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已成为各高校的工作重点。高校应认识到传统就业指导模式的弊端,坚持以人为本、与之俱进,不断加强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逐渐实现个人价值。本文以当前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现状为出发点,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关键词: 高校 就业指导模式 改革策略
新时期,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变化多端,传统高校突击型就业指导模式已经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建立,必须遵循素质教育原则,强调以学生为本,激励学生自主成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传统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弊端
1.1缺乏职业观念培养
目前,高校教育现状与社会需求严重不相符,出现信息滞后现象;就业指导内容大多停留在表面,如收集就业信息、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等,缺乏整体性、全局性考虑,不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展潜力与创业能力;缺乏对毕业生就业观念、价值取向等的正确引导,与当前就业形势不相符。
1.2就业指导方法单一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方法较为单一,大多采用单向“灌输式”教学,如就业形势分析报告会、毕业生就业讨论会等,指导缺乏针对性,往往效果不佳。另外,大多就业指导以教师为中心,讲课内容由教师决定,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1.3就业指导队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大多停留在相关事务性工作方面,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没有更多精力专职研究就业指导工作。在高校教育中,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性较强,必须由专业人员担任,包括掌握就业政策、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开发、心理学、法律等各方面知识,但是目前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2.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改革策略
2.1开展职业测评管理
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自我、了解自我、挖掘潜能的过程。因此,大学生面临复杂变化的就业环境,必须加强对自己的认识,合理定位发展目标,提高就业质量,实现个人价值。因此,高校应开展学生就业测评工作,实行个性化心理测试、职业化测试等。首先,完成学生的自我认知过程,让学生挖掘自身兴趣爱好、工作潜力等,合理选择就业方向;其次,指导学生根据测评结果,深入剖析自己,认清自我素质,知道自己在就业中的优势与缺陷,做到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训练,实现自我发展。
2.2实现就业指导信息化
全方位、多角度、高速度地收集各种就业信息,是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加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与沟通,达成双向协议。高校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方面,构建网络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多渠道收集信息,建立健全就业数据库,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在发布就业信息过程中,尤其注重信息采集与信息反馈,随时了解社会、市场对人才需要的变化,以本校专业设置、学生水平等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建立个性化的就业信息库,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2.3促进校企合作
随着社会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学生在选择高校就读时,除了考虑学校的综合实力、专业设置之外,对就业形势也非常关心。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同时认识到,就业指导工作不是纸上谈兵,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与企业合作,实现共赢目标:其一,帮助企业及时了解高校人才教育状况、素质水平、专业能力等,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整体规划;其二,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实习工作,让学生对工作岗位产生直观认识,认识到自身发展的不足,明确发展方向;其三,企业凭借高校学生的专业化,解决运营管理难题,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只有这样,高校人才培养才能逐渐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
2.4鼓励大学生创业
目前,社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氛围与条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树立理性化、科学化的创业意识,敢于挑战自我,提升创业信心。社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条件与资金支持。例如,上海市人事局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提出了诸多优惠政策:一是为创业人才提供各种居住证优惠;二是每年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赞助;三是每年举办“创新创业人才”表彰嘉奖活动,树立榜样的作用;四是为大学生创业开通“绿色通道”,扶持大学生走上创业正轨。大学生创业已成为当前就业大潮的全新形式,大学生创业不仅是实现就业的有效手段,而且对拉动就业发挥重要作用。
2.5完善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高校是否拥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对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好坏至关重要。在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他们已经成为人才市场信息的传播者、职业工作的介绍者、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者、就业心理辅导者。面临日趋复杂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对就业指导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应加强重视,定期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培训,促使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掌握先进的就业指导办法,树立全新就业理念,不断提高就业指导质量,实现就业指导的系统化、专业化,改变过去“临阵磨枪、凭经验说话”的就业指导模式,以科学方法指导工作,为学生提供有用信息,帮助学生实现个人就业价值。
由上可见,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变革势在必行,是一项复杂性的、高瞻远瞩的系统工程。高校应该紧紧把握社会热点,做到与时俱进、统筹规划,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的创新发展,探索一条与学生发展相适应、与学校发展相适应、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指导之路,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水平,为社会需要输送更多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波.论全程就业教育理念下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转型[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12).
[2]丁丹.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模式与策略探析[J].管理学家,2011,(4).
[3]刘配欢.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5,(23).
[4]刘占祥,肖传兆,秦文臻.新形势下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探析[J].科教导刊,2010,(28).
[5]吴学兵,吴海云.试论高校“以人为本”的就业指导模式[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4).
