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古诗一个故事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ri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词,它以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生动形象、含蓄凝练、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的语言,成为人类精神营养丰富的“滋补品”。千百年来,这些优秀诗篇合着中华民族的脉搏,时时刻刻撞击着国人的灵魂,滋养着国人的性情。因此,深化古诗词教学研究,使之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发挥更重要作用,已成为现实的迫切需要。但是,我们聚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却发现还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本文试着对这些现状进行分析,并希冀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一、古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让学生从小就接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以获得终身受益的经典古诗文的基本修养。但就目前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却不甚理想。学生古诗掌握量寥寥,主要是课本中要求的几首;内容较单一,五绝为主;学生对古诗普遍缺乏兴趣。导致这种不容乐观的现状产生的原因在哪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平日观察,总结一下,主要原因如下:
  1.教学方法枯燥,课堂缺失美感
  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多半是采用“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说思想,齐背诵”,整个过程程式化,使原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被许多教师翻译成一碟碟索然无味的小菜,而且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隐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课堂上当然就缺乏美感,缺少“情”的涌动。
  2.学诗途径单一,体验缺少灵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但是从学生学习古诗的现状来看,还往往仅局限于课堂。老师也盯着课本,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节外生枝,生怕联系一点课外知识、拓展相关古诗会浪费时间,不敢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引进课堂,不想或者极少推荐积累其他古诗。所以,不仅课堂如一潭死水,缺了课外延伸、课外实践活动这一源头活水,而且校园古诗文化建设更是淡漠,使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缺少古诗词的教化、美化。
  3.关注角度偏移,学诗丧失兴趣
  自从新课标明确指出背诵古诗词的数量后,教师也比较重视对学生古诗词的积累、背诵,但是在理解上有偏颇,不少教师仅仅关注了学生“量”的积累,只知填鸭灌输,让学生大量、机械地抄写、背诵、默写。学生在枯燥的背诗、抄诗中毫无审美体验。慢慢地,便丧失了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受到情感的熏陶了。
  二、培养策略的探讨
  我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采用故事性教学的手法,每一首古诗词就是一个故事。众所周知小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听、说故事,孩子们喜欢把自己听到的故事告诉他人,从而取得小小的成就感。在教学中将每首古诗词变成一个故事不仅能激发孩子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更能在他们的口口相传中不断地对古诗词进行诵读,自然就能识记下这些古诗词。再者,孩子们在记忆故事的同时也了解了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及当时的历史状况,并且很容易融入所创设的故事情境中,从而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境。以下就是我为何要用故事的形式进行古诗词教学的几点肤浅的思考。
  1.允许“模糊解读”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疏通,句句领会。只要学生翻译的文章不扭曲作者当时的意愿,只要把大致意思说明就可以,不要在文字、字数、通顺及表达方式上吹毛求疵,要求过严。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
  2.反复吟诵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非常重视诵读。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古诗词特别适合诵读,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说明了吟诵的功效。但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小学生,随意让其反复吟诵可能会让他们厌烦。那短短的几个句子很快就会背了,那读还有什么意思呢?这就要求我们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给学生设计安排一些新奇点,采用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3.有效地把握诗词背景介绍
  学诗词仅靠朗读是不够的,还要注意结合诗词的时代背景或作者的经历遭遇。诗是诗人思想感情的真情流露,而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经历和遭遇关系密切,可以说,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经历、遭遇决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在进行小学诗歌教学时,要是能让学生对诗词的创作背景有所了解,例如诗中人物的活动,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诗人的生平和思想变化等,这对学生理解古诗词会有帮助。
  4.启发想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诗词的灵魂,鉴赏诗词的过程就是品味诗词意境的过程,所以引导学生品味意境是鉴赏诗词的关键。别林斯基说过:“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使学生进入意境之中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求学生充分调动想象和联想,将自己设想成作者本人,从作者当时的立场设身处地地考虑、感受,使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景象一一浮现于脑海中,再现逼真的情景,加上学生自己平日对生活的体验,那么此时学生眼前的画面就不单是视觉的画面,而是融合了他的感情和情绪,他的脑海中就会增加许多诗词中并未提到的物象。至此,学生才可以说进入了诗的意境。一旦进入意境,那么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诗词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则不言而喻,学生也就掌握了诗词的精髓。可见,诗歌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是何等重要,这是捕捉诗歌意境的关键。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只要我们教师能够逐渐培养起学生学诗词的兴趣,就定会将诗词课上得兴趣盎然、有滋有味。让古诗词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展现古诗词教学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去思考,呼唤着我们每一位教师去创新!
