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于语言的一种存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19840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行,初中语文教学顺应新时代下的教育要求,不断进行创新改革,日前初中语文教学取得了初步教学成效。新时期下,初中语文教学更加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而实现初中语文教学长期稳定发展,最为重要的是坚持从文本语言出发,注重学生文本语言积累。因此,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与组织作用,促进学生树立文本语言意识,丰富学生文本语言资料与资源,注重文本语言积累,激发学生对文本语言的认知与思考,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综合能力。
   一、联系学生需求,开展文本语言教学
   初中学生已经有了独立自主意识,以往教师在授课时对这方面有所忽略,使之形成抵触情绪,加深了彼此间的隔阂。新时代下,教师以学生需求为方向,改进了陈旧的授课手段,极力让学生释放自身的潜力,体现其个性化发展。初中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正处于关键养成时期,在此情况下,初中语文教师要从学生语文学习需求出发,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语文学习特点和语文学习情绪,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树立先进教学理念,满足学生语文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与发展。就初中学生而言,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各不相同,理解能力也有差异,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语文学习的差异性,开展文本语言教学时,要充分结合学生学习实际,选择与学生学习与发展相匹配的文本语言,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1]。
   例如,学习《背影》时,可以在学生开展课文阅读的同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父爱体验,理解文中作者描绘的父亲深情,深刻体会文中见父亲想祖母、望父买橘、父子离别、再现背影等情形下的父爱。促进学生从文本语言出发,通过细读文本与深刻感知,切身体会到父爱的无私伟大、绵延悠长。在讲解课本知识时,教师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在学生通过文本语言品味父爱之情的同时,更加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取得教学成效[2]。
   二、文本语言教学与语文课堂相融合
   1.结合文本语境,细读文本语言
   文本语言的学习,离不开结合语境细读文本。语文教师要注重文本语言的细腻,让学生体会到一字一句的含义与传神。文学作品是由文字构建起来的,在学习语文教学知识内容时,切忌文本语言的学习流于形式、过于单一,要将文本语言的学习落到实处,深度结合文本内涵,根据具体语境,开展文本语言的细化与深入解读。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带动学生结合语境,细读文本语言,强调重点词句,理解文本语言在全篇文章中的意义作用。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开展课文内容文本细读,引导学习的同时做好文本深度解析。首先,促进学生树立字词辨析意识,区分“石拱桥”“桥”“拱桥”的含义及文本特点。其次,让学生从文本语境着手,掌握文章结构,梳理清楚第一部分石拱桥、第二部分赵州桥、第三部分卢沟桥的文章结构与思路,掌握石拱桥、赵州桥的特点与异同。再次,结合语境,把握文章中“不但”“而且”的文本意义与逻辑关系,掌握“结构坚固”、“形式优美”的文本内涵和顺序价值[3]。
   2.结合文本朗读,体会文本情感
   文本学习的目的在于掌握文章中心思想,把握文章要领,体会文章情感。文本语言是文章情感的支撑,加强学生文本语言学习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文章情感与态度观点。例如,开展《陋室铭》课文教学时,由于语言优美,朗朗上口,适合学生反复诵读,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诵读教学,在朗读过程中体会到文本语言的精美,掌握抑扬顿挫的朗读腔调,体味节奏感强、文本押韵的语言精妙。学生在开展逐字逐句朗读活动中,通过反复诵读,找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主旨句,把握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体会到作者借陋室以言志的文本写作技巧,感受作者不贪恋荣华富贵,不同流合污,注重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
   3.开展文本鉴赏,深化文本认知
   语言鉴赏是文本学习的关键部分,掌握语言鉴赏方法,灵活运用语言鉴赏技巧,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文本学习效率,而且能够补足学生语言鉴赏短板,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综合素养。因此,教师要注重语文鉴赏方法与技巧的讲解,让学生充分掌握鉴赏方法,巧用鉴赏技巧,以此提高学生文本学习综合水平。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现代散文,在学习本篇语文知识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开展深入鉴赏活动,促进学生形成文本认知,提高语文学习综合水平。首先,教师可向学生讲解现代散文的含义、分类与特点,让学生掌握现代散文文体知识。其次,带领学生识文辨词,帮助学生掌握生难字和多音字,为学生讲解晦涩难懂的孤僻词语,让学生能够正确通读全文并初步理解文章含义。在此基础上,突出讲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是”等文本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掌握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再次,通过文本鉴赏,加强深化认知,让学生学会抓住事物特点、形声俱全、融情于景、写景有序等写作方法,灵活运用景物写作技巧,提高语文写作水平。
   三、开展课外活动,加强文本语言积累
   1.丰富课外阅读,积累文本知识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课外阅读有利于文本语言积累,丰富语文学习资源。日常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在阅读活动中,做到字词阅读、段落阅读、局部阅读、整体阅读等全方位阅读,通过课外阅读加强文本语言积累。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认清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自主能动阅读,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思考和能动学习,让学生学会自行找出文章重点字词、主要段落,分析重点语句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和意义,厘清文章框架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开展深入阅读。课外阅读要以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激发学生自主思考能力为阅读目标,为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文章内容、提高文本学习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日积月累的课外阅读活动,学生日益掌握阅读方法与技巧,逐步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语文思维不断拓展与延伸,语文综合素養得以培养和提高[4]。    2.结合生活实践,实现语言积累
   新课改的全面推行,要求初中教学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而在初中语文教学实际中,却仍然存在教师教学理念固化、教学模式落后等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初中语文教学的科学发展。语文学科与生活实践息息相关,为顺应新课改发展需要,满足新时期下的教育目标,初中语文教学要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注重从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文本语言,从生活中留心观察语文素材。文本语言的学习与积累并非一蹴而就,若要实现文本语言教学质量取得显著成效,则要注重从生活实践出发,促进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语言之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让学生学会从平日生活中找出并积累文本语言,从身边小事着手感受文本语言的魅力。长此以往,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将明显提升[5]。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段,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初中教学任务的艰巨性与深远意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作用,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前提下,带领学生从文本语言出发,提高学生的文本语言理解能力和赏析能力,注重学生平日的文本语言积累,为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综合水平,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日常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要从文本语言教学着手,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巩固知识记忆,拓展语文思维广度与深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妍妍.追本溯源: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研制定向浅谈[J].考试周刊,2020(81):27-28.
