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陆游诗中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爱国诗歌,是我国诗歌宝库中最为璀璨的部分。他的爱国情结在后代产生了极其强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本文从他的爱国诗的艺术特色来探讨其价值和影响,将进一步促进学习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陆游 爱国诗 悲愤 爱民 收复失地
陆游在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之后成为又一位善于集前人之大成的诗人。人们常用“风致”、“敷腴”、“俊逸”、“浑厚”、“悲壮”、“天成”、“道劲”、“豪迈”、“沉郁”等词来形容他的多种风格。在集大成的同时,陆游也善于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忧国、爱民、誓死抗战,是陆诗的最大特色并能传诵千古的原因。他的诗歌创作,植根于现实生活,基本特征表现为现实主义,同时许多诗中又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一)、作为一个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是很接近于杜甫的
他始终关怀国家民族的命运,并不惜为国牺牲。他的诗相当全面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前人也曾许以一代“诗史”的称号,是有根据的。但是,在表现手法上,陆游的现实主义诗篇也自有其特点。他很少对客观现实生活作具体的铺叙、细致的刻画,而是抒写个人的主观感受。他往往把巨大的现实内容压缩在一首短诗里,如《关山月》,全诗只有十二句,却用对照的手法描写了皇帝的下诏主和,朱门的酣歌醉舞,战士的亟思报国和遗民的渴望恢复等方面的情况。有时甚至凝结在一两句诗里,如“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等句。至于所谓“非一事”的实际内容,以及宗泽如何被黄潜善等排斥,岳飞如何被秦桧陷害的具体过程,陆游并没有描写。这种对现实的高度概括,陆游有时是通过用事来进行的。如前所举“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二句,便骂尽了南宋小朝廷的文武百官毫无国家民族观念。因此,陆游的诗,一般说来,概括性和抒情性很强,而故事性则比较薄弱。像杜甫的“三吏”、“三别”那样严格的叙事诗,在他上万首的诗集中固然是没有,就是像白居易那样夹议的讽刺诗,也是绝少的。形成上述特点的原因,主要和他所处的黑暗时代有关,他自己就曾说过“躲尽危机,消残壮志”这样的话,而通过用事来概括现实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宋诗坛“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时代风尚。
(二)、陆游诗歌也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陆游在当时就有“小李白”的称号,这从他那些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篇看来,也是适合的。由于现实和理想的矛盾,由于对理想的热烈追求,陆游的诗也具有丰富而瑰丽的想象。在想象的天地里,他气魄是如此壮伟:“手把白玉船,身游水晶宫,方我吸酒时,江山入胸中”。他所追求的最高理想乃是雪耻报仇,恢复国土,因此有关高抗金战争的幻想就更多,也更为壮丽。在诗人的笔下,宋军北伐的阵势是:“三军甲马不知数,但见动地银山来!”敌人溃败的情形是:“马前温咿争乞降,满地纵横投剑戟”。在《胡无人》里,作者写道:“群阴伏,太阳升。胡无人,宋中兴!”这里用辉煌东升的太阳来象征宋朝的中兴,气魄宏伟开阔,激荡着极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语言晓畅平易,精炼自然
在语言方面,陆诗的特色,为历来所公认的是晓畅平易,精炼自然,所谓“清空一气,明白如话”、“无一语不天成”。报反对雕琢,更反对追求奇险。他认为“琢周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在这方面,他受白居易的影响较大,《自咏》诗说:“闭门谁共处,枕藉乐天诗。”但是也应指出,他的平易自然,仍是从锻炼中来的,所以他又说“工夫深处却平夷”。刘熙载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白香山、陆放翁擅长在此。”这评论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在体裁方面,陆游也是无体不备,各体俱工,更擅长近体诗。其中七律尤为人所推重。沈德潜说:“放翁七言律,对丈工整,使事熨贴,当时无与比埒。”潘德舆则极赞其七绝,尊之为“诗之正声”。但陆游的古体诗尤其是七古,也有其特点,赵翼说是:“才气豪迈,议论开辟……意在笔先,力透纸背。有丽语而无险语,有艳词而无淫词。看似华藻,实则雅洁;看似奔放,实则谨严。”所有这些评论,我们都可民从前举诸诗得到印证。
總之,陆游的爱国诗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取得很高的成就,诚如前人所称:“无间不搜而不落纤巧,无语不新而不事涂泽,实古来诗家所未见。”陆游的爱国诗不仅在当时,也给后世的诗坛以深刻的影响。清代出现了许多学习或研究陆游的诗人、学者,他们往往把陆游和杜甫相提并论的。梁启超的“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诗中会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更是把陆游的爱国诗作为激励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力量来鼓舞民族的斗志。
参考文献:
