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在浙江萧山的衣冠坟,在他的后裔和各方面的关怀下,最近迁移建成新墓。我从居住在杭州的杨秀清曾孙女杨颖处了解到,东王杨秀清的后裔已经延续到第六代。
我最初认识杨秀清的后裔并知道杨秀清衣冠坟,纯属偶然。那是上世纪末,我从新闻采访转向研究中国近代史,出版了《太平天国全史演义》不久,接到杭州一位陌生人的电话,随即又收到一份从杭州寄来的复印美国《纽约时报》汉文版刊登过的大幅免费广告《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后裔寻找宗族亲人启事》,署名的为杨秀清曾孙屠天恩、杨颖(屠丽美)等8人。启事中提到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被杀时有一个婴儿被人救到杭州,交给屠姓人家收养;在萧山还有百年前为杨秀清建造的衣冠坟。经与杨秀清后裔通信、面谈,并查核历史资料、分析研究有关的家谱和族众传说,对事件由疑问到肯定,于1998年4月在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报刊发布了消息。
此后,在与杨家后裔联系中,收集了更多的资料,深深地为那腥风血雨时期一批英雄人物的悲欢离合的故事而感动。现乘衣冠坟新墓建成之际,写出这段文字以志纪念。
杭州街头的腰篮弃婴
东王杨秀清是太平天国前期仅次于天王洪秀全的第二号人物,对金田起义、太平军的组建和太平天国建设起到过重大的决定性作用,可以说他身系太平天国的安危存亡。
太平天国丙辰六年七月二十七日(1856年9月2日)北王韦昌辉发动突然袭击的武装政变,血洗东王府,疏于防范的杨秀清及身边家人、部将2万余人被杀,尸骨无存。仅有一个武功高强的小妹杨水娇,带着襁褓中的小侄杨丙昭突围出来,远奔到杭州,托付给一位药店屠姓青年学徒收养。据现居杭州的杨裔第四代孙杨颖、屠亚美二姐妹说:“我们从小就听老辈人言传,我们的祖先是广西烧炭佬,曾祖父在太平天国当王,1856年全家被杀,只逃出一个初生的婴儿,就是我们的爷爷。爷爷当时盛置在一只大腰篮内,深秋弃置在杭州石牌楼,襁褓内带有生辰、名字和一个首饰带,由屠德林收起,抚养成人改姓屠(墓碑为屠丙照),家谱记载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天国六年)生,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去世时四十九岁。”以上杨氏后裔的这段口传家史中祖家广西烧炭佬、深秋弃置杭州街头等都与历史符合;至于名字丙昭,据杨颖说她家史口传:“丙是生年,昭是为父昭雪的意思。”杨颖还说到她爷爷屠丙昭的养父屠德林时年19岁、养母赵氏年仅13岁,按他们的年龄并非怕断后而收养螟蛉子,定是受人之托去石牌楼收取弃婴的,这个委托人是与太平天国有关系的评书社说书人王春乔,后来王、屠两家成为世交,一直保持到现在。可知这是一桩政治委托,可能为了避嫌而故意把腰篮弃婴放置街头,让德生堂(今存仁堂)中药铺学徒屠德林收养。
救命恩人王春乔
