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与中石化的中国

来源 :中国新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huai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不断指责,中石油与中石化似乎早已练就了一幅极厚的脸皮。在中央企业的大旗下,中石油与中石化已经将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陷阱,这个陷阱日复一日地吸纳着原本就为数不多的社会财富
  曾经,南美厄瓜多尔政府将石油税大幅提高,此举竟然招来了中石油、中石化联合向国际仲裁机构求助。——问题在于,相当数量的国人知晓此事后,竟然对两大石油公司的境遇表现出了空前的兴奋。
  近年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巨头,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上。一方面,两大巨头锅满钵溢,利润高企不下,另一方面,成品油价格持续大幅上涨,消费者负担沉重。在这样的前提下,几乎所有的国家层面上的宏观调控都成为民众与两大石油巨头心理对立。
  被抛弃的石油巨头
  香港经济学者宋敏对记者称,在当下的中国,民众由于参与真正的社会主流生活的机会甚微,直接导致了占人口最大多数的人群成为社会的漂移群体与关注力量。在他们的视野中,两大石油巨头依靠国家力量迅速积聚了大量财富,但是这种财富并没有被转移到社会中,而是以民众并不知晓的方式被予以囤积——甚至秘密转移。更重要的,两大石油巨头,在企业效益很好,利润疯涨的情况下,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没有社会公众意识,多次以“逼宫”的方式,要求涨价。而其所获得的巨额利润,也并未用于履行其社会责任。
  在此前提下,当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害时,社会公众不可能对其产生同情。
  客观来看,石油企业都是国家资源垄断企业,但他们在市场中已经赢得了足够的市场份额之后,接下来应该做的就是回馈社会、反哺民众了。但是一个赤裸裸的现实是,如果民众对两大石油巨头持续抱有回馈的期待心态,那么一个可笑的逻辑就出现了——不断的期待,不断的被抛弃。
  普遍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劣质石油买家。
  而在此前提下出现的中国石油企业利润率则非常可观,上游垄断掠夺下游竞争性行业,扭曲经济结构肆无忌惮的涨价,使中国经济和宏观调控的复杂局面加剧。垄断下的成品油涨价,但作为竞争产业的下游产业却不能涨价。此举大大增加了所谓的膨胀压力。尽管,中石油的滚滚暴利,让国家,同时也让某些不可明说的利益群体欢欣鼓舞,但是,这种危害中国经济的掠夺经济思路,将贻害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石油是战略物资,国内的油田被两大石油巨头所垄断。只有他们有开采和销售权利。近几年国家进口石油越来越多,进口石油消费的比例越来越大,但是石油进口权仍然只归两大集团所有。在此前提下,中国国内的石化企业成为两大集团不断溢价的遮羞布,并被持续抛给消费者充当出气筒。
  这样两大集团对内把持油田,对外把持原油进口权,并牢牢巩固了对国内原油价——市场的定价权还不是他们说了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为工业血液的石油被垄断性企业把控,并直接渗透到中国国民经济的各个层面,长远来看,在现有机制下,不由得民众会担心中国国家竞争力乃至国家安全被置于两大集团的掌控中。
  油田是国家人民共有的,这两大集团虽然垄断,毕竟是中国自己的企业,但是两大集团都是海外上市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纵横捭阖中,其所有权和资本已然被大大稀释。
  而中国社会的财富就在不知不觉中被迅速抽取,并在民众不知晓的前提下被转移。
  拷问油企利益与公共利益
  目前,两大石油企业除了因为自己是国有公司,进口不受限制之外,还注册了非国有企业,并积极抢占绝大部分国家石油进口配额。
  投资者相信,中石油等企业上市之后,政府可能会更加有力地保护其垄断地位。三大石油公司,尤其是中石油、中石化的垄断地位比以前更为稳固了。
  中石油在国内市场上市,必将让这两家垄断企业的“金饭碗”更有保障。
  这也意味着,石油行业管理机构出台任何影响中石油市场表现的制度变革措施的难度也将相应加大。比如,在这个领域开放市场,打破一些企业的垄断地位。
  当然,宋敏称,垄断也并非一概有罪。政府告诉民众,之所以要用法律保持这些企业的垄断地位,用产业政策驱逐这个行业的民营资本,是因为石油行业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必须保持石油供应稳定。假如石油垄断巨头们真能做到这一点,则公众或许确实可以忍受垄断的种种弊端。
  不过,香港的资深经济观察学者王春新称,石油垄断巨头们在海内外上市、进行商业化经营之后,就必须对投资者负责、对市场负责,以追逐利润为其主要目标。而既然它们享有垄断地位,自然会毫不犹豫地利用特权地位来增加利润。过去几年中,人们已经见识了垄断企业是如何娴熟地使用这一策略。此外,由于市场基本由少数垄断企业控制,而且他们都是国有企业,其高级管理层有密切关系,达成合谋的成本较低,因而,几次局部性油荒的出现难免不令外界怀疑。而每次油荒之后,也确实都伴随着管理部门的向上调价的措施。
  这暴露了一个严重的逻辑缺陷。石油巨头们一方面享有法律和政策维持的特殊的垄断地位,另一方面,由于上市,又不能不以谋取利润最大化为其主要经营目标,很自然地忽略其享受垄断地位的前提性承诺——公共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要让这些企业真正服务公共利益,政府就是关键。