[1]于北山:《陆游对前人作品的学习,继承和发展》
[2]赵翼著:《瓯北诗话》
[3]朱东润:《陆游研究》
[4]孔凡礼、齐治平:《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陆游卷》
关键词:陆游 爱国诗 悲愤 爱民 收复失地
陆游在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之后成为又一位善于集前人之大成的诗人。人们常用“风致”、“敷腴”、“俊逸”、“浑厚”、“悲壮”、“天成”、“道劲”、“豪迈”、“沉郁”等词来形容他的多种风格。在集大成的同时,陆游也善于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忧国、爱民、誓死抗战,是陆诗的最大特色并能传诵千古的原因。他的诗歌创作,植根于现实生活,基本特征表现为现实主义,同时许多诗中又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一)、作为一个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是很接近于杜甫的
他始终关怀国家民族的命运,并不惜为国牺牲。他的诗相当全面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前人也曾许以一代“诗史”的称号,是有根据的。但是,在表现手法上,陆游的现实主义诗篇也自有其特点。他很少对客观现实生活作具体的铺叙、细致的刻画,而是抒写个人的主观感受。他往往把巨大的现实内容压缩在一首短诗里,如《关山月》,全诗只有十二句,却用对照的手法描写了皇帝的下诏主和,朱门的酣歌醉舞,战士的亟思报国和遗民的渴望恢复等方面的情况。有时甚至凝结在一两句诗里,如“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等句。至于所谓“非一事”的实际内容,以及宗泽如何被黄潜善等排斥,岳飞如何被秦桧陷害的具体过程,陆游并没有描写。这种对现实的高度概括,陆游有时是通过用事来进行的。如前所举“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二句,便骂尽了南宋小朝廷的文武百官毫无国家民族观念。因此,陆游的诗,一般说来,概括性和抒情性很强,而故事性则比较薄弱。像杜甫的“三吏”、“三别”那样严格的叙事诗,在他上万首的诗集中固然是没有,就是像白居易那样夹议的讽刺诗,也是绝少的。形成上述特点的原因,主要和他所处的黑暗时代有关,他自己就曾说过“躲尽危机,消残壮志”这样的话,而通过用事来概括现实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宋诗坛“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时代风尚。
(二)、陆游诗歌也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陆游在当时就有“小李白”的称号,这从他那些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篇看来,也是适合的。由于现实和理想的矛盾,由于对理想的热烈追求,陆游的诗也具有丰富而瑰丽的想象。在想象的天地里,他气魄是如此壮伟:“手把白玉船,身游水晶宫,方我吸酒时,江山入胸中”。他所追求的最高理想乃是雪耻报仇,恢复国土,因此有关高抗金战争的幻想就更多,也更为壮丽。在诗人的笔下,宋军北伐的阵势是:“三军甲马不知数,但见动地银山来!”敌人溃败的情形是:“马前温咿争乞降,满地纵横投剑戟”。在《胡无人》里,作者写道:“群阴伏,太阳升。胡无人,宋中兴!”这里用辉煌东升的太阳来象征宋朝的中兴,气魄宏伟开阔,激荡着极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语言晓畅平易,精炼自然
在语言方面,陆诗的特色,为历来所公认的是晓畅平易,精炼自然,所谓“清空一气,明白如话”、“无一语不天成”。报反对雕琢,更反对追求奇险。他认为“琢周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在这方面,他受白居易的影响较大,《自咏》诗说:“闭门谁共处,枕藉乐天诗。”但是也应指出,他的平易自然,仍是从锻炼中来的,所以他又说“工夫深处却平夷”。刘熙载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白香山、陆放翁擅长在此。”这评论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在体裁方面,陆游也是无体不备,各体俱工,更擅长近体诗。其中七律尤为人所推重。沈德潜说:“放翁七言律,对丈工整,使事熨贴,当时无与比埒。”潘德舆则极赞其七绝,尊之为“诗之正声”。但陆游的古体诗尤其是七古,也有其特点,赵翼说是:“才气豪迈,议论开辟……意在笔先,力透纸背。有丽语而无险语,有艳词而无淫词。看似华藻,实则雅洁;看似奔放,实则谨严。”所有这些评论,我们都可民从前举诸诗得到印证。
總之,陆游的爱国诗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取得很高的成就,诚如前人所称:“无间不搜而不落纤巧,无语不新而不事涂泽,实古来诗家所未见。”陆游的爱国诗不仅在当时,也给后世的诗坛以深刻的影响。清代出现了许多学习或研究陆游的诗人、学者,他们往往把陆游和杜甫相提并论的。梁启超的“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诗中会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更是把陆游的爱国诗作为激励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力量来鼓舞民族的斗志。
参考文献:
[1]于北山:《陆游对前人作品的学习,继承和发展》
[2]赵翼著:《瓯北诗话》
[3]朱东润:《陆游研究》
[4]孔凡礼、齐治平:《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陆游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