据王家家谱和家史传说:王春乔是山西三槐堂王氏的后人,生于1829年,卒于1908年,十岁丧父母以后辍学为工,稍长闯荡江湖,说古事糊口维生,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创建杭州评话社,时值鸦片战争后,南方有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内地江浙上海一带也有小刀会在秘密活动。据杨颖介绍她称为姑曾祖父的王春乔,为人仗义,常把说书赚来的钱存入华春园饭店,周济乞食者,人称王善人。估计这些乞食者不是一般的乞丐,故可能是秘密活动的过路者,饭店便是秘密交通联络站。至今,王春乔家族后裔仍流传着先祖救杨秀清儿子的善举:“我爷爷要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两件事,一件是先祖王春乔救过长毛王爷杨秀清的儿子,一件是不当清朝的官。”
关于王春乔不当清朝的官并与太平天国领袖人物有关系的传说,在杭州的屠、王两家族中都有流传。在屠家,杨秀清的第四代孙杨颖(屠丽美)说:王春乔有一好友夏子松当了清廷的吏部侍郎,曾要他到京城做官,王春乔婉言谢绝,但他秘密赴天京,进王府说书,说书的内容多为《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笔生花》等。杨颖从她父祖听来的王春乔为太平天国王爷说书的传说,在其它太平天国史料有类似记载。因此,王春乔从杭州的评话社和饭店秘密联络站,到天京东王府说三国书,结识了太平天国从普通侦察人员到东王府的官员。太平天国的王府主要用女官服役,女官中经常在东王身边的“东殿女簿书傅善祥”,是精通文史的天国女状元①,主张保存并诵读史传经书,反对天王焚书令,据太平天国文书记载,傅善祥与假托天父的杨秀清单独对话时,提到“自古英雄不得除,流传全仗笥中书”②,这里的自古英雄自然包括甚或主要指王春乔所说的三国及岳飞传中的英雄。这次杨、傅对话是甲寅四年正月二十七日(1854年3月2日),上距傅善祥考状元入东王府任职5个多月,下面距丙辰六年七月天京事变两年半,傅善祥与王春乔相识并互信,才有傅善祥在危急中想到把刚生下来的儿子向王春乔托孤和王春乔甘冒灭家杀身之祸的极大风险受托救孤,安排杭州街头收捡腰篮弃婴的一幕。
太平天国礼制,东王府内没有男官,王春乔不可能在府内受托。是谁冲出叛军的刀丛烈火和清军的重重关卡,知道杭州的王春乔住址,把婴儿交到受托人的手里呢?8年后的太平天国灭亡(1864年)后,有一外省籍武功高强的大脚女子俞氏,初在杭州“缝穷儿”,继而,神秘地进入王春乔家当女佣,在王家的潘氏夫人病逝后嫁给王春乔为继室,后把生养的女儿嫁给30多岁仍无妻的卖柴郎屠丙昭,显示俞氏与杨秀清的后裔有特殊关系,她是知道杨丙昭的来历的,并要亲上加亲。
神秘的“俞氏”
俞氏是怎样一个人?与东王杨秀清有什么关系?据屠、王两家的后裔说,王春乔的前妻潘氏生前未曾生育,俞氏进王家当了继室夫人以后生过一男一女,在第一胎生男后,怀第二胎时即向年已17岁尚未娶妻的屠丙昭指腹为婚,生下女儿养到17岁嫁给34岁的屠丙昭,显然含有亲上加亲的用意。但这对夫妻前后9胎,前7个都没有养活,直到生下第8胎才存活下来,第9个又少年夭折,所以第8个所生男孩起名“孝根”,就是孝敬杨家的根苗。这种9胎只活1胎的现象,除当时社会混乱、生活困难的因素外,从遗传学上解释为近亲血缘,就是俞氏的女儿与屠丙昭系近亲结合,亦即俞氏与屠丙昭的父母是近亲。
在太平天国史料中,杨秀清有两个姐妹,都是金田起义时的女英雄,大妹与冯云山齐名号称“男学冯云山,女学杨宣娇”的杨宣娇。在太平天国文书礼制称呼上,把“大”称“长”,“小”称“晚”;小妹杨水娇,官位在军师下、众官之上,所以太平文书上又有女丞相、王姑、晚王姑等称呼,都是指杨水娇一人。所以,俞氏即杨二姑,与屠丙昭是姑侄。至于当时的晚王姑与杨家孩子的关系,据太平天国《天父天兄圣旨》记录的一次夜晚临时会议,晚王姑即杨二姑带着杨秀清的儿子东嗣君等到杨秀清面前参加并帮东嗣君发言,可知杨二姑是负责监护杨家王子的。天京事变时杨秀清的3个儿子,东嗣君等两个曾经露过面较大点的均被杀,只有刚出生的小儿子被救出。这个孩子的母亲傅善祥,作为杨秀清的得力助手,与杨秀清一起受到一些人的忌恨。在事变中大火烧死前,她把保存杨家根苗的希望寄在王春乔那里,命武功高强的杨二姑护送去交给王春乔。杨二姑时年23岁,到杭州完成了街头腰篮弃婴的“托孤”一幕后,随后又出现在福建领兵避难的杨辅清军中。
