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向何处去?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zo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今的语文课堂提问存在诸多问题,游离目标的无效的课堂提问比比皆是。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有效的提问,这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构建有效的课堂提问要围绕教学目标设置有效问题,优化课堂提问,则要设计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以主要问题为主,次要问题为辅。
  【关键词】课堂提问;目标;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优秀的语文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文本,在文本探索中激发兴趣,培养语言感知能力,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然而,在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无效的提问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课堂提问向何处去呢?
  一、貌似热闹却无效的课堂提问
  语文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时应该紧扣教学目标。但由于教师没有围绕教学目标做细致的分析,当前的语文课堂存在大量无效的提问,从而导致语文课堂提出的一些问题漫无目的且流于形式,浪费了学生的时间,降低了学生的兴趣,无疑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
  (一)随意的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会提出大量过于简单、肤浅的问题,教师张口问,学生随意答。这些问题的提出既对教师完成教学目标没有任何帮助,又达不到激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并且提出的问题零碎、无序,并没有针对教学目标设计出一系列环环相扣、完整的、有效的问题。如一位教师在教《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在幻灯片上展示出藤萝花的图片。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花?
  生:藤萝花。
  师:你们喜不喜欢藤萝花?
  生:喜欢。
  师:你们见过藤萝花吗?和书上写的一样吗?
  生:见过,有些相似。师: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作者心中的藤萝花是什么样的?
  在这个提问片段中,教师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思考文本中作者心中的藤萝花,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但是提问过程反复出现肤浅的问题,浪费了教学时间,可以直接提问:经过以上的学习,你认为作者心中的藤萝花是怎样的?
  (二)形式的提问
  在一些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模糊而不具有针对性,走马观花式的提问看似完成了教师任务,其实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并没有多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等着教师总结答案,学生的思维也没有得到应该有的训练。教师形式化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学生没有深刻掌握,因此教学目标也没有真正完成,课堂提问只是流于
  形式。
  还有一些提问是停留在形式上的。如有些教师上公开课时,为了显示自己“功力深厚”,准备了大量的问题,带领学生深挖文本,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得出一些看似高深的结论,实则早已偏离原本的教学目标,将语文课上成了文学课。看起来热热闹闹的课堂,学生实际应该学到的知识却不多。
  二、围绕教学目标设置有效问题
  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时因游离于教学目标而存在大量无效的提问,因此教师设置问题时要围绕教学目标。目前,根据语文课程的一般要求,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主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考虑,本文主要论述知识与能力方面。
  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即学生的现有水平,其次,教师需根据文本内容、语言、结构特点找出相关的语文知识,然后,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确定教授内容。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应該着眼于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有些难度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设置,避免随意而为、流于形式的提问,提问应当有条有理、具体明确,教师要思维缜密而又灵活多变,要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思维,好的课堂提问有时候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下面是特级教师钱梦龙在初一年级执教《愚公移山》的教学
  目标:
  (一)重点学习下列文言词句
  实词——方、仞、阴、阳、惩、君、汝、孀、龀、长息、穷匮、加(增)、何苦、亡(以应)。
  虚词——且、焉、诸、以。
  句式——省主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二)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树立为祖国“四化”建设努力奋斗的思想
  钱老师的教学目标结合了学生的实际。此次执教的教学目标是初一年级的学生,从“知识与能力”的维度讲,初一的学生刚接触文言文不到一年的时间,虽不能很好地掌握文言词句的用法,但是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此课学习以上实词、虚词还有省主句、倒装句的用法正合适;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讲,14岁的学生正需要学习愚公移山坚持不懈、迎难而上的精神,响应祖国号召,为祖国“四化”建设努力奋斗。
  下面是钱老师执教《愚公移山》时围绕教学目标提出的一些关键问题:
  围绕目标一:
  1.这次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五个)你们怎么知道愚公自己也参加了呢?(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啊,讲得真好!那请你再说说看,“遂率”前面省略了一个什么句子成分?(主语)主语应该是什么?
  2.智叟和愚公妻对愚公“移山”态度一样吗?(智叟讲愚公很笨,太不聪明了,愚公妻没有讲)你再说说看,智叟讲的这个句子是怎样组织的?(倒装)那么倒装该怎么说呢?(汝之不惠甚矣)你知道为什么要倒装吗?
  3.那个遗男有几岁了?(七八岁)你们又是怎么知道的!(从“龀”字知道)“龀”是什么意思?
  4.我们再来看一看称谓,愚公妻称愚公什么?(君)那么智叟怎么称愚公?(汝)师:这两个词有区别吗?
