种已知诱发因素外,可以药物治疗(详见钟南山,陆再英内科学第七版)[1],包括中药治疗,在冠脉狭窄严重时,可考虑介入治疗,或者外科手术治疗。但是一定要掌握手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院内治疗后,出院治疗,要适当运动疗法,但是注意,不能晨起锻炼,因为此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会是缺血心肌缺血更加严重,不稳定斑块会破裂。对于不稳定型冠心病:除了和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措施类似外,重要的是抗凝治疗及降血脂治疗。在药物治疗中,要注意药物的合适选择。药物治疗不明显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介入或手术治疗。3 治疗结果
出院率达87.10%,并发心肌梗死着有12例占住院人数19.35%,其中多为不稳定心绞痛且年龄较大者。治疗死亡3例,均为治疗不及时,导致心肌大面积梗死所致。4 分析讨论
在89例病例中,误诊率高达15.73%,主要的原因时除了病人症状不明显外,还与医生的水平及知识面有关,有些不是以胸痛为首发症状来就诊的病人,而心电图又不明显的情况下最容易误诊,有些食管炎的患者,由于医生没有意识到疼痛的性质[3],而心电图有部分改变,就下结论,误诊为心绞痛。在者,并不是所有的医院都可以做冠脉造影,有些心绞痛只有冠脉造影才能确诊,所以,医院的设备水平也会导致诊断上有一定误差。总之,心绞痛患者的首发症状千奇百怪,并不止我们常见的那几种情况,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是诊断和鉴别诊断心绞痛的必备要素。因此,临床上,医生不光要知识全面专精,更要有种意识,熟练的操作技能,更不能想当然。否则,一旦误诊,不仅是对患者的伤害,更是对医院和所从事行业的伤害,一定要总结,吸取前辈们的经验和教训。参考文献[1]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74-284.[2]张希东,空军总医院学报(J),2008,24(3).[3]赵晓辉 步秀全 任瑛,黑龙江医药科学(J),2001,24(2).
【摘要】 随着当今社会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绞痛患者日益增多,并且发病逐渐年轻化,复杂化。但是,临床上,心绞痛的表现却不是那么明显,许多其他的疾病都可以产生类似的疼痛。而心电图改变也不明显,就很容易误诊,并延误治疗[2],这种误诊对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还好,但是一旦患者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则是致命的。与此同时,某些心绞痛并不是以胸痛为症状,而是表现为其他部位的疼痛,如头痛,牙痛,肩痛等。因此,要减少临床上误诊,掌握心绞痛的临床症状虽然十分必要,但掌握和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更为重要。本文,从临床上收集到的89例病例,分析心绞痛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目的:阐述心绞痛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本院近几年收集的8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收集的89例病例中,因胸痛就诊的有76例占85.39%,因牙痛就诊的有7例占7.87%,因头痛就诊的有3例占3.37%,因肩背就诊的有2例占2.25%,其它原因1例占1.12%。结论:以牙痛就诊的误诊3例,头痛就诊误诊2例,其它误诊1例,以胸痛就诊误诊8例,总的来说,心绞痛的误诊率除与临床表现不明显有关外,还和医生和医院水平有一定的关系。
【关键词】 心绞痛;诊断;鉴别诊断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分析对象是我院从2008年1月到2011年3月近三年来的89例病例进行研究,其中这前来就诊的89例患者中确诊为心绞痛的有70例占78.65%(稳定心绞痛/不稳定心绞痛=7:3),误诊14例占15.73%,其余5例为非心绞痛患者,其中,因误诊死亡2例均为不稳定性心绞痛。这些89例病例中,年龄在38岁-87岁,平均年龄50.4岁,住院治疗62例,出院54例,出院率87.10%。介入和手术治疗23例,内科保守药物治疗39例。1.2 临床诊断
首先根据临床表现,对于胸痛患者,根据疼痛的部位、性质、诱因、持续时间和缓解方式,其次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可以做静息心电图,必要时做心电图负荷试验,注意此实验只适用于稳定型心绞痛。也可以做动态心电图,根据心电图的特殊临床表现可以初步诊断。还可以用放射性核素检查,了解心肌的缺血情况。但是,确诊的金标准则是冠状动脉造影,对于非胸痛患者,要在排除其他非心脏病变的前提下,根据必要的检查如心电图,冠脉造影等可以做出诊断。稳定心绞痛发作时的心电图改变绝大多数患者出现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ST段移位,常出现ST段压低(>=0.1mV),发作缓解后逐渐恢复,有时出现T波倒置。冠脉造影的直接显示狭窄的血管。不稳定心绞痛则临床表现更为严重。心绞痛一般含用硝酸甘油后缓解,在常规心电图无法确诊时可以根据动态心电图或者心电图负荷试验进行诊断,有必要时可冠脉造影。在诊断心绞痛时一定要和牙痛,肩痛,头痛,以及其它原因引起的胸痛进行鉴别诊断,做到全面考虑,多方检查,综合分析。一般的非心绞痛症状均可以与心绞痛进行鉴别。2 临床治疗
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根据分类其治疗有所不同,对于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期的治疗,关键在于休息和药物缓解,可舌下含服0.3-0.6mg硝酸甘油,数分钟即可起效,但是注意其副作用,第一次用药时,患者要平卧。缓解期的治疗,除尽量避免各种已知诱发因素外,可以药物治疗(详见钟南山,陆再英内科学第七版)[1],包括中药治疗,在冠脉狭窄严重时,可考虑介入治疗,或者外科手术治疗。但是一定要掌握手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院内治疗后,出院治疗,要适当运动疗法,但是注意,不能晨起锻炼,因为此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会是缺血心肌缺血更加严重,不稳定斑块会破裂。对于不稳定型冠心病:除了和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措施类似外,重要的是抗凝治疗及降血脂治疗。在药物治疗中,要注意药物的合适选择。药物治疗不明显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介入或手术治疗。3 治疗结果
出院率达87.10%,并发心肌梗死着有12例占住院人数19.35%,其中多为不稳定心绞痛且年龄较大者。治疗死亡3例,均为治疗不及时,导致心肌大面积梗死所致。4 分析讨论
在89例病例中,误诊率高达15.73%,主要的原因时除了病人症状不明显外,还与医生的水平及知识面有关,有些不是以胸痛为首发症状来就诊的病人,而心电图又不明显的情况下最容易误诊,有些食管炎的患者,由于医生没有意识到疼痛的性质[3],而心电图有部分改变,就下结论,误诊为心绞痛。在者,并不是所有的医院都可以做冠脉造影,有些心绞痛只有冠脉造影才能确诊,所以,医院的设备水平也会导致诊断上有一定误差。总之,心绞痛患者的首发症状千奇百怪,并不止我们常见的那几种情况,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是诊断和鉴别诊断心绞痛的必备要素。因此,临床上,医生不光要知识全面专精,更要有种意识,熟练的操作技能,更不能想当然。否则,一旦误诊,不仅是对患者的伤害,更是对医院和所从事行业的伤害,一定要总结,吸取前辈们的经验和教训。参考文献[1]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74-284.[2]张希东,空军总医院学报(J),2008,24(3).[3]赵晓辉 步秀全 任瑛,黑龙江医药科学(J),200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