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的本质是“真、善、美”,数学作为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也不例外。因此,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是小学数学教育义不容辞的一项任务。
案例回放:
1、作业中的统计。教学复式线统计图后,作业中有这样一题:将你和同桌两人上半年家庭水费和电费支出情况记录在下表中。并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完成下面的统计图。(统计图、统计表略)
作业本上的统计表中已填满了数据,折线统计图也画得认真。我轻声问这个学生:“这些数据怎么有的?”“自己想的啊!”学生一本正经地回答。我又问全班学生:“这一题都做好了吗?”结果全班49名学生都举手示意做好了……
2、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教学片断。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分别量出圆的直径和周长,再计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探究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可是在课堂上,有些学生(或许是课前已经预习了)为了迎合教师的意图,“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竟然是在量出圆的直径后,用直径乘3.14算出周长。结果在交流时,就出现了几个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都正好等于3.14的情形……
案例反思:
是什么原因驱使小学生进行伪造数据的呢?两个案例中。学生数据造假的原因有所不同。案例1中,与小学生的科学实证意识淡薄有关,严重的任务观念是发生编造数据的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作业唯命是从,而习题开放度又大,操作上又有难度,为完成任务,不得不编造一些数据。案例2中,学生对测量实验的目的性不明确,不理解数据测萤在探究中的重要性,以及为使教师满意,猜测教师的意图,及从众心理促使学生以计算代替测量。不管是不得已为之或是某种目的的驱使,两个案例都同时折射出当前我们数学教学中存在的相同问题,科学精神的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严重缺失或不到位。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精神呢?
1、教师自身要有严谨的科学精神与治学态度。在平时的教学中关注细节,以教师自身对科学的严谨作风影响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还要求教师要能准确、科学地运用数学语言。数学语言是以数学符号为主要词汇,数学法则、定理、公式等语法规则构成的一种科学语言。就小学数学语言而言,抽象性是特点,科学性是原则,准确性是“灵魂”。特别是在数学概念、原理、定律等的表达上,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准确、科学。
2、以科学家的事迹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实事求是”在科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并随时渗透一些科学家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事例,促进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中不存在伪科学,不允许有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存在。
3、利用生成性资源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精神的教育。平时,我们让学生做的实验,往往它们的结果都是唯一的,学生也都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于出现不唯一的结果,怎么办?对于在教学实验中由于各种原因,出现数据异常或验证性实验出现预测与结果不一的情况,教师要利用生成性资源,对学生做相应的引导,剖析实验失败的成因,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教育。如一位教师教学“可能性”一课,当他发现有一个小组做抛硬币的实验时,正面向上与反面向上的次数相差较多时,没有一笔带过,急忙下结论。因为学生的实验过程是正确的,实验数据也是真实的,勉强下结论难以让学生真正信服,即使再做一次,也无法解释这组数据。这时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出现这种情况的只有这一组。其余各组正面向上与反面向上的次数都接近,如果用可能性来描述,该怎么说?学生讨论得出:出现特殊情况的可能性小,而通常情况下是正面向上和反面向上的次数差不多。这时教师及时总结:所以我们不能说正面向上与反面向上的次数一定接近,而是可能接近,但是“可能性”有大小,正面向上与反面向上的次数相差较多的这种可能性就比较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体会到“可能性”与“一定”之间的差异,更深地刻理解了“可能性”的内涵。这种数学思想,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他们通过探究自己建构来的,是他们能真正理解和相信的,这样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结论,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案例回放:
1、作业中的统计。教学复式线统计图后,作业中有这样一题:将你和同桌两人上半年家庭水费和电费支出情况记录在下表中。并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完成下面的统计图。(统计图、统计表略)
作业本上的统计表中已填满了数据,折线统计图也画得认真。我轻声问这个学生:“这些数据怎么有的?”“自己想的啊!”学生一本正经地回答。我又问全班学生:“这一题都做好了吗?”结果全班49名学生都举手示意做好了……
2、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教学片断。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分别量出圆的直径和周长,再计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探究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可是在课堂上,有些学生(或许是课前已经预习了)为了迎合教师的意图,“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竟然是在量出圆的直径后,用直径乘3.14算出周长。结果在交流时,就出现了几个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都正好等于3.14的情形……
案例反思:
是什么原因驱使小学生进行伪造数据的呢?两个案例中。学生数据造假的原因有所不同。案例1中,与小学生的科学实证意识淡薄有关,严重的任务观念是发生编造数据的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作业唯命是从,而习题开放度又大,操作上又有难度,为完成任务,不得不编造一些数据。案例2中,学生对测量实验的目的性不明确,不理解数据测萤在探究中的重要性,以及为使教师满意,猜测教师的意图,及从众心理促使学生以计算代替测量。不管是不得已为之或是某种目的的驱使,两个案例都同时折射出当前我们数学教学中存在的相同问题,科学精神的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严重缺失或不到位。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精神呢?
1、教师自身要有严谨的科学精神与治学态度。在平时的教学中关注细节,以教师自身对科学的严谨作风影响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还要求教师要能准确、科学地运用数学语言。数学语言是以数学符号为主要词汇,数学法则、定理、公式等语法规则构成的一种科学语言。就小学数学语言而言,抽象性是特点,科学性是原则,准确性是“灵魂”。特别是在数学概念、原理、定律等的表达上,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准确、科学。
2、以科学家的事迹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实事求是”在科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并随时渗透一些科学家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事例,促进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中不存在伪科学,不允许有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存在。
3、利用生成性资源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精神的教育。平时,我们让学生做的实验,往往它们的结果都是唯一的,学生也都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于出现不唯一的结果,怎么办?对于在教学实验中由于各种原因,出现数据异常或验证性实验出现预测与结果不一的情况,教师要利用生成性资源,对学生做相应的引导,剖析实验失败的成因,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教育。如一位教师教学“可能性”一课,当他发现有一个小组做抛硬币的实验时,正面向上与反面向上的次数相差较多时,没有一笔带过,急忙下结论。因为学生的实验过程是正确的,实验数据也是真实的,勉强下结论难以让学生真正信服,即使再做一次,也无法解释这组数据。这时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出现这种情况的只有这一组。其余各组正面向上与反面向上的次数都接近,如果用可能性来描述,该怎么说?学生讨论得出:出现特殊情况的可能性小,而通常情况下是正面向上和反面向上的次数差不多。这时教师及时总结:所以我们不能说正面向上与反面向上的次数一定接近,而是可能接近,但是“可能性”有大小,正面向上与反面向上的次数相差较多的这种可能性就比较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体会到“可能性”与“一定”之间的差异,更深地刻理解了“可能性”的内涵。这种数学思想,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他们通过探究自己建构来的,是他们能真正理解和相信的,这样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结论,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