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融合创新让课堂“动”起来

来源 :教育·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a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场所与途径,信息技术与教学要实现深度融合,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是最根本的立足点。《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指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推进‘教育 互联网’发展。加快数字校园建设,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巧妙而创造性地融入信息技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与学习效率,成为了现阶段研究的热点。
  “动”之有备——融合的准备
  本节课是在录播教室上的一堂公开课,备课时用到了希沃白板5进行课件的展示和游戏环节的设计;用到希沃授课助手进行实时互动,把学生作品展示投影到大屏上进行交流;运用camtasia studio软件进行微课录制与剪辑;最后还有实物七巧板学具及教具的准备。
  “动”之有理——动态教学特点分析
  直观趣味性 “七巧板”就是一种益智游戏,且图形与几何是相对直观的数学知识,因此学生在认识七巧板和拼组七巧板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课堂中我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微课视频,让学生了解七巧板的历史,设置了图形拼组闯关、触屏游戏比赛等环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乐趣,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循序渐进性 本节课在借助微课了解七巧板的历史之后,主要由两个动手环节组成:先是“分一分”,后是“拼一拼”。先分后拼,先拼易,再拼难,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通过全班学生的智慧去创造拼法,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
  及时反馈性 本节课充分运用希沃白板的游戏评价功能,快速判断正误,及时反馈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投屏功能则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作品并进行全班共享交流。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得到及时反馈,让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学习效率。
  “动”之有效——动态融合点分析
  微课视频 区别于传统的文字或图片的解说,本节课通过自制的微课视频介绍七巧板的由来。图像与声音的配合让学生能够运用多感官在短时间内获取到更多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对七巧板这一传统游戏产生亲切感和民族自豪感。
  移动分类 利用白板制作一个可以移动七巧板的图形,进行分类整理时更快、更直观,同时可以移动两个同样的三角形通过重叠来比较大小,还可聚焦和截图进行比较,让学生掌握“重叠”比较的数学方法。
  思维导图 利用希沃白板5的思维导图功能展示七巧板的分类结果,先按图形分类,再按大小分类,最后统计其数量。在思维导图的构建当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七巧板各个图形的理解,同时也渗透了分类整理的知识。
  蒙层功能 在第一关中,教师的几个任务卡都是通过蒙层功能一一展现的;在第二关中,几个图鉴都是当学生成功拼组完成以后才展现出来。通过简单的技术处理,能够提高游戏趣味性,调动低年级学生闯关的积极性。
  触屏游戏 希沃白板5中的课堂活动有多种形式,本次我通过“分组竞争”的活动,设计了“七巧板里有哪些图形”的问题,设置正确选项与干扰项。这項游戏可以同时让两个学生在白板上操作比赛,在游戏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印象。
  “动”之有思——需要关注的问题
  信息技术让小学数学的课堂有声有色地“动”了起来,但是,信息技术与常态化教学的融合却是悄悄的,这种融合体现在备课、上课、评价与反思等各个环节之中,在课堂上的融合也应该是自然、有效、润物细无声的。因此,想要让信息技术真正有效地融入到课堂当中要关注到以下几点:
  关注信息技术在动手操作方面的优势 在课堂上,信息技术在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构建有趣的学习氛围的同时,一定要关注到信息技术融合对重难点知识的突破,不能忽略学生对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不论是操作游戏,还是展示作品,学生动手操作的许多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此,操作环节不应停留在表面,教师需要提供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做到真正地“动”起来,只有通过实际、深入的操作才能加深学生印象,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注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的互补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堂的融合并不排斥传统的实物教学与板书,而是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因需施教,注重优势互补。比如七巧板中的平行四边形,实物操作可以很轻松地翻转过来再进行拼组,而用电脑操作就不那么直观明了。因此信息技术并不是融合得越多越好,而是要把融合用在传统教学薄弱的地方,用在重难点的突破上,取各自的精华进行互补,这样才能融合出更高效的课堂。
