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经常得不到认可的孩子。得不到认可的孩子特别期望得到“关注”和“重视”,很容易对那些得到老师、家长认可的小朋友产生嫉妒心理。
概括:嫉妒是一种可以理解的正常情绪反应,它既有许多消极因素,也有一些积极因素。消极因素是指嫉妒容易使人心胸狭窄,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容易嫉妒的孩子经常会因自私而缺乏包容之心;嫉妒能制造矛盾,影响团结,孤立自己,不利健康成长;严重的嫉妒还会演变成一种仇恨,产生报复行动。积极因素指家长可以利用孩子的自尊心,激起他的竞争意识,使他能积极努力,迎头赶上。因此,利用得好,嫉妒也可以成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原始动力。
出现了嫉妒心理,爸爸妈妈们该如何引导?
其实,孩子的嫉妒心理是完全可以化解的。爸爸妈妈们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尽可能多地为孩子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让孩子养成与人分享的好习惯,学会宽容大度。4岁左右,孩子进入了伙伴游戏期,他们喜欢通过参与集体活动而体验到他人的情感,如果爸爸妈妈在过渡时期为孩子做好心理引导,嫉妒心很强的孩子也会安全快乐地与他人分享。
2.恰当的教育方式。有些父母经常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横向比较。如“为什么你就不能像甜甜那样听话”“你吃饭还不如你的小妹妹”……如果爸爸、妈妈总是夸奖别的孩子,孩子就会觉得父母不喜欢自己,从而产生嫉妒心理。
3.多与孩子沟通交流,让他对父母的爱非常有自信。帮助孩子将消极的嫉妒心转化为积极的动力,提升他的竞争意识。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多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明白自己落后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待孩子情绪平静后,再和他一起分析哪些方面做得不好,还需要努力。逐渐将他向奋发向上的道路上引导,让嫉妒心转化为自信心。
4.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所谓移情,简单地说就是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移情能力的形成,是孩子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而心理成熟的孩子自会有排解嫉妒心的能力。我带阳阳去朋友家做客时,总是事先吩咐朋友多抱抱他。回到家里,我就问阳阳:“小朋友的妈妈抱你,你是不是很开心?”让孩子明白,别人的妈妈抱自己,是表示对自己的喜爱。接着就可以进一步引导他:“假如小朋友到咱们家来做客,妈妈该不该抱他呢?”如此多次重复,孩子的移情能力就会得到加强。
总之,对孩子来说,嫉妒是一种十分自然的反应。成人不必过分担心,只要引导得法,孩子的嫉妒是不难克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