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智慧型读者:阅读教学的应然追求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b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应将培育智慧型读者作为使命,综观时下阅读课堂,存在着诸多反智慧的现象:教学情境热闹有余,教学内容取向窄化,阅读教学课型单一,教学机智虚情伪化……立足自身的儿童智慧阅读教学研究。笔者从营造润泽型教学情境、安排结网型学习内容、创设生态型阅读课型以及达成缪斯型教学机智等几个维度构建了培育智慧型读者的课堂教学体系。
  【关键词】智慧型读者 阅读教学
  
  问题追索:智慧型读者的界定及培育机制的探究
  
  (一)什么是培育智慧型读者?
  智慧:《辞海》对智慧是如此界定的:对事物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现今人们也常将智慧看作是一种从实践现状出发。能积极主动地根据实践目标进行反思、领悟,能适时调整行动策略,逐步提升实践品质的能力。
  智慧型读者:智慧型读者是以提升自我积累(知识、情感、技能等)为目标,能动地调整自我阅读策略以适应不同的阅读对象,在积极主动的阅读实践中不断提升阅读品质。从而实现有效“解构——建构”过程的读者。
  培育智慧型读者: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儿童,是一种立足儿童已有的阅读经验、着眼儿童感知、辨别、领悟、创造等能力以及德性发展的阅读教学。是教师根据儿童的阅读期待营造润泽的情境。安排网状结构的教学内容。创设生态性的阅读课型,通过充满缪斯性的教学机智的随时介入,让儿童积极、健康、充实地进行阅读实践。从而不断发展、提升语文素养与阅读技能的过程。培育智慧型读者要讲求适时、发展、实践、本我等特点。
  
  (二)智慧型读者如何培育?
  影响智慧型读者培育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内在机制与外部条件。内在机制主要有儿童已有的阅读经验、自我建构力等。是儿童形成阅读智慧的基础。所谓外部条件主要涉及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安排的教学内容、采取的教学方法等。影响内在机制发挥作用的,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所创设的教学环境、导入的教学内容、采取的教学方法等是否智慧。如下图,教师的教学预设能在多大程度上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多么巧妙地利用或创造教学媒介,儿童就能在多大程度上产生阅读的智慧。图中灰色区域为儿童智慧阅读产生的可能。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儿童通过阅读收获的智慧能再次推动儿童进行智慧的阅读。
  
  策略重构:基于智慧型读者培育的生长点
  
  朱自强先生曾说。儿童教育(包括儿童阅读和语文教育),不是教育者单方面地从外部进行灌输,而是对儿童心理结构中先天具有的灵性和潜能的激活。由此可见,培育智慧型读者应该从阅读情境、教学内容、阅读课型、教学机智等多个维度构建一个能够充分激发儿童阅读兴趣,提升语文素养,培育阅读能力与习惯的生态系统。
  
  (一)润泽型策略:教学情境创设应吻合文境、切合学境、密合情境。
  1 吻合“文”境。
  文本都是独自的存在,各有特殊的情境。文本应有的情境是营造教学情境的方向与基础。比如有教师在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诗时,引导儿童对诗歌进行繁琐分析:为什么要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怎样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儿童将诗歌理解得支离破碎,诗歌的意象美、整体感等被破坏得一干二净;笔者教学时,立足诗歌的意境,用意象还原的方法,运用诵读、联想等方式带领儿童感受到大自然的无限绿意与盛情邀请,点燃了儿童对自然的向往与热爱。
  2 切合“学”境。
  每篇教材应该创设什么样的情境。让儿童体悟到什么。教师应该能够立足语文课程的整体规划以及儿童发展的现状作出自己合理的判断。《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儿童对于体悟扫路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不存在难度,相反,儿童对作者是怎样写人的倒是存在很多认识盲点的。于是,笔者让儿童关注作者通过对话写人的方法。写了几组对话?为什么只写三组对话?三组对话为什么不一次性写完。而要在中间进行穿插性描写?儿童在这样的情境中所领悟到的不仅仅是文本人物的品格美。还有语文表达的形式美。
  3 密合“情”境。
  《论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上阅读应该是培育智慧型读者的重要内容。儿童是真实的,他们的需求、困窘都写在了他们言行中。面对儿童毫无掩饰的“真”,教师所需要秉怀的就是“善”,“善”是教育者必须把持的教育法度。“善”意味着与孩子的天性合作。满怀善意地观察儿童所表现出的优与劣:“善”也意味着合适的教育维度。让教育的触角始终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延伸:“善”还意味着润物无声的教育手段,以亲切的语言、平和的方式让儿童油然接受教育的真义……
  
