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者杨华当提出,“语文”是具有诗性的字眼,因此语文教学也应该是具有诗性的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语文的诗性展示,要展现文本中浪漫的情怀,让学生感受到作品抒写生命、实现生命价值之美,鼓励学生在阅读文本后尝试以其为契机进行人生感悟和生活感悟。这样的教学才能让小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语文学科的独特人文魅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一、探究细节,感受意蕴
在分析文本时,不少教师都会让学生尝试分析文本的细节,探究文本语言的特点。这自然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诗性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要让学生带着体验人生的感觉去探究文本的细节,这样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这些细节内容中的特殊意蕴。
在阅读《姥姥的剪纸》一文时,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尝试找出文本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姥姥剪纸技艺的细节,并尝试深入阅读这些细节,并感受其中独特的意蕴。有学生找到了姥姥剪老牛驮小兔子的内容,发现这段细节虽然简短,但是其中不乏深意。作者用“顽皮”形容小兔子,用“温顺”形容老牛,这实际上体现的是“我”和姥姥的性格特点,因为这幅剪纸象征的便是“我”和姥姥的形象。小兔子骑在老牛身上,体现出了“我”和姥姥的亲昵关系。此外,这段文字中有一句句子“她从旧作业本上撕下一页纸”,这也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学生认为,这体现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姥姥不需要用好看的专门用于剪纸的五彩纸片来剪纸,只是用旧作业本上的纸张便能轻松剪纸,而且剪纸的效果依然惟妙惟肖,这自然也从一个侧面展现姥姥技能的高超。学生分析细节后发现,文章的词句虽然质朴,但是同样展现出了诗性美。
教师要让学生深入探究这些文本中的细节,品味那种朴实无华中的流畅和简明,感受质朴而细腻的意蕴之美。
二、感悟情感,合拍主题
教师要促使学生尝试缘文抒情,感受文本中的情感。小学课本中有不少文本充满情感,阅读这些文本能让学生体会到人世间的真善美。教师要促使学生深入体会其情感,尝试分析文章人物的语言、行为,思考其为什么要如此说、如此做,进而体会文本中的人物在行动时带著怎样的情感。
《爱如茉莉》一文中充满了情感,教师让学生尝试找出文中体现妈妈和爸爸情感的句子,并尝试总结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发现,文章不管是人物的神态,还是对话、动作,都体现了情感。学生尝试联系生活进行体验,发现作者文章中描写的内容其实十分常见,不少家庭中都有类似的事情出现。由此学生有所感悟,这样的情感其实具有普遍性,每一个家庭都具有。还有学生总结认为文章中爸爸和妈妈之间的情感已经从男女的爱情上升到了亲人之间的亲情,“双手相握”的细节让人联想到血脉相连的亲密情感。
三、富有节奏,张弛交替
在教授诗歌类文本时,教师要特别强调诗歌的节奏性,将其作为诗性展示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中张弛有序的节奏,体会其悠扬顿挫的韵味。这样能令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诗歌,感受到诗歌中传递出来的独特韵味美。
在学习《如梦令》时,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尝试诵读这首词,要试着读出一个酒醉的女孩子误入藕花深处后表现出的天真浪漫的样子。如有学生认为在读到“争渡,争渡”时,要体现出声音的上下起伏,同时要显得急促一点。这样能更好地展现出少女的心态,体现出迷路后虽然慌张,但是又被美好的大自然景色所感染,因此而流露出的先急又喜悦的心态。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对《如梦令》所展现出来的情感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此时再让学生深入分析其意境,学生便能更好地做出回答。由此,结合诵读后的感受,学生便能更好地体会出这首词的诗性美,此时有学生尝试总结,认为这首词展现了一种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体现了未被世俗熏染的纯真的情怀。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适合诗歌的语调诵读诗歌,感受其节奏,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在头脑中构思诗歌所营造出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象美,感受诗歌独特的意境。这样也能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诗歌。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若教师能更好地展现文本的诗性美,必将令学生的审美情趣得以提升。如果仔细挖掘便会发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文本都具有诗性美。教师要努力让学生尽情地投入到文本中,体验美、享受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三附属小学(226000)
