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家庭都需要理财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yigu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财最大的误区就在于认为理的只是钱,钱不多的时候好像就和这个话题无关。其实,对于每一个年轻的家庭来讲,理财都无比重要。因为我们要理的,除了钱,还是一种积累财富的智慧以及要传递给孩子的价值观。
  
  年轻家庭最需要理什么
  
  除了存款、车房这些看得见的东西,财富还来自于一种看不见的东西——无形资产。所谓无形资产就是指年轻父母的挣钱能力。这种能力来自哪里?是由个人的素质、技能,以及自己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决定的。能够在这个社会生存、竞争,包括在职场发展中能够领先别人一步,都需要这种无形资产的支撑。对年轻的家庭来讲,也许有形资产在目前的整体财富比例中不高,但无形的能力资产比例却是很高的,一定不要忽视。打理自己的能力资产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理财方式,比如进修、学习、更多地开发自己的潜能。这种资产是别人拿不走的东西,是完全属于个人的。存款、股票都会受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只有自己的能力不会。世界上不确定的因素非常多,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世界是不确定的。怎样才能在不确定的状态里生存得很好,在各种突发事件以及意外发生时提高小家庭的防御能力,就要靠这种看不见的财富了。
  另外,能力资产也是需要配置的,比如丈夫可以选择从事工作压力大但同时收入较高的行业,但他受经济的影响也会比较大;太太则可以做比较稳定但收入少一些的工作。这也像债券投资,配比是最重要的智慧。
  
  学会看资产负债表
  
  理财,不光要看有多少有形及无形资产,还要看有哪些负债。对于一个三口之家来说,最直接的开销是孩子的教育,这就是我们未来的负债。另外,整个家庭的生活方式也决定着负债的情况。有的家庭比较节俭,从不去外面吃饭,买东西都是量力而行,那么它的负债就少一些;有的家庭花钱大手大脚,总是透支,那么隐含的负债就多。
  现在有很多“80后”父母本身是独生子女,将来要赡养4位老人,这个倒金字塔的沉重负担,也是隐性的负债。在年轻的时候,会觉得这些离我们很远,但其实在理财时要把这些全部归纳到计划之中。也就是说,在进行资产配置的时候就要想到,谁的父母是不能享受到单位的医疗保障的,那么也许要考虑上一些商业保险。这种考虑要提早做,因为在父母身体还好的情况下买保险会比较便宜。不早规划,等生了大病时再去找保险公司,条件就会很高,还有可能被拒绝。所以,这类隐性债务对于一个小家庭来说,是要特别被关注的,这才是具有全局的理财观念。
  
  关于保险的3点建议
  
  给孩子买保险是种浪费
  ● 教育险
  教育保险的定义是帮孩子筹措教育资金,但对于一两岁的孩子来说,到他上大学还有18年左右的时间,这是很漫长的一个过程,而保险的投资方式是“乌龟慢行”,所以这么早就给孩子买教育保险无疑是种浪费。保险公司是通过把投保人的钱放在股市来赚取利润的,但一般来说,法律规定它的投资绝大部分要稳,只能有很少一部分去做高收益的股票,因此它的投资方式、资产配置不可能非常激进,可想而知它能够带给被保人的收益也不会是非常高的。所以,建议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把预备给他上保险的钱投放到比较激进一点的市场中去,赚取更多的收益。比如在中国,那种能分红的蓝筹股就非常好,资本和分红都是可以积累的。这样的投资在10年之内,收益一定比保险公司能给到的收益多。
  ●人身保险
  给孩子买人身保险就更是完全没有必要。人身保险的起源,是因为那个时代只有男人在工作,养家糊口,女人待在家里没有任何生存技能,给男人上保险是为了一旦他出了什么意外,这个家还能有一些收入,不至于完全倾塌。因此,从投保的真正含义上看,给孩子上人身保险没有必要的理由就一清二楚了。就像一件商品,本身没有价值就没有保它的必要,等他能够有能力挣钱的时候,才是需要上人身保险的时候。所以国外基本没有人购买儿童人身保险,卖这种保险的也很少,市场上没有需要。另外,孩子发生重大意外的几率非常低,即使发生了,在那个时候,情感上受到的打击和人身保险能够给到的索赔是不能均等的。
  
