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章程制定的背景分析与思考

来源 :实验教学与仪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790434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章第二十六条将学校章程作为设立学校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第二十八条规定“学校有按照学校章程自主管理的权利”.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是规范化、法制化.制定并依据学校章程规范学校的管理,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被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实践所证明的共同经验.受现代教育多元化的影响,以法律形式规范学校办学的行为,使学校教育依法而治,是学校提高竞争能力并迈向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落实依法治校的关键是要抓好学校章程的制定与执行.
其他文献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作为不可替代的元治理角色,它必然要求积极变革并构建与之开放水平相适应的国家能力。美国主动挑起对华贸易战的内因在于其国家能力尤其是规管能力、再分配能力、宏观调控能力、公共产品供给能力、财政汲取能力无法适应其经济全球化进程,整体处于"国家能力赤字"状态。作为被动的应战方,以改革开放发展壮大自身,是中国应对经贸摩擦的根本之道。为此,中国应当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开放立场,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国家能力,以国家能力把握经济开放节奏。当前中国具有国家能力优势、历史经验优势、市场规模优势、发展潜力优势、
农村事务具有不规则性、整体性和季节性,要求治理具有灵活性、系统性和配置性。当前农村治理的问题是基层治理能力和动力不足,导致矛盾上移至县域部门。县域部门有处置"大事"的能力,对众多农村"小事"难以治理。科层部门无论是强化自身建设,还是推动协同治理都有困难,便依附县级政府借用其治理资源。政府为规避风险整合资金成立网格中心,统筹多部门职责交由网格员完成。网格化管理的不足是科层化治理和流程化运转与农村事务治理逻辑相悖,带来事务治理形式化和基层治理内卷化。当基层组织治权与治责大致匹配,与科层部门形成合作共治结构,"
文明交流互鉴是阐释人类共同价值观的重要视角.人类共同价值观植根于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在破解全球治理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