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简教学环节,高效“鱼渔兼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什么是课堂教学?如何才能教得有效呢?把学习还给学生,尽量少讲授,把更多的努力放在引导、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上,教得有效,学得愉快,鱼渔兼收,这是所有教育者的光荣与梦想。作者经过多年学习与实践,认为只有精简课堂环节,才能高效“鱼渔兼收”,并摸索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三因子教学模式”。文章主要介绍了“三因子教学模式”。
  关键词: 高效课堂 三因子教学模式 教学环节
  什么是课堂教学?多少年来,人们都已经有了根深蒂固的印象,窗明几亮的教室里,学生静静地坐着,或认认真真地听,或紧锣密鼓地记,或者在老师的授意下,书声琅琅,标准的“授人以鱼”的教法。新课改实行后,教师在方式方法上进行了改革,倡导“授人以渔”,其实无非是在传统教法外加了一层糖衣而已,内里还是重复老套的教学方法,最后不但没有“授渔”,连“鱼”也不能得。为什么课堂教学活动效果千差万别,有的学生兴趣盎然,有的却无动于衷呢?为什么有的课堂尤其是那些公开课看似热热闹闹,到最后学生却一无所获,成绩一塌糊涂呢?无非就是一点,形式和内容没有兼顾。
  怎样才能做到形式与内容兼顾,如何才能教得有效呢?叶圣陶先生早有感悟“教是为了不教”。把学习还给学生,尽量少讲授,把更多的努力放在引导、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上,教得有效,学得愉快,鱼渔兼收,这是所有教育者的光荣与梦想。笔者经过多年学习与实践,认为只有精简课堂环节,才能高效“鱼渔兼收”,并摸索出了一种全新教学模式——“三因子教学模式”。
  三因子教学模式即“引起意向,指导自学——启发思维,调适形式——及时反馈,强化效应”。
  一、引起意向,指导自学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能力,尤其是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每一个学生创造良好的自学环境和机会,加强针对性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有利于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知识盲点,并通过一定的自学策略和自学方法,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会合作、善交流、会搜集整理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引导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因此,教师在进行自学指导时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背景和水平,根据最近发展区原则,把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引入发展区。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知识生长出新知识。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承上启下的过渡处,系统知识的转折处巧妙设置问题,必要时进行知识拓展或资料引领。
  二 、启发思维,调适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传统的教学往往注重怎样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形成的技能通过学习材料这一载体以较快的速度传递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难以得到培养,就会关闭思想,不再积极主动地探究,反正老师那里总是有“标准答案”。建构主义的先行者皮亚杰认为:“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新构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新教材的课程目标由“关注知识结果”转向了“关注学生活动”,课程设计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因此,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在三因子教学模式中,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呈现者。教师应摆脱以往过于依赖教材中提供的案例及相关情景的束缚,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依据,调整教学活动的形式,同时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最终使学生这一主体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教师要重视学生本身的差异。由于背景经验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各异,在合作学习中,要善于利用这种差异,将其转化为宝贵的学习资源,设计“小组论坛”“舌战群儒”等活动形式,使学生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三、及时反馈,强化效应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效果的最直接体现是学生学的效果。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通常与教学反馈有密切联系。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做过一个“蒙上眼睛画线段”的有趣实验,结果实验表明:准确、恰当的反馈,直接影响人的后续行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方法,防止出现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达到强化知识的效应。反馈方式有很多,如小结、作业、引申、拓展,学生相互反馈,学生自我评估,等等,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位学生都学有所得,各有所获。
  总之,在三因子教学模式中,每一个因子都是可变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可以融入三因子,三者是相互关联、相互包容的。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自主的,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关注的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这一点正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赵嘉年主编.课堂探究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崔允漷主编.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美]保罗R.伯顿,戴维M.伯德,著.盛群力,胡平洲,闫蔚,等译.有效的教学方法.
其他文献
摘 要:幼儿园教育离不开高质量的幼儿教师,如何培养素质高且综合能力强的幼儿园教师队伍,确保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稳定健康迅速地发展,就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合理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 培养途径 内容分析  引言  学前教育专业综合技能培养是影响幼儿教育健康良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如何结合学前教育专业,构建符合幼儿特点的培养途径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  一、本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文通过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凋亡率探讨PMBC凋亡在HBV感染慢性化机制中的意义;通过检测凋亡PBMC的caspase-9活性探讨caspase-9在PBMC凋亡过程中
摘 要: 文章探讨临床带教质量的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提高临床护理带教质量。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3年12月临床实习的300名护生实习中影响其带教质量的因素及实施的对策。发现影响临床护理带教的因素主要为:带教老师教学意识、能力缺陷;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固,理论与实践脱节,法律意识淡薄。针对影响临床带教质量的因素,可采取以下对策:提高师资综合素质素质,采取一对一教学模式,重视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摘 要: 德育教育在对社会和个人方面具有不可或缺性,也是教育发展的最高目的。在多年的教育实践工作中,德育教育的发展令人担忧,如何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如何提高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如何将爱国、为民、谦逊、勤俭、孝顺、和谐、仁义、自强的中华美德在教育实践工作中传递下去,如何培养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优良品质和高尚情操,是学校管理者担负的重要责任。  关键词: 德育 品德素质 班级文化建设  现今社会正
校本教研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所学校充分张扬办学理念、整合群体智慧的文化呈现方式。是老师们在长期的工作实践和共同生活中不断积累、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境界、正确的价值导向和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是全体教师对事业执著追求的工作热情、科学态度、宝贵经验的高度浓缩、总结与提炼,是学校不断丰富、发展和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学校教学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在农村小学建构新的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校
摘 要: 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自伤、自残和伤害他人或心理不健康的人数逐年升高,因而针对他们开展的生命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做好农村小学生命教育可从举办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进行课堂有效渗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开展专题教育及做好家校联系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命教育 德育实践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 专题教育活动 家校联系  近年来,青少年采用过激形式对待自己和他人的事件一直呈上升趋
本文利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稳定转染技术,将重组的糖皮质激素受体β(GRβ)正义和反义基因转入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418筛选阳性克隆,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基因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