  在小学教学,尤其是低段教学当中,学生的专注力较低,而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学生的专注度则会大大提升。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除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专注度,还能突破许多传统教学的重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融合不能只运用在表层,更要与本课知识点进行自然有效地结合,全方位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其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及时地反映生活,深受人们的喜爱。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散文。研究这类文章的内在逻辑性,设计教学环节,构建学生阅读此类文章的能力序列,必定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初遇散文偏重叙事,初步感受散文特点  1.教材特点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比较典型的散文是从五年级下册开始的。第五单元集中出现了一组散
语文教师该如何教学,才能把更多的文字根植于学生血液中,让丰富的文字成为他们身体的一部分呢?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课堂之上,希望探索出一种教学范式,能帮助老师们有效地指导学生完成他们求学中应该完成的文字积累。  一、课堂教学范式建立的理论思考  1.拥有文字,首先要关注汉语言基本单位的掌握。  汉语言的基本单位是什么?是字词。字词的掌握离不开一种途径,那就是记忆。记忆是学习语言类学科十分重要的手段之一。因
2016年10月,“东莞市陈德兵名师工作室”揭牌仪式在东莞市黄江镇举行,我应邀出席。仪式上我主要谈了陈德兵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我的主要观点是:陈德兵老师是一个年轻有为、爱学习、爱思考、有思想的老师,是大家学习的榜样。现在看来,这个概括仍然是准确的。  2017年1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将统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任务交给我们广东省,让我们推荐一些教师供出版社选用。经过综合考虑,我推荐
一、目前儿童诗教学实践与儿童文学本质不吻合的主要表现  儿童诗,顾名思义,是写给儿童的诗。方卫平教授在《儿童文学教程》中对儿童诗的解释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听读的诗歌作品总称”。儿童诗形式简约,意蕴单纯,童趣盎然,很受学生们的欢迎。可怎样安排教学,如何设计课堂流程,如何真正站在儿童的角度来引导学生阅读儿童诗,让我遇到了难题。于是,我便开始听课并反思现行的儿童诗教学课堂。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听课与
深圳市光明区光明小学语文教研团队为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阅读和写作两大问题,切实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专家邓华香校长的带领和董波主任的具体实施下,开启了“1 N 1”读写一体化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走出了一条以语用为指导思想,阅读和写作双线并进,构建新的语文课堂结构,创新“读写融通”的独特之路。  一、从“内容理解”走向“言语表达”  语文课堂的高耗低效一直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追
张胜辉校长是我的老朋友了。我们相识于2001年的国培班。胜辉为人厚道、实在、真诚,重情重义。记得十多年之前,我到河南安阳讲学,胜辉兄弟听说之后,专程从洛阳赶到安阳看我,特别让我感动。后来胜辉带领学校语文名师工作室加入我们“12岁之前的语文”联盟,交往就更频繁了。每次联盟活动,胜辉必带领老师与会,或献课,或沙龙,或探讨教学问题,或交流教育感悟。胜辉兄弟特别勤奋,爱学习,爱思考,经常在微信中看到他热情
【教学实录】  一、调动感官小游戏  师:先来聊聊天啊。我们的身体可以通过哪些感觉器官去感知身边的事物、周围的世界?  (生说)  师:是的,我们的眼睛能看,耳朵能听,鼻子能闻,舌头能尝,皮肤能感觉,脑海里能有念头,世界就这样映照在我们的心里。好,下面我们来使用一下自己的感觉器官,说出你的感觉。伸出你的手指,摸一摸贴着你脸庞的耳朵外侧的这个东西,有什么感觉?  (生说)  师:摸耳屏跟摸耳垂带给我
一、热潮:互联网时代中的大势所趋  习作是学生的“痛”,也是语文教师的“痛”。面对教师布置的习作,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写完之后的修改、誊抄也令人不快。学生交上来的一本本习作,教师也将面临写批语评语、督促修改的繁重工作。为了攻克这些难点,许多一线教师都进行了大胆改革。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随着科
【教学实录】  一  师:(指课题)课前读过这个故事的小朋友举手?(生齐举)既然都读过,愿不愿意帮帮我?  生:(齐)愿意!  师:(指课题上的空缺)“路”,我忘了怎么写,谁来教教我?  生:左边足字旁,右边是“各”。  师:好奇怪,“路”为什么是足字旁呢?  生:因为走路要用脚啊。  师:这样啊,难怪有人说:千里之行——(生:始于足下。)难怪有首歌这样唱:敢问路在何方——(生:路在脚下。)  【
在追求数量、追求效率的当下,整合更多的文本用作教学的内容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这其中有不少课例体现了一定的思维水平和探究意识,然而也有不少课例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比如,在整合的数量上,一味做加法,似乎数量越多越有文化含量,内容越丰富越能体现驾驭水平;又如,在整合的策略上,经常让学生进行价值取舍,其结果还是走向教师或者文本的价值期待;等等。  以《乡下人家》一课为例。  【课例回放】  1.播放乡下风光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