  (二)结网型策略:教学内容的安排应价值平衡、学材重构、阅力延展。
  智慧型读者的培育不仅需要教学内容这块土壤。而且需要将教学内容编织成一张纲举目张、立体互生的大网。这张网是一个立体、有序、延展的结构。
  1 原生价值的承前启后与教学价值的发掘重组。
  教材的原生价值是指文本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价值。教材中,同一类文本可能会在不同的学段出现。这就需要教师立足整套教材承前启后的线索,找寻当下教材的教学点。比如说关于描写老师的文本,在苏教版中就曾经出现了《一株紫丁香》(第三册)、《师恩难忘》(第九册)等。笔者以为这类文本教学完全可以抓住不同文体、不同写法来体会不同老师身上所体现出的不同精神风貌。
  教学价值是指文本“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对文本的言语智慧进行发掘与重组。笔者在教学《广玉兰》与《夹竹桃》时,让儿童着眼于表达方法的对比,分别从写作顺序、描写的重点等发现异同,然后笔者又创设了迁移运用的情境:选择你最想试用的写作方法,写一写油菜花。结果,有很多同学用上了季羡林想象写景、用情写景等方法。
  2 教化文本的生本解读与童性文本的合情导入。
  时下教材的教化痕迹非常明显。教师该如何重审这些文本的价值呢?在教学《狼来了》时,笔者带领儿童重新审视了这则寓言中的人和事:对于寓言中的大人们。儿童认为他们心胸太过狭窄,对于一个犯错的孩子不可以如此寡情的;撒谎这件事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有时善意的谎言也是必需的。人毕竟不是生活在真空当中……立足生本的解读一定可以读出生活的本真。
  所谓童性文本就是符合儿童生理、精神需求的阅读材料。儿童最终是要长大的,但是我们不能让儿童的精神一下子断乳。生态型文本就是未长大的童年与长大的童年之间的桥梁。童年是善于歌诗的,我们就在教材中多安排意象生动、音韵和谐的诗歌;童年是属于田园的,我们就引导儿童多驻足文本中描绘自然与生灵的文字
  3 智慧技能的适时介入与阅读视野的开放拓宽。
  阅读技能有很强的生本性,在教学中很难把握。时下对阅读技能训练显得随意与浅薄。立足儿童个性化阅读技能的养成。笔者每学期都要编列新的阅读策略单元。比如五年级下学期,笔者针对儿童尚不会批判性阅读,编列了一组教材《读书要则》(希尔提)、《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培根)、《毫无价值的书》(叔本华)等,让儿童感受名家是如何展开批判性阅读的。
  要培育智慧型读者。就必须将阅读放置在一个广阔的空间中。“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鲁迅语)笔者在教《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时,曾让儿童课后去找一些描写绿色的诗歌或文章,让他们像课文那样编成一个单元,交换阅读,然后评比。如此一来,既扩充了儿童的视野,同时又激发了儿童阅读的兴趣。
  