据“俞氏”的曾外孙女杨颖、屠亚美回忆说道:“我们的父亲屠孝根(即屠丙昭的第八个儿子)对我们说过,外太婆俞氏是大脚,会骑马,有武功。我父亲和几个表叔都跟外太婆练过武,他们小时候常在一起‘打火跳’、‘竖蜻蜓’、腿撇一字、脚踢前额和后额、单手撑地前空翻筋斗和后空翻筋斗等。我们兄弟姐妹都在父亲的影响指导下练过,还练得不错呢。”杨颖还提到她家族人早先的反满传统,她父亲与王家表叔们小时候跟外太婆学了武功后,还到城中驻有满洲军队和家眷的满城下面,呼喊“杀鞑子!”被他们的长辈责骂“惹祸精”。
太平天国灭亡后,杨辅清兄妹在湖州坚持到最后。湖州失守后,辅清又回到福建,秘密开展复国活动,1874年在福州被叛徒出卖牺牲。与杨辅清关系密切的俞氏杨二姑,在杭州与阿哥遥相呼应,除了教育家人孩子外,大约也联系组织过太平军的流散人员及同情太平军的反满人士秘密活动。
她凭着杨家兄妹在太平军中的威望和王春乔在江湖上的关系,广泛联系反满力量。据杨秀清后裔在寻根启事中提到的和杨颖回忆的,说到杭州屠家过去曾有外地的人来寻亲,直到“文化大革命”期间还曾有人从上海来,自言与杨家有亲戚关系,在出国赴新加坡谋生前来探亲并辞行。当时因为政治形势复杂,来人素不相识,怕受连累不敢接待,关系遂断。
杨辅清在福建反满复国受挫牺牲以后,在杭州的妹妹杨二姑并未消沉,仍在联络太平军余众和反满志士,继续开展活动,她和屠丙昭的家就是联络中心,久久未绝。
杨二姑即俞氏活到85岁。她的儿子王纯甫,写家谱时,只写了生母俞氏的生卒年月,没有涉及俞氏的活动,也没有交代母亲家中的情形和成员,但写了一篇忠义烈女的故事。俞氏死于1919年,特意选在太平天国纪念的东王杨秀清死难日“七月念七东升节,天国代代莫些忘”七月二十七日这天凌晨,吞下生鸦片自尽,对她的后代作了无言交代。
杨秀清的后裔
在太平天国史料中,东王杨秀清的大儿子进天京后病死,杨秀清生重病一场,哭盲了一只眼睛。1856年天京事变前公开露过面的另外两个大一点的儿子均在事变中被杀,由小妹杨二姑护送到杭州的屠(杨)丙昭是唯一的后代。
屠(杨)丙昭病死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4),享年49岁。他初到杭州时,虽然太平军曾经两次攻克杭州,第一次1860年3月19日至24日,丙昭时年5岁,他在杭州的监护人王春乔没有让他出面;第二次1861年12月29日至1864年3月31日,丙昭6岁至9岁,仍未露面。太平军第二次占领杭州时间长达27个月,还开府设官,他的叔父杨辅清和姑母杨二姑正驻军皖南、苏南一带,但始终未曾到杭州接走侄儿,王春乔也没有主动出头送出杨丙昭。此中的原因,除了天京已由天王洪秀全把他第五个儿子洪天佑以过继杨家名义承袭为幼东王以外,也还有富有政治远见的王春乔,看到太平天国混乱无法长存,不让屠(杨)丙昭出头冒险,从而为东王杨秀清保住了唯一的后裔。王春乔的女儿与屠丙昭所生的儿子起名屠孝根,此中含有深意。
东王杨秀清留存在浙江的后裔,第二代1人,第三代2人,第四代11人现在世者8人,第五代7人,第六代8人。另杨秀清之妹杨水娇即杨二姑俞氏与王春乔所生的后代,现在也传到第六代。