  既然政府运用权力保护这些企业的垄断地位,当然也要运用权力使其服务于公共利益。但是,目前确实尚没有一种有效的机制来控制这些企业,使其在公共利益与商业利润之间保持最起码的平衡。相反,随着企业商业化色彩加重,政府的控制力有可能会越来越软弱。
  怪异的逻辑关系
  中国石油企业为了少交石油暴利税把石油开采利润留下来,就拼命增加“石油开采成本”。在中国一波又一波的投资大潮中,用于石油钻井开采的预算几度高企,且稠密程度超过多数西方石油公司。但是石油开采密度的增加并没有带来产量与生产效益的提升,反而是单位采油成本被大幅上升。与此同时,石油企业还不断把产油井“废弃”给私人承包,进而大幅截留和私吞石油的开采利润。
  中国生产的绝大多数成品油成本较高,在此前提下的产业链条成本也被高高甩起,并持续飘红,始终无法下降。而中国政府为了保证中国经济平稳高速发展,商务部和发改委联合对成品油销售企业进行了规范管理,同时长期控制了成品油的零售价格。国家财政也对因价格管制后产生的炼油企业政策性亏损进行了多次补贴。
  中国石油产业的垄断格局,使价格调整陷入两难。对一个国有垄断型企业,在盈利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还要用纳税人的钱予以补贴,宋敏称,举目全球,这确实是一个奇怪的逻辑。
  在一个产权不清、缺乏竞争的环境中,企业缺乏降低成本的动力,由此形成的价格信号不能很好地引导资源配置,从而降低社会福利。在目前的产业垄断中,上调成品油价格,固然能够调节供求,实现平衡,但这里的均衡价格与充分竞争后产生的均衡价格已然大大不同。
  按照简单的逻辑,如果政府愿意增加公众福利,而不是增加石油企业的收益,可以选择的方式很多。很明显,在这个过程中,石油企业增加的收入,远远大于政府支付给消费者的补贴。这样一来,补贴似乎就成了道具,消费者就成了一个被蒙蔽的角色。而政府的信誉也被造成了持续性的损害,在当下中国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很难想象两个巨型国企为政府带来的沉重包袱将以什么样的形式在什么样的时间点发酵,而政府似乎并没有预见的应对方式。
  基于此,王春新称,如果油企能够放弃一部分利润用来降低成品油价格,让利于民,将能够大大缓解目前的物价上涨压力,更能够大大缓解当前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紧张关系。正所谓与民争利不如让利于民,如果两大石油企业能够理解这一点,相信他们是能够做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
其他文献
朝花夕拾rn专栏小编:春节前邀请三位专家做客深度栏目,我首先代表杂志社给你们拜个早年.转瞬之间一年又过,今天邀请三位专家点评一下,也好让我们看到不足,走好以后的路.回首
国内外隧道发生的多起施工事故引起了人们对隧道施工技术风险问题的关注,总结出应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对隧道施工技术风险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隧道施工过程分析,从开挖、支护和环
通过对苏锡常五所高校1145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影响该地区大学生择业的主要因素有五个,即地区因素、工资因素、职业发展因素、所有制因素、职业认知因素.大学生的就业知
采用品牌授权的经营模式,对于缺乏品牌的中国民营生产制造业似乎显得很重要。获得高知名度的国际品牌授权,不但能增强企业自身产品的竞争实力,而且企业还可以运用知名品牌授权带动自创品牌的发展,对于企业来说,获得知名品牌授权是一条品牌运作的捷径  临近端午节,若是漫步在各大超市和商场,不难发现各种礼盒装的粽子占据着显眼的位置。包装各异的粽子不仅提示着端午节的到来,更暗示着人们新的一季“送礼季”到来了。  作
水利工程项目难度较大,建设内容复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与难点.水利工程项目的质量特别容易受到区域、气候、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水利工程项目的质量需要进行监督和
2015年是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成立三十周年,我们约请中心同仁撰文,作为《美国问题研究》的特辑出版,以志纪念.rn三十年前,时任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先生筚路蓝缕,创建了美国研
期刊
2010年仓储业的发展及特点rn2010年的仓储业延续了2009年下半年的回升势头.在全国经济增长的大背景下,仓储业的各项经济指标均取得较高的增长速度,根据中国物资储运协会对全
当前,随着建设工程的发展,使得工程面临的环境也越来越复杂。软土地区的深基坑支护施工是工程施工的一个重要内容,水泥搅拌桩基坑支护技术,在软土地区深基坑支护工程中得到了广泛
在已经或正在建设的道路上布局综合管廊,收纳市政管线于地下综合管廊内,地块尚待开发,如何处理好与既有的、规划的设施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地上地下的相关关系是布局少荃湖
本文选取内蒙古产业园区作为研究对象,首先综述国内外产业园区发展演化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然后详细分析了当前国家、自治区关于标准化事业的重要战略规划、政策等,最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