[6]张莉,雷立钧,郎磊.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的就业指导模式[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
关键词: 高校 就业指导模式 改革策略
新时期,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变化多端,传统高校突击型就业指导模式已经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建立,必须遵循素质教育原则,强调以学生为本,激励学生自主成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传统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弊端
1.1缺乏职业观念培养
目前,高校教育现状与社会需求严重不相符,出现信息滞后现象;就业指导内容大多停留在表面,如收集就业信息、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等,缺乏整体性、全局性考虑,不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展潜力与创业能力;缺乏对毕业生就业观念、价值取向等的正确引导,与当前就业形势不相符。
1.2就业指导方法单一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方法较为单一,大多采用单向“灌输式”教学,如就业形势分析报告会、毕业生就业讨论会等,指导缺乏针对性,往往效果不佳。另外,大多就业指导以教师为中心,讲课内容由教师决定,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1.3就业指导队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大多停留在相关事务性工作方面,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没有更多精力专职研究就业指导工作。在高校教育中,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性较强,必须由专业人员担任,包括掌握就业政策、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开发、心理学、法律等各方面知识,但是目前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2.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改革策略
2.1开展职业测评管理
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自我、了解自我、挖掘潜能的过程。因此,大学生面临复杂变化的就业环境,必须加强对自己的认识,合理定位发展目标,提高就业质量,实现个人价值。因此,高校应开展学生就业测评工作,实行个性化心理测试、职业化测试等。首先,完成学生的自我认知过程,让学生挖掘自身兴趣爱好、工作潜力等,合理选择就业方向;其次,指导学生根据测评结果,深入剖析自己,认清自我素质,知道自己在就业中的优势与缺陷,做到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训练,实现自我发展。
2.2实现就业指导信息化
全方位、多角度、高速度地收集各种就业信息,是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加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与沟通,达成双向协议。高校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方面,构建网络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多渠道收集信息,建立健全就业数据库,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在发布就业信息过程中,尤其注重信息采集与信息反馈,随时了解社会、市场对人才需要的变化,以本校专业设置、学生水平等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建立个性化的就业信息库,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2.3促进校企合作
随着社会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学生在选择高校就读时,除了考虑学校的综合实力、专业设置之外,对就业形势也非常关心。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同时认识到,就业指导工作不是纸上谈兵,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与企业合作,实现共赢目标:其一,帮助企业及时了解高校人才教育状况、素质水平、专业能力等,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整体规划;其二,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实习工作,让学生对工作岗位产生直观认识,认识到自身发展的不足,明确发展方向;其三,企业凭借高校学生的专业化,解决运营管理难题,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只有这样,高校人才培养才能逐渐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
2.4鼓励大学生创业
目前,社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氛围与条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树立理性化、科学化的创业意识,敢于挑战自我,提升创业信心。社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条件与资金支持。例如,上海市人事局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提出了诸多优惠政策:一是为创业人才提供各种居住证优惠;二是每年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赞助;三是每年举办“创新创业人才”表彰嘉奖活动,树立榜样的作用;四是为大学生创业开通“绿色通道”,扶持大学生走上创业正轨。大学生创业已成为当前就业大潮的全新形式,大学生创业不仅是实现就业的有效手段,而且对拉动就业发挥重要作用。
2.5完善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高校是否拥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对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好坏至关重要。在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他们已经成为人才市场信息的传播者、职业工作的介绍者、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者、就业心理辅导者。面临日趋复杂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对就业指导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应加强重视,定期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培训,促使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掌握先进的就业指导办法,树立全新就业理念,不断提高就业指导质量,实现就业指导的系统化、专业化,改变过去“临阵磨枪、凭经验说话”的就业指导模式,以科学方法指导工作,为学生提供有用信息,帮助学生实现个人就业价值。
由上可见,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变革势在必行,是一项复杂性的、高瞻远瞩的系统工程。高校应该紧紧把握社会热点,做到与时俱进、统筹规划,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的创新发展,探索一条与学生发展相适应、与学校发展相适应、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指导之路,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水平,为社会需要输送更多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波.论全程就业教育理念下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转型[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12).
[2]丁丹.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模式与策略探析[J].管理学家,2011,(4).
[3]刘配欢.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5,(23).
[4]刘占祥,肖传兆,秦文臻.新形势下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探析[J].科教导刊,2010,(28).
[5]吴学兵,吴海云.试论高校“以人为本”的就业指导模式[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4).
[6]张莉,雷立钧,郎磊.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的就业指导模式[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