一、探究细节,感受意蕴
在分析文本时,不少教师都会让学生尝试分析文本的细节,探究文本语言的特点。这自然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诗性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要让学生带着体验人生的感觉去探究文本的细节,这样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这些细节内容中的特殊意蕴。
在阅读《姥姥的剪纸》一文时,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尝试找出文本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姥姥剪纸技艺的细节,并尝试深入阅读这些细节,并感受其中独特的意蕴。有学生找到了姥姥剪老牛驮小兔子的内容,发现这段细节虽然简短,但是其中不乏深意。作者用“顽皮”形容小兔子,用“温顺”形容老牛,这实际上体现的是“我”和姥姥的性格特点,因为这幅剪纸象征的便是“我”和姥姥的形象。小兔子骑在老牛身上,体现出了“我”和姥姥的亲昵关系。此外,这段文字中有一句句子“她从旧作业本上撕下一页纸”,这也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学生认为,这体现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姥姥不需要用好看的专门用于剪纸的五彩纸片来剪纸,只是用旧作业本上的纸张便能轻松剪纸,而且剪纸的效果依然惟妙惟肖,这自然也从一个侧面展现姥姥技能的高超。学生分析细节后发现,文章的词句虽然质朴,但是同样展现出了诗性美。
教师要让学生深入探究这些文本中的细节,品味那种朴实无华中的流畅和简明,感受质朴而细腻的意蕴之美。
二、感悟情感,合拍主题
教师要促使学生尝试缘文抒情,感受文本中的情感。小学课本中有不少文本充满情感,阅读这些文本能让学生体会到人世间的真善美。教师要促使学生深入体会其情感,尝试分析文章人物的语言、行为,思考其为什么要如此说、如此做,进而体会文本中的人物在行动时带著怎样的情感。
《爱如茉莉》一文中充满了情感,教师让学生尝试找出文中体现妈妈和爸爸情感的句子,并尝试总结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发现,文章不管是人物的神态,还是对话、动作,都体现了情感。学生尝试联系生活进行体验,发现作者文章中描写的内容其实十分常见,不少家庭中都有类似的事情出现。由此学生有所感悟,这样的情感其实具有普遍性,每一个家庭都具有。还有学生总结认为文章中爸爸和妈妈之间的情感已经从男女的爱情上升到了亲人之间的亲情,“双手相握”的细节让人联想到血脉相连的亲密情感。
三、富有节奏,张弛交替
在教授诗歌类文本时,教师要特别强调诗歌的节奏性,将其作为诗性展示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中张弛有序的节奏,体会其悠扬顿挫的韵味。这样能令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诗歌,感受到诗歌中传递出来的独特韵味美。
在学习《如梦令》时,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尝试诵读这首词,要试着读出一个酒醉的女孩子误入藕花深处后表现出的天真浪漫的样子。如有学生认为在读到“争渡,争渡”时,要体现出声音的上下起伏,同时要显得急促一点。这样能更好地展现出少女的心态,体现出迷路后虽然慌张,但是又被美好的大自然景色所感染,因此而流露出的先急又喜悦的心态。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对《如梦令》所展现出来的情感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此时再让学生深入分析其意境,学生便能更好地做出回答。由此,结合诵读后的感受,学生便能更好地体会出这首词的诗性美,此时有学生尝试总结,认为这首词展现了一种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体现了未被世俗熏染的纯真的情怀。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适合诗歌的语调诵读诗歌,感受其节奏,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在头脑中构思诗歌所营造出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象美,感受诗歌独特的意境。这样也能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诗歌。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若教师能更好地展现文本的诗性美,必将令学生的审美情趣得以提升。如果仔细挖掘便会发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文本都具有诗性美。教师要努力让学生尽情地投入到文本中,体验美、享受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三附属小学(226000)