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之眼 东方之魂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sheng200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林徽因学贯中西,她深受西方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人文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教婚姻观、儒家的生命本体观、诗画意境创作手法也渗入到林徽因的灵魂中。中西两方面的精神资源在林徽因的文学创作中相互碰撞并融合。本文旨在通过唯美的浪漫与超脱的性灵、含蓄的象征与诗画的意境、先锋的现代技巧与传统的叙事技巧、西方的现代思潮与东方的文人情怀这四个方面的对比阐述,对林徽因的文学创作中受到的中西精神资源进行梳理和分析。
  关键词: 林徽因 中西精神资源 影响
  
  “在现代中国的文化界里,母亲也许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多少带一些‘文艺复兴色彩’的人,即把多方面的知识与才能——文艺和科学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的、东方和西方的、古代和现代的——汇集于一身,并且不限于通常人们所说的‘修养’,而是在许多领域都能达到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1]
  ——梁从诫
  林徽因是20世纪上半叶深受新月诗派影响的著名诗人,京派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同时也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先驱。林徽因出生在有一定民主气氛的家庭,追求宪政的父亲对她影响甚深,12岁便进入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开始接触西方文化。1920年父亲林长民携林徽因游历欧洲,这年9月林徽因以优异成绩考入伦敦St.Mary’s College学习。在伦敦,林徽因结识了徐志摩,在理想、信念、文学、气质等方面深受其影响。而作为建筑家的林徽因,则是在游历欧洲期间受房东女建筑师影响而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文学的视域之外开拓了其他门类艺术上的造诣。
  一、唯美的浪漫与超脱的性灵
  文学创作伊始,林徽因与“新月派”诗人保持着联系,因而她的诗歌创作明显带有“新月派”的印记,受到西方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感召。在她的笔下,平常的花草树木、天光云影,无不具有美的形态和情韵。诗人笔下的自然是一个纤弱、灵巧、幽微的静谧世界,到处流露出宁静和谐的气氛。在这个由自然构成的诗歌世界中,诗人并不是一个单纯的风景描绘者,借助自然她抒发了自己对于美的体悟:《雨后天》,她直抒胸臆“我爱这雨后天这平原的青草一片”;《给秋天》里,表现了对秋天来去匆匆的无限留恋和惋惜;《对残枝》里,对梅花残落的枝条表示深深的怜爱;在《十一月的小村》里,把山村的浓雾、茅屋、牧童描绘得极富田园诗意。不仅是自然,女性在林徽因笔下也具有独特的韵致,在诗作《笑》中,林徽因抓住女性美的特征——眼睛、口唇、唇边的笑涡、卷发,用“艳丽同露珠”“轻软同花影”等比喻,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女性美丽的容颜。通过丰富、新奇的想象,诗人用“神的笑,美的笑,水的映影,风的轻歌”,“诗的笑,画的笑,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来形容“笑”的甜美、柔媚、温婉,艺术地再现了少女美的面容笑影,风姿神韵。
  同时,林徽因追求的“美”也表现为一种对古朴、清远、静幽的情趣的向往与追求。中国文化之中的一脉讲究除去胸中粘滞,虚心纳物、澄心静虚,去妙悟参会人生,从而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从庄禅的遁逸哲学到公安竟陵派的“独抒性灵”,从林语堂的“会心之顷”到周作人的“隐逸”,莫不如此。林徽因的作品融入对大自然的赞美的同时,体现了天地万物莫不相通的生命哲思。林徽因对生命的存在和逝去保持着超然、达观的“至乐”态度,与庄子“齐生死,等物我”观念不谋而合。《一首桃花》中桃花“凝露的娇艳”,“柔匀的吐息”,“生姿的顾盼”,人与自然水乳交融;《中夜钟声》和《山中一个夏夜》中轻重缓急的“钟声”,虫鸣交错的静寂夜晚,寂寞心境借物言说;《古城春景》、《昆明即景》等诗篇中的景物和人的活动融于一体;小说《模影零篇》中的钟绿和绣绣也不约而同地选择在纯净的自然景致下“出走”,生的超脱,死的坦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林徽因的审美追求的最佳归宿是归真返静,这既顺应自然造化的发展过程,完成了人与自然彻底融和;也是调和理想与现实,崇高与平凡之间矛盾最佳方式。
