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就是要改变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改变旧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经济腾飞的必然要求。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因材施教,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能力型人才。为了有效地贯彻素质教育,本人在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
一、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学科内及学科间的知识联系
世界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说过,“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和沟通的”。政治学科的知识当然也不例外,是一个统一完整的知识体系。然而教材编者出于方便教学的考虑却是一框题一框题地分割开来,教者也长期忽视这一知识相通的规律性,对知识点的讲授非常到位,而对于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却总是重视不足,宏观上把握不够,从而使统一不可分割的知识体系变得孤立、零碎。因而,教师要注意从逻辑上把握学科内及学科间的联系,让学生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是灵活运用知识的必备条件。
比如,在《经济常识》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角度着眼去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首先从生产力决定作用方面,课本中许多地方都渗透着科教兴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思想,象三大产业的发展,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对外开放中的技术交流等。从生产关系的反作用看,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分配方式的变化,市场体系的建立都是为适应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而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从上层建筑方面,消费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财政税收、银行和储蓄,都渗透着国家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以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分析,我们完全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这一理解重新编排教材体系,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不仅经济学如此,政治、文化、哲学常识,乃至学科之间的知识体系,莫不如此。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肯动脑筋,钻研教材,一定会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
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新高考改革方案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而所谓的“能力立意”其实质就是学以致用,突出了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使用知识,为我们服务。而政治教学很显然的一个目标就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给我们在教学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政治教材的编写总是会滞后于时代新的特点,这要求我们在讲授书本知识的同时,还应向学生讲授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政治,包括它的背景材料、事件内容、发展趋势、结果及影响等。让学生对这些事件有一个全面的、宏观的理解与把握,尤其应重视的是我们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路线、方针与政策的学习。
其次,运用所学的经济、哲学、政治知识对这些事件进行分析,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分析,使学生真正懂得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的真实本质,做到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提高学生对事物认识的深刻性。
最后,组织指导学生撰写相关的小论文或调查报告
在政治教学中,组织指导学生撰写相关的小论文或调查报告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方法之一。引导学生关注具有现实意义的、大家普遍关心的、现实性很强的“热点”问题,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坚定其社会主义方向。
三、加强政治课教学的实践性操作
政治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从而使政治教学流于空谈、流于说教,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使学生缺乏学习政治的兴趣与热情。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政治教学一旦离开了活生生的现实,必然会陷入空泛,陷入说教。所以,加强政治教学的实践性,对于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热点”问题具有良好的作用,可帮助学生真正掌握书本知识并在实践中应用、发展,从而提高其理论修养与政治素质。比如,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有关党的重大决议、决策、决定等,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其总是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而一直是人们议论与关注的焦点,也是学生的热门话题。针对这类的“热点”问题,运用社会调查法,能够促进学生深刻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科学性,进而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热忱。
比如在联系到费改税政策的时候,我在教学中首先给学生讲清楚关于费改税政策出台的背景和内容等,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深入农村实地调查费改税的具体实施情况,以及农民对费改税的态度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调查,可以让学生从实践中把握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以及国家的性质等相关知识。
总之,只要我们肯动脑筋想办法,在教学实践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贯彻素质教育,就一定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与社会效果。因此,希望广大教师积极行动起来,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转变教育观念,大胆探索,培养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社会能力型人才。
(作者单位:276017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一中)
一、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学科内及学科间的知识联系
世界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说过,“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和沟通的”。政治学科的知识当然也不例外,是一个统一完整的知识体系。然而教材编者出于方便教学的考虑却是一框题一框题地分割开来,教者也长期忽视这一知识相通的规律性,对知识点的讲授非常到位,而对于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却总是重视不足,宏观上把握不够,从而使统一不可分割的知识体系变得孤立、零碎。因而,教师要注意从逻辑上把握学科内及学科间的联系,让学生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是灵活运用知识的必备条件。
比如,在《经济常识》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角度着眼去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首先从生产力决定作用方面,课本中许多地方都渗透着科教兴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思想,象三大产业的发展,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对外开放中的技术交流等。从生产关系的反作用看,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分配方式的变化,市场体系的建立都是为适应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而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从上层建筑方面,消费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财政税收、银行和储蓄,都渗透着国家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以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分析,我们完全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这一理解重新编排教材体系,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不仅经济学如此,政治、文化、哲学常识,乃至学科之间的知识体系,莫不如此。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肯动脑筋,钻研教材,一定会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
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新高考改革方案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而所谓的“能力立意”其实质就是学以致用,突出了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使用知识,为我们服务。而政治教学很显然的一个目标就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给我们在教学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政治教材的编写总是会滞后于时代新的特点,这要求我们在讲授书本知识的同时,还应向学生讲授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政治,包括它的背景材料、事件内容、发展趋势、结果及影响等。让学生对这些事件有一个全面的、宏观的理解与把握,尤其应重视的是我们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路线、方针与政策的学习。
其次,运用所学的经济、哲学、政治知识对这些事件进行分析,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分析,使学生真正懂得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的真实本质,做到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提高学生对事物认识的深刻性。
最后,组织指导学生撰写相关的小论文或调查报告
在政治教学中,组织指导学生撰写相关的小论文或调查报告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方法之一。引导学生关注具有现实意义的、大家普遍关心的、现实性很强的“热点”问题,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坚定其社会主义方向。
三、加强政治课教学的实践性操作
政治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从而使政治教学流于空谈、流于说教,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使学生缺乏学习政治的兴趣与热情。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政治教学一旦离开了活生生的现实,必然会陷入空泛,陷入说教。所以,加强政治教学的实践性,对于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热点”问题具有良好的作用,可帮助学生真正掌握书本知识并在实践中应用、发展,从而提高其理论修养与政治素质。比如,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有关党的重大决议、决策、决定等,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其总是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而一直是人们议论与关注的焦点,也是学生的热门话题。针对这类的“热点”问题,运用社会调查法,能够促进学生深刻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科学性,进而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热忱。
比如在联系到费改税政策的时候,我在教学中首先给学生讲清楚关于费改税政策出台的背景和内容等,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深入农村实地调查费改税的具体实施情况,以及农民对费改税的态度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调查,可以让学生从实践中把握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以及国家的性质等相关知识。
总之,只要我们肯动脑筋想办法,在教学实践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贯彻素质教育,就一定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与社会效果。因此,希望广大教师积极行动起来,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转变教育观念,大胆探索,培养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社会能力型人才。
(作者单位:276017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