其他文献
在英國乡间这座优美的花园中,桌子上的三明治被摆成完美的圆形,烤饼、果酱和凝脂奶油堆成了一个个“小山”,茶水从银色茶壶中缓缓流出,孩子们在草地上嬉笑玩耍,与四只毛茸茸的吉娃娃闹成一团,大人们则心满意足地坐在“品茶角”的藤椅上。在这个小小的圆形户外空间,地面是经过平整处理的草地,四周围着一圈修剪成型的山毛榉树……眼前这片迷人的英国乡村风景的“创造者”是Claudia Rothaermere,她从装饰着
课堂教学是活动过程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目标的贯彻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合作者,而且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调控者。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如何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是新课程理念提出的新要求。那么,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教学策略来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策略。  一、临风对月而渲染  在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除知识技能的传授交流外,更有情感态度与价
潘浩文的事业起航于被Balenciaga看中去巴黎走秀并拍摄广告,她是能够代表新生代中国模特的酷和美的。此次因为疫情缺席四大时装周,且还没有拿到海外广告邀约的她,在我们的拍摄中穿上了最新一季的Balenciaga早秋印花连衣长裙,蹬上强势但无比柔软的Bottega Veneta超长羊皮靴,戴上Saint Laurent宽檐藤编帽,从头到脚溢出满满的活力。白色环形手镯来自Bottega Veneta
习作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习作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占据着小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传统的习作教学课堂模式是“揭示课题—明确目标—讨论选材—自主拟稿—誊写习作”,在这样的课堂模式下,习作教学的现状普遍存在着“学生畏,教师累,学生表达苦,教师指导难” 的通病。教师和学生都投入了很多精力,但习作教学的质量不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偏低却是不争的事实。能否在习作教学
近几年,我校的磨课活动成为学校教研的主要形式之一,给许多教师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给予教师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和锻炼成长的机会。我在学校的磨课教研活动中,曾执教过《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这篇课文。为达到最佳效果,进行了 “个人—备课组—教研组”三个层次的磨课。在这里,我想以自己在教学《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这篇课文时的设计与教学实践,谈谈我在一节课中如何体现课改中涌现的新观念,
法国杰出艺术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见,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美,生活中到处有美育。美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育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美术课作为美育中的一门学科,当然也不例外。脱离了生活,美育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永远是第一性的。动人的美术创作学习,自然也离不开学生自己的生
所谓“自主作业”,我的理解是:学生除了完成老师课内的作业外,自己主动、乐意去做的课外作业。  笔者践行学校2009年第一学期提出的“中、高年级学生实施自主作业”的指导思想。在实践过程中摸索、反思,并且尝到了一丝甜头。  下面是我在六年级两个班中有关数学“自主作业” 的点滴记录。抛砖引玉,请同行批评指正!    一、具备“自主作业”个体的条件    一般指学习个体能具备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
既然被推到了班主任这个工作岗位,就义不容辞地担负起管理孩子、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责任。既然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天真烂漫、单纯善良的孩子,那么我们的教育方式就应更直接、更活泼、更纯粹。可是,教师在繁杂的德育工作中,往往疲于应付,缺少了更多理性的思维。怎样使我们的教育活动更有实效性、感染力?教育活动中又有哪些误区?让我们通过实例来思考。  一、舍近求远,弱化了教育力量  记得有一次德育活动的主题是“
在科学技术、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玩具、电脑、电视远比文字对学生更有诱惑力,要让学生把书捧起,首先就需要老师在读前“诱惑”,使其产生兴趣。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阅读的兴趣,就会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变“被动读”为“主动读”,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让孩子把课外书籍捧起,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我在执教《螳螂捕蝉》时,为追求有效教学,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大胆地对教学内容作了取舍和富于创造性的重组,将教学设计为三大板块进行,这些板块既是相对独立的故事“细件”,又是一个个富于张力的讨论话题。    第一板块:与“螳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