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售那些事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2008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准备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李承鹏先生因为在新书签售活动中被袭击,正在演变成为一个公共话题,他在其他地方的一些签售活动也因此取消。
  取消签售,对作者的收益并没有太直接的影响,因为按照行规,作者和出版社签约的时候,会有一个起印数,版税根据起印数,不管卖不卖得动,都要支付给作者的。当然,签售对作者来说也是有间接好处的,比如签售活动通过媒体的报道,可以增加知名度,从而带来新的读者,可以加速再版。不过有些作者,连签售都要收费的,我不太明白,加上接待费,出版社要卖多少本书才能把成本赚回来。
  我的第一次签售是在2002年,那本关于阿富汗战地采访的书经过了一年多的波折之后,终于出版了,只是人们已经快忘记我这个所谓的“战地记者”,第一场的签售,现在回想起来,场面应该算是冷清。我还记得2003年,当我从伊拉克采访归来,在北京采访“非典”的一个多月里面,完成了我的第二本书,在同一家书城,同一个经理,看着排队的人龙,很真诚地对我说:“你真的红了。”听完之后我还有点茫然,因为我以为,我不是已经“红”了吗?
  不过我一直不喜欢签售,所以最近这两年,新书出版,就和出版社商讨,不如做讲座,和读者有点交流,顺带签点书,也算是相互退让一步。很感激出版社的体谅,毕竟少了宣传活动,出版社销售压力会增加,不过在书店举行活动,还能增加书店对书的信心。
  签售活动会遇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读者会问非常敏感的问题,还会遇到上访的,有一次在东北某城市,我讲着讲着,听到后面一阵骚动,结束之后才知道,几个访民被警察带走了。我当然很好奇,他们还没有开口,怎么就知道是上访的呢?
  倒是到现在为止,没有遇到公开批评,更不要说责骂我的读者,当然,网络上很多,实名的、匿名的。只有一次,觉得气氛特别紧张。那是去一家网站采访,结束后被邀请和他们的一些年轻编辑聊聊天,用我的同事的话来形容,那气氛,已经不是咄咄逼人了,而是羊入虎口的感觉。于是从头到尾,同事们紧张地站在外围围观。而我当时一直在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发火,忍住,忍住,和故意找茬的人辩论,不值得。
  李承鹏在北京和深圳签售时碰到的意外,通过很多人的微博直播,闹得沸沸扬扬,我觉得实在热闹,颇有竞选路演的架势。
  那么多人赶过来排队购书,是用行动表达支持他。至于来踩场的,从积极的一面来看,也算是有人敢于表达少数人的声音了。我的意思是,排队来买书的,支持者肯定占了大多数,这个时候敢于站出来,也是需要点勇气的。就像我一直觉得,我去大学演讲,台下不以为然的学生肯定有,只是没有说出来而已。
  只是,有些人没有学会如何表达。扔菜刀,扇耳光,这和表达以及言论自由无关。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不管出发点多么正义,也只显出一个人的暴虐。静下心来回想了一下,小时候,不管是课本还是电影,只要是为社会“除奸除害”,消灭对方的身体,总是被描述得正义凛然。好吧,如果那个时候因为是你死我活的敌我斗争,那现在呢?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还是敌人吗?
  可惜,很多人不会这样想,也听不进。区别在于,有的人这样想,但是不会在行为上表现出来,毕竟还顾忌法律。但是有些人,就好像那個西安砸伤车主的年轻人,在正义的理由之下,法律都看不见了,或者应该说,根本不知道还有法律,如果社会上这样的人多了,那又会怎样?
