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阅读和写作等方面教师应承担的角色的调查、研究、分析,探讨语文教学在进行情感教育、文化熏陶中依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解决之道,从而更好地发挥语文教育形成人个性生命的作用,以实现学生个性形成与语文教学的和谐统一,塑造学生全面完善的人格。
【关键词】语文教学;个性培养;教师
语文教学中包含着以语言文字为组织载体的文学教育,语文教育是人文精神的根基,语文的思想性主要就在于通过对语文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学生可以从中获取、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了解到他人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和态度,使个性得以发展与完善。
一、转变课堂教学观念
有些学生在所谓先进的教学方法和优秀的教材之下,仍然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更有甚者厌恶语文。文学作品一经语文课堂往往就会变得没有趣味,没有生命,没有文学所应该具备的深厚的意蕴。文学教育在文学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强大的阐释体系,它刻板、教条、贫乏、单一,把我们与文学的联系隔开了。阐释体系对文学的取代人为地割裂了语文和文学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头脑中产生出将文学因素排斥于语文学习之外的错误意识,人为地扩大了语文和文学的分野。
从学生层面来讲,语文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变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语文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认识、发现、实现、创造生命的意义。并且应该坚持语文教育的长期性、随时性,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语文学习对于自身的重要性,认识到其中所蕴含的深厚的人文精神。教师若不注重对学生兴趣、意识和心态的引导、培养,教学内容无论怎样改变也是徒劳。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关键在于语文教师的人文内涵和激情。寻求与学生感知上的共鸣、赋予学生以语文课特有的情感与美感是语文教师真诚情感的全部内涵,也是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语文教师只有用爱心、责任心和高水准去追求人文的深厚底蕴,才能真切地体验到语文教育的情感美;只有用理性、悟性和高技巧去勾勒教育的言语美、自然美,才能让学生真正地领略教师的人格美。然而,一些语文教师忽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一些语文教师忽视学生语言感受力的提高,忽视学生整体认知和感悟力的培养,授起课来往往立足教参,借助练习,其间充斥着枯燥的概念、抽象的分析,其结局必然低效甚至无效。
这种形势对教师本身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只有适应新的教育形势,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才有可能发掘教材最大限度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一位老师务必要真正地做到自我的解构与建构,实现由“教书匠”向“学者型”的转变。所谓学者型语文教师,就是“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善于在艰苦的实践中自觉探索语文教育的规律,并能升华到理论高度,再加上教师独特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在新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其独特的个性去张扬学生的人文个性,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去健全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通过感染、熏陶、领悟、潜移默化引入学生的体验、调动学生健康的心性。
二、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课可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种。课内阅读是教师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课本内优秀课文进行讲解,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课外阅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阅读分析课外的报纸、杂志、图书中的优秀文章。课外阅读课教师可指导学生在教室内阅读,也可带学生到图书馆阅读。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差别在于:课内课文前面都有阅读提示,课文下边有注释,课文后还有相应习题,这些都能够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课外阅读只有一篇文张,没有提示、注释、习题,这样更锻炼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课内阅读课的操作过程与传统语文阅读分析课教学过程相同。课外阅读课操作过程可分三个阶段进行:一是讲授知识阶段。教师讲授有关阅读知识,如速读、概括、评点等。教师可举一些有关实例,让学生进行个案分析。二是阅读实践阶段。学生阅读课外文章,做好相应的阅读笔记,如概括主旨、筛选信息、评点批注等。三是交流总结阶段。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畅谈阅读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并让学生围绕阅读中遇到的难点、焦点问题进行讨论,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和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和指导。
三、增强学生写作水平
写作在语文教学中是与阅读并行的重要部分。写作源于一种生命觉醒,源于苏醒的心灵对世界、对人的惊喜和感悟,源于对自身经验、自身情感的一种珍惜。作文教学应强调平时的观察、积累、思考,并鼓励学生用富有个性的语言把自己的思想真实、准确地表达出来。要鼓励说真话,鼓励写出真情实感,做到“文如其人”。
尊重学生的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话语,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对学生的思想加以引导。翻阅当今学生的习作可以发现,流行了多年的“套子”表现已不是太多见,另一种现象却极为明显:灰色情绪倾向严重,过分注重想象力,甚至是漫无边际,应该作为基本功的素描功夫却被忽视了,写作凭借的是冲动。这种所谓的“思想自由”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却的却是教师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神圣的职责。在重个性的同时也忽视了不可或缺的个性培养,不能说不是另一个极端。在教学当中,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引导的作用。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一种品质,必须大力弘扬和张显,并渗透到各种学习方式中去;作为一种方法,有其局限性和发挥作用的前提,选用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扬长避短。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对学生个性的养成有重要影响,语文教育就是一种精神教育、一种生命塑造,语文教育本身就是用“语言”构筑人的精神世界、构筑人的生命本身。因此,一种好的语文教学,需要师生共有一种植根于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文教学,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施展,起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学生自由精神与语文内容的和谐统一,使自由、个性具备深厚的精神积淀和坚实的精神支柱,从而塑造全面完善的人格,培养多样的个性生命体。
参考文献:
[1]孙杰远.论学生社会性发展[J].教育研究,2003,(7):22.