  父母要购买“合适”的保险
  如果说上人身保险的话,父母自己倒是应该上才对。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一旦父母有意外,可投靠的亲戚很少,所以父母可以考虑给自己购买人身保险。但是这需要一个平衡,不是说去买最贵的保险,因为资金使用的时候要最有效益才最合理。以美国家庭为例,一般一个月购买人身保险的费用在100美元左右,美国家庭收入的中等线是每年4万~5万美元。一个30岁左右身体很健康的年轻人,人身保险的支出可能一年不到1000美元,比例还是很低的。保险只是保万一,所以没有必要买很贵的保险。
  投保时,各种条款一定要看清楚,尽管它的字很小,否则当你领保的时候就会有很多麻烦。保险公司是一个盈利机构,是要赚钱的,所以它肯定不会只为投保人的利益着想。
  
  要有敏感的税务概念
  现在中国正在跟国际接轨,很多政策可能会有变化,包括保险中涉及的个人所得税这部分内容,也会不断完善,关注税务也会慢慢变成理财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有这方面的政策变动,一定要及时关心,及早利用。像美国,一般保险理赔是要纳税的,但是不同的险种会有不同的差别,这在购买前就要考察清楚。心里有这个概念和意识,当有这种信息出现时就能非常及时地捕捉到。
  
  组合投资的学问
  
  金字塔型的合理配比
  小家庭中的当家人要对家庭开支情况非常清楚,对近、中、远期的需求也应该比较了解。如果确实有一些闲钱的话,建议把资金分成几部分来运做:第一部分,存款,这是绝对要设置的。这部分要保证你随时能根据需要把它取出来。第二部分,投放到货币市场中,比如货币市场基金。它比较安全,而且这种方式会使你的收益相对高一些。但是不要把所有的钱都放进去,因为这种投资的赎回是需要一定日期的。第三部分,放一些在股票市场里,但建议投资蓝筹股或表现稳定的股票,这类股票不会有很大波动。这一部分的分配比例要少一点,就好像我们做菜,加一点调味料,提一点味足矣。尤其是资金规模并不是很大,成就没有那么高的时候,股票配置的比例就更要低一些。
  
  不投资也要关注
  对于年轻的家庭来讲,更多的精力要放在培养自己的能力资本上,这才是将来能带来持续收入的“潜力股”。但是,在有形资产这方面,也要培养自己的意识,不要觉得钱不多,股票、基金之类的话题都与我无关,反而更要经常地接触和关注,用以积蓄理财智慧。很多事物都是要积累很长时间才会有感悟的,平时碰都不碰,指望用的时候得心应手很难。保持对投资的好奇心,在增加能力资本的同时,也会无形中使自己的理解力、判断力有很大提高。
  定投基金的秘密
  ● 被平摊的成本
  基金定投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对于在家庭支出方面没有计划的人是一个非常好的强迫储蓄的方式。但如果本身计划性和投资意识都很强,倒不一定采用这样的投资方式。因为定投基金的收益不会特别好,只是因为投放有规律,而股市又在不停地波动,所以可能这次投的时候赶上高点,但下次又恰巧赶上最低点,因此成本就被摊低了。基金定投之后也要关心它的表现,不要投了以后就放手不管了,至少一年要重新看看这些基金是不是还值得保留,判断它有没有继续上升的空间。
  ● 需要组合投放
  目前中国市场上有很多支基金,因为投资手段有限,基本上都是随着大势上下。这样的基金能够带来的价值其实是很少的。因此合理配置它们更为重要,所投基金的风格应该尽量有所差别,并不是只看它的业绩排第几就去投。如果所有投的基金都是集中在小盘股就很危险,还应该选择一部分大盘股去投放,再配上一点债券基金,这样的组合投资风险比较分散,收益也会比较高。大盘蓝筹股的基金有可能有时表现不太好,很多人不愿意投,但其实在一个经济周期(3~5年)来看,大盘股的单位风险与获得的收益相比,很有可能比中小盘股好,风险大的投资要和风险比较平稳的投资搭配来做。
  ● 受益伴随风险
  不同类别的品种相关性可能会比较低,因此有时大盘不好的时候小盘可能很好,投资就会一直比较稳定,整个组合的波动性可以相互缓冲。如果完全不考虑配置,只找业绩最好的基金全投进去,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做法,因为所谓的业绩好可能只是暂时的,它跌起来也是很厉害的。在投资得到较大回报的同时,一定要弄清楚风险所在,如果光拿高回报而不知道风险点在哪里,是件很可怕的事,也许接下来就会是资产莫名其妙地缩水。
  