  二、西方的现代思潮与东方的文人情怀
  林徽因在伦敦游学期间同西方现代主义思潮有过直接碰撞,相较于在传统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闺秀作家,林徽因的心态更加开豁,思想更为新潮。首先,林徽因的生命哲学以个体生命为本位,尤其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和边缘人群的命运遭际,她的几个短篇如《文珍》、《绣绣》和《吉公》都是关注边缘个体的生存境遇的,这并非由于作家视野狭窄,而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学中对“个”的存在的忽视的一次纠正。其次,在二三十年代封建思想禁锢还相当严重的中国,林徽因却对于爱情的情状进行了细致的描摹:在《仍然》中是热烈的讴歌和赞美,在《深夜里听到乐声》中是失恋后的哀愁和怅惘,在《情愿》中是时过境迁后的洒脱和豁达。此外,五四新文化运动,受西方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一大批作家追求个体的解放,也包括性的解放。林徽因的第一篇小说《窘》书写一个人到中年的知识分子的窘困的性心理以及由此生发的种种人生联想和感悟,传递出作者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和理解,性在林徽因的笔下具有了浓浓的人情味,既是展示个体生存困境的一个重要维度,也成为挖掘和反映知识分子心态的一个重要支点。
  虽以西方人文主义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林徽因的目光中却不可避免地透出中国传统的文人情怀。林徽因曾说“我的教育是旧的,我变不出什么新的人来”,儒家的“仁爱”与“入世”思想与悲天悯人、忧时伤世的精神姿态深深扎根在林徽因的思想土壤中,她打开窗子,走出闺阁,诗作和小说关注生活在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而与祖国共患难的决心是林徽因对传统文人知识分子忧患意识的承续,当自己面临贫病交加的窘迫状况时,她坚定地拒绝了身在美国的费慰梅夫妇的避难邀约。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正陷于水深火热的困境中,具有高度人性关怀的林徽因自然对此怀有无限的感触,诗作《哭三弟恒》虽为悼念在空战中为国捐躯的三弟林恒而作,但诗人并不仅限于地倾诉个人哀情,而是推及对千万烈士崇高精神的赞颂。
  三、含蓄的象征与诗画的意境
  林徽因登上诗坛时,“新月派”显示出向现代派象征技法过渡的倾向。西方象征主义鼻祖波德莱尔认为诗人要表达自己的情绪,上乘的方法便是为这情绪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即“意象”,通过象征性极强的意象烘托气氛,暗示诗人的精神世界。林徽因的诗歌创作与西方象征主义诗学有某种程度的契合,如《前后》的首段诗节以往返过渡的船、桥上络绎不绝的足迹、晨昏的交替三个意象,象征时间更迭与延续的绵长不断,第二节道明一味沉湎于过去的历史则看不清前路的方向,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使这首哲理诗具有多义性与暗示性。“通感”是象征主义者另一常用的表现手段,在象征主义者眼里,“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力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笑》中,诗人时而比喻,时而通感,变本体的“笑”为喻体的“水的映影,风的轻歌”,“云的留痕,浪的柔波”,听觉的“笑”,在可见的水、云、浪和可感的风的烘托下更加立体可感。
  同时,在创作带有西方现代感的诗歌时,林徽因还是无意识地把古典文学的传统因子融入了创作中。中国古典诗歌的象征意蕴主要是通过具有近似表征的物象比拟——比兴手法而获得的,被比事物或情感与比喻事物经常同时出现。如《山中一个夏夜》,将深夜对山的灯比喻成“夜的眼”,风的轻柔比喻成“蹑着脚”走路,流水声像“石头的心,石头的口在唱”,将山谷夏夜静谧空幽、平和清灵的氛围及作者宁静淡泊的心绪渲染得淋漓尽致。再如《记忆》,作者将它喻为“断续的曲子”、夜空“一天的星”、梗茎上“两三朵娉婷,披着情绪的花”、“沉在水底”的“倒影”,把握住了本体与喻体的契合点,将抽象的东西描绘得清晰可感。此外,林徽因的许多诗歌所刻画的意境,都饱含着深厚悠长的古典韵味,如“当时黄月下共坐天真的青年人情话,相信! 那三两句长短,星子般仍挂秋风里不变”(《山中》),这样的诗句极易让人联想起辛弃疾《清平乐》中有关“明月”“清风”“说丰年”和“七八个星”的描写,诗人对古典诗词意境的巧妙化用,使得整首诗传达出浓厚的古典意蕴。