杨秀清的第三代孙孝根,已经知道他的身世,解放后在邮电局工作填表时即注有“我本姓杨”,他在家里,为所生的孩子起名,从大儿子屠天恩起,以下到第六个儿子都排“天”字,还为第四个儿子归宗起名杨天潮,杨天潮1929年16岁时病故无后,家族传出“杨家灭门不该有后”,但屠孝根又把第五个孩子原名屠丽美的女儿改为“杨颖”,迄今仍健在。
杨秀清的第四代孙女屠亚美回忆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她上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她的舅祖母王徐氏即俞氏杨二姑的儿媳妇,年近90,常到屠家拉家常,有一次她“对我和兄妹说,你们要晓得,你们不姓屠,而姓杨。你们的祖上是南方人,‘阿太’(曾祖父)是烧炭佬,后来全家遭杀害,有个小儿子刚出生,被救出来,由屠家领养,隐姓埋名叫屠丙昭,他就是你们的爷爷。你爷爷的哥哥,还未成年,只有十二岁也被杀死,可怜的连尸骨都未找到,只能在萧山的屠家祠堂的一个小桥边做了个衣冠坟。”由于王徐氏曾陪她的婆婆俞氏杨二姑去萧山扫过墓,所以杨秀清之孙屠孝根与王家表弟等,依照王徐氏老人提供的线索与方位,于1955年到萧山临浦镇塘郎孙村屠家祠堂东北百米处,准确地找到了竹园丛荫处的衣冠坟。
衣冠坟之谜
“衣冠坟”是一个谜。据杨颖回忆说,她在几十年前随大人到萧山扫墓时,曾听当地屠姓老人说起:“这坟是一百三四十年前杭州本族人来埋的空坟。”这和杭州族人传说的衣冠坟一致。但到底是为谁埋设的?90岁的王徐氏说是杨丙昭为死去的12岁小阿哥埋的,但当地本来没有造空坟即衣冠坟的习惯,年幼的穷孩子杨丙昭也不会为一个从未见过面的小阿哥造空坟。按当地老人所说的埋坟时间推算,造坟时正是太平天国灭亡(1864年)后,杨二姑化名俞氏隐身杭州进入王春乔家,太平军流散官兵仍受到清朝官兵衙役追捕捉杀的紧张时期,富有斗争经验的杨二姑,以小侄儿杨丙昭祭奠12岁小哥名义,把她保存的兄长遗物,堂而皇之地埋到远离杭州的萧山屠家祠堂附近称空坟,躲过了遗物失落和暴露的危险。杨颖还说:“当地建坟一般是南北向,独衣冠坟朝向东南,作为标志。”其实这正是满怀悲愤之情但富有斗争经验的俞氏即杨二姑坚定灵活的杰作。由于杨二姑用心良苦的巧妙遮饰,得以把带在身边的阿哥杨秀清的记念物藏到萧山坟穴,躲过官府吏役的耳目,从而达到了长存其兄遗物作记念的目的。
东王杨秀清的衣冠坟,建立100多年来,居住在杭州的屠(杨)王两家后代,代代祭扫,并曾几次修墓。但百年风雨中,经过社会变迁和多次内外战争动乱,损坏很大,原来的坟园竹林早已被砍伐无存,园地也被蚕食侵占,最后仅剩下50多平方米的坟台,坟台周围也布满了民房,有的民房窗户开在坟堆土坡上。最近迁坟挖开堆土时,坟穴内一只可能原是存放纪念物的小陶罐已空无一物,却有几十年前战乱中当地屠姓族人推进去的大小两具尸棺。
这次迁坟,是因杭甬运河改道经过坟墓,经杨家后裔并得到当地政府和河工指挥部等帮助,迁移到旧坟西南130米处,在运河南侧绿化带建立新坟。新坟称东王园,占地200平方米左右。陵园圆形穹门内,新坟台占地58平方米,仍照旧坟制式朝向东,台前1.8米高的大理石墓碑,刻有中国太平天国研究会会长郭毅生教授题写的碑文:“太平天国左辅正军师东王杨秀清衣冠墓”。
坟台北侧新植一排松柏树。台前左侧设一围墙,墙上镶嵌2.31平方米大理石刻墓志铭,题为《近代一粒民主火花的熄灭》,约2400字,历述杨秀清治军、从政、统百万起义雄师逐鹿华夏大地、绽放民主火花照亮太平天国的功绩。墓志铭由郭毅生、魏文华(执笔)联署。
(作者为新华社高级记者)
责任编辑肖阿伍
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
① 罗尔纲中华书局版《太平天国史》第二册1288页。
