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视角下英语课堂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zqx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突破传统“one-size-fits-all”的课堂教学模式,而转向一种定制性的课堂(McComb &Vakili, 2005)。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对教学进行精心周密地预设,更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背景等创设真实有效的任务,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充分的估计,让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课堂才能散发活力,从而充分培养学生正确流利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学生中心 课堂设计 预设 生成 和谐统一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88-02
  一、引言
  “预设”与“生成”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在《辞海》里的解释是自然形成。张大均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认为生成性是有效使用学习策略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的材料进行重新加工,产生某种新的有用的东西。传统教学偏重预设,忽视生成,课堂内容照搬课本,当学生提出或讨论的问题超出了教师的教学预测,计划难以完成时,教师就会马上纠正,把学生拉回到原有的轨道上,以其备课时的准备作为唯一正确的答案。长此以往,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被禁锢。然而就像柯德(1978)所说,“不能令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而应该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
  学者McCombs & Whisler(1997)在定义“以学习者为中心”这一概念时强调其不仅关注学习者个体(包括他的经历,背景,天赋,兴趣,能力与需要等),还要关注学习机制,即学习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通过教学来最大程度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取得成功等。英语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其语言技能需要通过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内化,而这又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新课程理念认为,非预设性教学成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课堂气氛是活跃的,学生会因为知识背景的不同会提出形形色色的问题,每个学生也表现出不同能力差异性。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而生成才体现了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二者相辅相成。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必须正确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充分考虑到学习个体多方面的需要,才能从容不迫的走进课程,胸有成竹地与学生就行对话,游刃有余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综合起来,创设真实的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而不是对于学生的问题冷漠对待或简单敷衍,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那如何在充分考虑以学生为中心的背景下把握好他们之间的关系?
  二、案例分析:
  在目前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很多内容都是固定有程序地安排的,途径都是提前预设好的,教师对于教学时随时出现的生成采取回避态度,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只要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课程一步步地进行,就可以顺利达到目标。预设的教案成了模板,支配着教师的教学活动,制约着学生的多元思考。
  请看下面的案例片段:
  案例一:
  在初中一堂英语复习课上,教师要求同学们看幻灯片上的图来完成填空,图就是课文中一模一样的图,以此来完成十道根据课文改编的填空题,就是把一些形容词去掉,让学生自己填。
  例如:It is a ____ day, there are many ____ flowers and ____ trees in the garden, a lot of children are playing there.
  开始的三道是一起回答,许多学生闭着眼睛就可以回答,这是因为那篇课文他们早已熟背,就算不知道词的意思不看图他们也可以回答出来,这样考察形容词用法的题目早已失去它的意义,而只是些简单地重复劳动。
  案例二:
  同样是一堂英语复习课,主要是复习一般现在的句型,教师问到What do you do in the weekend with your family? 许多学生站起来回答到:We often grow flowers. 或者是We often go fishing. 然而这些全都是课文中的原句,而且当时是冬天,根本不可能有种花、钓鱼这种活动存在。他们的答案远离他们实际生活经验,只是简单地去重复已有的东西,根本不可能学习新的东西。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是真实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用多种形式去学习,去协商等,通过提供可理解性输入从而发展了学生的交际能力。那么,在“以学生为中”的视角下如何以预设促生成,成功地进行课堂教学呢?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准确把握目标
  1)钻研教材
  包括钻研教学大纲,课本,以及有关的参考书。每一节课都有其特有的作用,都是有其针对性的。所以教师首先要研究本章节,熟悉它在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合理地与前后内容互相过渡。
  2)研究学生
  教师要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性,他们的兴趣、需要、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认知规律和认知发展的水平。创造真实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并使学有所用,而不是创设不切实际的任务。
  2.备课时注意弹性预设,给生成留有充足的空间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理性的安排,预设充分,并随时准备迎接学生生成,而不是单纯地重复再现预设活动。
  3.创设合理情境
  问题情境是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前提,为了实现有意义的探究展开有效的教学,教师往往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转化为一个个问题情境。但是在进行创设情境时:
  首先,创设情境应注意以下原则:
  (1)应建立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2)服从科学的教学理念;(3)切合学生的个性需求,如符合他的年龄,知识水平和能力等;(4)教师不要太贪心:不要指望一个情境能解决所有问题。   同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因势利导,不断捕捉课堂上出现的意外,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时地调整重组教学,为学生的生成提供条件,使其积极参与其中。
  以上面提到的案例一为例,对其改进如下:
  图本身是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媒介,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教师可以不用课文中图,重新放一副主题类似的图。图要少而精,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充分利用他们已学会的词汇去描述这些图片,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对案例二进行的改进如下:
  (T代表教师,S代表学生)
  T: What do you do in the weekend with your family? OK,now you can write on the piece of paper 3 things you and your family often do in weekend.
