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居住在广西桂林市的百岁老人宋秋生前半生很传奇——他和江青一同从上海到延安,拜在毛泽东“门下”。在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他没有留在延安,而是去了上海。宋秋生的后半生很稳定——安安稳稳工作,踏踏实实养生。
出生于1913年的宋秋生,今年刚好100岁。谈起百年人生,充满回忆的多是一些艰苦岁月。
参军:热血男儿 弃学投戎
在广西桂林市象山区安家洲社区的沿江小道上,每天早上都能看到一对鹤发童颜的夫妇在散步——女的在前,笑容满面,男的在后,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挂在老伴身上。他们就是宋秋生和妻子苗美珍。
1913年,宋秋生出生在山东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8岁时,母亲辞世,家境日益艰难,在上海做生意的大伯把宋秋生和四岁的弟弟接去上海抚养。
宋秋生读书时,局势日益紧张,中国大地已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宋秋生说:“有志气男儿要报国。”于是,和同学好友加入上海市童子军,放弃学业到前线救抚伤员。他回忆道:“头顶上的飞机轰隆隆地飞,不停扔下炸弹,好多次扔在身旁,幸好是燃气弹,只起火,不然早就被炸了。有一次在船上,飞机又扔下炸弹,我赶紧跳到水里,游到了岸边,才逃过了一劫。”
那些年,跟着打仗的队伍,宋秋生辗转了很多城市,湛江、武汉、广州等城市都去过。
当年,追求理想的人都奔赴延安,宋秋生也不例外。他说:“那时候身上都没几个钱,很苦,幸好我们穿着童子军的衣服,坐火车不要钱。”宋秋生和几个伙伴趴在火车顶上,一路向北,走到了延安,后来,他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工作:报国求学 奔赴延安
在延安,宋秋生接受了很多先进思想,包括军事、政治的,当然,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艰苦的生活。
“毛泽东和他的老师徐特立是我们的老师,他们经常给我们上课。当时,很多团长、营长也给我们上课。打了胜仗,会告诉我们怎么打的。”宋秋生说,具体讲了些什么,他不太记得了,在他印象里,包括毛泽东在内,很多老师都没有架子。
江青也给宋秋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跟他一起从上海来的姑娘有些与众不同,只要是毛泽东的课,江青总会表现得很活跃,找各种问题向毛泽东讨教。
虽然那段岁月过得很充实,但在生活上却很艰苦,由于常常只能吃到黄小米,油水不足,宋秋生犯了严重的胃病。
从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徐特立找宋秋生谈话,想让他留在延安,可以分配工作,如果想走,也不拦着。宋秋生最终选择回上海,他觉得回到上海家里后,至少有饭吃,胃可能就养好了。
宋秋生辗转回到上海后,报了当时热门专业,进入中华无线电学校学习。毕业后,他先后进入中国银行、海关等部门做无线电报务员。
生活:县里第一个做绝育手术的男人
宋秋生做了一辈子的报务员,退休后,和女婿一家在柳州生活了十几年。2007年,宋秋生和妻子随女儿一家迁到桂林。
宋秋生性格有点内向,平时少言寡语,喜欢看书画画,而妻子苗美珍性格开朗活泼,说话声音洪亮。“在这个家,都是我来做主。”
宋秋生的叔叔和苗美珍叔叔是世交,两个大人商量“决定”后,就把苗美珍嫁给了比她大16岁的宋秋生,宋秋生也很乐意地接受了这个安排。在妻子苗美珍心里,经过父母之命挑来的丈夫,也很合自己的心意。
两个人都在无线电报务系统工作,发工资的时候,宋秋生都让苗美珍去领。苗美珍说:“他也没什么可用钱的地方,家里的事情都是我来操持,他什么都不操心也不懂操心,几十年都这样。退休后,他平时就看书、画画,家里堆满了他的画。”
3月中旬,笔者来到宋秋生的家里,两居室的房子一尘不染、窗明几净,苗美珍说,平时都是她来打扫,而宋秋生则习惯了依赖她,哪怕是走路,他也习惯把手挂在苗美珍的手上。苗美珍说:“他身体没有什么病,就是腿有点疼,现在我就是他的拐杖。他耳朵有点背,我说话也越来越大声了。”而苗美珍也习惯了这种依赖,她知道,丈夫真心疼爱她。
1964年,苗美珍第四个孩子出世后,宋秋生和她商量开始“计划生育”,苗美珍笑着说:”他的思想超前,这比全国普及计划生育早了十几年呢。”计划生育就要做好绝育措施,宋秋生对她说:“女人做手术伤害大,还是我去做吧。”于是,宋秋生找了关系,瞒着单位偷偷去做了绝育手术,直到第二年,单位才知道宋秋生做了绝育手术,还补发了鼓励奖。苗美珍回忆说:“医院里的人说,那是玉林市容县第一个去做绝育手术的男人。”
谈起那些陈年旧事,苗美珍眉飞色舞,而宋秋生则看着她一直微笑。
养生:保存几十本“养生笔记”
谈起宋秋生为何如此长寿,苗美珍说:“这跟好习惯和心态有关系。”
几十年如一日,苗美珍照顾着宋秋生的饮食起居,宋秋生什么都不用操心。每天,他们坚持早睡早起:退休后,早晚一起散步一个小时;肉食少吃,一日三餐吃软米饭。而宋秋生本人也特别注意养生。
宋秋生说:“我喜欢看养生的书,看到好的知识就剪下来。”在客厅的书桌和柜子上,整整齐齐地摆满了他的几十本笔记本,里面都是从各式报纸剪下来的剪报,大部分内容都是介绍如何养生的。现在,宋秋生还经常翻看他的剪报,并认真执行。