② 《天父天兄圣旨》(1986年辽宁人民出版社)102页。
我最初认识杨秀清的后裔并知道杨秀清衣冠坟,纯属偶然。那是上世纪末,我从新闻采访转向研究中国近代史,出版了《太平天国全史演义》不久,接到杭州一位陌生人的电话,随即又收到一份从杭州寄来的复印美国《纽约时报》汉文版刊登过的大幅免费广告《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后裔寻找宗族亲人启事》,署名的为杨秀清曾孙屠天恩、杨颖(屠丽美)等8人。启事中提到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被杀时有一个婴儿被人救到杭州,交给屠姓人家收养;在萧山还有百年前为杨秀清建造的衣冠坟。经与杨秀清后裔通信、面谈,并查核历史资料、分析研究有关的家谱和族众传说,对事件由疑问到肯定,于1998年4月在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报刊发布了消息。
此后,在与杨家后裔联系中,收集了更多的资料,深深地为那腥风血雨时期一批英雄人物的悲欢离合的故事而感动。现乘衣冠坟新墓建成之际,写出这段文字以志纪念。
杭州街头的腰篮弃婴
东王杨秀清是太平天国前期仅次于天王洪秀全的第二号人物,对金田起义、太平军的组建和太平天国建设起到过重大的决定性作用,可以说他身系太平天国的安危存亡。
太平天国丙辰六年七月二十七日(1856年9月2日)北王韦昌辉发动突然袭击的武装政变,血洗东王府,疏于防范的杨秀清及身边家人、部将2万余人被杀,尸骨无存。仅有一个武功高强的小妹杨水娇,带着襁褓中的小侄杨丙昭突围出来,远奔到杭州,托付给一位药店屠姓青年学徒收养。据现居杭州的杨裔第四代孙杨颖、屠亚美二姐妹说:“我们从小就听老辈人言传,我们的祖先是广西烧炭佬,曾祖父在太平天国当王,1856年全家被杀,只逃出一个初生的婴儿,就是我们的爷爷。爷爷当时盛置在一只大腰篮内,深秋弃置在杭州石牌楼,襁褓内带有生辰、名字和一个首饰带,由屠德林收起,抚养成人改姓屠(墓碑为屠丙照),家谱记载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天国六年)生,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去世时四十九岁。”以上杨氏后裔的这段口传家史中祖家广西烧炭佬、深秋弃置杭州街头等都与历史符合;至于名字丙昭,据杨颖说她家史口传:“丙是生年,昭是为父昭雪的意思。”杨颖还说到她爷爷屠丙昭的养父屠德林时年19岁、养母赵氏年仅13岁,按他们的年龄并非怕断后而收养螟蛉子,定是受人之托去石牌楼收取弃婴的,这个委托人是与太平天国有关系的评书社说书人王春乔,后来王、屠两家成为世交,一直保持到现在。可知这是一桩政治委托,可能为了避嫌而故意把腰篮弃婴放置街头,让德生堂(今存仁堂)中药铺学徒屠德林收养。
救命恩人王春乔
据王家家谱和家史传说:王春乔是山西三槐堂王氏的后人,生于1829年,卒于1908年,十岁丧父母以后辍学为工,稍长闯荡江湖,说古事糊口维生,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创建杭州评话社,时值鸦片战争后,南方有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内地江浙上海一带也有小刀会在秘密活动。据杨颖介绍她称为姑曾祖父的王春乔,为人仗义,常把说书赚来的钱存入华春园饭店,周济乞食者,人称王善人。估计这些乞食者不是一般的乞丐,故可能是秘密活动的过路者,饭店便是秘密交通联络站。至今,王春乔家族后裔仍流传着先祖救杨秀清儿子的善举:“我爷爷要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两件事,一件是先祖王春乔救过长毛王爷杨秀清的儿子,一件是不当清朝的官。”
