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卷手记—— 2021年高考作文新高考Ⅰ卷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s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考题解析
  材料立足“体育之效”,说明体育与身体强弱的关系,赞扬体育精神,认识体育对人生的意义,引导社会重视体育,关注青少年身体健康,引导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具体审题构思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去思考。
  一是针对材料谈体育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个层次是所有考生都能想到的,从材料内容出发,写体育锻炼可以强身健体,让体质孱弱的人变得强壮,让强壮的人变得更健壮。当然,高考作文应该不会这么浅层次,绝大部分考生对作文的审题应该不会止步于此。
  二是由体育运动谈到个人和国家的发展。人固然需要“野蛮其体魄”,但更要“文明其精神”。考生要从体育健身谈到个人发展,这涉及到个人的专业技能发展和思想修养发展。同样,个人的强弱会随着自我的态度行为而变化,国家亦如此。国家需要经济实力和文化实力齐发展,才能真正强大。这个层次,需要考生能突破个体发展的局限,进一步考虑到一个社会的肌体也是如个人一样,既要健壮,也要文明。
  三是跳出材料看到矛盾的转化性,談“强与弱”的转变。人与社会都是在矛盾中不断“变化”的,所谓的强和弱都是暂时状态,在努力的那一刻,在放弃的那一刻,变化就在无形中悄然起作用了。所以,在强的时候,要继续努力,否则会发生逆转。考生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转化性。
  总之,材料内容简短,容易理解,考生容易把握。但要想写出有思想、有深度的作文,考生得深入理解材料内容,联系自身发展,联系社会生活,进行深度挖掘。
  推荐素材(发表于《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21年第21期)
  “博士论文致谢”引发热议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2021年4月,中科院博士黄国平的论文的“致谢内容”登上热搜,他将自己的家庭变故、坎坷求学等经历娓娓道来,平静的文字下,蕴藏着直抵人心的精神力量。
  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县中学、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一直盼着走出大山”的黄国平已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快扛不下去了,他的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致谢》结尾,他写道:“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素材点拨:面对苦难,他仍以不屈的姿态同命运奋起抗争,饱含对知识和梦想的渴望,用坚若磐石的毅力一点一滴地在苦难的泥土中开垦,最终含泪破土而出。最令人动容的是,这位博士用朴素平淡的口吻向我们娓娓道来他用自己亲身经历书写的奋斗史诗,他用一纸致谢词,绘尽了他经历的所有苦难和他在逆境中破茧成蝶的传奇。他的人生有的只是不屈服于命运的铮铮铁骨。
  一类文:55分
  强弱之道,存乎于心
  □一考生
  “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所论述的强弱问题,其实并不局限于身体。正如苏东坡的《赤壁赋》所言:“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是在发生着变化的,人的能力、思想、素养等又何尝不是如此?
  骄傲自大,恃强逞能,则强可转弱。曾经名震四方的神童“方仲永”,因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忽视了学习,最终“泯然众人”沦落成一个普通人;曾经力可扛鼎的西楚霸王项羽因恃强逞能,迷信武力,最终至垓下被围留下乌江自刎的遗恨;曾经横扫欧洲大陆的拿破仑,因盲目自信,最终兵败滑铁卢郁郁而终……这样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砥砺前行,自强不息,则弱可增强。中科院博士黄国平,出身贫困,经历过亲人的生离死别,住过破旧的房屋,有过食不饱腹的学习生活,有过情绪低落的灰暗时刻。但越是艰苦,越能明白知识的重量,越能激发其斗志。也因此,他比任何人更加努力。不管是晚自习,还是周末,都能看到他埋头苦学的身影。连老师都忍不住感叹:“他的刻苦可以用拼命来形容。”而正是凭借着努力,最终他考上了西南大学,后又进入中科院硕博连读,现在在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里工作,有着光鲜明亮的未来。这样的“逆袭”,只是偶然吗?
  个人如是,国家民族亦如是。近现代中国的沧桑变化,再一次见证了强弱的转换。从鸦片战争开始进入清朝的腐败,再到日本侵略中国的惨痛经历……灾难深重的中国近现代史,再一次用无数民众的斑斑血泪告诫世人“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而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不过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却让中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从蛟龙深潜到嫦娥奔月,从北斗组网到天宫巡游,从大国神器到天河发威……一件件科技的神奇,见证了祖国的强大,民族的崛起。这一次由弱到强,我们都是见证人,触摸历史发展的脉搏,孰能无感?