现在,宋秋生每天坚持做的事情就是按摩,他说:“有空就按按,胸口、手、腿啊,都按按,促进血液循环。”
出生于1913年的宋秋生,今年刚好100岁。谈起百年人生,充满回忆的多是一些艰苦岁月。
参军:热血男儿 弃学投戎
在广西桂林市象山区安家洲社区的沿江小道上,每天早上都能看到一对鹤发童颜的夫妇在散步——女的在前,笑容满面,男的在后,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挂在老伴身上。他们就是宋秋生和妻子苗美珍。
1913年,宋秋生出生在山东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8岁时,母亲辞世,家境日益艰难,在上海做生意的大伯把宋秋生和四岁的弟弟接去上海抚养。
宋秋生读书时,局势日益紧张,中国大地已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宋秋生说:“有志气男儿要报国。”于是,和同学好友加入上海市童子军,放弃学业到前线救抚伤员。他回忆道:“头顶上的飞机轰隆隆地飞,不停扔下炸弹,好多次扔在身旁,幸好是燃气弹,只起火,不然早就被炸了。有一次在船上,飞机又扔下炸弹,我赶紧跳到水里,游到了岸边,才逃过了一劫。”
那些年,跟着打仗的队伍,宋秋生辗转了很多城市,湛江、武汉、广州等城市都去过。
当年,追求理想的人都奔赴延安,宋秋生也不例外。他说:“那时候身上都没几个钱,很苦,幸好我们穿着童子军的衣服,坐火车不要钱。”宋秋生和几个伙伴趴在火车顶上,一路向北,走到了延安,后来,他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工作:报国求学 奔赴延安
在延安,宋秋生接受了很多先进思想,包括军事、政治的,当然,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艰苦的生活。
“毛泽东和他的老师徐特立是我们的老师,他们经常给我们上课。当时,很多团长、营长也给我们上课。打了胜仗,会告诉我们怎么打的。”宋秋生说,具体讲了些什么,他不太记得了,在他印象里,包括毛泽东在内,很多老师都没有架子。
江青也给宋秋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跟他一起从上海来的姑娘有些与众不同,只要是毛泽东的课,江青总会表现得很活跃,找各种问题向毛泽东讨教。
虽然那段岁月过得很充实,但在生活上却很艰苦,由于常常只能吃到黄小米,油水不足,宋秋生犯了严重的胃病。
从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徐特立找宋秋生谈话,想让他留在延安,可以分配工作,如果想走,也不拦着。宋秋生最终选择回上海,他觉得回到上海家里后,至少有饭吃,胃可能就养好了。
宋秋生辗转回到上海后,报了当时热门专业,进入中华无线电学校学习。毕业后,他先后进入中国银行、海关等部门做无线电报务员。
生活:县里第一个做绝育手术的男人
宋秋生做了一辈子的报务员,退休后,和女婿一家在柳州生活了十几年。2007年,宋秋生和妻子随女儿一家迁到桂林。
宋秋生性格有点内向,平时少言寡语,喜欢看书画画,而妻子苗美珍性格开朗活泼,说话声音洪亮。“在这个家,都是我来做主。”
宋秋生的叔叔和苗美珍叔叔是世交,两个大人商量“决定”后,就把苗美珍嫁给了比她大16岁的宋秋生,宋秋生也很乐意地接受了这个安排。在妻子苗美珍心里,经过父母之命挑来的丈夫,也很合自己的心意。
两个人都在无线电报务系统工作,发工资的时候,宋秋生都让苗美珍去领。苗美珍说:“他也没什么可用钱的地方,家里的事情都是我来操持,他什么都不操心也不懂操心,几十年都这样。退休后,他平时就看书、画画,家里堆满了他的画。”
3月中旬,笔者来到宋秋生的家里,两居室的房子一尘不染、窗明几净,苗美珍说,平时都是她来打扫,而宋秋生则习惯了依赖她,哪怕是走路,他也习惯把手挂在苗美珍的手上。苗美珍说:“他身体没有什么病,就是腿有点疼,现在我就是他的拐杖。他耳朵有点背,我说话也越来越大声了。”而苗美珍也习惯了这种依赖,她知道,丈夫真心疼爱她。
1964年,苗美珍第四个孩子出世后,宋秋生和她商量开始“计划生育”,苗美珍笑着说:”他的思想超前,这比全国普及计划生育早了十几年呢。”计划生育就要做好绝育措施,宋秋生对她说:“女人做手术伤害大,还是我去做吧。”于是,宋秋生找了关系,瞒着单位偷偷去做了绝育手术,直到第二年,单位才知道宋秋生做了绝育手术,还补发了鼓励奖。苗美珍回忆说:“医院里的人说,那是玉林市容县第一个去做绝育手术的男人。”
谈起那些陈年旧事,苗美珍眉飞色舞,而宋秋生则看着她一直微笑。
养生:保存几十本“养生笔记”
谈起宋秋生为何如此长寿,苗美珍说:“这跟好习惯和心态有关系。”
几十年如一日,苗美珍照顾着宋秋生的饮食起居,宋秋生什么都不用操心。每天,他们坚持早睡早起:退休后,早晚一起散步一个小时;肉食少吃,一日三餐吃软米饭。而宋秋生本人也特别注意养生。
宋秋生说:“我喜欢看养生的书,看到好的知识就剪下来。”在客厅的书桌和柜子上,整整齐齐地摆满了他的几十本笔记本,里面都是从各式报纸剪下来的剪报,大部分内容都是介绍如何养生的。现在,宋秋生还经常翻看他的剪报,并认真执行。
现在,宋秋生每天坚持做的事情就是按摩,他说:“有空就按按,胸口、手、腿啊,都按按,促进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