关于王春乔不当清朝的官并与太平天国领袖人物有关系的传说,在杭州的屠、王两家族中都有流传。在屠家,杨秀清的第四代孙杨颖(屠丽美)说:王春乔有一好友夏子松当了清廷的吏部侍郎,曾要他到京城做官,王春乔婉言谢绝,但他秘密赴天京,进王府说书,说书的内容多为《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笔生花》等。杨颖从她父祖听来的王春乔为太平天国王爷说书的传说,在其它太平天国史料有类似记载。因此,王春乔从杭州的评话社和饭店秘密联络站,到天京东王府说三国书,结识了太平天国从普通侦察人员到东王府的官员。太平天国的王府主要用女官服役,女官中经常在东王身边的“东殿女簿书傅善祥”,是精通文史的天国女状元①,主张保存并诵读史传经书,反对天王焚书令,据太平天国文书记载,傅善祥与假托天父的杨秀清单独对话时,提到“自古英雄不得除,流传全仗笥中书”②,这里的自古英雄自然包括甚或主要指王春乔所说的三国及岳飞传中的英雄。这次杨、傅对话是甲寅四年正月二十七日(1854年3月2日),上距傅善祥考状元入东王府任职5个多月,下面距丙辰六年七月天京事变两年半,傅善祥与王春乔相识并互信,才有傅善祥在危急中想到把刚生下来的儿子向王春乔托孤和王春乔甘冒灭家杀身之祸的极大风险受托救孤,安排杭州街头收捡腰篮弃婴的一幕。
太平天国礼制,东王府内没有男官,王春乔不可能在府内受托。是谁冲出叛军的刀丛烈火和清军的重重关卡,知道杭州的王春乔住址,把婴儿交到受托人的手里呢?8年后的太平天国灭亡(1864年)后,有一外省籍武功高强的大脚女子俞氏,初在杭州“缝穷儿”,继而,神秘地进入王春乔家当女佣,在王家的潘氏夫人病逝后嫁给王春乔为继室,后把生养的女儿嫁给30多岁仍无妻的卖柴郎屠丙昭,显示俞氏与杨秀清的后裔有特殊关系,她是知道杨丙昭的来历的,并要亲上加亲。
神秘的“俞氏”
俞氏是怎样一个人?与东王杨秀清有什么关系?据屠、王两家的后裔说,王春乔的前妻潘氏生前未曾生育,俞氏进王家当了继室夫人以后生过一男一女,在第一胎生男后,怀第二胎时即向年已17岁尚未娶妻的屠丙昭指腹为婚,生下女儿养到17岁嫁给34岁的屠丙昭,显然含有亲上加亲的用意。但这对夫妻前后9胎,前7个都没有养活,直到生下第8胎才存活下来,第9个又少年夭折,所以第8个所生男孩起名“孝根”,就是孝敬杨家的根苗。这种9胎只活1胎的现象,除当时社会混乱、生活困难的因素外,从遗传学上解释为近亲血缘,就是俞氏的女儿与屠丙昭系近亲结合,亦即俞氏与屠丙昭的父母是近亲。
在太平天国史料中,杨秀清有两个姐妹,都是金田起义时的女英雄,大妹与冯云山齐名号称“男学冯云山,女学杨宣娇”的杨宣娇。在太平天国文书礼制称呼上,把“大”称“长”,“小”称“晚”;小妹杨水娇,官位在军师下、众官之上,所以太平文书上又有女丞相、王姑、晚王姑等称呼,都是指杨水娇一人。所以,俞氏即杨二姑,与屠丙昭是姑侄。至于当时的晚王姑与杨家孩子的关系,据太平天国《天父天兄圣旨》记录的一次夜晚临时会议,晚王姑即杨二姑带着杨秀清的儿子东嗣君等到杨秀清面前参加并帮东嗣君发言,可知杨二姑是负责监护杨家王子的。天京事变时杨秀清的3个儿子,东嗣君等两个曾经露过面较大点的均被杀,只有刚出生的小儿子被救出。这个孩子的母亲傅善祥,作为杨秀清的得力助手,与杨秀清一起受到一些人的忌恨。在事变中大火烧死前,她把保存杨家根苗的希望寄在王春乔那里,命武功高强的杨二姑护送去交给王春乔。杨二姑时年23岁,到杭州完成了街头腰篮弃婴的“托孤”一幕后,随后又出现在福建领兵避难的杨辅清军中。