  孩子财富观的培养
  
  孩子很小的时候财富观是很难培养的,这个时候父母的榜样作用更为重要。如果父母非常注意节约,比如随手关灯,孩子就会从小养成不浪费电的观念。如果他看到大人花钱大手大脚,想要什么都可以买到,也就会形成“我想要的东西都会有”的观念。
  财富观的培养也在一点一滴的生活中,是伴随着人生观、世界观同时传递给孩子的。大人在购物的时候,会有意无意地跟孩子讲,为什么会选择买这个,而不买那个,那么孩子也会在实际生活中慢慢地对钱有一些观念,甚至对物品的价值有一个判断的标准。比如我带儿子出门,有时渴了要买饮料,我就只买矿泉水而不买可乐,尽管可乐还更便宜一些,然后告诉孩子我为什么买水,因为可乐虽然便宜,但可能给身体带来更大的危害,水是健康的,健康也是有价值的。再比如有时候我会买减价的东西,也会跟儿子讲其实减价的东西是一样的,只是外表难看了一些或者不够新鲜,但并不影响它的价值,而且可以省不少钱。孩子都是很愿意和父母待在一起的,可以利用很多生活中的事情教给他很多东西,完全没有必要严肃、认真地教给他什么财富观或理财方法。
  其实,我们自己的财富观也未必正确,也未必能适应未来的社会,因此不必强行灌输给孩子,过早地把他局限起来。让孩子有更多的生活体验,鼓励他接受不同的观点,多去接触不同的人,他会形成自己的判断力。
  当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适合他的就是最好的。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可以琢磨出哪种方式最适合他,这也就是做父母的乐趣所在了。
其他文献
孕期腹泻对宝宝影响大吗?如何止泻?  Q孕前我的肠胃就不好,怀孕后一直注意保暖,不过,这几天天气冷,我有点受凉,时常拉肚子,不知道会不会影响孩子?  A拉肚子是常见病。但在孕期,孕妈妈出现拉肚子的情况,可能会引起子宫收缩,特别对怀孕初期的准妈妈来讲,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另外,拉肚子会影响孕妈妈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影响宝宝的营养状况。  受凉,是拉肚子的一个原因。除此之外,孕妇拉肚子还有以下一些原
什么是过敏?  过敏本身不是一种疾病,是一种免疫系统的异常表现,会引起打喷嚏、瘙痒、慢性皮疹、哮喘, 甚至危及生命的严重过敏反应。当部分机体(免疫系统)对外来物质(过敏原)产生过度反应时,就会引发过敏。过敏原可以是食物、吸入物、注射物或接触物。  常见的过敏原有哪些?  ● 树、草、杂草的花粉。  ● 室内、室外的真菌。  ● 来自于床褥、地毯或其他潮湿空间的尘螨。  ● 动物皮屑,如猫、狗、马、
专家介绍  刘丹。心理学博士。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方向博士毕业,现任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临床督导。具有非常丰富的青少年心理及家庭治疗的经验。曾接受首期中德高级心理师连续培训项目。  在这个专栏里,身兼妈妈和心理咨询师两个重要职位的她,将用一则则生动有趣的日记故事,以及从故事中提炼出来的心理学知识,帮助更多的妈妈调整心理、平和心态,做“聪明”的妈妈,做真正会爱孩子的妈妈。    2007年
