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学者(中)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k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道志言情,高扬诗教传统
  陈友松自幼饱读诗书,经典之言烂熟于胸。当时虽未见其大用,但在经历了新知的激荡与岁月的发酵之后,它们逐渐积聚成深沉的思想、精神的能量。1942年,他接长成立仅1年的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当时正值抗战最困难的时期,“学院早创、教学条件极差、学生多思离去”。[1]他上任后,即定宗旨以励学风、延名师以植学基,与师生共辟草莱以广黉舍。方辉盛先生(1922年生)于1945年冬毕业于国立湖北师范学院,他目睹了从湖北省立教育学院至国立湖北师范学院之历史性跨越;在此跨越中有着特殊贡献的,则是陈友松院长:
  价值显于比较,意义显于变化。在陈院长到来之前,当初恩施办大学几乎得不到上级教育部的认可。办起来也不得不小打小闹,起手只有一系一科,没有摆脱乡村师范学院的格局。陈先生来后,专修科开始细胞分裂了:一分为五,又分为八。业务建设、组织建设、思想建设、物质建设全面推进了。到后来,点石成金、水到渠成,跃入国立师范学院的行列。[2]
  对于陈友松这样一位大学者来说,此一事功或许只是小试牛刀。但牛刀毕竟是牛刀,虽小试亦凛凛生风。他高扬吾国诗教传统,道志言情、鉴古励今,让沐浴在战火中的湖北教院精神抖擞。
  他掌院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校门口立起一座牌坊,“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十个颜体大字分列牌坊两侧。寓意深远的十字院训让这所小小的学院拥有了顶天立地、继往开来的文化气概。他还把此一精神,灌注到所撰院歌之中:
  大别嵯峨,大江激昂,山川相缪,是我家乡。清江河畔,五峰之阳,唯楚有才,爰胜甘棠。松柏桃李,计划周详,三户壮士,于兹发皇。春风时雨,我院之光,不厌不倦,勿忝勿忘。
  筚路蓝缕,摧坚锄强,移风易俗,继绝存亡。立心立命,志大志刚,力行此训,领导发扬。日教日育,学海汪洋,新旧中西,取精用长。春风时雨,我院之光,不厌不倦,勿忝勿忘。[3]
  作者以懔懔之心、临云之志,歌家乡山川之壮丽,咏先人功德之峻烈,发继绝存亡、立心立命之宏愿,取春风时雨不厌不倦、新旧中西取精用长之教育精蕴,情深意长,怎能不让歌之者闻鸡起舞!
  在校园精神氛围的营造中,开学和毕业典礼自是两个不容忽略的重要当口。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俞宜瑄(1909-2008年),是陈友松湖北教院时的老同事,她回忆说: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友松院长在教育学院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笔者特将当时记录下来的友松院长鉴引古语、警策时人的一段话照录于此,以飨读者:“士何事?曰尚志。志何在?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忧天下之忧,‘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脉搏和命运!”友松院长的肺腑之言,用意并不仅限于对学生的勉励,同时也是对全院教职员工寄予的期许与厚望。我作为一名学院教师,深受感动,获益匪浅。[4]
  他的话语激情志于典坟,让一己的生命与时代的脉搏一齐跳动,本身就如歌如诗。
  1943年夏,湖北教院第一届学生毕业。陈友松主持典礼并为《青冰畏言》一文以勉诸生。文章首引荀子“青,取之于兰,而青于兰;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之言,更以“变”“胜”“新”三义发明之;继引孔子“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之语,改“畏”字之喜义为忧义,并以毕业即止学、好为人师、博约无当、明变而不知常、知长楚人精神之善而不能救其失五者,力戒诸生;末复展其诗家之才,为联一幅,重为青冰之祝:“以施鹤为会稽,训之若敖蚡冒,勿忘筚路启山林,惟楚有材皆将蔚起;寄黄龙于鄂渚,学彼伏龙凤雏,共抒经纶复省国,时日曷丧我必凯旋。”[5]此联以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奋进、复国之大义,深得吾国诗教之精髓,深沉而有力。有此明师,五峰山麓的“清晨、傍晚,三三两两的同学在树荫下诵读古诗文,学习着吟诗作赋……”[6],就不足为怪了。
