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到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要改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知识、技能、能力,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因而在数学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培养学生思维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树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个性品质。在课堂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和研究:
一、善于利用新教材的可接受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创造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学生从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使用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以激发学生的各种创造动机,启迪他们的创造精神。例如在长、正方体表面练习课上,我为学生设计了一节磁带盒包装设计课。课上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对现有磁带盒的外包装进行设计,学生从节省材料、美观新颖、使用便利既环保等多个方面分组进行了研究,并利用老师为学生提供的教具把自己的设计制作出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设计出了阅览式、书架式、礼品式……多种包装设计,同时加深了对长、正方形的理解。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自身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利用外在动机的激励作用,促进内在动机的发展。因为内在动机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活动,发展和提高创造能力。
二、围绕教学过程和方法。积极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思维活动的特点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独特见解和方法,创造性思维行为方面上有分析发现、聚合和发散两种不同类型的思维。聚合思维是指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或传统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有组织的思维方式。而发散思维是既无一定方向,又无一定范围,不墨守成规的,不因循传统,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
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交通性和独特性是思维的三个重要环节。教师应注意通过不同类型的课,有侧重地发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概念和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流畅性,因为在这类课中,学生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组织和联络所需要的知识和观念,通过语言体现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个方面,有经验的教师通常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能力较强的学生到能力较差的学生,逐渐形成学生的能力,且不可操之过急。如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不同年龄阶段三个有关联的概念。在讲商不变的性质时,由于有了前面的知识基础,学生年龄较低,教师可采用概括的方式让学生逐渐形成概念。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尽可能地让学生独立进行概括;在学习比例的性质时,教师完全可以放手发动学生,大胆地猜想、积极地验证,从而主动地形成概念,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而思维的变化通性,教师可通过应用题的一题多解,对判断题、选择题的分析研究及几何公式推导过程中推测方法的灵活运用等不同的方法加以训练和引导。在发展思维的独特性方面。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有新颖性的想法。另外,可以通过活动课和思维课,创设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独特性的情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叙述创造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在教学中,要重视教具、学具的运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和操作机会,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和现象,通过比较、概括,反映出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直观性的特征,获得正确的表象。在教学中要重视数形结合,数是抽象的数字知识;形是具体事物,图形模型、学具。数和形是紧密联系结合着的,学生只有先从形的方面进行现象思维,通过观察、操作进行比较分析,在感性材料基础上进行抽象,才能获得数的知识。如:学生用小正方体拼成的几何体,由小正方体拼成的左视图、俯视图、主视图,然后与课文中的实物图相比较。通过具体实物在获得感性材料基础上,建立实物图形,在多样数形结合的教学中,也同时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
新教材也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彻始终,这是培养数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
总之,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们应紧紧围绕以上几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一、善于利用新教材的可接受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创造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学生从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使用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以激发学生的各种创造动机,启迪他们的创造精神。例如在长、正方体表面练习课上,我为学生设计了一节磁带盒包装设计课。课上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对现有磁带盒的外包装进行设计,学生从节省材料、美观新颖、使用便利既环保等多个方面分组进行了研究,并利用老师为学生提供的教具把自己的设计制作出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设计出了阅览式、书架式、礼品式……多种包装设计,同时加深了对长、正方形的理解。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自身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利用外在动机的激励作用,促进内在动机的发展。因为内在动机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活动,发展和提高创造能力。
二、围绕教学过程和方法。积极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思维活动的特点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独特见解和方法,创造性思维行为方面上有分析发现、聚合和发散两种不同类型的思维。聚合思维是指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或传统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有组织的思维方式。而发散思维是既无一定方向,又无一定范围,不墨守成规的,不因循传统,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
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交通性和独特性是思维的三个重要环节。教师应注意通过不同类型的课,有侧重地发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概念和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流畅性,因为在这类课中,学生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组织和联络所需要的知识和观念,通过语言体现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个方面,有经验的教师通常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能力较强的学生到能力较差的学生,逐渐形成学生的能力,且不可操之过急。如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不同年龄阶段三个有关联的概念。在讲商不变的性质时,由于有了前面的知识基础,学生年龄较低,教师可采用概括的方式让学生逐渐形成概念。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尽可能地让学生独立进行概括;在学习比例的性质时,教师完全可以放手发动学生,大胆地猜想、积极地验证,从而主动地形成概念,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而思维的变化通性,教师可通过应用题的一题多解,对判断题、选择题的分析研究及几何公式推导过程中推测方法的灵活运用等不同的方法加以训练和引导。在发展思维的独特性方面。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有新颖性的想法。另外,可以通过活动课和思维课,创设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独特性的情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叙述创造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在教学中,要重视教具、学具的运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和操作机会,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和现象,通过比较、概括,反映出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直观性的特征,获得正确的表象。在教学中要重视数形结合,数是抽象的数字知识;形是具体事物,图形模型、学具。数和形是紧密联系结合着的,学生只有先从形的方面进行现象思维,通过观察、操作进行比较分析,在感性材料基础上进行抽象,才能获得数的知识。如:学生用小正方体拼成的几何体,由小正方体拼成的左视图、俯视图、主视图,然后与课文中的实物图相比较。通过具体实物在获得感性材料基础上,建立实物图形,在多样数形结合的教学中,也同时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
新教材也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彻始终,这是培养数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
总之,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们应紧紧围绕以上几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