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蒂斯两幅临摹品的对比研究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xuej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希拉里·斯珀林(Hilary Spurling)称,海姆(Davidsz de Heem)的《餐桌》(La Desserte)曾两度成为马蒂斯绘画中的“转折点”或“试验对象”。马蒂斯在1891年学生时代临摹了该作品,24年后马蒂斯在原临摹稿的基础上对该作品进行了二次临摹,本人通过对这两幅临摹品就形式,背景等进行对比分析,阐释海姆的《餐桌》何以称为马蒂斯绘画中的“转折点”。
  关键词:《餐桌》,临摹品,转折点
  海姆的《餐桌》及马蒂斯的两幅临摹品均创作于不同的时代背景。海姆是荷兰的绘画大师之一,他一生经历了“三十年战争”,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全欧洲大战,该战争以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的宗教战争开始,又称“宗教战争”。作品《餐桌》创作于欧洲宗教战争的背景之下,表现了画家对于和平、幸福以及富足的庄严诉求。作品中的水果也体现了基督教的宗教意味:如樱桃象征着天堂之果,桃子和苹果象征着禁果,葡萄代表着救赎,面包和葡萄酒象征着圣餐,以及基督的血液,琵琶则唤起了人们的喜悦欢快之感。他的画受到弗兰德斯巴洛克风格的影响,善于表现色彩的华丽,精确地描绘出各种花卉、果蔬和器具等。画面中的静物,如水果、金属盘与酒杯等,色澤明亮,极富质感,往往偏爱在深沉的背景处突出静物。马蒂斯第一幅临摹海姆的作品是在他的学生时代。马蒂斯早年在律师事务所工作,1980年,他得了阑尾炎,其母亲给了他买了一盒颜料,马蒂斯在养病期间开始自学画画。康复后,马蒂斯辞去了枯燥的律师事务所的工作,开始到美术学校接受美术培训,这是马蒂斯第一批临摹的作品,为了证明自己能像其他学生那样画画,马蒂斯在色彩、造型等对原作品进行了高度精确地还原,与海姆的作品一样,画面中的静物色泽明亮,极富质感。马蒂斯称这一阶段为他生命的第一个“转折点”,绘画让他从平凡无趣的生活进入了自我创作的自由世界。马蒂斯说,“每当我握着画笔时,我就感觉生命在那里”。马蒂斯的《仿海姆的<餐桌>》便是在这样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之下诞生。
  1915年夏,马蒂斯偶然间发现了他学生时代的这幅小作品,他在该幅作品的基础之上进行了第二次临摹,大小比第一幅作品大两倍。与海姆的作品《餐桌》一样,《仿海姆<餐桌>的静物画》同样创作于战争时期。一战期间,列强争霸,硝烟四起,给人们带来了精神和物质上的灾难,内忧外患的境况激发了马蒂斯的创造力。该时期成为马蒂斯人生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一时期,胡安·格里斯(Juan Gris),塞维里尼( Gino Severini)等一群立体主义画家成为马蒂斯画室的常客,受到立体主义的影响,马蒂斯在这期间放弃了野兽派时期和成熟时期的创作方法,开始潜心研究立体主义,尝试了各种风格和技巧,“几何的精神”成为他当时创作的最高准则:“锤铅线及画家的罗盘的水平线,两者共同决定了垂直的方向与形式。”[1]在这幅作品中,他没有描绘支离破碎的物像,而是将物体几何化、简化,将几何块状的鲜明色彩作抽象的安排,达到既富有装饰性又具有空间深度的效果。[2]在这幅临摹品中,马蒂斯仔细分析和重新梳理了海姆画布中的丰富性,结合了强烈的色彩和立体主义结构,形成了具有自身风格的作品。整幅作品基于一个简单的黑色几何网格,而视觉焦点便落在中间那一对圆形的红皮小洋葱之上。凹凸不平、褶皱、瀑布般倾泻而下的白色餐桌布上那些灰白色、黄绿色、绿松石色的静物让整幅作品散发着春天般的光芒和活力的气息。[3]
  从图二至图三画家保留了原有的构图,但风格完全发生了改变。正如他在1908年所说的,“我的基本想法没有变,但我的创作思维发生进化了,创作手段也随之改变。”[4]相对于第一幅临摹品(图二),第二幅临摹品(图三)给人一种间接的距离感,格林伯格指出,看到此类作品,“我们首先会在造型价值方面获得一个瞬间的印象,然后在此基础上思考其价值到底在哪里”,第一次看到这幅临摹品,从图中的圆形物体,我们会猜测它是桃子、苹果、橙子或者其他,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而第一幅临摹品则直接体现了一个思考的结果,观者从图中逼真的静物便可一目了然地在大自然中找到对应物。在图二中,马蒂斯通过明暗对比法,透视法等完美地再现了一个三维的空间,而在图三中则抛弃了可识别对象能寄居的三维空间,由三维立体转向了二维平面,摒弃了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绘画再现,追求一种“平面立体”的效果,而非纵深立体。