  5.请同学们解释一个虚词。“有子存焉”,这个“焉”字会解释吗?
  这五个问题都是围绕第一个教学目标设计的,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的提出都是为了学习句式——省主句和倒装句;第三个问题和第四个问题是为分别学习实词“龀”“君”和“汝”;第五个问题是为学习虚词“焉”。   围绕目标二:
  1.这篇寓言共写了几个人?我们先来把他们列出来,大家一起说,我来写,好不好?
  2.“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从文章里找出句子来说明。
  3.愚公多大年纪?(年且九十)太行、王屋二山有多大、多高?(方七百里,高万仞)凭愚公的一点力量能不能把山移掉?(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那么愚公坚决主张移山,是不是太笨了呢?
  4.我们再来看一看最后一段文章。有人说,这个故事到最后还是靠了神仙的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
  这四个问题问法巧妙,各有玄机,并且紧扣第二个教学目标。第一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起铺垫作用,以梳理人物的方式逐渐深入文本,既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为后面的分析理出了清晰的头绪;第二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移山”的难度,明确愚公要做的事情是多么地艰难;第三个问题问起愚公是否愚笨,深刻发掘出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第四个问题较前一个问题更加深入,再次深入探讨愚公迎难之上的精神,并且能够强化学生前面的收获。四个问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每个问题都紧扣教学目标,围绕教学任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三、优化:围绕目标,设计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文章内容,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提问以主要问题为主,次要问题为辅,这样就能很大程度上避开无效的课堂提问。
  主要问题涵盖的范围较大,牵扯内容较多,属于高认知层次的问题,学生需要深入学习文章内容,师生之间共同探讨,才能够做出解答。设置主要问题,教师带领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主题,并且能够引动对全篇文章的深入阅读和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次要问题涵盖的范围较小,牵扯内容较少,属于低认知层次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能够解答。次要问题的设置可以围绕主要问题,是主要问题的辅助问题,也可以是为了简单教学任务而设计的。
  设计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首先要钻研教材,设计出有效的教学目标,再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是设计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的关键,教学目标也是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设置的方向,因此设置问题时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如果没有围绕教学目标,那么问题的存在也就没有多少意义了。如某一教师对《秋天的怀念》进行教案设计时,制定了以下教学 目标:
  1.通过品味语言,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
  圍绕这一教学目标,笔者将设计以下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
  主要问题:题目为什么叫秋天的怀念?为什么怀念?为什么在秋天怀念?
  次要问题:
  1.文章三次写到看花,其背景和结果有什么不同?
  2.“我”的脾气如何?有哪些具体表现?
  3.品读第二段,母亲是怎样对待儿子、表达对儿子的爱?
  4.母亲此时的情况是怎样的?文中的母亲是一种怎么样的形象?
  5.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6.文中最后一段描写秋天的环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上面所设置的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都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主要问题从文章的题目入手,问题涵盖范围较大,需要深入文本进行探讨,同时紧扣教学目标。“为什么怀念”可从母亲深沉与无私的爱入手,“为什么在秋天怀念”可以引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次要问题的设置从总体上依然围绕教学目标,同时也紧扣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在课堂提问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分清主次问题。主要问题属于高层次问题,如上述《秋天的怀念》的主要问题:题目为什么叫秋天的怀念?为什么怀念?为什么在秋天怀念?引领学生深入理解,不仅可以发掘文本深层的内涵,也可以探讨文本独特的写作手法,多是从总体上把握教学目标,对于学生来说有些难度。次要问题相对来说是低层次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文本内容,寻找事实,多是起到配合回答主要问题的作用,或者是为完成简单的教学目标,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可以作答。如上述《秋天的怀念》的次要问题:母亲是怎样对待儿子、表达对儿子的爱?母亲此时的情况是怎样的?就是为了寻找文本中的事实。文章三次写到看花,其背景和结果有什么不同?是帮助学生梳理文本内容。文中最后一段描写秋天的环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是为回答主要问题中第二问的辅助性问题,也可以说是为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做铺垫。一般来说,次要问题一一解决后,主要问题也就如蚕抽丝剥茧渐渐得以解答了。
  针对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教师提问方式可以有两种。其一,可以由浅入深,先用次要问题做铺垫,再提主要问题。确保在提出主要问题之前,学生对课文已有基本的理解。如上述《秋天的怀念》中可以先提出次要问题: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文中最后一段描写秋天的环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再提出主要问题中第二问:为什么在秋天怀念?其二,也可以先提主要问题,如果学生回答不了,再提次要问题,最终要返回到主要问题。如上述《秋天的怀念》中可以先提出主要问题:为什么在秋天怀念?如果大部分学生回答不了,可以再提出相关次要问题: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文中最后一段描写秋天的环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学生一一解答后,再一次提出主要问题:为什么在秋天怀念?教师可以在具体情况中选择这两种提问方式,结合文本内容、特点和学生
  情况。
  四、总结
  综上,设计有效的语文课堂提问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设置有效问题,课堂提问应该为教学任务服务,而不仅仅是停留于表面的热闹。有效课堂提问的关键在于紧扣目标,设计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以主要问题为主,次要问题为辅,这一策略可以有效地避免散乱、随意、流于形式的提问,改变繁而无序、琐而无纲的课堂提问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奎.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评点 [J].黄冈师专学报,1982(1).