  陈友松先生晚年,积六、七十年之阅历与思考,重述其“五全教育观”,由何光荣先生记于其病榻之前,名曰《我的教育观》[7]。于此“全”之要义,他不仅辩之于其文,亦且证之于其诗。1991年11月12日,他同时完成了两副对联。
  一名《外为中用》:
  苏格拉底杜威洛克桑代克赫巴特康南特合理取内核
  夸美纽斯卢梭皮奈斯宾塞凯洛夫赞可夫辩证为中用
  一名《古为今用》:
  孔曰学习博文约礼周游列国寻师问老因材善诱过勿惮改爱众成仁毋厌毋倦毋愠铎音宛在
  孟乐教育专心尚志私淑诸人称尧道舜知言好辩书不尽信贵民取义不淫不屈不移浩气凛然
  尤其是后一联,含英咀华、提要钩玄,把孔、孟的教育精神提点无遗。真可谓“诵先人之清芬”、“采千载之遗韵”(陆机《文赋》语)。而毋厌、毋倦、毋愠和不淫、不屈、不移,早已化作他的人格,成为其情、其志的生动呈现。
  四、不移不屈,不变书生本色
  陈友松早在博文书院读书期间,即受胡适思想影响;留学菲律宾归来后,又与胡适有过密切的接触;后留学美国,系统地研究了杜威思想,更与胡适有了共同的思想渊源;抗战胜利后,他作为北大教授,再一次跟从胡适,成了胡适所创办的“独立时论社”成员。[8]从思想归属来说,他与胡适一样,基本上属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推崇民主宪政,主张个性自由、独立思考和社会改良。他也以这样一种形式,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和人格独立思想。他出长湖北教院的时候,湖北省主席是国民党要员陈诚。他的学生回忆说:
  有一次,在上课中,院长室秘书徐声和先生,到教室向院长报告说:“陈长官来了!”(说完便)退在旁边,听候指示。院长在教材告一段落时问:“他来校有什么事?”徐答:“来校看看。”直到下课铃响,(他)才从容迎宾。陈院长从此又获得“书呆子院长”的外号。
  他为了抗拒国民党对青年学生的思想专制和政治压迫,愤而辞去院长职务:
  我素性习惯于西南联大那种自由的学习空气,不满于恩施的政治气氛和严格的统治。……促使我离去五峰山的导火线是,在一次省城扩大会上,陈诚公开责骂教育学院两个左派学生闹事,当场宣布逮捕这两个学生,使我难堪。我想,这两个青年有什么罪过?我实在难以忍受,一怒之下,向张伯谨(时任湖北省教育厅长——引者注)提出辞职不干。这样我毅然离开了湖北教育学院。
  1945年,“一二
其他文献
第二届全国最佳优秀班主任暨优秀校长评选活动    《中国教师》杂志社、《辅导员》杂志社、北京成之路文化教育研究院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最佳优秀班主任暨优秀校长评选活动”正在进行,欢迎广大教师踊跃参加。  联系电话:010-51889309 51887063  网址查询:中国教师网站    2006年全国中小学教师迎奥运书画大赛    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奥运精神,由《中国教师》杂志社,中央
朱正威,生物学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新生物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1992年起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教师》:特级教师或专家级教师应当具备什么样的学科知识体系?  朱正威:生物学特级教师对生物学领域里面基础的、前沿的、重点的问题应该是相当熟悉的。这个是最基本的学科素养,道理虽然简
Tourette Syndrome,中文译成“妥瑞氏症”,是一种遗传性的神经运动疾病。患者会间歇性突然出现短暂的、不自主的小动作或声音,如甩头、耸肩、皱眉、眨眼,甚至摸鼻子和触碰別人等,又或是咳嗽、清喉咙和发出怪叫声,等等。你能想象这样的一个人能够在大庭广众之下自信而从容、幽默而生动地讲课吗?你能想象这样的一个人能够成为最受学生青睐的老师,并荣膺美国乔治亚州年度最佳新教师吗?《教室前的讲桌》(Fr