  S1: I often play basketball with my father and go shopping with my parents. I also often 下象棋with my grandpa.
  T: Ok, very good. Who knows how to speak “下象棋” in English?
  S2: Play chess.
  T: Very good, now let’s read it together: play chess, play chess…OK, now we have learnt a new phrase.
  有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类的词是学生不会的,比如下象棋,教师可以教他们。通过这个情景,教师恰当得考虑到学生的背景,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而且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被用作学习的材料,这样,他们不仅积极地参与其中,还能学习很多之前遇不到的单词,他们就可以学习许多活动一类的词语,这样事半功倍,比之前简单地让他们复习课文的句子效果要好很多。
  三、总结: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只有以教学目标为指挥棒,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真实的任务,创造弹性预设,设计好问题情境,使得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在预设中促进生成,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和正确流利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Corder.S.P. Language-Learner Language, Understanding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 Ed by Jack Richard,1978
  [2]David Nunan.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3]Mccombs. B &Vaili. D. A Learner-Centered Framework for E-Learning.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Volume 107, Number 8, August 2005, pp. 1582-1600
  [4]Wang Qiang and Ma Xin. Educating for learner-centredness in Chinese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Innovation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Special Issue: Teacher Education for Learner Autonomy: Building a Knowledge Base):3/3:239-253. 2009
  [5]吴玲.有效生成根植于精心预设——新课程视阑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审思.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7期
  [6]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7]余文森.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5期
  [8]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6月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紫杉醇(PTX)为主化疗方案的毒副作用,探讨其防治方法.方法 96例病理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行PTX为主方案化疗304个周期,观察记录其血液学和非血液学毒性,并对化疗毒副作用进行预防和治疗.结果 304个周期化疗未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无化疗相关死亡.血液学毒性主要是白细胞减少、贫血及血小板减少,其发生率分别是61.8%、50%和21.7%,其Ⅲ、Ⅳ度毒性分别为17.1%、12.5%和8.2
目的 初步探索自体脂肪干细胞(ADSCs)修复猪膝关节负重区软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从猪颈背部脂肪组织中获取ADSCs,体外培养至第2代,微团块培养法对其进行成软骨诱导2周,分别使用免疫荧光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检测软骨分化表型.以5×107/mL的浓度将第2代ADSCs接种于聚乙醇酸/聚乳酸材料,体外成软骨诱导培养2周.在猪膝关节软骨负重区制造两个直径8 mm的全层软骨缺损,实验组植入细胞材
目的 探讨尺骨冠突骨折致肘关节不稳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尺骨冠突骨折患者28例,石膏固定3例,螺钉内固定21例,钢丝固定4例.结果 平均随访10个月(6~12个月).按照.Morrey的肘关节功能评估指数评定:优14例,良10例,可4例,优良率85.7%.创伤性关节炎3例.结论 Ⅰ型骨折采用保守治疗,Ⅱ、Ⅲ型骨折致肘关节不稳采用手术内固定治疗.术中修复尺侧副韧带和关节囊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