  [2]陈爱娟.从提问看教师的教学 [J].中学语文教学,2008(10).
  [3]祝新华.阅读教学课堂提问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J].课程·教材·教法,2009(10).
  (编辑:张晓婧)
其他文献
【摘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在平时的语文考试环节,阅读题占据了大多数的分值,阅读题不仅包括古诗文的阅读,还包括现代文的阅读,许多学生很容易在上面丢掉分值。所以,提高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成了众多教师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对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现状和加强阅读教育的措施等方面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初
【摘要】在小学高段语文教育中,阅读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阅读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比重。学生通过对语文阅读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言交流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领会能力,让学生的内涵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语文阅读对学生一生的影响都是十分重大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小学高段语文阅读的教学。  【关键词】小学教育
【摘要】阅读是语文的“根本”,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中。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朗读”的教学模式,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揣摩和思考能力、语言分析能力及运用能力,最终形成语感,又是语文教师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本文探讨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理论根据、实践经验及面临的困惑,也提出了一些旨在引发同行们进一步深入思考的建议,期盼对一线教师有些实质性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朗读;语感;主体作用  【中图分类
【摘要】微信以其强大的交互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学习者构建了新型学习环境。微信应用于教学既有优势,又有必须正视的一些问题,如何趋利避害,让微信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是新时代给老师们留下的一道作业。本文旨在进行基于微信的语文学习管理策略研究,构建了微信环境下的混合学习模式。  【关键词】微信;教学互动;学习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微信应用于教学的优势  一是具有更好
【摘要】语文是语言文字的简约统称,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石,是人与人交流的途径。所谓的课外阅读就是在完成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课下的空余时间来阅读课外书籍。不能盲目地瞎读乱读,这就需要教师帮其拟订一个合适的阅读计划,推荐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的优秀书籍,使他们在课外阅读中感受到快乐和美好,增加其语文学科课堂学习的劲头。  【关键词】课外阅读;作用;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摘要】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如何充分利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来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并养成朗读的习惯,是当今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师讨论的重点话题。本文对当今朗读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提升对部编版语文教材朗读的重视、利用各种元素与趣味阅读相结合、探寻适合学生的趣味教学方法的朗读教学策略,目的在于能够提升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而有效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趣味朗读;小学一年级;部编版新
【摘要】学困生转化需要长情的陪伴,这是学困生“精准扶贫”的有效策略。家长长情的陪伴,是进行学困生转化的必要前提;教师长情的陪伴,是实现学困生转化目标的有力保障;学困生自我长情的陪伴,是取得学困生良好转化成效,以及巩固转化成果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学困生;转化;长情陪伴;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班级内的“学
【摘要】“批判性思维”和“整本书阅读”的有机整合,是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如何有机结合呢?笔者认为,需要“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只有真正做到这样,经典才能“嵌”在我们的生命之中,成为“我”的经典。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整本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语文核心素养”强调“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批判性”
【摘要】在当前的儿童文学中,童话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体裁,童话通过使用一种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夸张的手法,能够在有趣的形象塑造中反映真实的生活,进而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在当前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童话教学,这不仅是因为童话在语文课本中的占比越来越大,更是因为童话教学对于学生的素质发展着实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对小学语文童话教学进行探究,希望为相关工作者的研究提供
奶奶的一句話,是在我经历了一些世事后,才有了更深的理解。奶奶说,图一天天好过,就会一年年难过。  奶奶这句话中的“天”,时间短,而“年”,则时间长。这说明,长远的结果,是在一个又一个短时间中不知不觉酿成的。  图一天天好过,是指贪图短时间的安逸和舒适,只会给长远带来痛苦和不幸,只会让自己一年年难过起来。也就是说,长远的痛苦和不幸,是只图眼前的安逸和舒适造成的。  在奶奶看来,好过与难过,是互为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