[2]吴俊明,杨承印.语文教学论[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7.
[3]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0.
[4]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8.
[5]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3).
[6]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02.
[7]阎承利.教学最优化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98.
【关键词】语文教学;个性培养;教师
语文教学中包含着以语言文字为组织载体的文学教育,语文教育是人文精神的根基,语文的思想性主要就在于通过对语文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学生可以从中获取、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了解到他人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和态度,使个性得以发展与完善。
一、转变课堂教学观念
有些学生在所谓先进的教学方法和优秀的教材之下,仍然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更有甚者厌恶语文。文学作品一经语文课堂往往就会变得没有趣味,没有生命,没有文学所应该具备的深厚的意蕴。文学教育在文学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强大的阐释体系,它刻板、教条、贫乏、单一,把我们与文学的联系隔开了。阐释体系对文学的取代人为地割裂了语文和文学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头脑中产生出将文学因素排斥于语文学习之外的错误意识,人为地扩大了语文和文学的分野。
从学生层面来讲,语文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变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语文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认识、发现、实现、创造生命的意义。并且应该坚持语文教育的长期性、随时性,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语文学习对于自身的重要性,认识到其中所蕴含的深厚的人文精神。教师若不注重对学生兴趣、意识和心态的引导、培养,教学内容无论怎样改变也是徒劳。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关键在于语文教师的人文内涵和激情。寻求与学生感知上的共鸣、赋予学生以语文课特有的情感与美感是语文教师真诚情感的全部内涵,也是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语文教师只有用爱心、责任心和高水准去追求人文的深厚底蕴,才能真切地体验到语文教育的情感美;只有用理性、悟性和高技巧去勾勒教育的言语美、自然美,才能让学生真正地领略教师的人格美。然而,一些语文教师忽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一些语文教师忽视学生语言感受力的提高,忽视学生整体认知和感悟力的培养,授起课来往往立足教参,借助练习,其间充斥着枯燥的概念、抽象的分析,其结局必然低效甚至无效。
这种形势对教师本身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只有适应新的教育形势,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才有可能发掘教材最大限度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一位老师务必要真正地做到自我的解构与建构,实现由“教书匠”向“学者型”的转变。所谓学者型语文教师,就是“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善于在艰苦的实践中自觉探索语文教育的规律,并能升华到理论高度,再加上教师独特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在新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其独特的个性去张扬学生的人文个性,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去健全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通过感染、熏陶、领悟、潜移默化引入学生的体验、调动学生健康的心性。
二、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课可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种。课内阅读是教师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课本内优秀课文进行讲解,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课外阅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阅读分析课外的报纸、杂志、图书中的优秀文章。课外阅读课教师可指导学生在教室内阅读,也可带学生到图书馆阅读。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差别在于:课内课文前面都有阅读提示,课文下边有注释,课文后还有相应习题,这些都能够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课外阅读只有一篇文张,没有提示、注释、习题,这样更锻炼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课内阅读课的操作过程与传统语文阅读分析课教学过程相同。课外阅读课操作过程可分三个阶段进行:一是讲授知识阶段。教师讲授有关阅读知识,如速读、概括、评点等。教师可举一些有关实例,让学生进行个案分析。二是阅读实践阶段。学生阅读课外文章,做好相应的阅读笔记,如概括主旨、筛选信息、评点批注等。三是交流总结阶段。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畅谈阅读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并让学生围绕阅读中遇到的难点、焦点问题进行讨论,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和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和指导。
三、增强学生写作水平
写作在语文教学中是与阅读并行的重要部分。写作源于一种生命觉醒,源于苏醒的心灵对世界、对人的惊喜和感悟,源于对自身经验、自身情感的一种珍惜。作文教学应强调平时的观察、积累、思考,并鼓励学生用富有个性的语言把自己的思想真实、准确地表达出来。要鼓励说真话,鼓励写出真情实感,做到“文如其人”。
尊重学生的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话语,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对学生的思想加以引导。翻阅当今学生的习作可以发现,流行了多年的“套子”表现已不是太多见,另一种现象却极为明显:灰色情绪倾向严重,过分注重想象力,甚至是漫无边际,应该作为基本功的素描功夫却被忽视了,写作凭借的是冲动。这种所谓的“思想自由”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却的却是教师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神圣的职责。在重个性的同时也忽视了不可或缺的个性培养,不能说不是另一个极端。在教学当中,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引导的作用。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一种品质,必须大力弘扬和张显,并渗透到各种学习方式中去;作为一种方法,有其局限性和发挥作用的前提,选用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扬长避短。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对学生个性的养成有重要影响,语文教育就是一种精神教育、一种生命塑造,语文教育本身就是用“语言”构筑人的精神世界、构筑人的生命本身。因此,一种好的语文教学,需要师生共有一种植根于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文教学,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施展,起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学生自由精神与语文内容的和谐统一,使自由、个性具备深厚的精神积淀和坚实的精神支柱,从而塑造全面完善的人格,培养多样的个性生命体。
参考文献:
[1]孙杰远.论学生社会性发展[J].教育研究,2003,(7):22.
[2]吴俊明,杨承印.语文教学论[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7.
[3]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0.
[4]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8.
[5]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3).
[6]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02.
[7]阎承利.教学最优化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