  四、先锋的现代技巧与传统的叙事技巧
  在中国小说现代性发展历程中,林徽因的创作虽然不多,却是具有开拓性的里程碑意义,主要体现在对于现代主义小说创作手法的借鉴。首先是横断面特写法。林徽因没有拘泥于传统小说的线性结构,她的六篇小说全部采取具有现代性和开放性的“横切面”写法,如《九十九度中》叙写发生在某一高温天气中的五个故事;《窘》截取某一个暑假的几天时间中维杉对豆蔻少女芝产生的微妙的性心理变化。其次是镜头组接法。《九十九度中》包含了14个情节片断,讲述了北平炎热的一天中40多个人物的生活故事,林徽因在小说中用了好几种技巧来组织场景的转换:主题的相关,第二部分是以挑夫渴望喝到冰凉的酸梅汤结束而第三部分以拉车夫的口渴开始,炎热夏天口渴的主题在这里起了过渡串线的作用;人物位置上的接近,第三部分写喜燕堂门口车夫杨三与王康的打架连带引出第四部分喜燕堂中阿淑的喜事;人物心理的联系,第四部分写阿淑对被摆布的婚姻不满,心里幻想着心仪的九哥的关心,而第五片断则引出逸九怀念着死去的琼又忽然记起瘦小、不爱说话的阿淑。再次是意识流技法的运用。林徽因的第一篇小说《窘》成功地运用意识流手法来开掘知识分子的潜意识和性心理。作者借助弗洛伊德的理论,试图从本我与超我的冲突层面来揭示人性中“性欲”被压抑所带来的尴尬。维杉在朋友少朗家第一次看到初成少女的芝时,潜意识里产生了性的冲动,北海公园,维杉看到穿着短裙、露着微红肉色的两条腿的芝,不禁拉住她的手,这时“本我”冲出了“超我”的束缚。
  同时,古典文学底蕴深厚的林徽因也熟练地运用了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的手法。《九十九度中》看似结构松散,但时间上写溽暑的一天,空间上始终没有离开北平,并采用了首尾圆合的结构,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小说的写法,形散神聚。此外,林徽因写人物的性心理波动不像现代派作家用梦幻或心理分析加以表现,而用形体的描绘、色彩的象征,去触动、掀起人物内心性爱意识的流动。比如写维杉眼中的芝“是晕红的肉色从湿的软白纱里透露出来”,“微红的肉色和葱绿的衣裳叫他想起他心爱的一张新派作家的画”。借鉴意识流手法时,林徽因始终没有放弃人的情感与表现对象之间的契合这一纬度,所以借鉴西方现代派手法时没有突破到潜意识非理性的层次,她的现代性是中国式的,保留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旨趣,这是真正的吸收后的创造。
  林徽因以开阔的西方之眼回望东方,以深沉的东方之魂感悟西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建筑史均洒下浓墨重彩。她是杰出的建筑家,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先驱;她是“新月圣手”,诗作璀璨;她是“京派灵魂”,小说先锋。她深受西方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人文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教婚姻观、儒家的生命本体观、道家的超脱遁逸、诗画意境文学创作也渗入到林徽因的灵魂中。中西两方面的精神资源在林徽因的文学创作中相互碰撞并融合,共同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诗作和小说。
  
  参考文献:
  [1]梁从诫.倏忽人间四月天——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陈钟英,陈宇编.中国现代作家选集——林徽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其他文献
摘 要: 谭盾,享誉全球的作曲家, 被称为“东方的凯奇”。他的作品得到海内外音乐界的一致赞扬。他在借鉴中国民间音乐元素的同时, 结合现代音乐创作技法, 将这些元素进行发展与升华。他的每部作品都在音乐创作中力求创新,赋予了音乐新的生命,同时也给我们音乐创作带来了新的空气,即摆脱了19世纪共性时期的固定创作模式。这是一种思维的革新,一场创作理念的革命,是作曲家采用了新音响、新思维、新结构、新模式的一种
运用数字动画纪录形式对韩国佛教建筑美学及其哲学思想的探索,是一种创新的“表现”形式,为神圣文化的视觉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动画纪录片《一心》①。包括四个部分:松广寺建筑整体布局、木制建筑的建造过程、建筑美学以及蕴含其中无形的哲学思想。文章研究内容如下:与特别关注主观性概念纪录片的一般风格相比,动画纪录片的特性是什么?《一心》如何采用动画纪录片的形式在数字屏幕上可视化韩国佛教文化?通过考察《一