在图二中,画家尽力掩盖了媒介的本质,线条等隐藏在整体的造型之中,但在图三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线条,颜料等绘画媒介在画面中体现,画家利用绘画媒介材料的特点,不加掩饰地将纯度很高的颜料涂抹在画布上,颜色与颜色之间的过度分明。马蒂斯与其他现代主义画家一样,试图强调媒介本身,唤起人们对艺术本身的关注。[5]在这幅画中,马蒂斯采用了强烈的、非自然的色彩与线条,忽略了明暗对比法,犹如罗杰·弗莱(Roger Fry)所说,“马蒂斯对线条、节奏的抽象与和谐的追求,达到了经常要剥夺大自然所有现象的形状的程度。”他认为,马蒂斯绘画中的造型情感绝不依赖于光影,而是由线条和色彩唤起,达到线条赋形,色彩赋形的效果,“正是马蒂斯不关心明暗这一事实,使他能够构筑起一个极其辉煌而有力的色彩和谐体”。[6]
  马蒂斯的两幅临摹品,分别处在马蒂斯绘画中的两个“转折点”,《仿海姆的<餐桌>》创作于马蒂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该幅作品高度还原了海姆作品的《餐桌》,代表着西方的传统绘画。一战期间,马蒂斯在其人生的又一重要“转折点”对海姆的作品进行了二次临摹,结合强烈的色彩和立体主义结构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马蒂斯直接将它从图二的三维立体,直接变为“平面立体”,忽略了透视法,明暗对比法,强调媒介本身,使画面变得更为平面、抽象和纯粹,形成了一幅典型的现代主义作品。
  参考文献:
  【1】马蒂斯画传,时代文艺出版社
  【2】董诗兵,安静的野兽,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年
  【3】Hilary Spurling.Matisse the Master,A Life of Henri Matisse 1909-1954,Penguin Book Ltd.2006
  【4】Jack D.Flam, Matisse on Art,Phaidon Press,1978
  【5】高名潞,西方艺术史的观念:再现与艺术史转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6】罗杰·弗莱,沈语冰译,弗莱批评文选,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年
  作者简介:
  吴保季,四川美术学院硕士,美术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美术史。
其他文献
摘 要:裕固族民歌是中国古老的民族,可追溯到唐代的回鹘、铁勒和丁零。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变迁,裕固族的音乐文化受到了战争等多方面的影响。在此,杜亚雄老师研究了裕固族民歌与它和匈牙利民歌之间的关系,以研究中的四个重要阶段展开讨论、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裕固族民歌;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  由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主办的“杜亚雄·中国民歌的研究方法——以裕固族民歌为例”的学术座谈会议在音乐学院502教室展开
期刊
摘 要:钦州坭兴陶是我国传统物质文化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坭兴陶有着非常高的收藏价值。但是当前,钦州坭兴陶文化在传承与发展过程当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本文围绕着“基于钦州坭兴陶文化的传承与产业发展”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并对坭兴陶文化在传承与发展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钦州;坭兴陶;文化;传承;产业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钦州坭兴陶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坭兴陶传统工艺的传
期刊