据“俞氏”的曾外孙女杨颖、屠亚美回忆说道:“我们的父亲屠孝根(即屠丙昭的第八个儿子)对我们说过,外太婆俞氏是大脚,会骑马,有武功。我父亲和几个表叔都跟外太婆练过武,他们小时候常在一起‘打火跳’、‘竖蜻蜓’、腿撇一字、脚踢前额和后额、单手撑地前空翻筋斗和后空翻筋斗等。我们兄弟姐妹都在父亲的影响指导下练过,还练得不错呢。”杨颖还提到她家族人早先的反满传统,她父亲与王家表叔们小时候跟外太婆学了武功后,还到城中驻有满洲军队和家眷的满城下面,呼喊“杀鞑子!”被他们的长辈责骂“惹祸精”。
太平天国灭亡后,杨辅清兄妹在湖州坚持到最后。湖州失守后,辅清又回到福建,秘密开展复国活动,1874年在福州被叛徒出卖牺牲。与杨辅清关系密切的俞氏杨二姑,在杭州与阿哥遥相呼应,除了教育家人孩子外,大约也联系组织过太平军的流散人员及同情太平军的反满人士秘密活动。
她凭着杨家兄妹在太平军中的威望和王春乔在江湖上的关系,广泛联系反满力量。据杨秀清后裔在寻根启事中提到的和杨颖回忆的,说到杭州屠家过去曾有外地的人来寻亲,直到“文化大革命”期间还曾有人从上海来,自言与杨家有亲戚关系,在出国赴新加坡谋生前来探亲并辞行。当时因为政治形势复杂,来人素不相识,怕受连累不敢接待,关系遂断。
杨辅清在福建反满复国受挫牺牲以后,在杭州的妹妹杨二姑并未消沉,仍在联络太平军余众和反满志士,继续开展活动,她和屠丙昭的家就是联络中心,久久未绝。
杨二姑即俞氏活到85岁。她的儿子王纯甫,写家谱时,只写了生母俞氏的生卒年月,没有涉及俞氏的活动,也没有交代母亲家中的情形和成员,但写了一篇忠义烈女的故事。俞氏死于1919年,特意选在太平天国纪念的东王杨秀清死难日“七月念七东升节,天国代代莫些忘”七月二十七日这天凌晨,吞下生鸦片自尽,对她的后代作了无言交代。
杨秀清的后裔
在太平天国史料中,东王杨秀清的大儿子进天京后病死,杨秀清生重病一场,哭盲了一只眼睛。1856年天京事变前公开露过面的另外两个大一点的儿子均在事变中被杀,由小妹杨二姑护送到杭州的屠(杨)丙昭是唯一的后代。
屠(杨)丙昭病死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4),享年49岁。他初到杭州时,虽然太平军曾经两次攻克杭州,第一次1860年3月19日至24日,丙昭时年5岁,他在杭州的监护人王春乔没有让他出面;第二次1861年12月29日至1864年3月31日,丙昭6岁至9岁,仍未露面。太平军第二次占领杭州时间长达27个月,还开府设官,他的叔父杨辅清和姑母杨二姑正驻军皖南、苏南一带,但始终未曾到杭州接走侄儿,王春乔也没有主动出头送出杨丙昭。此中的原因,除了天京已由天王洪秀全把他第五个儿子洪天佑以过继杨家名义承袭为幼东王以外,也还有富有政治远见的王春乔,看到太平天国混乱无法长存,不让屠(杨)丙昭出头冒险,从而为东王杨秀清保住了唯一的后裔。王春乔的女儿与屠丙昭所生的儿子起名屠孝根,此中含有深意。
东王杨秀清留存在浙江的后裔,第二代1人,第三代2人,第四代11人现在世者8人,第五代7人,第六代8人。另杨秀清之妹杨水娇即杨二姑俞氏与王春乔所生的后代,现在也传到第六代。
杨秀清的第三代孙孝根,已经知道他的身世,解放后在邮电局工作填表时即注有“我本姓杨”,他在家里,为所生的孩子起名,从大儿子屠天恩起,以下到第六个儿子都排“天”字,还为第四个儿子归宗起名杨天潮,杨天潮1929年16岁时病故无后,家族传出“杨家灭门不该有后”,但屠孝根又把第五个孩子原名屠丽美的女儿改为“杨颖”,迄今仍健在。