这个小球摸起来怎么是软的?那个玩具为什么会动呢……一天天,宝宝在长大,好奇心也随着在一点点地滋长。  好奇心,是孩子成长和求知的动力。跟随孩子的好奇心,一起探索,一起玩耍,你也会有许多新鲜有趣的感受!    2岁以后的宝宝,生活、活动范围扩大了,感兴趣的事物也越来越多。他不仅想知道这个东西叫什么、怎么玩,还想知道它为什么会动、会响,甚至开始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产生了好奇之心。模特宝宝/刘昱彤   
每一段时光都是我和你相伴,  在欢笑中,在睡梦里。  一起看春天的繁花,  让海风吹拂头发。  每一段时光我都是你,  我学你微笑甚至叹气的模样。  每一段时光你也是我,  你和我穿得一样,  蹦蹦跳跳地变回了小姑娘。
3~5岁  一向乖巧听话的宝宝忽然变得任性起来,让他往东偏要往西,什么都要对着干,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会任性?  这样的困惑,相信很多父母都经历过。宝宝开始变得任性、固执,不服管教,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来,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哭大闹。其实,在宝宝成长过程中,这是个非常正常的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宝宝能力增强了,总想摆脱掉大人的约束。你不让他做的事,他偏要做,不然就会发脾气。实际上,这种“任性”在某
写作初衷是什么?  原本没有打算写《立》,只因已写过《怎么爱你也不够》和《来吧孩子》了。但是,在女儿的硕士毕业典礼上,我实在太受震撼,往事历历,难以自抑。眼看女儿成人了,懂事了,在校期间就已经找到工作了,她自立了。真好!欣慰之余,我大有逃离中国教育的劫后余生之感。现今我许多的亲朋好友,不也还是挣扎在中国式教育里,虽咬牙切齿却又万般无奈吗?再想想日后,我孩子的孩子怎么办?会不会也落入中国式教育的泥沼
网络具有强大的信息搜索功能,能够带给我们数以万计的信息,每一件和孩子相关的事你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答案。比如在Google上搜索“婴儿 发烧”,大约会得到2000000条的结果;而搜索“早教”则会获得13000000条结果,搜索的过程都不超过0.1秒!  网络还带给我们强大的互动效果,一个提问,会得到无数认识或不认识人的回复。尤其在微博时代,你的提问会被无数次地写上答案后转发。  但是,太多的信息碎片
榜样宝贝小米  小米4岁半了,做事总是磨磨蹭蹭,注意力很容易被无关的事物吸引。比如,正在吃饭,窗前飞过一只蝴蝶,她就会放下饭碗去看个究竟;正在画图时,忽然听到电视的声音,就会跑过去看一眼电视。做什么事“战线”都拉得很长。  我想了好多办法让她专心于正在做的事情上,并且加快速度。当小米专心做一件事的时候,我都会尽量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以免打扰到她。同时,我还会和小米一起玩一些提升速度的小游戏。比如,
说到做不到的背后  对一些诱惑难以抵挡  大人看起连续剧来,都会被剧情吸引,一集完了惦记着主人公下一集会怎样,恨不得一口气看完;有时明知道某些食物会发胖,可还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面对诱惑,谁都会心动,那种欲罢不能的心痒太难熬了。何况是小孩子?电视、美食、玩耍……对他而言真是太有吸引力了,都是他喜欢的,让他主动避开,这真是太为难他了。  不明白“不好”究竟有多不好  “看电视长了,对眼睛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