   [2]何微波.披“形”入“神” 由“景”悟“情”——高中散文教学的个性思考[J].中学课程资源,2020(08):46 30.
   [3]赵来坤,赵红彬.初中语文教学点选择的四个要素[J].语文建设,2020(15):75-77.
   [4]王浩.小学語文教学中学生语言积累途径探微[J].语文天地,2020(21):73-74.
   [5]石陵华.关于高中语文“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理解与实践——以《雷雨》的文本解读与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07):20-22.
  
   杨峰,甘肃省通渭县李店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周亚夫军细柳》是王敏芳老师在2018年《“浙派名师”第十六届“名校·名师·名课”初中语文经典课堂教学艺术展》上执教的优秀课例。精准的定位,精心的设计,精巧的结构,精细的研读,让听课者大为折服,拍手称赞。之所以会产生这么大的教学影响,是因为王老师为大家展示了这一类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架构,包括文本解读的思路,教学设计的抓手。一个阶段以来,关于文言文教学中“文”和“言”关系的处理问题,专家们振振有词,而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取向,就是将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对生活事物的思考中感受语文的价值,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领略生活的百态与百味。虽然说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有着很明显的应试指向,但作为人文性极强的学科之一,哪怕是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上,还是可以看到教师在努力寻找着生活与语文的关系,而语文教学也就因此而变得多姿多彩起来。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两个要素,
《壶口瀑布》是一篇描写壶口瀑布情状和态势的游记散文,热情歌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全文大量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借用联想等表现手法,写出瀑布的声响、形状及伟力,给人震撼。作者在寫景同时注入丰富的情感,由身边的壶口瀑布感受到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联想到人们历尽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这篇散文,可以带领学生从了解壶口瀑布的特点入手,鼓励学生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领会课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壶口瀑
深度学习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深度学习倡导单元学习。它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和情境素材,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科内容、设计学习活动、开展课堂教学、进行学习评价,环环紧扣,使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得以具体落实。为更好地开展深度学习,笔者以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在了解小说故事
新课标将“语言建构与运用”列于首位,并指出:“能将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情境中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起着基础的作用,好比一座高楼大厦的地基。   《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字词句方面都经过了反复的修改,在语言运用方面很见艺术力。以往的《祝福》课例,教学重点过多地放在了四要素的赏析上,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在分析四
传统的单篇教学是一篇篇地教,学习的是一篇篇课文的知识和技能。单篇教学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对文本的深层理解有限。教育界兴起的群文阅读教学则改善了这一现状。群文阅读是指:“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王君老师一直致力于思考和探索群文阅读教学,而王君老师把青春语文的思想与群文阅读教学的结合,课堂呈现了“灵动整合,厚重扩容”的特点。   一、灵动整合,打破文本壁垒   (一)聚
本文是从文本解读的角度,对《道士塔》作的教学设计。  一问王道士:  因为你的“错步上前”,给中华文化造成怎样的悲剧?  二问余秋雨:  你拦得下斯坦因们劫掠敦煌文物的车队吗?  三问我自己:  “我好恨”,那么,作为我们自己,我最恨什么?  导题  西出阳关,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沿,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有一个神秘的地方,对,它就是敦煌!  敦煌,中国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千年丝路的必经之地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如何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是新课标提出的思考与挑战。实现学生“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四大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借助语言实践活动,并通过“启悟”教学使其产生实效。以诗歌炼字为例,对启悟教学进行理论层面、操作层面的探索与实践,旨在为阅读教学的核心素养落实寻找一条效的途径。   一、研究起源   新课标提出,要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然而当今语文阅读教学,仍存在无视
进入高年级之后,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已经从词句、语段逐步向篇章过渡,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篇章意识,回归文本素材的选择、结构的设置等多个维度,与作者形成深入对话,洞察作者为了凸显中心在表达层面的独运匠心,发挥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的核心价值,在阅读中提升学生的表达意识,为学生语文关键能力的生长奠基。   现以统编版教材六上第五单元中《盼》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思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提升和发展、审美鉴赏和创造、文化传承和理解。本文以《女娲造人》教学为例,用精练概括、设问探究、细品深思、内引外联四种语文教学活动方法,从四个方面谈如何在一篇文章的阅读教学中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女娲造人》(部编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自读课文),我运用“板块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