杨秀清的第四代孙女屠亚美回忆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她上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她的舅祖母王徐氏即俞氏杨二姑的儿媳妇,年近90,常到屠家拉家常,有一次她“对我和兄妹说,你们要晓得,你们不姓屠,而姓杨。你们的祖上是南方人,‘阿太’(曾祖父)是烧炭佬,后来全家遭杀害,有个小儿子刚出生,被救出来,由屠家领养,隐姓埋名叫屠丙昭,他就是你们的爷爷。你爷爷的哥哥,还未成年,只有十二岁也被杀死,可怜的连尸骨都未找到,只能在萧山的屠家祠堂的一个小桥边做了个衣冠坟。”由于王徐氏曾陪她的婆婆俞氏杨二姑去萧山扫过墓,所以杨秀清之孙屠孝根与王家表弟等,依照王徐氏老人提供的线索与方位,于1955年到萧山临浦镇塘郎孙村屠家祠堂东北百米处,准确地找到了竹园丛荫处的衣冠坟。
衣冠坟之谜
“衣冠坟”是一个谜。据杨颖回忆说,她在几十年前随大人到萧山扫墓时,曾听当地屠姓老人说起:“这坟是一百三四十年前杭州本族人来埋的空坟。”这和杭州族人传说的衣冠坟一致。但到底是为谁埋设的?90岁的王徐氏说是杨丙昭为死去的12岁小阿哥埋的,但当地本来没有造空坟即衣冠坟的习惯,年幼的穷孩子杨丙昭也不会为一个从未见过面的小阿哥造空坟。按当地老人所说的埋坟时间推算,造坟时正是太平天国灭亡(1864年)后,杨二姑化名俞氏隐身杭州进入王春乔家,太平军流散官兵仍受到清朝官兵衙役追捕捉杀的紧张时期,富有斗争经验的杨二姑,以小侄儿杨丙昭祭奠12岁小哥名义,把她保存的兄长遗物,堂而皇之地埋到远离杭州的萧山屠家祠堂附近称空坟,躲过了遗物失落和暴露的危险。杨颖还说:“当地建坟一般是南北向,独衣冠坟朝向东南,作为标志。”其实这正是满怀悲愤之情但富有斗争经验的俞氏即杨二姑坚定灵活的杰作。由于杨二姑用心良苦的巧妙遮饰,得以把带在身边的阿哥杨秀清的记念物藏到萧山坟穴,躲过官府吏役的耳目,从而达到了长存其兄遗物作记念的目的。
东王杨秀清的衣冠坟,建立100多年来,居住在杭州的屠(杨)王两家后代,代代祭扫,并曾几次修墓。但百年风雨中,经过社会变迁和多次内外战争动乱,损坏很大,原来的坟园竹林早已被砍伐无存,园地也被蚕食侵占,最后仅剩下50多平方米的坟台,坟台周围也布满了民房,有的民房窗户开在坟堆土坡上。最近迁坟挖开堆土时,坟穴内一只可能原是存放纪念物的小陶罐已空无一物,却有几十年前战乱中当地屠姓族人推进去的大小两具尸棺。
这次迁坟,是因杭甬运河改道经过坟墓,经杨家后裔并得到当地政府和河工指挥部等帮助,迁移到旧坟西南130米处,在运河南侧绿化带建立新坟。新坟称东王园,占地200平方米左右。陵园圆形穹门内,新坟台占地58平方米,仍照旧坟制式朝向东,台前1.8米高的大理石墓碑,刻有中国太平天国研究会会长郭毅生教授题写的碑文:“太平天国左辅正军师东王杨秀清衣冠墓”。
坟台北侧新植一排松柏树。台前左侧设一围墙,墙上镶嵌2.31平方米大理石刻墓志铭,题为《近代一粒民主火花的熄灭》,约2400字,历述杨秀清治军、从政、统百万起义雄师逐鹿华夏大地、绽放民主火花照亮太平天国的功绩。墓志铭由郭毅生、魏文华(执笔)联署。
(作者为新华社高级记者)
责任编辑肖阿伍
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
① 罗尔纲中华书局版《太平天国史》第二册1288页。
② 《天父天兄圣旨》(1986年辽宁人民出版社)1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