  (三)生态型策略:阅读课型的创设应多样共生、体现情趣与实现优化。
  生态即多样、生活与发展。培育智慧型读者,阅读课型必须具有生态性的特质。吴立岗先生指出的“探索语文将教学模式最优化的课题”。其实也是要求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创设不同的阅读课型。笔者曾根据文本的体裁、题材以及文本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将课分为突出自读交流型、表演感悟型、阅读策略训练型等模式:
  以上阅读课型的安排与实践必须遵循几个原则:
  匹配性原则—课型的操作与走向必须与文本实情、儿童学情相适切。就以《天游峰的扫路人》为例,这篇课文适合重点感悟型、问题导读型、读写结合型等。教师可以根据学情择取合适的课型,面对还不会思考、提炼的儿童。教师不妨选择问题导读型(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有经典课例);面对尚不会描写人物对话的儿童,教师可以尝试读写结合型进行教学。
  游戏性原则——儿童是天生的游戏者。阅读是一种语言与精神的历险。以上课型的创设主要是为了调动儿童阅读的胃口。激发儿童阅读的兴趣。教育儿童阅读的方法。因此,游戏性是必须遵从的原则。当然,游戏性并不意味着消极随意、玩世不恭等,而是强调挑战、趣味和成长。就拿自读交流型来说。要创设情境:我的课堂我做主。让儿童自己当小老师,自己选取交流部分,充分备课,交流完毕由同学评出最佳讲师。
  优化性原则——每种课型虽说有一定的操作方略,但对于具体的文本与儿童而言。都有一个再次筛选、提炼的过程。就拿问题导读型来说,面对还不会提问的儿童。会提问但问题质量不高的儿童。能提很多问题但不会归纳梳理的儿童,都应有相应的应对策略。可见,这些课型的使用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使我们的阅读走向高质,随时优化这些课型是必要的。
  
  (四)缪斯型策略:教学机智的出发应同理同心、细致入微与启迪智慧。
  儿童作为本能的缪斯。与生俱来地拥有一种以韵律、节奏和运动为表征的生存性力量和创造性力量。教学机智作为对儿童阅读状态的深切关注。它使我们能够在与孩子和年轻人的生活中充满智慧地行动。
  1 同理同心——用最贴近的姿态去唤醒内在灵性。
  儿童是教师的镜子,你对儿童笑,儿童也对你乐;你对儿童怒,儿童也对你怨。因此,教学机智的出发首先需有同理心。所谓同理心,即站在对方立场思考的一种方式。从同理心出发的机智最能焕发儿童的心理认同。《清平乐·村居》一词教学,笔者在带领儿童体会“溪头卧剥莲蓬”一句时,从儿童实际经验出发。先让儿童想象小儿顽皮地卧剥莲蓬的场景,然后再回忆《池上》等诗歌中顽皮小儿的形象,从而构建词中“小儿无赖”的形象。笔者以最贴近儿童的方式切入词句的理解,儿童的感悟自然被唤醒、激活。
  2 细致入微——用最细腻的行为去点燃智慧火花。
  范梅南指出,教育机智具有自己的使命,即教师通过运用言语、动作、眼神甚至适当的沉默等机智的行动来引导孩子的生活,最终促成孩子身心的成长。细节真切而艺术地推动着教学的进程。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教学。一位老师在教学“蓬蓬勃勃”一词时。为了引导学生学习使用“AABB”式词语说话。她说:“今天。我也想表扬大家!小朋友们听课认认真真!刚才这位男生回答问题大大方方!”在老师不经意的示范下。学生充满生活味道的句子纷纷出现了:星期天。我高高兴兴去公园玩!中午,妈妈准备了好吃的,我吃得开开心心……
  3 启迪智慧——用最巧妙的方式去开启心智之门。
  启智“在于知识和规范行为的背后的东西。那是他的好奇心、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是他的心智的觉醒、智慧的生长”(成尚荣语)。《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诗教学时。为了让儿童感受到大自然对人类的绿色情意。笔者尝试了两种教学方式:一是尝试让儿童想象与哪些小动物联欢,场面虽然热闹,但没抵达诗歌的本意。二是先让儿童听鸟鸣、看野花联想画面,激发儿童与大自然聚会的愿望,然后,紧扣诗句中的“要”字,让儿童品味大自然对人类的召唤,儿童的心智之门顿然打开。
其他文献
摘 要:在美术教学中,山水画欣赏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强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通过欣赏优美的山水画,领略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欣赏山水画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山水画在色彩、空间、表现手法等方面与西方绘画的不同,让学生领会中国画“天人合一”的美术境界。  关键词:美术教学;山水画欣赏;情境教学  山水画是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之一,在初中美术教学中也占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