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空载阀系统在调速器系统中的应用

来源 :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3392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广东省潮州供水枢纽工程发电机调速器空载阀系统,着重分析空载阀系统在调速器中作用,及其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
  关键词:空载系统;作用;组成;原理
  中图分类号:TM62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1)10-0109-02
  
  广东省潮州供水枢纽工程位于潮州市区南面4 km处、是以供水为主,结合发电、兼顾航运及改善水环境的综合利用的大I型水利工程,是实施韩江下游及三角洲地区水资源统一调配、解决当地人民群众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的关键性工程。它由东、西溪电站各装机容量为西溪两台14 MW;东溪两台9 MW。机组由天津阿尔斯通公司制造,NEYRPIC150调速器液压部分主要由调速器油箱、压力油罐及辅助部件组成,主要包括电机泵组和空载系统、导叶控制系统、浆叶控制系统、压力油罐控制系统及自动控制元件等。
  1空载阀系统在调速器系统中的作用
  操作油管回路所需能量由電动机泵提供,所需的瞬间能量变化很大,当机组给一稳定电网供电时,调速器接力器几乎是静止的,能量消耗仅用于电液转换器的操作及维持回路压力。一旦电网变化,由此引起的接力器迅速运动要求非常大的瞬间能量供应,为了通过一种经济途径满足这些要求,将一个电动机泵提供的能量存贮在压力油罐,它可在限定的时间间隔内释放快速动作所需的能量,为避免能源浪费, 压力罐空载系统指导油泵输出至:输入压力罐或在限定压力下排出。该系统使用灵活适应所有机组的运行条件并保持高效率,完全采用液压控制。
  2空载阀系统的组成
  感压阀:采用型号034 537 3140:40 bars,决定从泵流出的油是流至压力罐还是流至排油口。
  被控制阀:采用型号NG40流速3 dm3/s,具有与流量相适应的尺寸, 它根据所选择的液压站的装配方法不同而分为:旁通阀、或逻辑阀。
  3空载阀系统的工作原理
  在液压系统图上,压力罐的间歇供油系统用如下方式表示,如图1所示。
  具有逻辑阀的空载阀的CETOP表示法如图2所示。
  感压阀—被控制阀部件与液压站共同产生控制水轮机组所需的压力油,间歇压力罐供给系统如图3所示。
  被控制阀使油流向液压站油箱,感压阀根据压力罐内的压力控制被控制阀。假设压力罐处于供油状态,当压力罐内压力达到高间歇压力间歇高压时, 感压阀确保被控制阀开启,泵排油至油箱。压力罐给回路供油,致使罐内的液位及压力下降。当压力到达低间歇压力时, 感压阀确保被控制阀关闭, 泵供油至压力罐。
  空载阀结构如图4所示,感压阀的操作在阀体3内,活塞衬套2,做为活塞1的导块,被支撑在一与3个弹簧相连的活动体系上。中心活塞受到罐内上表面压力,3 条弹簧的力。随着压力变化,活塞移动,确保油分配在阀套的一侧表面上,而其另一侧表面受常压作用。此阀套起着配压阀的作用,使它使被控制阀处于排油状态。假设压力罐处于供油状态:阀套处于低位置确保被控制阀供油。由于压力上升,活塞下降,当油罐压力达到间歇高压时:活塞至其低位,阀套换至高位,并使被控制阀控制腔处于排油位。
  4结语
  东溪电站、西溪电站共4台水轮发电机,调速器系统运行5年多以来,调速器电机泵组和压力油罐控制系统及自动控制元件都出现过故障,空载阀系统基本未出现故障,目前这系统运行还是比较稳定。
  
  参考文献:
  
  [1] 吴应文,周泰经.水轮机调速器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 水电出版社出版,2010.
  [2] DL/T792-2001,水轮机调速器及油压装置运行规程[S].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论述了以EDTA、NTA为络合剂,氯化镉、氯氧钛为金属盐的无氰电镀镉钛槽液中各组份及杂质对槽液氢脆性的影响,并为槽液氢脆性控制提供了思路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电镀镉钛;测氢仪试验;静加载拉伸试验  中图分类号:TQ1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35-0177-02  1 试验  1.1 槽液组份对槽液氢脆性λpc的影响  ①金属镉含量的影响。在新
近年来,国外鱼类疫苗发展十分迅速,已批准上市的龟类疫苗有近30种。国内草鱼免疫防疫技术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1969年珠江水产研究所首次研制出草鱼出血病组织浆灭活疫苗(即“十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长距离焊接的问题,为了更好的解决焊接中的问题,文章总结了一下工作中的经验,并对工作中常见的焊接应力问题进行了阐述。
文章通过对我厂密闭鼓风炉探料系统的多年实践与观察,针对控制系统采取了趋于完善的改进设计方案。大幅减少了故障率,大幅减少了材料损耗,保证了正常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