尊敬的各位领导、敬爱的老师们、同行们:  首先,我要感谢教育部让我参加这个论坛。短短的两个小时里,我受到很大的启示、教育和净化。感谢所有为我们做精彩讲演报告的专家和老师。我要特别感谢王晓都老师,她又让我们回到了去年“5·12”那个撕裂人心的时刻。那既是一次巨大的灾难,也是对民族的锤炼,让我们再次为汶川大地震中做出可歌可泣、永远彪炳千秋的业绩的英雄老师感到自豪。当然,王生老师、王威老师及费宝莉小姑娘
语文教育必须是适时的教育,所谓适时的教育,就是要抓住机遇。正如《最大的麦穗》所昭示的那样——错失良机,无法回头。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有一种捕捉机遇的敏感,一种灵活处置的智慧,根据学生处境的变动,情绪的流动,适时重组教材,调整教学,使教学与学生的存在处境实现最佳的相似匹配。如此,我们的语文教育才是流动的、鲜活的、真正触动学生生命的;学生的学习也才是真正有生命的学习。  当前乃至很长时期,同心同德支援抗
师:同学们,图文转换是当今高考常见的一种语用题题型。本次测验,我们考了这样的一道题。但是大家做得不理想,满分者寥寥。原因之一,这是同学们进入高中以来首次接触的题型,多数人看到“陌生面孔”,就有点慌张。原因之二,是不得解题要领。实际上,此类题并不难解。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起来探究,希望通过训练,大家都能掌握一把金钥匙。    一、展示原题    下图是一张汶川特大地震中抢运伤员的照片。这张照片震撼
我们班是个阳光型的班级,男生能言善辩,女生伶牙俐齿。可是今天,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原来那群嗷嗷待哺、唧唧喳喳的小机灵却成了霜打的茄子,耷拉着脑袋,灿烂的笑容消失了,原本活泼热闹的课间笼罩着一层阴云。我感觉出了什么问题,而且不是小问题。“怎么了,孩子们?”没有目光的交汇,没有语言的交流。“陈思楠(我们班的班长),你来说!”陈思楠站起来,也不抬头看我,长叹了一口气:“刚才美术课纪律被陈老师打了个0分。
一、诗意课堂的研究背景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求减轻学生肩上沉甸甸的负担,还学生应有的活力和光彩,力求改变教师“春蚕”和“红烛”的“壮烈”,因此,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成长便成了课堂教学研究探索的重点。在教学管理中,笔者所在的学校有意识地将目光转向了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围绕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努力尝试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大力支持和鼓励教师不断走出去,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在一次学习回来的路
编者按:  2009年11月19日,正在广州市某校考察的国家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操场上看到一群上课的七年级学生,就走上前去任意点了两名学生,请他们用英语进行对话。学生地道的发音、流利的应答,让鲁昕副部长禁不住频频点头。让鲁昕副部长啧啧称赞的只是这所学校两名普通的学生,而这所学校的诞生历史却不普通。这是一所有着56年办学历史和多元文化色彩的外语特色学校,它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香凝等老一辈爱国华
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东江镇初级中学是一所寄宿制中学,地处河池市金城江城区东郊的工业园区内,占地30045平方米,可容纳寄宿生800余人,是城区东郊校舍面积最大、教学资源最为充足的乡镇中学。2011年暑假,该校基本完成了与另一所乡镇中学——白土中学的“撤点并校”工作,并于9月1日迎来了合并校的首个开学日。在这样特殊的日子里,东江中学的吴利北校长会有什么想说的话呢?作为“撤点并校”的亲历者和执行者,她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