  其实我并不在乎一个人是“五毛”还是“五美分”,也不在乎别人怎样称呼我,现在,你不站队,也无法阻止别人觉得你归入了哪一方,然后开始针对。我只在乎,当一个人受到伤害,比如身体上遭遇暴力,或者是蓄意诽谤,有没有法律可以保护?违法的人是不是会遭到法律的制裁?法律如果不管,我担心,暴虐之气和下三滥的手段会横行无阻。
其他文献
那个向来有些自命风雅的袁枚,每回在人家家里饱餐之后,都兴冲冲地去人家后厨看看,向大厨执弟子礼,一一请教每道菜的做法食材,笔录成书,遂成《随园食单》一册。所谓“一世长者知居处,三世长者知服食”,穿衣吃饭,大有讲究,向来有“一事不知,儒者之耻”好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亦不顾君子远庖厨的训教,津津乐道地研探这饕餮之学。不过就以这《随园食单》而言,袁枚热衷的还是一事一物的原始承续,刀功火候的尺度拿捏,食材调料
曲阜三孔,孔府、孔庙、孔林。摄影_孙海村村有孔子学堂  两千多年前,孔子站在河岸上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两千多年后,他的子孙们正抓住时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布道着这位先祖的遗训。  在距离曲阜城东南30公里,孔子的出生地—尼山夫子洞村。周六的下午,孔为峰被热情高昂的义工拉到村委会,给村民们上课。这是身为孔子第76代孙的孔为峰第一次到先祖的出生地。  这也是他计划外的一堂课。从去年开始,这位
《旧制度与大革命》在中国脱销了。我在书店、在网上都没有买到。九泉下面的托克维尔再伟大,也不会想到这本并不被西方历史家重视的书,居然成为中国21世纪初的重要读物。  因为书脱销,我先问朋友,《旧制度与大革命》,看过了吧?大家都说没看过。买不着书,我只好先上了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查了一下,解释大同小异,都是说,托克维尔想说,专制并没有导致法国大革命,反而是强权政治之后的开放,高压和开放的结合,导致了法国
一个来自西弗吉尼亚的女生  去年八月的某个星期六,一个16岁的西弗吉尼亚女生做了件美国青少年偶尔会干的事情:她告诉父母说她打算去另外一个女生家里过夜,于是她的母亲就开车带她穿过了俄亥俄河。但母亲离开后,她跟几个朋友随后又跳上了另一辆车,还顺手带上了一瓶酒,去一个名叫斯托本维尔的小镇参加狂欢聚会。  她在那里见到了与她同龄的特伦特·梅斯,那是个英俊的黑发橄榄球队员。他们俩已经通过推特和简讯往来调情了
仪式  打我自记事起,年夜饭一直是我人生中最为期待的一顿饭。  从年少时对肆无忌惮享受美味的期待,到年华渐去对山珍海味也厌倦之时,年夜饭几经变味,却始终是我这个饕餮之徒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  虽然西风东渐,新风浩荡,在我的故乡,江南乡下,年夜饭依然还残留着一些古老的传统。  年夜饭是一年中一家里最盛大隆重的一顿饭,仪式感也极强。  通常,年三十午饭之后,家里的女人们都要忙乱起来,准备年夜饭了。当
第一眼看到克里斯托弗·诺兰,没人会立刻为他倾倒。  这倒不是说他长得难看—当然他也算不上英俊—但他自带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气场。电影圈内常有人说他为人冷漠,在好莱坞片场的各式休闲打扮之间,诺兰的西装革履显得格格不入。他有一次对英国《星期日电讯报》的记者解释说,他这样是出于对剧组成员的尊重。他可能真是这么想的,可惜造成的结果,就是大家光看外表就觉得他不好接近。他还没有电话,平时也不怎么用电子邮件,这
2010年8月5日早上,智利圣何塞金铜矿。  在地下2000英尺的地方,刚刚下工的夜班矿工们聚在矿洞里,等待着运输卡车来将他们接回地面之上。  “最近这矿哭得可真厉害,”其中一个人对身边的人讲—他的意思是,最近这里发生了不少次塌方。事实上,就在他们刚刚结束的这12小时工作里,塌方就曾经突然来袭,尽管那是在远处的某个被废弃了的矿洞里,但随之而来的震动和巨响仍然像惊雷一般,让空气和大地都为之震撼。  
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霸权主义是什么?持续近千年的波尔多葡萄酒霸权肯定是其中之一。其中,英国人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一直是波尔多葡萄酒最大的海外市场之一,连现存最早的对波尔多名庄酒的品酒记录都是英国人写的。直到今天,英国政府酒窖中最重要的窖藏,仍然是顶级波尔多葡萄酒。  在1908年创建酒窖时,英国政府的目的很明确:首相和外交大臣需要随时拿出佳酿来应付愈加频繁的外交宴请。1922年,酒窖搬入了伦敦西
苹果把视线又投向了手表行业。这一次,他们将自己的新产品命名为Apple Watch。请注意,这个名字里没有小写的i。也就是说,从名称上来看,它并不是iPod、iPhone和iPad的同系列产品。  因为苹果并不只是闯入了一个新的行当,而是打开了新的世界:苹果CEO蒂姆·库克在发布会上反复强调“个人化”和“亲密”这两个字眼,而苹果手表所代表的,也正是科技与用户前所未有的亲密。简单来说,这是一台绑在我
武汉大学,民国时期的学生宿舍。静静的校园内,倒是适合做各种轰轰烈烈的事,比如谈一场恋爱。  来到昙华林。摄影师是被武汉作家芳芳心的“同志”小说《春天来到昙华林》吸引来的。而我,只为了找寻武昌首义同志设计的首义旗。  那些昔日在武汉读大学的同学纷纷表示:昙华林!昙花林?你是说樱花林吧?在武大啊!也难怪,以近代建筑为依托的昙华林,在近代建筑铺天盖地的武汉实在显得太寒碜了。再者,昙华林走的是“小清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