摘 要: 随着课改的深入研究,本文作者发现小学中年级段朗读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现状,感觉到语文教学中朗读有效性指导的重要性。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现今语文创新教育的着力点。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朗读问题,作者进行了一些尝试。  关键词: 小学中年级朗读 有效指导 预设与生成    随着课改的深入研究,我发现小学中年级朗读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现状,感觉到语文教学中朗读有效性指导的重
中国画因其久远的历史沉积从而显示出的雄厚的传统分量,使得其在数千年来没有人能推翻之一,这点与书法同命运。因为理论上“书画同源”的明确提出远远晚于先人在此前久远的艺术实践。从逐一出土面世的诸多新石器时期的陶物上的刻画符号便可作清楚的见证。线条的初始意义在传统书画的启蒙时期几乎进程同步——书法中的线条的多边组合(象形)来源于对具体物的形的描绘和表达。当然。其终极目的是指向指事与记事。而恰恰这种对“形”
摘 要: 薇拉·凯瑟的《我的安东尼亚》描写了美国早期女性移民者的拓荒开垦生活,塑造了坚强不屈的拓荒者形象。本文作者力求结合自己对女性的态度,从该小说层叠的叙事角度分析,解读小说中女性角色并未被赋予话语权这一事实。  关键词: 《我的安东尼亚》 性别 权力 层叠叙述 话语权    《我的安东尼亚》是薇拉·凯瑟的边境小说之一,通常被定义为是一部赞美早期拓荒女性坚韧不屈精神的作品,“《我的安东尼亚》表现
摘 要: 卡尔·比勒的语言符号观集中体现在其语言工具论模式中,他在对语言功能进行区分的同时,定义了三种不同功能的语言符号。皮尔斯符号学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对符号的分类,根据符号与指称对象的关系提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符号。两者都肯定了符号功能及主体人在符号意义诠释中的不可缺少性,但比勒研究重点仅是语言符号,而皮尔斯则对整个世界中各种符号现象作出研究,更具全面性与解释力。  关键词: 卡尔·比
摘 要: 语文课堂是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实际工作中,语文教师要树立有情人的形象,上课时精心设计好导语;充分挖掘文章中的情感因素,在讲析中让学生领悟情感;在诵读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课文内容中引申出生活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写作,再次巩固情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情商、培养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 中职生 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教育是要培养有感情的人。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
摘 要: 作为北欧斯堪第纳维亚地区极其重要的画家之一,哈莫修依的绘画作品以一种脱离现实社会生活、“去情绪化”、“冷色调”的单纯风格著称于世。本文作者通过解读他的几幅油画作品,来感悟其心灵深处的语言。  关键词: 哈莫修依 油画作品 作品意义    通过英国广播公司(BBC)的记录片《寻找失落的艺术》,我非常有幸认识了丹麦画家威廉·哈莫修依及他的画作,跟随记录中的主要人物米高·柏林爵士的讲解和步伐,
仅从电影作品的角度来看,《掬水月在手》是一部意在传世而不在投资回报率的艺术片,其商业价值明显弱于它所产生的社会价值与文化影响力。影片取得的789.6万元票房成绩虽创造了全国艺联纪录片的纪录,但离成本回收还存在一定差距。然而,若从打造“文化IP”的角度来看,《掬水月在手》却又是影片出品方“长文化产品”价值链中的重要一环。借助影片的制作与推广,出品公司得以链接与整合多种社会资源,经由合作打造的衍生产品
摘 要: 本文作者以史实为依据,以文化常识为佐证,以批判的眼光解读土默热先生对于《红楼梦》的研究,以元春这一人物形象为切入口,就元春的身份、封号、原型、判词、曲子、省亲情节等方面驳斥土默热先生的谬误,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坚持以《红楼梦》原文为基础,尊重文本,以平民视角解读元春这一人物形象。  关键词: 元春 土默热 原型 判词 元妃省亲    近来,拜读了土默热先生的大作《土默热红楼判词新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