  生为强者,骄傲自大,恃强逞能,则强可转弱;身为弱者,砥砺前行,历练心智,则弱可增强。小到身体思想的变化,大到社会国家的发展,共同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强弱之道,存乎于心。
  强弱只是一种科学的辩证关系,强壮时不自大,弱小时不自弃,砥砺前行,自强不息。如此,谁都可以成为站在峰顶,笑傲江湖的王者。
  评点:文章选择了“强弱之道”来解读材料,阐释了“强与弱”的辩证关系,而且在文章中多次点明“骄傲自大,恃强逞能,则强可转弱”“砥砺前行,自强不息,则弱可增强”等短句,符合题意。文章内容丰富,素材典型,论证层次严谨,逻辑性强,分析辩证。
  (编辑:李跃)
其他文献
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就是这样朴素至极的信念,让每个人的生命温暖如诗  夕阳西下,余晖尽染,穿着严严实实防护服的医生和躺在病床上的患者一同手指前方眺望远方。这张全网刷屏、感动了无数国人的照片拍摄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  那是3月5日下午四点多,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刘凯医生,推着转运车护送患者做CT返回病房的途中,正好遇到一片夕阳。“我看老先生挺高兴的,就问他要不要看一会(夕阳
生命中有这样一刻到来,时间追上我们。  我想说的是,从某个年纪开始,我们会发现自己被时间牢牢制服。我们必须考虑它,仿佛有个暴躁的幻象持一柄闪光的剑把我们赶出最初的天堂——所有人都曾经在那里活过,不受死亡的刺激。  那不存在时间的童年啊!一天、几小时就是永远。一个孩子的几小时里包含了多少个世纪?  我记得老家房子庭院里的那个角落,我一个人坐在大理石楼梯的第一级台阶上。遮阳篷被撑开来,周遭沉浸在昏暗的
或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热爱,那一份独特的、属于自己的欣喜。  我是在六岁那年等到它的,它是一份礼物。我一直认为,那是上天奖励给我的独一无二的礼物。在尝试过许多乐器,或不满意,或不合适后,妈妈牵着我的手走进一条小巷中,到访一家毫不起眼的乐府。它不叫培训机构,更不叫琴店,只有“乐府”这一词方配得上它。因为它所出售的,是在历史沉浮中保持典雅,流传至今的乐器——古筝与古琴。  我一眼便爱上了古筝,与其他乐器
这是一个真真实实发生过的故事。  南方很少下雪,更少下这样大的雪。  数不清的柳絮肆意地翻飞又覆落。它们是白得单一甚至有点单调的,但就是有一种魔力,让人眼花缭乱,让人目不暇接。  那飘散在半空的,是孩子们天鹅绒般的美梦啊。  教学楼的栏杆边聚集了不少人,他们欢呼雀跃,你一言我一语像初尝新谷的小麻雀,仿佛长这么大还没见过这样大的雪呢——不过,也许确实不曾见过。  鲍老师的办公室就在走廊的延伸处,他是
那些青春面庞被口罩遮挡,而他们却完成了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集体亮相  过去二三十年里,“垮掉的一代”这顶舶来的 “帽子”先后被安到中国80后、90后和00后的头上,指向了年轻人不堪大用,无法承担起未来。而在过去几个多月里,从危难关头的武汉能找出许多年轻人,证明这个称谓是多么荒诞不经。  “2003年,我还只是个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那时候被一群不认识的医护人员保护着;如今我成为一个医护人员,来保护其他
帆总是朝着既定的目标奋勇向前,即便可能会冒着被淹没的危险。  在这个多元复杂的时代,很多人都会认为所谓单纯不过就是涉世不深,简单概括为“傻”,但站在追梦人的角度来看,单纯代表着初心,代表着我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远方。  梦想这个词说大了可以是国家梦,复兴梦。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小梦想,小小目标,它被我们很多人经常挂在嘴边,可又有多少人真的在为我们的梦想而努力呢?这个梦想不是在后来被身边的人洗脑或
火热的七月,高考优秀作文纷纷新鲜出炉。所谓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你想知道2018年的高考作文又有哪些“热书当道”吗?又会给2019年的高考作文备考带来哪些启示呢?请跟随我们一起来点击吧。  热书点击:《菜根谭》  《菜根谭》是明朝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糅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佛家的出世思想的人生处世哲学,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
关键词 先生  一个世纪了,许渊冲的身上始终贴着“狂”的标签。  求学时,他狂。他1921年生,1938年以第7名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大,成绩排在外文系的前列,唯一让他服气的同学,大概只有物理系的杨振宁。在同学们的印象里,许渊冲嗓门大、性子冲,人送外号“许大炮”。搞学问,他也狂。他的翻译讲究三美:“音美、形美、意美”,他认为翻译文学作品时,最高标准是传达感情,求真是低标准。翻译出的作品,不仅有传统文化
浩茫的地貌总是让人感觉平静,它仿佛一块巨大的镜子,把置身于它之前的人们映照得透亮。人们在镜子前感到疑惑,感到惊诧,好像自己被投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完全陌生的坐标,而人们,在这陌生的坐标里,照见全新的自己。  从磨牙吮血的时代一路走来,人类已经在群体中居住了漫长的岁月,纵使如今不乏离群索居者,可当他们观望周边的世界,却总也离不开属于人类社会的造物——我们,在属于人类的坐标里,已经寄居了太久太久。
你知道森林里面最容易引起火灾的是什么吗?是烟头吗?不是。是有人随手把没喝完的矿泉水瓶扔在了森林里面。瓶子里面有水,所以矿泉水瓶就变成了一个凸透镜,一下子就把阳光汇聚在一起,把树叶给点着了。  你想,有人喜欢随手扔矿泉水瓶,这个我们知道;有水的矿泉水瓶就是个凸透镜,我们也知道;凸透镜能把树叶点着,这个我们也知道。  知识点我们全知道。但是我们就是不能把这些常识联系到一起。你看,常识联系在一起,就是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