摘 要:流派研究,是民族音乐学研究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本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笔者将琵琶的流派划分为萌芽、发展、形成三个时期,阐述琵琶流派的形成经过。第二部分:笔者以师承关系图,梳理了我国明末清初至二十世纪上半叶,江南地区主要的琵琶艺术流派。第三部分:笔者结合历史与现今琵琶发展的状况和环境,论述笔者的观点。  关键词:琵琶;流派;师承;关系;发展  一.流派的形成经过  流派研究
期刊
摘 要:城市中高校的发展是带动当地产业、经济、教育等人才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提升城市知名度的重要方式,地域文化元素展现着城市活力,也是城市的根系文化。近几年,高校文创产品一度成为热议设计,大多校园文创产品单纯的围绕校园内部坏境进行设计,从而缺少将外部坏境融入其中。本文将以华北理工大学文创产品设计为研究对象,将学校所在地—唐山地域文化元素进行融入探究,展现出华北理工大学文创产品的艺术魅力和地域文化特
期刊
摘 要:哈萨克民族的饮食习惯深深的体现着哈萨克族自身的民族性格。本文通过对哈萨克族的饮食文化进行简单的分析,进而认识和探讨蕴含在其中的民族性格。  关键词:哈萨克族;饮食;民族性格  一饮食文化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就是意味着“食”是每个民族最基本的需要。民间饮食指的是人们传统的饮食行为和习惯,主要包括食物本身、食物的属性、食物的范围、制作过程和仪式、餐桌上的礼仪、节日和仪式食品,以及食的名称
期刊
摘 要:《汉语大字典》(修订版)于2010年出版,相较于第一版,修订版《汉语大字典》在收字、释义、排版、查检等方面都有较大进步。但仍有不足和值得继续深入发掘之处。本文搜集了32篇研究《汉语大字典》(修订版)的文章,从“商榷与校补”“疑难字考释”“修订版相关评价”“其它”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总结《汉语大字典》(修订版)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可继续研究角度。  关键词:《汉语大字典》(修订版);错误;校补;
期刊
摘 要:《透明的红萝卜》和《雾月牛栏》两个个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有心理或身体上的残缺,同时又都天赋异禀。而这两部小说都发表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寻根小说潮中,小说或多或少带上了时代印记。两个作家不约而同得将两个残疾孩子置于那个年代的社会图景中,成为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探查主流文化和作为根的传统文化中的正负两面的点,涉及作者对性、暴力、成人世界的话语潜规则等的一系列探讨。除此之外,残疾被看做他们拒绝成人世
期刊
摘 要:本文从阐述传统手工皮具在现代生活中对人带来的影响以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手工皮具的传统手作之美。手工皮具从皮料的选择到后续一步步的制作直至成品,无疑不将匠人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而手工皮具则寄托了工匠所有的情怀,这种情怀需要时间见证,也见证了时间的美感。  关键词:传统工艺;手工皮具;艺术设计;匠人精神  人类作为生存在地球的高等生物,始终在追求着要将完美主义的精神发挥到极致。手工艺设计由原始社
期刊
摘 要:从张瑞图所在历史背景入手,阐述张瑞图风光坎坷的一生,从其不同时期的书法反观其不同时期的心境,表现一代书法大家的传奇一生。  关键词:张瑞图;书法  又号长公、果亭山人、芥子居士、白毫庵主、白毫庵道者等,福建晋江(今福建泉州人。生于明穆宗隆庆四年(1570)二月,卒于庄烈帝崇祯十四年(1641)三月,年七十二岁。神宗万历三十一年(1603)癸卯,张瑞图应乡试考中举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
期刊
摘 要:毛姆的《在中国屏风上》由五十八篇长短不一的“素材”构成了“一组中国之行的叙事集。”本书既包含了大量的人物描写,也涵盖了细致的景物描写。其中“竹”的意象的描写反复出现多次,而“梅兰竹菊”四君子又一直被认为是代表着中国文化和精神的四种文化符号。一切景语皆情语,由此作者在通过对于“竹”的具体描写变化的过程中也反映了毛姆本人在文化追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其过程由最初的对中国东方文化的向往赞美,发展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